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话”实现观念建构与转变的教学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认真领会佐藤学“对话性实践”和“学习共同体”基本含义的前提下,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对话和搭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对浓度概念有效建构与浓度意义的深入思考,构建不同浓度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对话性实践;学习共同体;物质的量浓度;有效建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7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本书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1]。在佐藤学教授看来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对话(认知性实践,即创造世界),是与自身的对话(伦理性实践,即自我探索),是与他人的对话(社会性实践,即形成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简单地看到了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单维的活动。“时间”、 “空间”、“人”、“知识”、“环境”等等在效率的压缩下,变得客观而失去了其原本丰富的内涵,机械而僵硬。课堂里同时发生着他与客体世界、与他人、与自我三位一体的实践,而且这种实践的发生是一次性的、特有的、瞬间的。
  我读着佐藤学的书,内心不时充满着对教育无限的遐想,勾起美好的向往。掩卷沉思,在脑海里究竟留下哪些痕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对话”实现观念建构与转变的教学?下面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教学为例作一阐述。
  一、在问题驱动下走向“对话”,形成对浓度概念有效建构与浓度意义的深入思考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构成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在科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有必要搞清楚溶液中含有溶质微粒数有多少,也就是说,原来的质量分数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了,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衡量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这部分内容位于 《化学1》的第一章[2],在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了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本章又学习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本内容要使学生对于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一种使用更为方便、广泛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本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初中溶液知识的继续和延伸,又是对新学物质的量等化学基本概念的巩固和应用。为便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可采用“类比式对话”的方法,通过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中表示组成的数据意义的理解,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能够提高溶液的组成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与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兼容性,有利于对“物质的量浓度”这个陌生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并将建构这样的基本观念:混合物的组成表示方法总是某种成分占总体的多少;表示溶质和溶液多少的物理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相同物理量时单位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将某些物质配成溶液是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常用的方法,人们首先要搞清标记溶液定量组成的方式有哪些,故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与之形成对话:(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2)天之蓝酒的酒精度为45%,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说出它的含义?(3)表示溶液组成的共性是什么?(溶质的量╱溶液的量)
  为了实现从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向用“物质的量浓度”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的转化,也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本质意义,初步建立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分数、密度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围绕浓度的本质意义开展对话,为学生体会物质的量浓度的价值意义进行铺垫,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获得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内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对有关知识进行深入研读和深刻思考把握其本质属性。
  问题解决总是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为解决问题而思维。作为思维产物的观念跟问题和问题解决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设计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发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从定义、符号、单位、表达式等方面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建立物质的量浓度的核心:就是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观念;由问题的提出而引发的对话,一是实现了对几种浓度表示方法的对比和表达的探究实践,理清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和质量分数概念的本质认识。二是巩固对溶液均一性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溶液浓度本质意义的暴露,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防止知识的混淆;三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入体验到物质的量浓度的核心价值,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发“对话”,建构不同浓度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思路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定量研究实验,对培养学生用定量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课堂上,从浓度的意义出发,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制造更多的机会来充盈丰富学生的感知,引发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自己的三位一体的对话,形成学生注意、好奇、质疑、愤悱等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更具体、更丰富地与生活、生产、科研进行更为亲密的接触,诠释了佐藤学的教学价值重建的意义。
  在教授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时,应该明确配制的要求与目标,而不应将溶液的配制一味“精确化”,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和浓度要求出发,思考配制方式的选择,使学生理解粗配和精配的价值和方法,根据实际要求,按需配制才是最符合科学研究需要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教学,围绕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定义,从 c=n/V 的基本意义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核心: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配制时确定溶液的体积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是确定溶液浓度的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凸显溶液配制的思考方法从浓度的内涵入手,结合浓度的要求或物质的性质,确定是粗略配制或是精确配制,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一是揭示溶液的精配、粗配与物质的量浓度内涵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将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核心知识(思路与方法的选择)结构化,形成“不同浓度溶液配制”的意义建构;三是促进学生对浓度配制思路与方法的理解和反思,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线索,进行归类、整理,创设将仪器、试剂的选择与溶液配制要求相结合的真实的情境,选择适当的仪器、步骤进行配制。
  通过创设正确与错误、探究与建构,分享与独享、激发与抒发的真实情境,将情绪内容(到底怎么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啊?)与知识内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思路与方法)进行深度的融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的良好载体;有利于学生产生化学认知兴趣的源泉;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认识世界的化学视角;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4]。
  如,教师可以提出是否什么物质都能精确配制、能否精确配制0.400mol/L的NaOH溶液100mL 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NaOH 由于其在空气中易于吸收CO2 和水分等,因而不能精配。与 NaOH 类似不适合用作精确配制的物质还有浓硫酸、 盐酸等,而 NaCl、 Na2CO3等物质由于(1)在空气中稳定:不吸湿、不挥发、不与空气中物质反应、受热不易分 解;(2)纯度较高;(3)实际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符含;(4) 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便于减少称量误差而用作精确配制的物质。化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基准物质”。像NaOH、硫酸等不能精确配制的物质,即使采用精密的仪器,要配制所谓的 0.100mol/L等精确浓度也是完全达不到的,这些物质一般均采用先粗略配制,再采用基准物进行滴定标定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浓度。
  三、在学习共同体中生成“对话”,建构溶液配制要求源于配制精度的认识观念
  佐藤学认为:建设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把过去的个人主义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保障每一个学生的以多样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以实现多样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1]。边讲边实验集教师演示、学生实验于一体,既凸显了化学学科特点,也是创设课堂中“学习共同体 ”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由实验操作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生成的“对话”,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有关的思维活动,不仅思维过程合理、有效,而且能使学生增加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思路和方法的理解,丰富有关一定浓度溶液配制意义的认识。
  由师生共同实验操作形成的“学习共同体”,顺应了化学教学由教室向实验室转移的改革趋势,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形式的变换,它蕴含着教师对步骤源于实践(实验过程),仪器源于步骤,操作和仪器的注意事项源于步骤和仪器的精度等认识观念的正确把握和建构。通过学生在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操作过程前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心动”;通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精确配制实验探究,引领学生“手动”; 通过在精确配制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对比分析、质疑、辩论,激发学生“脑动”;通过学生充分的表达交流,引导学生“口动”;这样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形成对溶液配制意义的深刻理解。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唤醒,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的过程中[5],建构配制过程要求与仪器要求源于配制精度的核心观念。
  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互相提问,完善实验细节,设计方案,实验操作配制溶液。教师参与讨论实验配制过程中的问题,讨论如此操作的优劣以及对实验的影响,学生配制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教师重点启发共同讨论。
  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对于我们转变关于学习的思维方式,恢复学习的目的、意义、价值与快乐,尤其是对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划一的、强迫性的学习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宋心琦主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必修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磊等. 基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研究[J]. 化学教育,2010,(1)
  [4] 李鹏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化学教科书设计 [J]. 化学教育,2010,(11)
  [5] 陈青云.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 [J]. 基础教育,2011,(3)
其他文献
旅行对我们大有裨益,因为它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而其他的一切只能给大家带来失望和疲惫。——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eline,1894-1961)的格言,对马可-波罗也非常适用。他在13世纪末谱写的游历故事早已闻名天下,数百年来一直激发着西方世界的想象力,同时滋养着大众的心灵。马可-波罗当年的所作所为和所见所闻,为今世留下了些什么?700多年后,几个法国记者追
大清国一号界碑  中国大陆海岸线的终点,也恰是中越陆上边界广西段的起点。从这里,我走入了边陲小镇东兴的竹山村。村里有栋红墙环绕的寺庙三圣宫,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庙宇中所用的木材、屋脊上的人物与图文浮雕,都是在越南设计制成再运回安装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庙中供奉的三婆婆,复姓三卫,名林默,清光绪帝赐封为“三圣”。庙宇虽然历尽沧桑,但在其雕梁画栋间,我们还可以隐约看出她昔日的辉煌。村庄
走进泸沽湖 女儿国 本色对于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云南的开发和宣传时间要远早于四川。因而一直以来提及泸沽湖,大多数人似乎想当然地以为它属于云南。然而事实上,泸沽湖位于四川境内的湖岸线要比云南境内的长,且摩梭人的习俗保存较好的村落亦在四川。这一次我们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出发,来到凉山盐源县的泸沽湖,感受如传奇般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女儿国』本色。赶赴一场夕阳云彩的盛宴  将到泸沽湖时已是
我要说的地方,名叫固原,我还要说的另一个地方——更小的彭阳——则属于固原的一个县。  固原就是古代中国的罗马。它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荣耀,几十万大军从甘州和凉州北上,从灵州东进,从内蒙古南下,他们只能剑指一个地方,那就是固原。  月光如铁的夜里,士兵口渴,鬼哭狼嚎,远处有零星的灯火闪烁,那就是固原。城墙上站满了乌鸦和猫头鹰,临近中午,人声鼎沸,牛羊如织,交易繁忙。临近傍晚,清真寺里传出梆克的声音,晚
Mrs. Lane knew I needed help, and she found a way to help me.  莱恩太太知道我需要帮助,她找到了一种方法来帮我。  I’ve done almost every sport I can think of for almost as long as I can recall. So I’ve had a lot of coaches. A
摘要:本节课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条是情境线,通过探究金属冶炼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感知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一条是认知线,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冶炼一般规律的探究和总结,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依据实际条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尝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建立发展学生核
Tips其他冰雪景点推荐九鼎山  九鼎山太子岭滑雪场,倚靠九鼎山景区独特的自然地势、高原海拔和丰富的植被资源,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80%的时间都是艳阳高照,可以远离城市雾霾,亲近蓝天,尽情享受滑雪乐趣。毕棚沟  冬季的毕棚沟处处银色,雪山、冰川、森林、溪流、瀑布显得分外妖娆。这里地理环境独特,天然雪量非常丰厚,建立在原始森林间的滑雪场,让人真正体会到“穿越林海”的快感。雅安  冬季的鹅毛大雪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英国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历史的研究而闻名,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重估价值 : 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等。  现在我们都算欧洲人了。英国人去欧洲大陆旅行,英国本身也是欧陆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且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东至波兰、西至葡萄牙的大量求职者。如今的旅行者要出游会毫不犹豫地乘上
最后说“晚安”的城市  对于长沙人来说,一天的生活似乎是从下午才开始的,而高潮部分则在夜幕降临以后。  在一部以湖南为主要背景的小说《二号首长》中,作者是这么描述省城“雍州”的:“雍州的夜生活,与京城相比,半点都不逊色。除非你在下午就约好,到了八九点钟约人,肯定约不到。男人们上班,最重要的事,是晚上能够约到谁,至于工作,是不必太上心的,只要晚上过得好就行。女士们上班,最关心的是今天谁会约自己,几个
摘要:优质教育应该追求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借鉴UbD理论三种理解为先的教学目标及逆向设计原理,对《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逆向设计,并将此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实践。基于UbD理论的单元逆向设计,其清晰的目标导向,较高的教学设计与目标匹配性,以及聚焦于单元整体视角与系统思维等,都对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UbD理论;逆向设计;深层次理解;单元教学  文章编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