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具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教育口号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切为了孩子”。走进德国的课堂,也能让人不由自主产生这样的感受。德国的课堂有几样教具与中国的不太一样:黑板、粉笔和黑板擦这三样课堂上必备的东西。
  在中国很多学校里的黑板分为四块并能上下移动,德国的黑板却是能够折叠和上下移动的,黑板是一大块,又能打开分为三块,其中的左右两块能够正反两面板书,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同时还节省了空间。黑板还可以上下移动,当老师板书完后,可以将黑板很轻松地推上去,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提起粉笔,我们的脑海中立即显现出圆柱的形状,但是德国的粉笔却是方的,各种颜色的粉笔都是方的,这是为什么呢?仔细一想,粉笔做成方的还真有其道理。无论是当学生还是做教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板书完,将粉笔放在讲桌上,有时不经意间粉笔就滚落下去,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方形的粉笔是不容易滚落的,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从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到一个国家算起来节省的粉笔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节约意识。
  有方形的粉笔,德国的黑板擦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擦黑板是用一块像块面包似的大海绵和一个小刮子,擦黑板的时候先用海绵沾上水擦去黑板上的字迹,然后用小刮子刮一下,水就没有了,擦黑板的过程也就完成了。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我们平时使用无尘粉笔,就是为了让学生和老师少吸入粉尘,但是用我们的黑板擦擦出的粉尘还是不少,而德国的擦黑板方式就不会产生粉尘,保护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我们从德国课堂的黑板、粉笔和黑板擦的设计上可以看出:黑板体现了高效作风,粉笔体现了节约意识,黑板擦则体现了健康理念。我感到德国课堂上的这些小小不同带来的启示是:从点点滴滴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东西也是可以改进的,将“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落到实处,就更能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在班主任培训工作中,我与教师学员交流时,发现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很容易生气。于是,我布置学员撰写“生气案例”,分析和认识这种负面情绪,以帮助教师克服生气现象,提升和凝就积极教育情感。    一、对教师生气原因的透视    1.感觉教师的权威和自尊被冒犯  心理学认为恼怒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性的情绪。个体受到的某种背叛、侮辱、不义、恶意中伤、暴力侵犯或骚扰等,都是导致生气情绪产生的导火线。生气是一种个
期刊
46张青春的脸在这里笑,  46颗火热的心在这里跳。  我们是同学,是同班同学。  天那样蓝,水那样清;  我们多么团结,多么友爱!  你幽默、聪明,富有激情,  你温暖的话语,  驱散了我心中的愁云;  你活泼、开朗,落落大方,  你嘹亮的歌声,  唤醒我久眠的希望;  你善良,纯洁,积极向上,  你甜甜的微笑,  架起心灵间友谊的桥梁。  我们是同学,是同班同学,  更是知心的朋友。  怎能忘
期刊
缘起    6月5日,我在“《班主任之友》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发帖《写说明书就不是体罚了?》(见下文),一时间众说纷纭,“论坛”的很多网友参与了这场讨论。我又著文《就一文答网友问》,这次,李镇西老师也参与了进来。现将大家的意见和我的想法一一呈现,供大家进一步探讨。还是那句话,讨论的目的不是达成共识,而是为了解放思想。  写说明书就不是体罚了?  那天,有位老师介绍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时,谈到
期刊
父亲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却文绉绉地逛过一回书店,买过一回书。  时间久远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温饱已经不成问题,即使在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粮仓里依旧满满实实的。眼看夏麦收获在望,父亲第一次挑了一担陈粮,到集镇上去卖。  卖完粮,父亲乐呵呵地点数着钞票,笑容像绽放的菊花,嘴里不住地念叨:“龟儿子,这日子比过去巴适多了。”  父亲带着我慢慢悠悠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逛,眼睛不住地往街两边的商店扫描,我知
期刊
写张万祥先生,心里没底。朋友写,他的徒弟写,资深记者也在写。“网星”,“青春老人”,“富有老人”,“网上收徒”,均有捷足先登了。写朋友的情谊,我觉得底气不足,有攀附意,因而颇费踌躇。加上张万祥先生为人的好,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他的好,是放在心上的,许多时候需要用心体会。  先生在2003年9月,来教育在线注册,我在班主任论坛跑堂,端茶送水,洒扫门庭,一来二往,便算是认识。作
期刊
2008年6月9日上午监高考,最后一场考试是基本能力。一位考生在草稿纸上写下了毕业感言,感觉很不错,留了下来。他是这样写的:  高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呢?  想起当初走进校园的时候,记忆仍是如此的清晰。  生命定格在18岁,这注定是一副美的画卷。  我不想离开,可是我别无选择。三年了,一草一木虽不曾深深爱过,却也曾静静地触摸过。  我的远方,我的未来。别了,曾经让我无比厌恶的校园
期刊
采到灵芝的那条路    “这座山上,真的还有灵芝吗?”我狐疑道。  “当然有,还不少呢。”朋友肯定地回答。  “哦?那我爬了多少次山了,怎么连灵芝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嗯……你走的,是哪一条路?”  “哪一条路?要上这座山,不就只有南面一条路吗?”  “呵呵,还有其他路的,你跟我走吧。”  我们便从山后出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上山了。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啊:有的地方多少还有点路的痕迹,大多数路
期刊
读初中的时候,我很喜欢看课外书,甚至在课堂上也遮遮掩掩地看,或许是我特别小心谨慎,老师们一直没有发现。所以,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便成了我的“爱好”,直到初三的某一天。  那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正津津有味地看课外书,不知什么时候,语文老师已站在我的课桌前,我只好无奈地等待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当时没有批评我,也没有收缴我的课外书,而是要我写一份检讨书。写检讨书对我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我洋洋洒洒地写开了,
期刊
这似乎是个很“敏感”的词——整风运动。但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班级的发展也是有张有弛、循环往复。因而,整顿班风的举措,不得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多数情况下,我的“整风运动”是和风细雨的。但是,2006年春末夏初的“整风运动”却带了惩罚——甚至体罚的味道。体罚显然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也不免常审视自己的惩罚行为,自问是否真的爱学生。这个问题想了多年,至今尚未想通,却常常有人问我是否在教学中对
期刊
我的不长不短的班主任生涯,可以用“四个一”来描述。    一副对联    我是七年前怀揣梦想迈入建港中学的。初上讲台的我可以说是激情万丈,可几节课下来豪情就被雨打风吹去,学生上课之前还是精神抖擞,经过我几分钟的“不懈努力”,下面很快就能出现趴倒一大片的壮观场面。记得当时,我给自己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教学无方”,下联是“催眠有道”,横批——“误人子弟”。听到这副对联的同事,大多一笑而过,而它的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