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性质、内在特点,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深化《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必要及其具体方法,倡导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建设;思想综合素质
随着全球知识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全球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与其它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我国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熟悉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才能深刻地了解相关领域在其他国家的市场氛围和经营环境,以平等、自重、相互尊重的姿态,有效地进行沟通、合作或竞争。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一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1]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就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强调通过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专业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可以从《英美文学选读》中汲取丰富而深厚的资源——包括语言文字资源和精神情感内涵。因为文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为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展现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涉猎丰富的语言现象和用法,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习惯,并且能深刻洞察到中西文化的异同。对于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专业人士来说,具备英美文学素养就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柔韧自如。因此,《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作用。
由于《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知识容量大而课时有限,全凭教师在课堂内45分钟的讲解和引导,无法实现预定授课目标。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延伸到课堂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王守仁教授认为,英美文学选读课应使“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2]。因此文学课不应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课,而应转化为以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将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从多个视角剖析一部作品,鼓励他们将中西方作家进行对比研究,强调阐释的个性化,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学中的异质性、主观性及神秘性,将文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原著,深化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性理解。为了更好地延伸《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自己表演戏剧、影视片断,或朗诵散文,诗歌等作品,把人文思想教育融入到情景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兴趣爱好一旦有了释放的空间,课堂教学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一、《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文学赏析能力的培养
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使他们逐渐掌握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技能与技巧。
首先,关于文学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慢慢认识到:具有永恒价值的精髓存在于文学之中,这些看似没有实际用途的内容,对人会产生永久性的影响。
其次,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外,还要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讲解,把文学作品研读与人生问题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再次,教师可采取实施方案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方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环节首先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使之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然后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操作环节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的鉴赏、感悟、再创作的活动中来;最终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
二、《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比较文学意识的培养
德国文学理论家、接受美学创始人汉斯·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体验”[3]。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读者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审美价值观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会不自觉地与所知的中国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诗句可唤起学生对《上邪》中诗句的联想:“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又如《瑞普·凡·温克》的故事激发学生想到“观棋烂柯”的故事。这种类同性的文学作品联想便是无意识的比较结果,这种无意识的比较结果激发学生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作品”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总之,通过《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教师对这种无意识的比较的引导,使得学生了解了比较文学的含义和方法,提升了他们自觉的比较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比较意识?笔者认为,首先要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有机地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史、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我国目前比较文学教材和著作可以说相当丰富,仅教程就有八种版本之多。可以选曹顺庆、赵小琪等编的《比较文学教程》或陈悖等编的《比较文学》供学生课下阅读,了解比较文学相关理論体系。 “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可以给学生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概念,如“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4]这种较为宽泛的概念对于学习了解英美文学以及中外文学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建设意义。
当然,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教学目的不是着眼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而是要让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时,通过了解中外文学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性,更深刻地理解英美文学,并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学的丰富性、独特性同时吸取积极的因素丰富发展中国文化。
三、《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
《英美文学选读》是高校英语专业在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高级文化课程(high culture)。该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研读,能够促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掌握文学分析的手段,提高阅读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意识与批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通过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教学和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在提高学生认知智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智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思想综合素质的目的。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为:在提升学生阅读英语文学原著能力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与评判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实际上,该课程的许多内容多为优秀经典文学作品,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提供了优秀的素材,情感智力中“理解自己”与“理解他人”这两个层面是可以得到有机结合的。例如,我们在讲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时,在让学生感受到老渔民桑提亚哥那种不向自己屈服的勇气的同时,引导学生升华到体会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们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想起他“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从而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名作《警察与赞美诗》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完美的情节结构,曲折跌宕的叙事笔法,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意想不到的结局外,还要让学生理解和同情小说主人公苏比。他作为一个流浪汉、“小人物”,处处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却是一个有着自尊心和正义感的人。他为了维护自尊,不肯接受慈善机构的“嗟来之食”,宁愿做“法律的客人”到监狱里过冬。正义感使他在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之后产生了悔过自新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却像肥皂泡沫一样破灭了。黑白不分的法官在他刚要开始新生活时把他送进了监狱。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苏比这样的小人物的辛酸,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作者所揭露的美国司法机构的荒唐可笑。再例如,在讲授《鲁宾逊漂流记》时,教师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原著的相应选段,在熟悉小说的谋篇布局、风格特色之际,理解鲁宾逊当时处境中难以克服的孤独感以及他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之后,请学生设想自己如果与鲁宾逊一样长期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他们会怎样应对孤独感,或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孤独经验”的实例,坦言自己的孤独感受,讨论克服孤独的办法。然后,再请他们阅读原著,进一步感知鲁宾逊的孤独情感与他面对孤独,理解并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及其坚忍不拔的精神。总之,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感受文中主人公情感的同时,深化了对作品的感受,在情感智力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四、《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人文思想精神的培养
通过课程建设许多师生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思想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选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场景,通过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促进其情感智慧的提升,而不是机械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复制者;同时文学鉴赏水平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文学修养是青年人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具备这方面素质的青年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具有更强的业务能力和亲和力,因为他对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性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知,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有更全面的分析能力,对是非有更好的辨别能力,对人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些都是人文思想精神的深刻体现。在英语学习中,英美文学与文化、语言、人文素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深化《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也就意味着英语专业教学中人文思想精神的回归,是对当前大学内外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有力反驳。
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播种,它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精神。经典的文学作品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对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督促他们积极地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学生每每读到名言佳句,都能获得心灵的感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沉淀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与作家、作品的无声交流中学生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的创造者,提高了思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此外,文学劝善,宣扬同情、人文、关怀,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良好品格,因此,文學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健康的发展。
《英美文学选读》是一门魅力无穷的综合艺术课和思想素质培养课,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领悟思想素质教育的要义,通过多种途径启发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悟人生的真谛,感知生活的多姿。使得学生能够用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善辩的思维,从容地应对纷繁多变的现代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吕国秋.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11).
[2]王守仁.文学+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12(5).
[3](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4.
[4](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
关键词: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建设;思想综合素质
随着全球知识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全球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与其它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我国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熟悉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才能深刻地了解相关领域在其他国家的市场氛围和经营环境,以平等、自重、相互尊重的姿态,有效地进行沟通、合作或竞争。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一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1]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就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强调通过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专业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可以从《英美文学选读》中汲取丰富而深厚的资源——包括语言文字资源和精神情感内涵。因为文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为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展现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涉猎丰富的语言现象和用法,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习惯,并且能深刻洞察到中西文化的异同。对于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专业人士来说,具备英美文学素养就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柔韧自如。因此,《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作用。
由于《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知识容量大而课时有限,全凭教师在课堂内45分钟的讲解和引导,无法实现预定授课目标。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延伸到课堂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王守仁教授认为,英美文学选读课应使“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2]。因此文学课不应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课,而应转化为以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将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从多个视角剖析一部作品,鼓励他们将中西方作家进行对比研究,强调阐释的个性化,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学中的异质性、主观性及神秘性,将文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原著,深化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性理解。为了更好地延伸《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自己表演戏剧、影视片断,或朗诵散文,诗歌等作品,把人文思想教育融入到情景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兴趣爱好一旦有了释放的空间,课堂教学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一、《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文学赏析能力的培养
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使他们逐渐掌握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技能与技巧。
首先,关于文学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慢慢认识到:具有永恒价值的精髓存在于文学之中,这些看似没有实际用途的内容,对人会产生永久性的影响。
其次,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外,还要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讲解,把文学作品研读与人生问题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再次,教师可采取实施方案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方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环节首先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使之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然后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操作环节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的鉴赏、感悟、再创作的活动中来;最终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
二、《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比较文学意识的培养
德国文学理论家、接受美学创始人汉斯·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体验”[3]。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读者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在《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审美价值观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会不自觉地与所知的中国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诗句可唤起学生对《上邪》中诗句的联想:“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又如《瑞普·凡·温克》的故事激发学生想到“观棋烂柯”的故事。这种类同性的文学作品联想便是无意识的比较结果,这种无意识的比较结果激发学生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作品”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总之,通过《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教师对这种无意识的比较的引导,使得学生了解了比较文学的含义和方法,提升了他们自觉的比较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比较意识?笔者认为,首先要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有机地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史、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我国目前比较文学教材和著作可以说相当丰富,仅教程就有八种版本之多。可以选曹顺庆、赵小琪等编的《比较文学教程》或陈悖等编的《比较文学》供学生课下阅读,了解比较文学相关理論体系。 “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可以给学生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概念,如“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4]这种较为宽泛的概念对于学习了解英美文学以及中外文学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建设意义。
当然,在《英美文学选读》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教学目的不是着眼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而是要让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时,通过了解中外文学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性,更深刻地理解英美文学,并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学的丰富性、独特性同时吸取积极的因素丰富发展中国文化。
三、《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
《英美文学选读》是高校英语专业在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高级文化课程(high culture)。该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研读,能够促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掌握文学分析的手段,提高阅读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意识与批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通过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教学和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在提高学生认知智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智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思想综合素质的目的。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为:在提升学生阅读英语文学原著能力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与评判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实际上,该课程的许多内容多为优秀经典文学作品,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提供了优秀的素材,情感智力中“理解自己”与“理解他人”这两个层面是可以得到有机结合的。例如,我们在讲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时,在让学生感受到老渔民桑提亚哥那种不向自己屈服的勇气的同时,引导学生升华到体会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们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想起他“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从而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名作《警察与赞美诗》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完美的情节结构,曲折跌宕的叙事笔法,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意想不到的结局外,还要让学生理解和同情小说主人公苏比。他作为一个流浪汉、“小人物”,处处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却是一个有着自尊心和正义感的人。他为了维护自尊,不肯接受慈善机构的“嗟来之食”,宁愿做“法律的客人”到监狱里过冬。正义感使他在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之后产生了悔过自新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却像肥皂泡沫一样破灭了。黑白不分的法官在他刚要开始新生活时把他送进了监狱。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苏比这样的小人物的辛酸,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作者所揭露的美国司法机构的荒唐可笑。再例如,在讲授《鲁宾逊漂流记》时,教师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原著的相应选段,在熟悉小说的谋篇布局、风格特色之际,理解鲁宾逊当时处境中难以克服的孤独感以及他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之后,请学生设想自己如果与鲁宾逊一样长期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他们会怎样应对孤独感,或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孤独经验”的实例,坦言自己的孤独感受,讨论克服孤独的办法。然后,再请他们阅读原著,进一步感知鲁宾逊的孤独情感与他面对孤独,理解并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及其坚忍不拔的精神。总之,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感受文中主人公情感的同时,深化了对作品的感受,在情感智力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四、《英美文学选读》对学生人文思想精神的培养
通过课程建设许多师生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思想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选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场景,通过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促进其情感智慧的提升,而不是机械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复制者;同时文学鉴赏水平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文学修养是青年人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具备这方面素质的青年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具有更强的业务能力和亲和力,因为他对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性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知,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有更全面的分析能力,对是非有更好的辨别能力,对人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些都是人文思想精神的深刻体现。在英语学习中,英美文学与文化、语言、人文素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深化《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也就意味着英语专业教学中人文思想精神的回归,是对当前大学内外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有力反驳。
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播种,它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精神。经典的文学作品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对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督促他们积极地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学生每每读到名言佳句,都能获得心灵的感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沉淀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与作家、作品的无声交流中学生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的创造者,提高了思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此外,文学劝善,宣扬同情、人文、关怀,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良好品格,因此,文學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健康的发展。
《英美文学选读》是一门魅力无穷的综合艺术课和思想素质培养课,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领悟思想素质教育的要义,通过多种途径启发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悟人生的真谛,感知生活的多姿。使得学生能够用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善辩的思维,从容地应对纷繁多变的现代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吕国秋.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11).
[2]王守仁.文学+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12(5).
[3](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4.
[4](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