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医院,由于其内部功能、科室较多,造成内、外部流线复杂,加之,不同医院使用习惯不同,且需要与大量专业公司配合,为建筑设计增加了很大难度。对于初次接触医院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常常由于对综合医院的理解不足,面对甲方的各种需求,一时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或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思考,而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文章结合本人近年来从事医院设计的经验,浅谈体会,希望对于正在或即将进行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综合医院;建筑设计;门诊楼;住院楼
建设规模及面积指标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发展同国力的增长相匹配,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一批又一批的医院项目开工建设。在部分综合医院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规模及面积指标设定上的问题,需在未来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
(一)规模过大,导致运行成本较高
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各地方政府纷纷投入资金进行综合医院建设,在此过程中,为更好的取得成效,综合医院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800床提高至1000床、1500床甚至2000床、2500床。
由于规模的不断增加,导致建筑单体的体型、功能区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建筑内部使用流线过长。某地区超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医技楼总长度210米,诊室最远点至医技最远点平面距离超过330米;另一地区某综合医院,住院楼最远点至最远医技科室平面距离室超过450米。综合医院的使用者有其特殊性,很多老年人及肢体伤残人士行动不便,过长的就诊、治疗流程,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过长的流程,还增加了大部分病患的就诊耗时。
由于医院规模过大,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同时增加了过多的管理成本,导致运行效率过低。
作为综合医院建筑,其便捷、高效的运行是对患者健康及运营方利益的有力保障,因此,合理的建设规模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及国内外运营成功的经验,现阶段我国综合医院的建设规模不宜超过1000床。
(二)原有床均面积标准,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
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08)规定,综合医院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七项设施构成,根据床位数不同,其床均面积如下表所示
表 1综合医院建筑面积指标(m2/床)
由于《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修订时间较早,近年来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相关院内科室设置标准不断提高,内容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原有建设标准所规定的床均面积已明显不满足要求,由此导致大量早期建成的医院科室,由于规模所限无法符合新验收标准的情况。根据我国较发达省份和地区800床以上新建医院情况来看,其建设指标均已达床均110-130平方米及以上,从实际已投入使用的项目来看,该指标刚刚使各科室达到新的验收标准。
作为新建项目的设计者应在充分了解甲方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科室验收标准,提出合理的面积设置为甲方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以免出现项目刚建成即落伍的情况。
建筑师在综合医院项目策划阶段,应同甲方充分沟通,避免由于项目规模及面积分配的失误,造成后期不必要的调整,甚至导致后期运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总平面设计
(一)单体组成及内部联系
综合医院一般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七大部分组成,如为科研、教学医院,则增加科研、教学部分。实际建设过程中,常为门诊、急诊、医技部分合建;保障系统、院内生活用房合建;住院部分单独建设;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部分根据使用习惯采用附建或单独建设模式。由此常规综合医院的单体建筑主要由门诊、医技楼,住院楼,后勤楼组成。
门诊、医技、住院、后勤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如图所示,由于门诊及住院病患须至医技处完成检查、治疗项目,因此门诊、住院部分应靠近医技设置;后勤楼须为住院病患提供送餐服务,因此其布置应靠近住院楼。
综合医院外部流线主要由门急诊人、车流,住院人、车流,后勤人、车流组成,因医院属人流密集型公共建筑,场地内人、车往来频繁,所以门急诊、住院、后勤三部分宜分别设置独立出入口。
(二)建筑朝向、体型及间距
由于医院建筑使用人群的特殊性,造成院内环境常常成为细菌、病毒滋生和传播的载体。研究表明,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可有效地对细菌、病毒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了医院内部交叉感染现象的出现,有助于病患的早日康复。因此综合医院建筑应尽量采用南北向布置,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采用尽可能小的进深、尽可能大的建筑间距,以使功能用房获得最大限度的通风、采光条件。
在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通常由于场地等特殊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部单体、朝向的最优化,在此种情况下,应优先满足的使用功能顺序为住院部分、门诊部分、医技部分、后勤部分,原因是住院部分为24小时开放;门诊部分(除急诊)为白天开放;医技部分(除夜诊)为白天开放,而人流量少于门诊部分;后勤部分白天开放,而患者使用较少。
单体设计
(一)门诊医技楼
门诊医技楼按使用习惯,通常由门诊、急诊、医技部分组成。
1.门诊部分。门诊部分一般由标准诊室单元组成,即前疗为候诊区,中部为诊室(含治疗室),后部为辅助用房区域(含主任办公、医办、休息室等),走道设置可采用内侧单、双走道模式,候诊部分,传统医院大多仅设置一次候诊,即于诊室外部集中统一候诊等待叫号,近年来出于人性化考虑很多医院增加了二次候诊模式,即于各诊室外设置候诊位,叫号后,上一位就诊者离开前,患者可在此坐候。
门诊科室除考虑患者行动能力,儿科及骨科宜设于首层外,其余可根据甲方使用习惯设置。
2.急诊部分。关于急诊部分面积设置占总面积比例,《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规定的指标为为3%,,其较本诊部分的面积比例为1:5。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患者由于白天工作忙碌而选择了晚间就诊,大多数城市医院的急诊接诊能力不足,且问题愈发突出,江浙一带及广东地区很多医院的急诊就诊量占到了总就诊量的25~35%,因此结合医院现状,急诊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应为4%-5%。
急诊部分一般由专科诊室治疗室、抢救室、输液室、观察室、挂号、药房、辅助用房等组成,部分大型医院还设有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等。由于急诊部分急症、抢救病患较多,为便于到达、缩短施救时间,其应设置于首层近出入口处。急诊诊室、治疗部分,可采用门诊模式;抢求室用于急就应设于近门处;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应按相关洁净要求设置(即污,洁分流、医患分流、设通过室等),同时手术室同EICU应联系便捷。
3.医技部分。医技部分主要由影像科,功能科、中心实验室、检验科、病理科、手术室、中心供应室、ICU等组成,其中手术室、ICU出于使用习惯亦有放入住院樓中。医技科室由于部分设备体型较大,为便于接诊宜集中布置;部分检测实验流程具有连续性;手术室、ICU有净化要求,因此医技部分需设于连续的大面积平面中。
影像科由于设备较重(MR、CT、DR等),且有净高要求,同时为便于下肢伤、残病患使用宜设置于首层。
手术室为满足净高要求同时便于在屋面布置净化空调设备,并利于防噪,通常布置于顶层。
中心供应室分为功能用房及辅助用房两大部分,其中功能用房包括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辅助用房包括工作人员办公、休息室等。中心供应室用于为手术室及其它科室提供无菌器械及物品。由于手术室洁净要求较高,且需消毒器械及需提供无菌物品较多,因此中心供应室同手术室之间应设置独立的污、洁通道,同时由于中心供应室有部分清洁物品为外部供应,所以其最佳设置位置为手术室下部首层,并设置独立污、洁电梯与手术室相连。
ICU同手术室联系密切,因此应与手术室设于同层,其余科室无特殊要求可根据医院使用习惯设置。
工艺方面,影像科应根据不同品牌设备进行相庆的防磁防辐射等防护设计,手术室、中心供应室、ICU在满足污、洁分流及净化要求的同时尚应满足相应的验收标准。
(二)住院楼
住院楼通常采用标准病区单元,即病房加辅助用房。病区要求,污、洁流线不得交叉。清洁流线:清洁物品(如被服、敷料、药剂等)由专用洁梯送至各病区辅助用房,再分发至各间病房。
污物流线:各间病房及处置室产生污物,集中送至本层污物处理间,进行分类、打包及简单清洗后,由专用污梯运至院区垃圾间或部分外运消毒。
为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住院楼通常采用板式布局,一般为单、双内走道模式,其中单内走道模式通常将辅助用房布置于北侧,病房布置于南侧,优点为各房间通风、采光较好,而缺点是单层布置病房数较少;双内走道模式,辅助用房布置于北侧及两内走道之间,病房布置于南北两侧,缺点是部分辅助用房无自然通风、采光,优点是每层可布置更多病房。
病区单走道布置示意图
病区双走道布置示意图
病房内卫生间设置,通常有靠外墙和靠内走道两种,实际工程中都有使用,靠外墙布置的优点是有利于卫生间通风,可减少潮湿空气及残留,缺点是占用外墙采光面影响通风及采光,靠内走道布置的优点是使病房自然通风采光最大化,缺点是通风不畅,同时由于使用习惯及病患特性,造成部分病房内异味湿气难以排除。
(三)后勤楼
由于住院楼有送餐的要求,因此后勤楼与住院楼应尽可能靠近。后勤楼一般设置为厨房、食堂、员工宿舍等,其中厨房设置略为不同,其余部分均无特殊要求。通常综合医院内,厨房为员工厨房及营养厨房合用,其较普通厨房的区别为:(1)于厨房办公区增设营养师办公室;(2)住院部分送餐多采用小型送餐车,流程为装餐→充气(办保温)→回收→清洗→存放,由此厨房部分应设增设送餐车洗车间、存放间、充气间。
四、结语
综合医院规划设计初期,应在充分了解了甲方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协助甲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各部分功能面积指标分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由于分配不足对医院功能科室的验收造成麻烦。
综合医院设计难点在于各组成部分内部流程过多,设计过程中既要满足内部流程又要统一协调外部流程及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设计过程中应采取由大及小的方式,从总平面布置开始,把握大的流程;之后由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规范要求,确定科室间流程;最后根据相关科室验收标准及使用习惯解决科室内部流程。
综合医院虽然功能、流程较为复杂,但只要方法得当,同时辅以耐心及认真的态度,还是可以从容的完成令人满意的作品。希望讀者可与本人共同努力,推动医院建筑设计的发展,为我国及全世界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综合医院;建筑设计;门诊楼;住院楼
建设规模及面积指标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发展同国力的增长相匹配,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一批又一批的医院项目开工建设。在部分综合医院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规模及面积指标设定上的问题,需在未来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
(一)规模过大,导致运行成本较高
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各地方政府纷纷投入资金进行综合医院建设,在此过程中,为更好的取得成效,综合医院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800床提高至1000床、1500床甚至2000床、2500床。
由于规模的不断增加,导致建筑单体的体型、功能区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建筑内部使用流线过长。某地区超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医技楼总长度210米,诊室最远点至医技最远点平面距离超过330米;另一地区某综合医院,住院楼最远点至最远医技科室平面距离室超过450米。综合医院的使用者有其特殊性,很多老年人及肢体伤残人士行动不便,过长的就诊、治疗流程,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过长的流程,还增加了大部分病患的就诊耗时。
由于医院规模过大,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同时增加了过多的管理成本,导致运行效率过低。
作为综合医院建筑,其便捷、高效的运行是对患者健康及运营方利益的有力保障,因此,合理的建设规模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及国内外运营成功的经验,现阶段我国综合医院的建设规模不宜超过1000床。
(二)原有床均面积标准,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
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08)规定,综合医院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七项设施构成,根据床位数不同,其床均面积如下表所示
表 1综合医院建筑面积指标(m2/床)
由于《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修订时间较早,近年来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相关院内科室设置标准不断提高,内容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原有建设标准所规定的床均面积已明显不满足要求,由此导致大量早期建成的医院科室,由于规模所限无法符合新验收标准的情况。根据我国较发达省份和地区800床以上新建医院情况来看,其建设指标均已达床均110-130平方米及以上,从实际已投入使用的项目来看,该指标刚刚使各科室达到新的验收标准。
作为新建项目的设计者应在充分了解甲方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科室验收标准,提出合理的面积设置为甲方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以免出现项目刚建成即落伍的情况。
建筑师在综合医院项目策划阶段,应同甲方充分沟通,避免由于项目规模及面积分配的失误,造成后期不必要的调整,甚至导致后期运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总平面设计
(一)单体组成及内部联系
综合医院一般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七大部分组成,如为科研、教学医院,则增加科研、教学部分。实际建设过程中,常为门诊、急诊、医技部分合建;保障系统、院内生活用房合建;住院部分单独建设;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部分根据使用习惯采用附建或单独建设模式。由此常规综合医院的单体建筑主要由门诊、医技楼,住院楼,后勤楼组成。
门诊、医技、住院、后勤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如图所示,由于门诊及住院病患须至医技处完成检查、治疗项目,因此门诊、住院部分应靠近医技设置;后勤楼须为住院病患提供送餐服务,因此其布置应靠近住院楼。
综合医院外部流线主要由门急诊人、车流,住院人、车流,后勤人、车流组成,因医院属人流密集型公共建筑,场地内人、车往来频繁,所以门急诊、住院、后勤三部分宜分别设置独立出入口。
(二)建筑朝向、体型及间距
由于医院建筑使用人群的特殊性,造成院内环境常常成为细菌、病毒滋生和传播的载体。研究表明,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可有效地对细菌、病毒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了医院内部交叉感染现象的出现,有助于病患的早日康复。因此综合医院建筑应尽量采用南北向布置,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采用尽可能小的进深、尽可能大的建筑间距,以使功能用房获得最大限度的通风、采光条件。
在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通常由于场地等特殊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部单体、朝向的最优化,在此种情况下,应优先满足的使用功能顺序为住院部分、门诊部分、医技部分、后勤部分,原因是住院部分为24小时开放;门诊部分(除急诊)为白天开放;医技部分(除夜诊)为白天开放,而人流量少于门诊部分;后勤部分白天开放,而患者使用较少。
单体设计
(一)门诊医技楼
门诊医技楼按使用习惯,通常由门诊、急诊、医技部分组成。
1.门诊部分。门诊部分一般由标准诊室单元组成,即前疗为候诊区,中部为诊室(含治疗室),后部为辅助用房区域(含主任办公、医办、休息室等),走道设置可采用内侧单、双走道模式,候诊部分,传统医院大多仅设置一次候诊,即于诊室外部集中统一候诊等待叫号,近年来出于人性化考虑很多医院增加了二次候诊模式,即于各诊室外设置候诊位,叫号后,上一位就诊者离开前,患者可在此坐候。
门诊科室除考虑患者行动能力,儿科及骨科宜设于首层外,其余可根据甲方使用习惯设置。
2.急诊部分。关于急诊部分面积设置占总面积比例,《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规定的指标为为3%,,其较本诊部分的面积比例为1:5。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患者由于白天工作忙碌而选择了晚间就诊,大多数城市医院的急诊接诊能力不足,且问题愈发突出,江浙一带及广东地区很多医院的急诊就诊量占到了总就诊量的25~35%,因此结合医院现状,急诊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应为4%-5%。
急诊部分一般由专科诊室治疗室、抢救室、输液室、观察室、挂号、药房、辅助用房等组成,部分大型医院还设有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等。由于急诊部分急症、抢救病患较多,为便于到达、缩短施救时间,其应设置于首层近出入口处。急诊诊室、治疗部分,可采用门诊模式;抢求室用于急就应设于近门处;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应按相关洁净要求设置(即污,洁分流、医患分流、设通过室等),同时手术室同EICU应联系便捷。
3.医技部分。医技部分主要由影像科,功能科、中心实验室、检验科、病理科、手术室、中心供应室、ICU等组成,其中手术室、ICU出于使用习惯亦有放入住院樓中。医技科室由于部分设备体型较大,为便于接诊宜集中布置;部分检测实验流程具有连续性;手术室、ICU有净化要求,因此医技部分需设于连续的大面积平面中。
影像科由于设备较重(MR、CT、DR等),且有净高要求,同时为便于下肢伤、残病患使用宜设置于首层。
手术室为满足净高要求同时便于在屋面布置净化空调设备,并利于防噪,通常布置于顶层。
中心供应室分为功能用房及辅助用房两大部分,其中功能用房包括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辅助用房包括工作人员办公、休息室等。中心供应室用于为手术室及其它科室提供无菌器械及物品。由于手术室洁净要求较高,且需消毒器械及需提供无菌物品较多,因此中心供应室同手术室之间应设置独立的污、洁通道,同时由于中心供应室有部分清洁物品为外部供应,所以其最佳设置位置为手术室下部首层,并设置独立污、洁电梯与手术室相连。
ICU同手术室联系密切,因此应与手术室设于同层,其余科室无特殊要求可根据医院使用习惯设置。
工艺方面,影像科应根据不同品牌设备进行相庆的防磁防辐射等防护设计,手术室、中心供应室、ICU在满足污、洁分流及净化要求的同时尚应满足相应的验收标准。
(二)住院楼
住院楼通常采用标准病区单元,即病房加辅助用房。病区要求,污、洁流线不得交叉。清洁流线:清洁物品(如被服、敷料、药剂等)由专用洁梯送至各病区辅助用房,再分发至各间病房。
污物流线:各间病房及处置室产生污物,集中送至本层污物处理间,进行分类、打包及简单清洗后,由专用污梯运至院区垃圾间或部分外运消毒。
为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住院楼通常采用板式布局,一般为单、双内走道模式,其中单内走道模式通常将辅助用房布置于北侧,病房布置于南侧,优点为各房间通风、采光较好,而缺点是单层布置病房数较少;双内走道模式,辅助用房布置于北侧及两内走道之间,病房布置于南北两侧,缺点是部分辅助用房无自然通风、采光,优点是每层可布置更多病房。
病区单走道布置示意图
病区双走道布置示意图
病房内卫生间设置,通常有靠外墙和靠内走道两种,实际工程中都有使用,靠外墙布置的优点是有利于卫生间通风,可减少潮湿空气及残留,缺点是占用外墙采光面影响通风及采光,靠内走道布置的优点是使病房自然通风采光最大化,缺点是通风不畅,同时由于使用习惯及病患特性,造成部分病房内异味湿气难以排除。
(三)后勤楼
由于住院楼有送餐的要求,因此后勤楼与住院楼应尽可能靠近。后勤楼一般设置为厨房、食堂、员工宿舍等,其中厨房设置略为不同,其余部分均无特殊要求。通常综合医院内,厨房为员工厨房及营养厨房合用,其较普通厨房的区别为:(1)于厨房办公区增设营养师办公室;(2)住院部分送餐多采用小型送餐车,流程为装餐→充气(办保温)→回收→清洗→存放,由此厨房部分应设增设送餐车洗车间、存放间、充气间。
四、结语
综合医院规划设计初期,应在充分了解了甲方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协助甲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各部分功能面积指标分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由于分配不足对医院功能科室的验收造成麻烦。
综合医院设计难点在于各组成部分内部流程过多,设计过程中既要满足内部流程又要统一协调外部流程及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设计过程中应采取由大及小的方式,从总平面布置开始,把握大的流程;之后由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规范要求,确定科室间流程;最后根据相关科室验收标准及使用习惯解决科室内部流程。
综合医院虽然功能、流程较为复杂,但只要方法得当,同时辅以耐心及认真的态度,还是可以从容的完成令人满意的作品。希望讀者可与本人共同努力,推动医院建筑设计的发展,为我国及全世界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