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则基本上类似,如:“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就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甚了解。因此,课上学生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才会开阔问题眼界,树立问题意识。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都要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发散学生的思维,首先自己就要开阔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地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造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便要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師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其想象,按其自己的感悟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在分析课文时,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灌输。
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老师的教学引导错误而导致的。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在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再背诵,那背诵起来就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只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对于实词虚词的理解,就有赖于通透理解掌握全文。学生平时在背诵古文时,一定要理解文章,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高中语文考试对很多基础知识都有所考察,很多都藏于在现代文中,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就不会用心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值,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地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在多媒体运用中产生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但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一种趋向是平时采用传统教法,而在公开课上却频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而对于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这种误区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多媒体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一方面是校内资源的限制所致,相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该会有所改善。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做法,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这种过分依赖多媒体的误区并不少见,它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实,相对于第一种趋向更需要我们加以警惕。
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对此,很多教师都提出了真知灼见,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就语文课堂来说,有的篇目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而有的则不适合使用,如诗歌教学更注重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注重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做补充资料并无大碍。如果多媒体运用得过多,就会使学生忽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由于不了解新课改精神所造成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老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老师是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如果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过多地利用其他资源,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则基本上类似,如:“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就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甚了解。因此,课上学生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才会开阔问题眼界,树立问题意识。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都要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发散学生的思维,首先自己就要开阔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地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造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便要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師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其想象,按其自己的感悟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在分析课文时,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灌输。
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老师的教学引导错误而导致的。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在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再背诵,那背诵起来就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只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对于实词虚词的理解,就有赖于通透理解掌握全文。学生平时在背诵古文时,一定要理解文章,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高中语文考试对很多基础知识都有所考察,很多都藏于在现代文中,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就不会用心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值,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地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在多媒体运用中产生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但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一种趋向是平时采用传统教法,而在公开课上却频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而对于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这种误区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多媒体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一方面是校内资源的限制所致,相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该会有所改善。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做法,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这种过分依赖多媒体的误区并不少见,它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实,相对于第一种趋向更需要我们加以警惕。
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对此,很多教师都提出了真知灼见,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就语文课堂来说,有的篇目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而有的则不适合使用,如诗歌教学更注重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注重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做补充资料并无大碍。如果多媒体运用得过多,就会使学生忽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由于不了解新课改精神所造成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老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老师是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如果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过多地利用其他资源,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