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e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着随意、思维缺失和不做读书笔记的不良习惯,这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方法指导,为学生规范阅读材料,营造和谐的阅读环境。
  关键词: 学生 阅读习惯 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影响阅读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尽管阅读习惯既非知识亦非能力,但却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我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是学生主动提高语言能力的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
  然而在网络、游戏、影视等发达的形势下,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良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阅读随意性过强。阅读的随意性表现为学生只凭兴趣阅读,不知道科学阅读。在课内阅读时,有兴趣则认真听讲,参与讨论;无兴趣则开小差,心不在焉。在课外阅读时,也是有兴趣通宵达旦,无兴趣则不闻不问。学生对待阅读材料时,符合欣赏胃口的就读,而对那些内容较枯燥乏味却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有重大价值的阅读材料却不大喜欢读。总之,学生阅读时感情用事,仅仅追求趣味性。
  第二,阅读过程中思维缺失。思维缺失主要表现为阅读时不肯动脑子,浮光掠影,只对材料有粗浅的感知,不能深入探究。阅读既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过程,也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阵地。叶圣陶先生曾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来,一边会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目的,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又另外提出一些”。所以在阅读时学生要边阅读边思考,养成熟读、精思、勤问的良好习惯。学生阅读时思维缺失,往往很难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很难用自己的话对读物的内容和意义做出简明扼要的复述,不能挖掘书中内容和深刻的意蕴。
  第三,阅读时懒于动手。动手作读书笔记好处很多,能够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然而,许多学生懒于记课堂笔记,记读书读书笔记,翻开他们的课本或是语文读本,都很干净。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是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还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价值不言而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中,认为语文教学重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学习,忽视了阅读习惯的培养。新课程理念把语文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也没有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放到应有的位置。当前高考依然是教学的“指挥棒”,语文教学功利主义思想依然十分严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旦夕之功,要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这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所不能做到的,因为它追求的是短期行为。这些不合理的教学理念,是语文阅读教学“髙耗低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状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
  第二,师生协商选择阅读材料。选择好的阅读材料是克服学生阅读盲目性与随意性的重要工作。现代出版业发达,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书籍之多也不过分。作为中学生,自身对书籍选择能力不强,很可能就会漫无目的,浮光掠影,即使刻苦攻读,也会淹没在书海中,很少有收获,甚至还有可能误导自己。因此选择好阅读材料,对学生的成长和老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亚瑟·李在《给一位爱好读书的孩子的信》中也说:“你最好尽可能选些能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的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要想这样,首先你得知道应该摒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都该摒弃。”但是真正给学生开列一份有价值的书目决非易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统筹安排好初中到高中六年,每学年甚至每学期的阅读材料。一般说来,初中生阅读以中国的、近现代的作品为主,高中生逐渐向外国的、古典作品的扩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出阶段性与整体性。分出哪些精读哪些略读,同时应当将阅读书目在每学期开始就打印好,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早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材料的选择,学生毕竟是阅读的主人,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所选的阅读材料更适合学生阅读,还可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从而推进阅读习惯的培养。
  第三,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是否得当,这是关系学生是否能从阅读中获得效益的问题,关系到阅读能否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的问题,还关系到阅读习惯的培养问题。指导学生具体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阅读,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从课内阅读向课外扩展时,应指导学生采用对比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扩充性阅读、印证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等方法;在讲究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时,宜指导学生采用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方法;在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发展水平时,从初中到高中宜分别采用积累阅读法、理解阅读法、评价阅读法、选择阅读法、鉴赏阅读法等方法;从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这个角度来说,又可分别采用交叉阅读法、限制阅读法。当然,在具体操作上不应机械化,简单化,应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灵活指导。此外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还要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让学生正确利用图书馆,掌握基本的文件检索技能。
  第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阅读环境。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可阅读的书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采用民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交流阅读的成果和体会,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以较为轻松自由的心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感受读书的美妙,能大量地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感,培养良好的阅读趣味,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周一贯.研究性閱读教学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妇孺皆知,它道出了书籍的重要作用,“开卷有益”诠释出读书的好处,而语文课则是让学生读书取得进步的一个途径,是让学生多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自我思考、体验人生、感悟哲理的过程。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和阅读写作能力就是在语文课上逐步提高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把语文课请进图书馆,把语文课和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这几年我对此进行了尝试,效果显著,在此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在图书馆上语文课的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实施疑问教学的前提。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是取决于教师反复地讲解,而取决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及其自主学习的程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只有处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阅读可分为三部分:初读——大声地读,读准字音,合理停顿;品读——认真地读,理解文意,把握感情;美读——投入地读,表现情感,再现情境。语文教师应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关键词: 朗读 初读 品读 美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读书耽误时间,不如讲解来得快,所以在课上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
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则基本上类似,如:“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
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因此,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把握得要“准”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