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素有一席之位。喝茶,毕竟是一雅事,曾经我也是极其爱茶的。
我出生在南京城,江南湿润温暖的气候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缘此,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大省。雨花茶是宁城最有名的绿茶,亦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圆绿的茶身,锋苗挺秀,抓上一小把将其冲上沸水,水面便会立显细细的白毫,茶色碧绿、清澈、口齿留芳,甘甜回味悠久,犹如色、香、艺俱全的江南绿衣少女。我喝雨花茶一直喝到了整个少女时代。当然,其间也少不了品饮整个江苏地区及邻省浙江的绿茶,如苏州太湖久负盛誉的洞庭碧螺春、武阳春雨、径山绿茶、金山翠芽、前峰雪莲、茅山青峰,名满天下的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等。
年少时并不懂得鉴赏茶的分类与好坏,不过是江南地区自古产茶,茶种繁多,跟着大人喝就是了。喝完但觉有精神,上课不易打瞌睡走神,颊齿留香,且易消食,便当作是一种随手可得的天然饮料,成为日常一个生活习惯罢了。
14岁那年,父亲因公调职,来到长江更南边的洞庭湖一带,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古称“武陵”“朗州”的常德。由于此地位于洞庭湖西侧,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云笼雾罩,空气清润,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优势,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优良的品种大抵都荟集于此。本地所产绿茶品种繁多,如:石门银峰,桃源所产的大叶茶,澧县的太青双上绿茶等。当地居民大多是弄一个大瓷缸,或者小盖碗,开水一冲泡便喝;稍微讲究的弄一银壶,或描着梅、兰、竹、菊的白细瓷杯,取当地老井的水,约摸烧开至七八十度,先注水入杯,再依个人口味轻重取其量放入茶叶,看着碧绿的茶叶悬空漂浮,慢慢舒展,水气上氤氲着清冽的香气,慢慢啜上一小口,人便静了下来……江南地区盛产绿茶,故当地人常喝绿茶如饮白水。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工艺技术的提高,陆陆续续地也喝到了白茶、黑茶(古时作为边疆贡茶)、红茶。而近几年更是喝到了黄茶,如洞庭湖的“君山黄袍”。以前我只记得“君山银针”,其茶芽形如大小均匀的银针,嫩绿似莲心,仿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此茶在湖南境内颇有盛名,据传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此茶入藏。而其他各地市县多有其地生产的各式绿茶。于我当时不甚渊博的茶文化知识及朦胧的印象,绿茶大都色清味甘、微苦而淡香,无特别迥异之处。
15岁时,父亲因公务接待台湾客商,叫上我学习待人接物之道。台商儒雅之极,随身携带了一套精巧的紫砂茶具,里三层外三层用麻丝牢牢包裹,里有盖碗的茶具、闻香杯、茶海(公道杯)、一个朱泥的小茶壶、竹制可折叠的茶简、茶匙之类。他将一个锦囊解開,取出一包压得牢实的蜷曲成一团的墨绿茶叶,拣出约摸三分之一的量,丢进刚用开水洗净的茶壶中,笑曰:“这叫‘观音入宫’。”尔后,把沸水壶提得高高地冲入茶壶,茶叶便旋而起舞了,再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面上的白色泡沫,又说:“这叫‘春风拂面’。”打开壶盖,一股馥郁醇浓的兰花香直扑肺腑。第一泡茶并不着急喝,而是将其倒出,淋了杯盏。再冲一泡时,在公道杯上放上一个铝制的茶漏,待茶渣过滤后,再将清澈呈翠绿色的汤水少许而安静均匀地滴入摆成一字型的小茶杯中,尔后巡回注入,并示意我将一个闻香杯放在鼻下做深呼吸,只觉香入肺腑,甘醇浓烈,与绿茶那种微香不可同语。细观茶叶,呈椭圆形,似观音脸,叶片肥厚,较绿茶重量微重。持盏慢啜,边啜边闻,但觉由微苦化为甘意,喉底润甜,心旷神怡。客商不无得意,言曰:“知道这叫什么?叫关公巡城!功夫茶花的就是时间,费的是功夫!”那时,方晓得这世上除了绿茶之外,还有叫“铁观音”的半发酵青茶。其精细规范的泡茶流程,精美的茶具及浓郁持久的花香味,独具魅力的“观音韵”,竟将茶可以喝得如此有情趣。此后,它便如同一个梦,深深浅浅地印在了我的心底,偶尔泛起一阵阵贪恋的涟漪。
许是有缘,客商走时,竟特意将那全套紫砂功夫茶具赠送给了我,并留下了茶叶。自那以后,我便无师自通,学会了泡“功夫茶”,并乐此不疲。嗜喝“铁观音”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而立之年。后来,听闻“铁观音”产地的安溪人工种植与喷农药数量越来越频繁,且稀土超标,便再也不喝了。
2001年在政府机关工作时,单位里有一个小茶厅,常供一些茶饮。一日与人邀约谈事,点了一杯“人参乌龙”,喝觉美妙可口,茶味甜而不腻,香而不重,口腔周围满满生津,滋润舒适,比嚼“绿箭”口香糖更觉清新爽口,以后便常喝此茶长达半年。一日,厦门友人来出差,带来一盒“凤凰单枞”赠我,言茶厅那种“人参乌龙”品质粗俗,人参亦非正品,不过是普通乌龙茶加放了人工参粉,添加香甜口感而已。一时恍然大悟,汗颜,便再未喝。
岁月浮游,如同清草上的露珠,滑落在泥土里常无影踪。2005年工作变动,北上京城工作,其间认识且品尝了不少各式茶类,如当地人爱喝的茉莉花茶、安徽的六安瓜片、贵重稀有的安化黑茶鼻祖“渠江薄片”、武夷山的大红袍、漳州的奇兰白芽、潮州的凤凰单丛、广西的六宝、云南的陈年普洱……不胜枚举。
前几年由于工作需要,常赴紫砂之都宜兴考察,认识了不少紫砂界的省、国家级大师,尤以当代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一脉传艺之后为多,对茶道与器皿的认知及见解精益了不少。宜兴,古称“阳羡”,此地的茶,自古以来即有,且有“茶的绿洲”之盛名。而此地独有的紫砂泥料更是一绝,称之为“金玉紫砂”。自明正德年间紫砂盛始,制成壶后,名家辈出。因其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易保温,独特的透气性等诸多妙处,加之器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业已成为茶具界的“贵族”之首。北宋梅尧臣曾以诗赞曰:“小石冷泉皆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亦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宋词《满庭芳·试茶词》有云:“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
那年初到宜兴,正是春上三月,宜兴明前绿茶恰逢盛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大师李昌鸿夫妇及其子女热情款待吾等数人,取出当季春芽上品,饮后顿觉不俗。因其贤夫妇伉俪皆为顾景舟大师嫡传弟子,又同为老紫砂艺术厂的工作人员,对茶器的要求更是讲究,精益求精。“好壶配好茶”,“好马配好鞍”,陶艺世家皆是“以茶养壶”。沽一席茶,须得配上四五把不同泥料器型的壶。一壶泡茶叶,一壶注水,旁的几把陪侍,若绿茶喝过换红茶,须得再换一壶,改呷普洱时(宜兴唤喝茶为呷茶),便再择换他壶。这样以茶养壶,茶味方可保持纯粹自然,不会窜味。当时坐在雕花的木窗下,品着温香的茶水,望着对面的白墙黛瓦,竹海青涛,小桥流水,窗外细雨淅淅沥沥,竹风飒飒,啾啾鸟鸣,直觉六腑通明,腋下生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这正是江南的好风景中,尘世一切纷扰喧嚣似已归隐清风明月中,浑然两相忘,大有优游成仙之感了。
我出生在南京城,江南湿润温暖的气候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缘此,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大省。雨花茶是宁城最有名的绿茶,亦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圆绿的茶身,锋苗挺秀,抓上一小把将其冲上沸水,水面便会立显细细的白毫,茶色碧绿、清澈、口齿留芳,甘甜回味悠久,犹如色、香、艺俱全的江南绿衣少女。我喝雨花茶一直喝到了整个少女时代。当然,其间也少不了品饮整个江苏地区及邻省浙江的绿茶,如苏州太湖久负盛誉的洞庭碧螺春、武阳春雨、径山绿茶、金山翠芽、前峰雪莲、茅山青峰,名满天下的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等。
年少时并不懂得鉴赏茶的分类与好坏,不过是江南地区自古产茶,茶种繁多,跟着大人喝就是了。喝完但觉有精神,上课不易打瞌睡走神,颊齿留香,且易消食,便当作是一种随手可得的天然饮料,成为日常一个生活习惯罢了。
14岁那年,父亲因公调职,来到长江更南边的洞庭湖一带,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古称“武陵”“朗州”的常德。由于此地位于洞庭湖西侧,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云笼雾罩,空气清润,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优势,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优良的品种大抵都荟集于此。本地所产绿茶品种繁多,如:石门银峰,桃源所产的大叶茶,澧县的太青双上绿茶等。当地居民大多是弄一个大瓷缸,或者小盖碗,开水一冲泡便喝;稍微讲究的弄一银壶,或描着梅、兰、竹、菊的白细瓷杯,取当地老井的水,约摸烧开至七八十度,先注水入杯,再依个人口味轻重取其量放入茶叶,看着碧绿的茶叶悬空漂浮,慢慢舒展,水气上氤氲着清冽的香气,慢慢啜上一小口,人便静了下来……江南地区盛产绿茶,故当地人常喝绿茶如饮白水。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工艺技术的提高,陆陆续续地也喝到了白茶、黑茶(古时作为边疆贡茶)、红茶。而近几年更是喝到了黄茶,如洞庭湖的“君山黄袍”。以前我只记得“君山银针”,其茶芽形如大小均匀的银针,嫩绿似莲心,仿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此茶在湖南境内颇有盛名,据传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此茶入藏。而其他各地市县多有其地生产的各式绿茶。于我当时不甚渊博的茶文化知识及朦胧的印象,绿茶大都色清味甘、微苦而淡香,无特别迥异之处。
15岁时,父亲因公务接待台湾客商,叫上我学习待人接物之道。台商儒雅之极,随身携带了一套精巧的紫砂茶具,里三层外三层用麻丝牢牢包裹,里有盖碗的茶具、闻香杯、茶海(公道杯)、一个朱泥的小茶壶、竹制可折叠的茶简、茶匙之类。他将一个锦囊解開,取出一包压得牢实的蜷曲成一团的墨绿茶叶,拣出约摸三分之一的量,丢进刚用开水洗净的茶壶中,笑曰:“这叫‘观音入宫’。”尔后,把沸水壶提得高高地冲入茶壶,茶叶便旋而起舞了,再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面上的白色泡沫,又说:“这叫‘春风拂面’。”打开壶盖,一股馥郁醇浓的兰花香直扑肺腑。第一泡茶并不着急喝,而是将其倒出,淋了杯盏。再冲一泡时,在公道杯上放上一个铝制的茶漏,待茶渣过滤后,再将清澈呈翠绿色的汤水少许而安静均匀地滴入摆成一字型的小茶杯中,尔后巡回注入,并示意我将一个闻香杯放在鼻下做深呼吸,只觉香入肺腑,甘醇浓烈,与绿茶那种微香不可同语。细观茶叶,呈椭圆形,似观音脸,叶片肥厚,较绿茶重量微重。持盏慢啜,边啜边闻,但觉由微苦化为甘意,喉底润甜,心旷神怡。客商不无得意,言曰:“知道这叫什么?叫关公巡城!功夫茶花的就是时间,费的是功夫!”那时,方晓得这世上除了绿茶之外,还有叫“铁观音”的半发酵青茶。其精细规范的泡茶流程,精美的茶具及浓郁持久的花香味,独具魅力的“观音韵”,竟将茶可以喝得如此有情趣。此后,它便如同一个梦,深深浅浅地印在了我的心底,偶尔泛起一阵阵贪恋的涟漪。
许是有缘,客商走时,竟特意将那全套紫砂功夫茶具赠送给了我,并留下了茶叶。自那以后,我便无师自通,学会了泡“功夫茶”,并乐此不疲。嗜喝“铁观音”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而立之年。后来,听闻“铁观音”产地的安溪人工种植与喷农药数量越来越频繁,且稀土超标,便再也不喝了。
2001年在政府机关工作时,单位里有一个小茶厅,常供一些茶饮。一日与人邀约谈事,点了一杯“人参乌龙”,喝觉美妙可口,茶味甜而不腻,香而不重,口腔周围满满生津,滋润舒适,比嚼“绿箭”口香糖更觉清新爽口,以后便常喝此茶长达半年。一日,厦门友人来出差,带来一盒“凤凰单枞”赠我,言茶厅那种“人参乌龙”品质粗俗,人参亦非正品,不过是普通乌龙茶加放了人工参粉,添加香甜口感而已。一时恍然大悟,汗颜,便再未喝。
岁月浮游,如同清草上的露珠,滑落在泥土里常无影踪。2005年工作变动,北上京城工作,其间认识且品尝了不少各式茶类,如当地人爱喝的茉莉花茶、安徽的六安瓜片、贵重稀有的安化黑茶鼻祖“渠江薄片”、武夷山的大红袍、漳州的奇兰白芽、潮州的凤凰单丛、广西的六宝、云南的陈年普洱……不胜枚举。
前几年由于工作需要,常赴紫砂之都宜兴考察,认识了不少紫砂界的省、国家级大师,尤以当代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一脉传艺之后为多,对茶道与器皿的认知及见解精益了不少。宜兴,古称“阳羡”,此地的茶,自古以来即有,且有“茶的绿洲”之盛名。而此地独有的紫砂泥料更是一绝,称之为“金玉紫砂”。自明正德年间紫砂盛始,制成壶后,名家辈出。因其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易保温,独特的透气性等诸多妙处,加之器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业已成为茶具界的“贵族”之首。北宋梅尧臣曾以诗赞曰:“小石冷泉皆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亦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宋词《满庭芳·试茶词》有云:“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
那年初到宜兴,正是春上三月,宜兴明前绿茶恰逢盛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大师李昌鸿夫妇及其子女热情款待吾等数人,取出当季春芽上品,饮后顿觉不俗。因其贤夫妇伉俪皆为顾景舟大师嫡传弟子,又同为老紫砂艺术厂的工作人员,对茶器的要求更是讲究,精益求精。“好壶配好茶”,“好马配好鞍”,陶艺世家皆是“以茶养壶”。沽一席茶,须得配上四五把不同泥料器型的壶。一壶泡茶叶,一壶注水,旁的几把陪侍,若绿茶喝过换红茶,须得再换一壶,改呷普洱时(宜兴唤喝茶为呷茶),便再择换他壶。这样以茶养壶,茶味方可保持纯粹自然,不会窜味。当时坐在雕花的木窗下,品着温香的茶水,望着对面的白墙黛瓦,竹海青涛,小桥流水,窗外细雨淅淅沥沥,竹风飒飒,啾啾鸟鸣,直觉六腑通明,腋下生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这正是江南的好风景中,尘世一切纷扰喧嚣似已归隐清风明月中,浑然两相忘,大有优游成仙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