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在反应现实生活以及传达人类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改深入推进和实施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要求,即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基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外,还应注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将美术的美育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学生身体、智力、情感与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受自身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容易对外界一切新鲜、奇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处于对想象力和创作力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以及最佳阶段。而美术作为以传播美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自然肩负起这一重任。为此,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我们应将审美和创作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贯彻于教学始终,以此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进而为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良好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美妙的意境以及和谐的作画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中切实感受到事物或是美术作品本身的美所在,进而在心无旁骛、自由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然而良好的作画环境并非单纯指的是安静、整洁的教学场所,它更加强调的是环境氛围的艺术感是否浓厚。为此,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对室内空间以及绘画场所的合理布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激发和想象创造力的培养,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宏伟壮丽的古罗马建筑”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古罗马建筑风格及其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我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并打印出来,提前张贴的教室的墙面上,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在课堂教学环节,我又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相关的图片内容,并针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之处进行详细展示,比如罗马的万神庙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是哪里,大角斗场整体上是什么形状的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等等,使学生对古罗马建筑的整体风格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介绍与古罗马历史或是文化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从侧面了解古罗马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所学内容的讲解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适宜的美术学习氛围和环境,增强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对实现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培养创作了有利的条件。
二、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启迪学生创作灵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对于特定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认识。因而借助美术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作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灵感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赏析,鼓励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主管意识的前提下,从作品色彩的运用或是线条的勾勒等方面深度解析作品,形成对作品独有的看法和认识,促进学生自身审美体系的形式,同时有效避免学生作品过于趋同化现象的产生,使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创作灵感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美术创作。
例如,以“鸟语花香”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国山水或是花鸟画的构图要求以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后,给学生提供齐白石大师的国画——《端午节》,引导学生从线条、笔墨的运用等方面对画作进行赏析。并通过整体和局部展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画作整体和局部特征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画家往往在不经意间传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将画作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完成画作的赏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发表自己对于画作内容以及绘画手法的看法。如此,通过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对基本的绘画方法和技巧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观看艺术大家的作品,实现了学生艺术情趣和创作热情的激发,使美术教学质量和效果得以不断改进和优化。
三、注重实践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身心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对生活中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而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扩充学生的创作素材以及强化学生审美和情感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课堂上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打破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究与尝试,在实践中将个人的艺术构思充分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促进学生艺术创造水平的提升。
例如,以“色彩的和谐与对比”这课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对和谐色、对比色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色彩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知识的讲解后,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在一块单调的背景板上描摹建筑物,并且建筑物的主题色调是灰色的话,如何运用与之相关且比较和谐的色调诸如同类色、邻近色等对其进行装饰。同时试着运用与主色调发生冲突的对比色进行装饰,感受整体效果是怎样的,将自己想象成建筑设计师对建筑的色调进行规划,在亲身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意义所在,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以被充分开发和利用。如此,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美术教学范围和内容的拓展,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四、开启创作评价模式,挖掘学生创作潜能
观察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忽视教学评价发挥的重要作用,或是单一、片面地以学生所画内容与实际物体之间的相似度作为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的绘画能力,评价方式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起到开发学生想象空间并实现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作用。为了转变这种局面,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作品的表现和创造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点评,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绘画的热情和信心,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绘画潜能与灵感的开发。
例如,以“百里杜鹃红”这课内容为例,教师在学生完成绘画并进行点评时,切勿将学生的画作与事物的本来特征进行对比并将之作用评价标准,而是应当从学生色彩的运用、个性的突出以及是否大胆发挥想象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并对表现力和感染力较强的作品进行肯定和赞扬。同时一些想象力不足、绘画基础也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通过鼓励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并且明确学生今后努力和改进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绘画的热情和信心。如此,便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调动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推动着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创造力和绘画潜能的深度开发。
总之,美术作为对学生审美和艺术素养进行培养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以及课程体制改革深化实施的时代背景下,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小学美术教师也应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实现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培养,将学科的审美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基于小学美术课创新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
[2]张晓广.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新课程(小学),2014
[3]吴素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受自身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容易对外界一切新鲜、奇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处于对想象力和创作力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以及最佳阶段。而美术作为以传播美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自然肩负起这一重任。为此,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我们应将审美和创作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贯彻于教学始终,以此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进而为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良好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美妙的意境以及和谐的作画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中切实感受到事物或是美术作品本身的美所在,进而在心无旁骛、自由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然而良好的作画环境并非单纯指的是安静、整洁的教学场所,它更加强调的是环境氛围的艺术感是否浓厚。为此,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对室内空间以及绘画场所的合理布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激发和想象创造力的培养,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宏伟壮丽的古罗马建筑”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古罗马建筑风格及其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我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并打印出来,提前张贴的教室的墙面上,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在课堂教学环节,我又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相关的图片内容,并针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之处进行详细展示,比如罗马的万神庙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是哪里,大角斗场整体上是什么形状的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等等,使学生对古罗马建筑的整体风格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介绍与古罗马历史或是文化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从侧面了解古罗马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所学内容的讲解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适宜的美术学习氛围和环境,增强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对实现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培养创作了有利的条件。
二、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启迪学生创作灵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对于特定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认识。因而借助美术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作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灵感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赏析,鼓励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主管意识的前提下,从作品色彩的运用或是线条的勾勒等方面深度解析作品,形成对作品独有的看法和认识,促进学生自身审美体系的形式,同时有效避免学生作品过于趋同化现象的产生,使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创作灵感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美术创作。
例如,以“鸟语花香”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国山水或是花鸟画的构图要求以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后,给学生提供齐白石大师的国画——《端午节》,引导学生从线条、笔墨的运用等方面对画作进行赏析。并通过整体和局部展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画作整体和局部特征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画家往往在不经意间传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将画作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完成画作的赏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发表自己对于画作内容以及绘画手法的看法。如此,通过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对基本的绘画方法和技巧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观看艺术大家的作品,实现了学生艺术情趣和创作热情的激发,使美术教学质量和效果得以不断改进和优化。
三、注重实践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身心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对生活中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而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扩充学生的创作素材以及强化学生审美和情感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课堂上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打破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究与尝试,在实践中将个人的艺术构思充分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促进学生艺术创造水平的提升。
例如,以“色彩的和谐与对比”这课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对和谐色、对比色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色彩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知识的讲解后,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在一块单调的背景板上描摹建筑物,并且建筑物的主题色调是灰色的话,如何运用与之相关且比较和谐的色调诸如同类色、邻近色等对其进行装饰。同时试着运用与主色调发生冲突的对比色进行装饰,感受整体效果是怎样的,将自己想象成建筑设计师对建筑的色调进行规划,在亲身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意义所在,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以被充分开发和利用。如此,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美术教学范围和内容的拓展,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四、开启创作评价模式,挖掘学生创作潜能
观察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忽视教学评价发挥的重要作用,或是单一、片面地以学生所画内容与实际物体之间的相似度作为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的绘画能力,评价方式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起到开发学生想象空间并实现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作用。为了转变这种局面,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作品的表现和创造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点评,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绘画的热情和信心,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绘画潜能与灵感的开发。
例如,以“百里杜鹃红”这课内容为例,教师在学生完成绘画并进行点评时,切勿将学生的画作与事物的本来特征进行对比并将之作用评价标准,而是应当从学生色彩的运用、个性的突出以及是否大胆发挥想象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并对表现力和感染力较强的作品进行肯定和赞扬。同时一些想象力不足、绘画基础也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通过鼓励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并且明确学生今后努力和改进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绘画的热情和信心。如此,便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调动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推动着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创造力和绘画潜能的深度开发。
总之,美术作为对学生审美和艺术素养进行培养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以及课程体制改革深化实施的时代背景下,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小学美术教师也应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实现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培养,将学科的审美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基于小学美术课创新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
[2]张晓广.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新课程(小学),2014
[3]吴素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