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眼中的领导艺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面老子说了修道的诀窍与次第,接下来话锋从“内”开始向“外”转了,从修身谈到了治国。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古人所说的学问,没有入世与出世的区别,修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治理政事,治理政事就是为了验证自己内在修为的效果如何,两者是一致的。因此,后来的《大学》里面明确地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老子谈了他对领导艺术层次的看法——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是知道他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最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老子为什么有这个底气,我们还是要从《汉书·艺文志》(从刘向《七略》转引的)说起,在这篇著名文章中说到:道家学派是从帝王的史官这个职业中产生的,他们了解古往今来政治上的成功失败、存续灭亡、造祸得福的规律,因此能够把握关键、抓住根本。(《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老子就是这样的史官,指导人当好帝王,是他的专长。在先秦诸子当中,孔、孟等人,都被以姓加上“子”来尊称就可以了,独有李耳被称为“老子”,应该是因为他在当时道德高深、学问渊博,而且年寿很高的缘故。长寿者见多识广,各类帝王成败事迹看多了,再加上所掌握的古代帝王的执政情况,于是他有资格有能力把领导者按优秀程度分类,于是有了本章的领导艺术的四个等级:第一等,“下知有之”;第二等,“亲而誉之”;第三等,“畏之”;第四等“侮之”。而且指出了优劣的原因——诚信的程度,以及好领导的外在表现——“贵言”,还有达到高明领导艺术的标准——老百姓归功于领导而是认为“我自然。”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很超前的,他谈论领导水平的时候,标准是老百姓的反应,这不就是以民为本吗?而且充满了辩证思维,水平最高的统治者,反倒是那种在老百姓看起来最不起眼、若有若无的,人民只是知道有个领导存在而已。
  老百姓亲近和赞誉的统治者,要比这低一等了。第三等的统治者,老百姓不仅不亲近和赞誉,反倒对他很畏惧。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国外的希特勒,其实就是这样的领导。秦朝二世而亡,老百姓没有一点留恋。希特勒则自己看着自己建立的一度不可一世的纳粹政权土崩瓦解。
  让人畏惧,短期来说,对统治者来说是很有感觉的。像30年前的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中唱的:“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但长期使人畏惧的高压政策,结果就是仇恨逐渐积累,直到有一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都不怕死了,你用死来吓唬他们还管用吗?古今中外,高压之后往往是剧烈的反弹,足以吞噬整个统治阶层,并带来巨大的社会灾难。这就是道,违背者必受规律的惩罚。
  老子真是洞悉世事,“畏惧”之后,他谈到了“轻蔑”。离我们最近的明清两个王朝的灭亡都没有逃脱这两个关键词。
  明末的时候,先是残酷严苛、无微不入的特务统治,而到了后来百姓从畏惧而反抗,即使崇祯这样的天赋优秀的皇帝出现,也已经没人真正对他负责了,其实就是忽略了领导的存在,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就是“侮之”。
  清朝崩潰表面上是武汉三镇几个军人深夜一呼,各省就纷纷宣布独立了。而比较直接的原因就是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要将四川民营资本主导的铁路权强行低价收回,四川人奋起反抗。清廷先是强势派兵镇压,封闭了城门,还劫掠了成都的街市,激起极大的民愤,川中百姓组成民军与官军多次战斗,官军渐渐不支。后来朝廷派端方统鄂军劲锐入蜀,被部将诛杀于资州。荣县宣布独立,彭、眉、温、崇、简、嘉各县相继响应,许多府县官员弃印逃避。民军最后打败了官军,从那时起,君臣之义也就荡然无存了。让下属从畏惧到轻蔑,有时就是一夜之间。


  好领导与差领导,根本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现在人一般会认为是能力。老子却认为是诚信。因此他说“信不足,焉有不信。”是领导的诚信不足,那是人民不相信他呢?激起民愤导致民潮汹涌的往往是领导诚信不足、出尔反尔。现实中也可以看到,一段时间下来搞得众叛亲离的,往往是能力超群的领导。所以老子告诫我们,在领导艺术层面,失败往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呀。
  “太上,下知有之。”这一句是我们经常感到费解的,国不可一日无君,领导应该是一个团体的核心呀,怎么能若有若无呢?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的是为了权力和利益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下知有之”是不可能存在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在当前许多先进的团队中出现了,比如谷歌团队,上级不下达工作指令,而是由下属自己定自己今后一段时间做什么,而谷歌的效率之高和创新成果之多却是世界企业之翘楚。有兴趣的可以看相关的书籍。
  领导者是组织者、协调者,本质上是服务者,舒服的鞋子应该让脚忘记它的存在。把下属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让下属达到“领导在和不在一个样”,这才是真正高明的领导艺术呀!说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不仅是需要超凡能力,更需要超凡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据说,古代的领导者中尧就达到了“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领导艺术境界。
  据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位老人唱了一首歌谣:太阳升起就起来做事,太阳落山了就休息,凿井可以取水饮用,耕田劳作获取食物,皇帝的力量大小与我有何关系?(《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这种状态的写照。
  因此在《汉书·艺文志》中还说,道家符合尧的谦让,以及《易经》上《谦》卦的道理,一个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道德经》有时读来会让人感到玄虚不着边际,而有时有对现实犀利地剖析洞察到让人悚然一惊,孔子感慨老子像不可捉摸的神龙一样,真不是没有原因的呀!

其他文献
在西南联大过来的那批学者里,金岳霖先生是最具个性的人之一。一方面,他在专业领域成就非凡,以《论道》《逻辑》等经典名著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哲学研究界第一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日常的为人处事却常被一些人视为“迂阔”,客气一点的,称他“痴”“呆”。  某次,梁思成到金岳霖家做客,快到吃饭时间,金岳霖却无表示。梁思成问:“你请不请我吃饭?”金岳霖恍然大悟,忙叫厨师出外采购,但没给厨师拿钱,梁思成提醒他,金岳霖
期刊
斋堂旁边有株红梅,花比院里别的几棵开得格外大些,每年也都要晚开十来天左右。初一傍晚我从楼上经过,瞥见枝丫上已有几朵开繁了,想着近来阳光充足,应该很快就能开满整棵树。第二天吃过午饭,与王师兄走到树下,探着身子好不容易够着了几枝,有的花瓣被抖下来,落到我的混元巾上,她看了觉得好玩,拿了手机拍了照。手里还有一枝小梅花,看起来就像一根簪子,她又在我头上比划了几下。俩人抱着花枝,慢慢走回殿堂,天不是藍得出水
期刊
当下社会里,人人都成了大忙人,忙着赚钱、忙着上位、忙着成功,就连小小孩童,也响应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号召,忙着背起沉重的书包,奔向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忙,成了打在现代人身上的特定标签。  與“忙”截然相反的一种状态,则是闲。闲,不是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而是指能让人心情放松、精神愉悦的一份闲心和闲情。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从容和诗意,一种不追赶,不慌张,不急促,不紧迫的慢生活方式。  就如同李白曾经幽居在
期刊
燕子呢喃的时候,原野里,放眼望去,春天的野菜转眼间就是青青一片了。  其实,野菜就是喜欢生长在田垄和沟渠边的青菜,春天里格外水灵肥嫩,一棵棵藏在原野里,挖野菜时,仿佛深山尋宝一般,把野菜连根带泥挖起,回家后放清水里洗干净,或爆炒或凉拌,野菜就变成了难得的美味,吃起来非常过瘾。  野菜还可以烧汤,把排骨放进锅里煮到骨头发软时,汤呈白色,这时,把整棵的野菜用手撕碎扔进沸腾的排骨汤里,最享受的时刻就到了
期刊
明代著名诗人于谦写有一首《无题》的五言古体诗,开宗明义,劝告为官者应珍重自己的名节。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縕袍。  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  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  诗一开头,于谦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名声与节操重于泰山,一个人的物质享受轻于鸿毛。为官者应重名节,轻财帛。“縕
期刊
柳染一行青绿,花点几簇嫣红,是江南三月初萌的清,照眼的明,这样的时节,适合浅吟惠风里,适合放舟绿水前。但也有人无暇顾及这美景,譬如赶着采明前茶的女子,此时正是她们最忙碌的时节。  杭州有西湖,西湖则有十大名茶之首的龙井。龙井茶村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乾隆的盛赞,也因为狮峰山下十八株皇帝钦封的“御茶”而成为爱茶人的一个圣地。  茶若君子,味甘香清,最是受文人喜爱,惹得他们总是忍不住把茶写了
期刊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
期刊
春天来了,  仿佛一夜之间千树万树花儿开,  红的、白的、粉的......  看得我们的心情也如花儿一样绽放。  行走在路上,恍似听到了花儿之间的对唱和对语,他们如天使、如精灵一般,好奇地探望这个世界,或许在他们的眼里,雾霾也是美丽的。  我们仿佛也领悟到生活中,缺的和最需要的,应是我们时时刻刻、时时处处的这种欢喜心。这种欢喜心,本是应发自于本性的反应,但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磨练、挫折、困惑,让我们的
期刊
春分的“分”指:春天计九十天,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此时,阳在正东,阴在正西,由此昼夜平分,冷热均衡,乃最好气候。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故此,春分之义为:一是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
期刊
谈到咏梅的诗,很多人都会自然地想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但对于作者,却未必熟知。此等咏梅的千古绝句便出自那“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之手。  林逋,字君复,幼而好学,通晓百家。本性孤高自好,惟喜恬淡,勿趋荣利。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便唤门童纵鹤放飞,其见鹤必棹舟归来。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人谓“梅妻鹤子”。善绘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