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凡中国的孩子牙牙学语时,都免不了从背古诗开始学习。而为人父母呢,也以孩子能背出多少首古诗感到骄傲。鲜少有人让孩子去背现代文,哪怕是一小段。可见,古诗词在孩子的语言学习初级阶段有其明显的优势。研究证明,古诗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不仅能很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同时,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化,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还有智力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近百首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绝好载体。但由于古诗体制的特点,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教师对古诗词在语文学习的地位理解失之偏颇。除古诗外,小学的语文学习大致还可分为拼音、字词、阅读、作文。在许多教师的理解中,拼音是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工具,必须掌握;不认识字词,就不能阅读、写作,也是必须要学好的,能阅读写作现代文是学习语文的目标,所以也是要下大力气的。唯独觉得古诗是装饰性的,不会背古诗,不理解古诗,不会(也不要求)写古诗也不妨碍学生语言的运用,不妨碍适应现代生活,好像无实用价值,所以古诗学习变得可有可无。教师也就在古诗教学上不深挖深究,降低学习要求,把它作为母语学习的点缀。
其次,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方法的滞后使得原本应该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机械僵硬。必须认真审视古诗教学的每一环节,找出弊端,精心改进,丝丝入扣,让古诗教学诗意、灵动起来。
弊端一:重背诵,轻诵读。诵读重节奏,轻感情。古诗的朗朗上口,很容易把它作为锻炼记忆力的载体,因此,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只要学生背诵出即可。其实,古诗美感之一就体现在它的音律韵味上。学习古诗,就不仅要求学生能背出,也要能诵读好。在指导诵读时,又往往局限于节奏指导上:哪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二二一”的节奏,还是“二一二”的节奏。而诗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用语气的轻重缓急、词调的抑扬顿挫,音值的长短来表达则忽略了。应让孩子像古人一样,或中气充沛、高声吟唱,或辗转回复、抑扬顿挫,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气势和丰采,以训练孩子的字感、词感和句感,积累语感。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像艺术家一样投入,读出诗的氛围,在读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不同的感悟,要读出层次,渐入佳境。如,指导诵读《鹅》时,很多学生在诵读三个“鹅”字时一样的音高,一样的轻重,这说明教师没有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三个“鹅”字表达的不同含义。三个“鹅”要读出不同的感情,第一个“鹅”读出刚看到一只鹅时的惊奇,第二个“鹅”读出发现还有其他鹅时的惊喜,第三个“鹅”则要读出看到一大群鹅时的兴奋。这样,紧扣每个字,悉心理解,感情诵读,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体会到诗的意境。
弊端二:教学重记忆,轻理解。理解重对错,轻意境。《中国诗词大会》上就暴露出这一教学短板。一位留洋回国的硕士生选手,两次获得上台答题机会,但最后都败在写字题上。如“( )( )( )(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中要求写出括号内的字,选手填了“频频鸟鸟”,而正确答案是“娉娉袅袅”,评委老师点评说:“这是一首描写小女孩情态的诗,怎么也得有个女字旁,怎么也得穿件衣服吧。”可见,他不是背不出,而是没有理解,所以确定不了用哪个字。又如“花重锦官城”一句中,很多人把握不准“重”的声调是阳平还是去声,其实如果理解了“重”的含义是花朵饱含雨水,沉甸甸的红艳状态,就能很准确地读对去声。所以有评论说,现在很多人学习古诗词,还仅仅是停留在背诵的层次上,没有深入理解其含义,而且书写古诗词的能力是大大弱化了,所以会出现让人目瞪口呆、错得离谱的现象。对古诗文注重理解,不仅是有利于读对音,写对字,更主要的是理解了,才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美学、哲学、优雅的情怀以及生存的大智慧。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凝聚在短短的几个字中,许多教师往往把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翻译成“大漠中有一条垂直的浓烟,长河那边圆圆的太阳落下去了”。这也没什么错,但却没有表达出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景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沙漠平旷无边,放眼四顾,如此之大,但荒凉寂寥,了无林木沟壑可观。唯报警的一道狼烟拔地而起,刚劲挺拔,风吹不斜。黄河流经大漠,无遮无挡,横亘远方,衬托得落日更大更圆了。诗中只描写了几样景物,留白很大,突出了沙漠天宇苍苍、大地茫茫的特征,一首诗一幅画,整个画面于苍茫中略有生气,于寥落中蕴含壮美。”只有将古诗的精髓如层层剥笋般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热爱。
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比如可以演出诗的趣味。如教学《锄禾》时,可让学生饰演农民顶着骄阳在田间劳作,时而一抹脸上汗水,另几个学生却边用膳边把饭粒随心扔地上,农民焦急地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诲他们……经过过程表演,诗中那光鲜活泼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景和深长的哲理,自然就会深深印入学生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也可以唱出诗的韵味。许多古诗都已被谱上曲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声像材料,通过吟唱,激发兴趣,理解意境。还可以像画家一样画出诗的意境。中国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将古诗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画下来。学生在创造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诗再理解再感悟的过程。如为《宿新市徐公店》一句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配画,学生就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要画蝴蝶,因为诗中写了蝴蝶;另一种意见是不要画蝴蝶,因为“无处寻”。所以,为诗配画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主动探究诗的意蕴。 弊端三:重传授,轻感悟的现象。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遗余力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会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多是被动地听取和记录。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学生的课本上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干脆把想象画面的工作也一并承包下来。原本把古诗的意境还原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是极富想象力也极具创新力的事情,现在也被教师事先制作的PPT所替代,垄断了学生的想象与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留有空白点,安排时间、空间让学生表达出对诗的感悟。除了吟咏、表演、配画的形式外,让学生改写古诗则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空间。可以将古诗改写成小散文、记叙文、小课本剧、小品,还可以为诗写点评、穿越时空给诗人写信等。
弊端四:“单兵作战”,缺乏联系,缺乏整体性。由于古诗在教材中的安排是穿插在现代文中的,每两次相隔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往往是“单兵作战”,就这首诗学这首诗,造成学生的古文知识零散、断链。应当建立古诗联系、比较学习。这种比较可以是多样的,如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可以是同类题材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如与温廷筠的《忆江南》相比较。可以是同一诗人同类题材相比较,如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相比较。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题材作品相比较,如与《暮江吟》《草》相比较。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学习,还可介绍学生课外赏析相关联的古诗;指导学生做“古诗手抄报”“古诗文集锦”等,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收集起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类整理,配上插图获感悟的话等。在联系、比较中学习,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更能融会贯通,也增加了阅读面,提升了诗词的鉴赏能力。
让古诗词教学不浮于表面,让蕴藏在寥寥数字中的诗意生动盎然,教师就要储备丰富的古诗文知识,涉猎更广更多的古代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军事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课堂。还要力求在教学的每一环节精雕细琢,用心打磨,丝丝入扣,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相会,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凡中国的孩子牙牙学语时,都免不了从背古诗开始学习。而为人父母呢,也以孩子能背出多少首古诗感到骄傲。鲜少有人让孩子去背现代文,哪怕是一小段。可见,古诗词在孩子的语言学习初级阶段有其明显的优势。研究证明,古诗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不仅能很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同时,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化,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还有智力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近百首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绝好载体。但由于古诗体制的特点,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教师对古诗词在语文学习的地位理解失之偏颇。除古诗外,小学的语文学习大致还可分为拼音、字词、阅读、作文。在许多教师的理解中,拼音是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工具,必须掌握;不认识字词,就不能阅读、写作,也是必须要学好的,能阅读写作现代文是学习语文的目标,所以也是要下大力气的。唯独觉得古诗是装饰性的,不会背古诗,不理解古诗,不会(也不要求)写古诗也不妨碍学生语言的运用,不妨碍适应现代生活,好像无实用价值,所以古诗学习变得可有可无。教师也就在古诗教学上不深挖深究,降低学习要求,把它作为母语学习的点缀。
其次,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方法的滞后使得原本应该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机械僵硬。必须认真审视古诗教学的每一环节,找出弊端,精心改进,丝丝入扣,让古诗教学诗意、灵动起来。
弊端一:重背诵,轻诵读。诵读重节奏,轻感情。古诗的朗朗上口,很容易把它作为锻炼记忆力的载体,因此,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只要学生背诵出即可。其实,古诗美感之一就体现在它的音律韵味上。学习古诗,就不仅要求学生能背出,也要能诵读好。在指导诵读时,又往往局限于节奏指导上:哪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二二一”的节奏,还是“二一二”的节奏。而诗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用语气的轻重缓急、词调的抑扬顿挫,音值的长短来表达则忽略了。应让孩子像古人一样,或中气充沛、高声吟唱,或辗转回复、抑扬顿挫,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气势和丰采,以训练孩子的字感、词感和句感,积累语感。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像艺术家一样投入,读出诗的氛围,在读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不同的感悟,要读出层次,渐入佳境。如,指导诵读《鹅》时,很多学生在诵读三个“鹅”字时一样的音高,一样的轻重,这说明教师没有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三个“鹅”字表达的不同含义。三个“鹅”要读出不同的感情,第一个“鹅”读出刚看到一只鹅时的惊奇,第二个“鹅”读出发现还有其他鹅时的惊喜,第三个“鹅”则要读出看到一大群鹅时的兴奋。这样,紧扣每个字,悉心理解,感情诵读,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体会到诗的意境。
弊端二:教学重记忆,轻理解。理解重对错,轻意境。《中国诗词大会》上就暴露出这一教学短板。一位留洋回国的硕士生选手,两次获得上台答题机会,但最后都败在写字题上。如“( )( )( )(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中要求写出括号内的字,选手填了“频频鸟鸟”,而正确答案是“娉娉袅袅”,评委老师点评说:“这是一首描写小女孩情态的诗,怎么也得有个女字旁,怎么也得穿件衣服吧。”可见,他不是背不出,而是没有理解,所以确定不了用哪个字。又如“花重锦官城”一句中,很多人把握不准“重”的声调是阳平还是去声,其实如果理解了“重”的含义是花朵饱含雨水,沉甸甸的红艳状态,就能很准确地读对去声。所以有评论说,现在很多人学习古诗词,还仅仅是停留在背诵的层次上,没有深入理解其含义,而且书写古诗词的能力是大大弱化了,所以会出现让人目瞪口呆、错得离谱的现象。对古诗文注重理解,不仅是有利于读对音,写对字,更主要的是理解了,才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美学、哲学、优雅的情怀以及生存的大智慧。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凝聚在短短的几个字中,许多教师往往把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翻译成“大漠中有一条垂直的浓烟,长河那边圆圆的太阳落下去了”。这也没什么错,但却没有表达出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景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沙漠平旷无边,放眼四顾,如此之大,但荒凉寂寥,了无林木沟壑可观。唯报警的一道狼烟拔地而起,刚劲挺拔,风吹不斜。黄河流经大漠,无遮无挡,横亘远方,衬托得落日更大更圆了。诗中只描写了几样景物,留白很大,突出了沙漠天宇苍苍、大地茫茫的特征,一首诗一幅画,整个画面于苍茫中略有生气,于寥落中蕴含壮美。”只有将古诗的精髓如层层剥笋般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热爱。
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比如可以演出诗的趣味。如教学《锄禾》时,可让学生饰演农民顶着骄阳在田间劳作,时而一抹脸上汗水,另几个学生却边用膳边把饭粒随心扔地上,农民焦急地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诲他们……经过过程表演,诗中那光鲜活泼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景和深长的哲理,自然就会深深印入学生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也可以唱出诗的韵味。许多古诗都已被谱上曲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声像材料,通过吟唱,激发兴趣,理解意境。还可以像画家一样画出诗的意境。中国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将古诗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画下来。学生在创造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诗再理解再感悟的过程。如为《宿新市徐公店》一句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配画,学生就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要画蝴蝶,因为诗中写了蝴蝶;另一种意见是不要画蝴蝶,因为“无处寻”。所以,为诗配画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主动探究诗的意蕴。 弊端三:重传授,轻感悟的现象。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遗余力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会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多是被动地听取和记录。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学生的课本上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干脆把想象画面的工作也一并承包下来。原本把古诗的意境还原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是极富想象力也极具创新力的事情,现在也被教师事先制作的PPT所替代,垄断了学生的想象与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留有空白点,安排时间、空间让学生表达出对诗的感悟。除了吟咏、表演、配画的形式外,让学生改写古诗则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空间。可以将古诗改写成小散文、记叙文、小课本剧、小品,还可以为诗写点评、穿越时空给诗人写信等。
弊端四:“单兵作战”,缺乏联系,缺乏整体性。由于古诗在教材中的安排是穿插在现代文中的,每两次相隔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往往是“单兵作战”,就这首诗学这首诗,造成学生的古文知识零散、断链。应当建立古诗联系、比较学习。这种比较可以是多样的,如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可以是同类题材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如与温廷筠的《忆江南》相比较。可以是同一诗人同类题材相比较,如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相比较。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题材作品相比较,如与《暮江吟》《草》相比较。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学习,还可介绍学生课外赏析相关联的古诗;指导学生做“古诗手抄报”“古诗文集锦”等,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收集起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类整理,配上插图获感悟的话等。在联系、比较中学习,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更能融会贯通,也增加了阅读面,提升了诗词的鉴赏能力。
让古诗词教学不浮于表面,让蕴藏在寥寥数字中的诗意生动盎然,教师就要储备丰富的古诗文知识,涉猎更广更多的古代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军事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课堂。还要力求在教学的每一环节精雕细琢,用心打磨,丝丝入扣,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相会,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