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中的勇进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月在上海创刊,共出版四期。尽管一直以来由于它自身的一些原因而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它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有着它自身的特色,它所刊载的带有革命倾向的文学作品符合特定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关键词:《新流月报》 特色 意义 缺陷
  《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月在上海创刊,由上海现代书局发行,蒋光慈为主编。共出版四期,第一期于1929年3月1日出版,第二期于1929年4月1日出版,第三期于1929年5月1日出版,由于受外围环境的影响,在第三期发行了9个月以后,第四期才于1929年12月15日出版。《新流月报》属于小说专刊,内容有创作和翻译,旨在推进新时代文艺运动,对文坛有所贡献,侧重刊登创作小说,并载有少量诗歌、译著、剧本,撰稿人有田汉、蒋光慈、钱杏邨、沈端先、戴平万、洪灵菲等人。本文主要是研究被忽视的《新流月报》的特色和意义,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一、《新流月报》的编辑特色
  1.较强的革命倾向性 《新流月报》刊载文章的选择性很强,带有较大的革命倾向性,作品内容大多表现被压迫阶级的悲哀,同时暗含着只有反抗才能拯救自己的思想。这是由于《新流月报》的主编蒋光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最初实践者,而主要撰稿人也几乎全是党员,即使不是党员的作者也跟党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之它诞生于1929年,当时正处在时代大变革的风云背景下,国内阶级矛盾突出,受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文艺刊物。《新流月报》刊载了大量无产阶级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译介作品都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所受到的苦难,但是还没有出现明显反抗行为。比如洪灵菲的《在木筏上》就深刻地描写了被压迫者在南洋的木筏生活以及他们是怎样被统治者蹂躏践踏而像蝼蚁一样生活在这个人世间的,由沈端先翻译的日本普罗派的著名女作家平林Tai子《抛弃》和《在施医室里》更是深刻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施医室里的地狱般的生活,林伯修翻译日本漥川稻子的《烟草工厂》则是描写日本大检举时代烟草工厂里女工的非人生活,正如蒋光慈在“编后”所说的读者要认识人间地狱,《在施医室里》和《烟草工厂》就是人间地狱生活写实的一面。另外一类是明显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在不堪压迫后开始出现反抗行为的,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比如华汉《奴隶》中的矿工们过着猪牛不如的生活,最终奋起反抗向矿主讨要工钱。泣零《火种》则是写的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被工头蹂躏死后诬陷到工人沈生头上,工人们得知真相后奋起反抗讨要公道。许美埙《笠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在南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剥削的工人最终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反抗工头和港主的故事。而译介作品中,独幕剧《炭矿夫》正面描写的是布尔格尔一家的悲剧,侧面描写的是炭矿夫们想如何通过罢工反抗炭矿主,争取他们自身的利益。除了这两类之外,还有从侧面描写革命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的,比如张萍川《流浪人》则是写的一个朝鲜革命党人的生活和钢铁一般的意志,文中的流浪人被日本帝国主义压制随时面临着牺牲的危险却还要为祖国争取自由。在《洪流中》则是明写母性的伟大,暗写儿子作为革命党人的不能摧残的意志。谢廖也夫的《都霞》正面描写都霞的觉悟,侧面则赞颂了革命党人华西理的崇高品质。
  2、以小说为重心 《新流月报》总共刊载了30部作品,其中有8部译介小说,16部自创小说,总共刊载了24部小说,2首诗歌,2篇文学评论,1篇散文,1部翻译的戏剧,基本上是一个以小说为主的月报,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小说月报》的编辑方针,通过小说来推进文艺,正如蒋光慈在“编后”所说:“至于本月报的内容,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本期所刊载的可以说全是小说……我们发刊的这个目的,是要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侧重创作的小说月报,想对今后的创作坛有一点贡献”a,由此可知它的办报目的,当然这有利于发挥小说启迪大众的作用。众所周知,小说是大众所喜欢的一个类型,老少都适合阅读,既吸引了读者,又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梁启超1902年就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事实也是如此,小说作为一个中年老少皆宜读的作品种类,它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3.副文本作用明显 《新流月报》刊物风格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充分发挥了副文本的作用,除了第三期外,每一期后面都附加了一个较长的“编后”,这个“编后”包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首先表现在对每一期作品的介绍和评价上面,比如认为祝秀侠的《黎三》虽然表现出了被压迫者生存的艰难和苦闷,但是在事件的原理暗示上不怎样充实,谢廖也夫的《都霞》的表现手法是万分值得普罗文学作家注意的,为着某一种意义而去创作时,取材一定要绝对的求自然,绝对要避免“抱着”的病态,不过它从侧面表现的手法感动人的地方比正面来得深刻。每一篇作品在“编后”中都能看到编者或多或少的评论,这在其他刊物中几乎是很难见到的。其次是对刊物的自我审视和评价,在第一期“编后”中就对本报没有宣言和卷头语做了一个解释说明,对于创刊意图也做了恰当解释,很注重读者的意见,也希望读者把它当作自己的刊物进行指正。最后表现在对期刊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解释上,比如对第一期出现的不少错字进行了解释,是因为时间紧迫未能细加校阅的缘故,并恳请读者的原谅,对于很多读者的来信没有进行一一答复的原因也进行了解释,也指出了今后回信的条件:除关于文艺而认为有答复的必要者,恕不答复。对第三期以后的中途停顿进行了解释:“《新流月报》的中途停顿,我们实在不能负多少责任,它有它的客观的因素,它也有它不得不暂时停顿的环境。总之,在当日是不得不停,所以我们停顿了;现在是有了重出的机会了,因此我们又把它编了出来。”b这不但道出了中途停刊的原因,也体现了编辑的无奈之举。而且在“编后”中,编辑还对封面画进行了介绍,感谢青年画家郑人仄的付出。
其他文献
摘 要: 《珍妮姑娘》是美国古典作家德莱塞的第二部小说,它是一部描写美丽无私但注定命运悲惨的可怜女性的著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珍妮的形象切入,使用维多利亚方式的“真正的女性”意识形态来分析珍妮的身份塑造工作及其伦理文化冲突,描绘主人公身份建构的虚幻本质,从而反映出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衰落。  关键词:《珍妮姑娘》 身份构建 伦理文化冲突  一、《珍妮姑娘》的女性身份构建  《珍妮姑娘》描述了一个美丽
摘 要:《石秀》这篇历史小说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方法,作者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对石秀这个《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世俗化改写。本文就其历史小说和精神分析小说两个属性展开论述,通过分析石秀其人的心理历程、小说的历史“表皮”属性、作者的创作动机来探究该篇历史小说中隐藏的主观话语追求。  关键词:《石秀》 施蛰存 心理分析 历史小说  当我们读完《水浒传》中对“拼命三
胡适率先使用问号和惊叹号  1916年9月,《新青年》这时还完全采用白话文,但白话文的出场频率已经很频繁,个别同仁因此尝试寻求突破,以使文章更准确地表情达意,使语气委婉生动、抑扬顿挫。在编辑的操作下,4卷1号上高一涵写作的《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已经在“句读”两种标注方法之间加上了“:”号、“;”号,而且用来表示“读”的千篇一律的“、”号,也改换成为“,”号。  陈独秀发表的《科学与基督教》一文
摘要:印度电影《起跑线》于2018年上映,关注和思考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虽然影片被定义为喜剧,但却能引起观影者的深思。有学者对其教育问题、视觉文化传播、拍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阿兰·德波顿身份焦虑为理论切入点,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大环境和主人公身边的他人形象作为镜像,去分析影片所反映出来的中产阶级的女性焦虑问题,试图发现缓解或解决女性焦虑的办法。  关键词:女性焦虑
摘 要: 陌生化是指把人们原本所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置入一种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去考察,进而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为切入点,从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四个方面分析张柠的新作《三城记》。  关键词: 《三城记》 陌生化 形式主义  一、陌生化  “陌生化”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共产主义和未来主义》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艺术永远独立于生活
歌德曾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已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重读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唤起我新的思考。《班主任》用小说的形式对刚刚结束的“文革”提出质疑,塑造了很多带有时代印记的人物形象,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刘心武以不凡的勇气、写实的笔法塑造了被极“左”思想毒害和扭曲的中学生形象,其中谢惠敏最具典型性。  团支部书记谢惠敏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坚
摘 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块重要梗结,“庄周梦蝶”已由寓言衍变为了经典之意象,较为频繁地出现在高考诗歌鉴赏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执教者应带领学生追本溯源,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考试之成绩,还能使学生从这个短小的寓言故事中窥见庄子的齐物人生态度,进而理解其与庄子至高生命境界“逍遥游”的因果关联。  关键词:庄周梦蝶 齐物观 逍遥游 神  一、庄周梦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
摘要: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秀小说,《新石头记》作为其中的一部,不是最优秀的,但也极具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已有很多,大多是从小说内容分析其主题内蕴等,并把之定性为不可多得的“乌托邦小说”。但在笔者看来,仅把此小说归为“科幻”或“科幻奇谭”都不足以概其全貌。本文将从吴趼人人生经历及其思想主张进入文本,以期描述其“全貌”。  关键词:吴趼人 《新石头记》 科幻小说(“科幻奇谭
摘 要: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及坚信“公民写作”的知识分子,对文学创作秉持着一贯的探索精神,他的新作《修改过程》便是其文体探索新的尝试,这种尝试主要体现在使用嵌套结构、元小说叙事手法及让读者参与写作三方面。对于老年韩少功来说,追求文体和自我写作的拓展,向读者展示了不重复自己和不懈探索的少年精神。  关键词:《修改过程》 叙事 文体 探索  韩少功从来就不拘泥于常规,成名作《西望茅草地》
摘 要:卢镐师从全祖望,浙江鄞县人,生于1723年,卒于1785年,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曾任平阳教谕,对振兴平阳县文风有重要促进作用,爱好搜集古书,喜作诗,擅长书画,有《月船居士诗稿》留世。他还喜游历大江南北,尤爱古迹,每到一处便作诗记其所见所感,其交友多为文人墨客。同时,卢镐也是浙东学派从全祖望到章学诚乃至之后的浙东学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关键词:卢镐 《月船居士诗稿》 生平著述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