中年之欢(组诗)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寺院的阳光
  今年春来早,我坐在寺院的空地上
  闭目养神,阳光晒着我
  也晒着翻开的一卷经书
  和甬道旁几尊安静的佛像
  寺院的阳光很久不曾这么暖了
  它晒着我花白的头发
  也晒着搬家的蚂蚁
  和墙根下一丛返青的小草
  我还相信寺院的阳光百毒不侵
  它晒着我肺叶上一块阴影
  也晒着过敏的喘息
  和一只鹰在天上动情的盘旋
  我终究是要离去,梵音洗过耳朵
  寺院阳光晒着爽净的肉身
  也晒着我放下的原罪和过失
  水池边一朵含苞的莲花
  安详地倒映出塔尖的虚光
  我自月下归来
  一声叹息摔落深夜的台阶
  我独自月下归来
  两旁的梧桐树在清辉里接耳
  才出生的小叶片就有这么多私语
  而我孤单寂静
  唯一的声音是这落地的轻叹
  室内熟悉的身影早已歇息
  呼吸如夜色一样匀淡
  我起身掸去尘土,不出动静
  蹑足到灯光调弱的木椅上念诗喝茶
  诗吟数首,茶过五道
  苦涩,浓郁,醇香,清和
  直至喝出宿命中寡淡的滋味
  往事已经遥远
  而黄河汹涌,流到最后亦是一波不兴
  我还在爱着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天灾或人祸还能动心
  依然感知寒热,怀有悲喜
  比如此时,夜深人乏
  我还在盘算如何调理可口的早餐
  过失,或光阴虚度
  更多事情或许发生在后头。有人低头自语
  沉默的生活必定令你遭遇不平
  有人抬起头,目光如炬
  俯仰之间仿佛完成了一次释放
  咒语也是好的,带着亲人的温度
  过失禁而不止
  让亲近的人也无法口吐莲花
  岁月如歌,自童声部起
  高音,中音,低音,一路渐降
  直到把一个人唱衰
  这些年过来,有众亲相伴
  风花雪月,或风霜雪夜
  我经历的也是你们经历的
  我过早地端不住矜持,把一些负累放下
  如今,生命来到坡道的拐弯处
  时光不再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我不想看到欲望这只易碎的杯子
  猩红色酒汁,不时洒下晨昏的忧伤
  你们要原谅我呀,一匹奔突的快马
  慢下来,毫无动机地活着,潦草而美好
  所有劝慰和抱怨我皆视作养心的琼浆
  或仰头饮下,或端在手上
  把玩,品味,虚度余生
  今年冬天哪儿不去
  涂满杂色的秋天抹去之后
  画板换了主人
  我喜欢这日渐清冷简约的时节
  早来的雪掩没尘世乱象
  让我借一片白写下虚无的说词
  今年冬天我哪儿也不去
  一个人闭门独处
  诵经打坐,煮茶听琴
  用新鲜的雪水煎熬中药,疗治失眠
  这么多年因为少睡
  眼里收入太多身外之物
  时光教会我不敢轻言是非
  亦看清自己的平庸和渺小
  如今我只想一些无谓的旧事
  偶尔出门,只去乡下过冬的麦田
  看看少年时拾草的坡地
  百年之后,这方老娘土可否安魂
  道路尽头是谁埋设了一面镜子
  叫我站下来慢慢反思来路
  我看见一只本分的蚂蚁
  绕着封闭的圆形跑道渐行渐远,身心疲乏
  最终回到起步的原点
  三月雪
  三月十二,阴历,我的出生日
  柳絮浮游在春光之上
  平息了的激动,这一天重生
  无休止的白,暖暖地飘舞
  一片雪缠绕绿了的柳枝
  一团绿又把雪摇落
  被流水驮着,分开两岸,去了下游
  我在晴窗边品茶,研习诗歌
  心想什么样的福报可以
  一年两季享受这样的雪花
  持续不断的景致
  差不多弥漫了我喜欢的北方
  无边的安静拍打后背
  我不能迈出门槛
  一个久违的人不忍扰及画面
  瓦檐下嚼草的老牛打盹
  枕边猫打盹
  我揉了揉犯困的眼睛
  窗外,万物已被柳笛叫醒
  嘿,伙计
  夜半时分,窗外一片残白
  好像夜游神刚刚巡查过去
  在身后留下余光
  确信今夜每一颗星辰下面
  必定有一位心事满腹的失眠者
  睁着空洞的眼睛,独守冷房
  十丈之外,我听见塑料袋子爬上树梢
  再远一米的公路上
  传来夜行货车
  雨刷刮擦挡风玻璃的声音
  有星星的夜晚不可能有雨
  肯定是驾驶员担心犯困打盹
  故意弄出来一些动静
  我想起身喊他停下,对他说
  嘿,伙计,现在我来开车,你睡觉
  咱俩交换一下命运
  在天上
  从一扇舷窗观望窗外的景物
  我说不清一片白云的白
  说不清穿透之前
  光在白云软床上的黄金模样
  在天上看到的
  我说不清该作何描述
  比如一垛望不见边际的棉絮
  它在尘世该遮挡的风寒
  我能说清天际线与地平线的差异
  它的宁静之美
  目力所及的敞亮和开阔
  说清庞大的虎狼之师和
  虚拟在它们嘴边的羔羊
  我忍受了生活太多的真实
  这会儿又要忍受幻境的迷惑
  据说酒神在天上亦无居所
  突然一阵颠簸,我猜想是他酒后无德
  一只跛脚踩到了飞机的尾巴
  尘世流浪的醉鬼
  他们的性情,快活和日渐损毁的身体
  从高处到低处,人与神
  有着拎不清的愁苦
其他文献
小溪写下涓涓,柳树婀娜  荷塘静立在村旁  风吹槐花的馨香飘满大街小巷  我的田野,招手的麦浪  那真实的麦穗,锋利的麦芒  仿佛听到磨镰刀声  仿佛看见麦场的繁忙  我必须用盈满眼眶的泪水  来赞美这灿烂时光  想出嫁的麦子  阳光拉了一下麦子的手  麦子像含羞的少女  摇曳着金色的微笑  田野约风来  开始了盛大的歌舞  麦子希望被农民娶回家  在洞房里过上幸福的日子  布谷鸟看见了麦子的心思
我与多勇是“鲁院”的同学,我们那个班是高研班第三期,时间是在2004年的上半年。而且,我们两人的宿舍是挨在一起的,他是218室,我是216室。岁月过得快。一转眼,就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间,大家一起慢慢地变老了,所有的同学都一起变老了。说来我比多勇还要年长几岁,用不了几年,就该退休了。  写到这儿我想起一件事:这几年,大家都在用微信,而我一直都没用。其间不断有朋友鼓动我,我都借口事情多,没时间打理。
小序  孟良崮,有如神祇一般立在故乡的天空下。  之于一个蒙阴人,谈到孟良崮时的心情是和别人不同的,除了对历史的思考,还有对故乡的复杂情感。要知道,“蒙阴”两个字上一次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里,还是东汉时的刘洪和他发明的珠算,跨越1700余年的历史烟尘和好几册历史书,因为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蒙阴终于再次进入高中生们的历史课堂。  老人们会以自己的视角,为那场战役增添诸多正史不载的细节,比如陈
秋天,还是想写写泉水  一行行走在唐诗宋词里的大雁  背着血色的夕阳  渐行渐远  残酒  敲打枯萎的荷叶  远处的山峦呜咽出洞箫的余音  秋天 我们告别了什么  谁又离我而去  让大地忧愁  秋水无痕  眼明泉依然在我们的身边  不急不缓的琼浆玉液  抚慰旷野 落寞的额头  秋天了 我还是想写写泉水  一抔滋养 满坡稻香的泉水  纤尘不染的泉水 让流浪的游子  在季节的深处找到回家的乡路  啊
薄荷味的钢笔  写出的字有薄荷的味道  我用它写公式、单词和作文  当然还有小秘密  终于有一天它不再工作  透过干涸的笔迹  我仿佛看见了远方的孤城  以及孤城上空飘浮着难以把握的未来  我徘徊在城外  向路人打探方向  空空的行囊  只装着我无尽的心跳  身后的脚印  一浅一深  一粒尘埃  隐藏在呼吸的空气里  伺机捡起你丢掉的微笑  偷偷藏进书包  在我失落的时候  点亮我的世界  把时光
石磨  以文化的名义聚集  你是脱胎换骨的石头……  那时,是乡间的闺女  害羞地猫在东家和西家的院落  以默默劳作度过微暗的晨昏  和喧闹的节日。生命唯一的方式  是不停地转圈,转圈  吃着粗糙的米麦、苞谷  吐出或白或黄的细粉  从不示人的青春,在磨芯磨秃时  才被开怀……  祖传的磨片和手艺  一颗木质的心被腐烂和荒废  那时的青涩,成为  无人问津的顽石  走出时已满头白发  古词中的传承
虽说秃水子头秃眼瞎,其实人家有一个响亮的、很好听的大号——余得水。但人们还是习惯叫他秃水子。从小到大,好像除了这个名字,人们再也想不起他还有别的什么名字了。  秃水子从小头秃,那真叫秃得一个实在,头上半根头发丝儿也没有,像极了150瓦的白炽大灯泡。小的时候顶着一个灯泡毫无顾忌地乱跑,谁见了都喊一声“秃水子”!有的还边喊边拽过来摸一把,秃水子歪一下头,翻一下白眼,既不否认,也不承认,扭头跑去。大了之
【摘 要】 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形成丰富的知识网络体系。高中数学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分支众多,难度较大。为了做到高效学习,应在教学中引入学习支架这个辅助载体,助力学生数学活动的完成。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支架的构建方式及其应用。  【关键词】 学习支架;高中数学;高效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搭建学习支架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构建数学情境,导入课程;第二,搭建支架,探索知识;第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进门,父亲还没站稳脚,就让我找来一个闲置的花盆,将那墩麦苗小心翼翼地栽了进去。  我瞅着就笑:“你种了一辈子麦子,还没种够啊?”  父亲专注地浇着水,说:“你爹这辈子啥花花草草都不稀罕,就喜欢种麦。”  我没好气地说:“麦子长在地里,你把它栽进花盆,能挪活吗?”  父亲说:“不种咋知道?”  我没敢再打击父亲的兴致。父亲能跟我进城已是迫不得已了。乡下的弟弟把旧房拆了,要盖新楼房。父亲一时没有了去
提到锄头的时候  就想起自己的生日  准确的生辰时日父母都记不清了  只有自己给自己创造  為了填报个人信息  必须有明确的出生日期  不论是否准确  锄头和生日有着因果关系  事实确实如此  至于锄头,挖地三尺寻觅  也无法找到我编造谎言的理由  它的确是用来开挖的  比如开垦荒地  比如探究土地的墒情  除了锄头  那时节还没有适合的工具  在追根溯源的事物面前  人显得渺小,而锄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