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将于2012年底开通的地铁10号线二期目前正在施工。其中在轨道上铺设的隔振系统将首次采用国产系统,生产商是一家中关村企业——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
1年的研究,2年的公司,近3亿元的项目额,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仿佛是横空出世,虽然还在成长阶段,但它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轨道铺设的隔振系统被德国公司垄断的局面。
“如果没有股权激励,我们不能说公司一定不会出现,但是从一项技术转化成公司一定不会这么快。”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也是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葛佩声对记者说。
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
2007年前后,地铁轨道交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之前,除了北京、上海几个大城市已经修建完毕几十年的几条地铁外,我国的地铁修建一直处于低速缓慢增长的状态,之前10年修建的地铁长度加起来也不如这几年的一年。
“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让我们意识到,到了必须要拥有自己的轨道隔振降噪技术的时候了。”葛佩声说。
一直以来,我国地铁轨道的隔振系统全部由国外进口,一公里的设备要花1600万~1800万元。
“为什么一定要研究这个项目呢,一是自己的技术要发挥出来,二是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垄断气不过。外国的公司进入中国,劳保所还起了重要作用呢。”葛佩声分析当时的心态,笑了起来。
2007年初,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申报了为期3年的轨道隔振减噪研究项目,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支持。而对这个项目完成的信心则来自于劳保所几十年来的研究积累。
“劳保所一直以来的研究范围就是安全和环保领域。在环保上,对于减震和降低噪声的研究一直是劳保所有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劳保所重要的研究领域。从上世纪50年代建所,就有专家在做这个。现在国家环境噪声振动控制的工程中心就在劳保所,北京市的工程中心也在劳保所,做这个研究的人数是所里最多的,占到1/3。”
葛佩声说,很多年前,劳保所的专家就意识到轨道隔振减噪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因为一直以来地铁发展得不大,所以即使申报了也没有被立项。不过,其他很多领域一样需要应用到该技术,比如公路、立交桥、生产水泥的工厂等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酒店空调和排风机的声音降噪处理,汽车的排气,各个领域都有。所以,相关研究其实是一直都在进行着的,只不过没有和地铁联系起来而已。
不过也有与设想不一样的情况发生,那就是市科委在开始立项就要求有地铁施工单位参与研究,因为2008年奥运会前会有一批地铁通车,所以,希望研究成果能在那批通车的地铁上有一个实验应用。
“原来想的就是实验室试验,能出来研发数据什么的,后来是直接要用到实际中去。研究时间还一下子缩短到了1年多。”全程参与这个项目的葛佩声回忆那段时光只能用“5+2”和“白+黑”来形容。在他看来,负责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邵斌和研究组的成员可以说是在废寝忘食地干。
“实际上,真正实验室研究的时间不到1年。”2008年,项目组争取到了北京市地铁4号线北宫门一段不到200米的轨道,作为项目的应用试验段。
“因为立项时市科委的要求,课题组长就是地铁建设公司主管科研的部门,这也是我们能争取到4号线应用的原因,因为建设方全程参与了研究,知道我们的技术成熟度。这次应用为之后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葛佩声说,虽然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可是真的安装到轨道上,心里还是会很紧张。当表示安装成功的浮制版终于浮起来几毫米之后,现场研究人员才放下了高高悬起的心;毕竟,虽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实验,但是整体的浮起还是第一次。之后,项目组还找了铁科院最好的检测机构做了检测,有了权威的测试数据。
“检测报告一出来,就知道没有问题了。”葛佩声介绍说,其实,不只是那个时候,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研究阶段都有专家跟进评估,既有设计院也有铁道部,还有地铁建设方。
2008年9月,在一个阶段性的鉴定会上,就有专家建议项目要产业化。
2009年7月的结题验收,第三方专家鉴定认为,减振设备的安全性、减震效果比较好,达到国际水平,在课题上专家明确提出建议产业化。
“这个完了之后课题也就完了,按照之前的惯例,也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国家给的经费我们也做出结果了。”葛佩声说,虽然前期有科委的建议,中间有专家的鉴定,后来也做过怎么产业化的论证,不过,都还是属于务虚的阶段,没有实质上的开展。对于是否真的要产业化,大家的心里也在打鼓。
2010年前后,研究院把这个项目列为折子工程,成立了一个轨道隔振降噪工程产业化的筹备部。
“这就要来真的了。”葛佩声说。
公司的诞生
产业化需要成立公司、资金和人员,这可难倒了以科研为主的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而按照有关规定,国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属于国家所有,即使成功转化,收益除了奖励费用,也全部要归国家所有。
一年多时间里,产业化项目没有取得一点进展。直到中央和北京市在中关村进行股权激励试点改革。根据新政策,示范区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企业,可以无偿授予激励对象一定份额的股权或一定数量的股份。
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将减振技术作价1000万元,成立九州一轨公司。其中30%的股份由邵斌等7个核心研发人员所有。之后引入战略投资和股权投资,解决了资金的困难。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对技术人员进行股权奖励的同时,获奖的个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也意味着,研发人员在获得30%的股权时,也需要为价值300万元的股权缴纳个税。
“股权奖励不同于现金奖励,对于这些研发人员来说,没有拿到现金却要先一次缴纳那么多的税款肯定存在困难。”葛佩声说。
对此,中关村“1+6”政策中的税收政策亦有所考量。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北京市联合发布的税收政策规定,技术人员获得股权激励后可以在5年时间内分期缴纳个税。此外,“1+6”政策还规定,中关村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注册完了,有公司了,但是市场还是很迷茫。一直以来只是科研,也从来没有做过市场。一开始也直接找过地铁公司,不过,一个千万的公司,连生产基地都没有,根本就没有市场说服力。
“最难的时候,大家就商量说就赔一年,研究所挣钱也不容易。”
2011年初,国奥投资集团的下属公司和九州一轨签订了合作意向,4月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意向签完后,就开始了北京地铁10号线的投标,中标了,期间哈尔滨也有一个项目中标。公司终于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这两个项目极大地鼓舞了他们,随之,他们就向市科委汇报了运营情况,经过考察,科委重大项目统筹资金又投了1000万元作为政府的支持。
“到现在为止,已经在八九个城市有了我们的项目。”
2012年底,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和武汉的一条地铁将投入使用,这也是中国自己的轨道隔振减噪技术第一次接受长线路的运营检验。
“之前劳保所的项目结完题就没有下文了,现在要评奖就要有产值。2011年因为没有产值所以没有报奖,2012年报了,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葛佩声说,这也对研究所里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研究人员更重视项目的应用价值,这对从事应用项目研究的研究所来说,无疑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应该在实际中研究,研发要和市场结合。以前只要研究就好,现在都要带团队,要和市场结合,符合市场和成本要求。比以前要求更加严格。东西再好市场用不起也不行,不认也不行。”葛佩声说,现在在劳保所里已经有几个项目在运作中了,大家都跃跃欲试,也想像九州一轨一样参加股权激励。
九州一轨这样的项目产业化实验,能让更多的研究人员享受到研究的市场化成果,在带动了一批具有市场化前景的项目转化的同时,也鼓舞了更多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
“其实,大家真干活的时候也考虑不到什么股份的事情。不过,现在的机制确实更容易留下研究人员。有了这个机制就极大地促进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因为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葛佩声对记者说。
截止到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共有481家单位实施了股权或分红权激励,其中市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75家,上千名科学家凭研究成果变成了高科技企业的股东。
1年的研究,2年的公司,近3亿元的项目额,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仿佛是横空出世,虽然还在成长阶段,但它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轨道铺设的隔振系统被德国公司垄断的局面。
“如果没有股权激励,我们不能说公司一定不会出现,但是从一项技术转化成公司一定不会这么快。”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也是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葛佩声对记者说。
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
2007年前后,地铁轨道交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之前,除了北京、上海几个大城市已经修建完毕几十年的几条地铁外,我国的地铁修建一直处于低速缓慢增长的状态,之前10年修建的地铁长度加起来也不如这几年的一年。
“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让我们意识到,到了必须要拥有自己的轨道隔振降噪技术的时候了。”葛佩声说。
一直以来,我国地铁轨道的隔振系统全部由国外进口,一公里的设备要花1600万~1800万元。
“为什么一定要研究这个项目呢,一是自己的技术要发挥出来,二是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垄断气不过。外国的公司进入中国,劳保所还起了重要作用呢。”葛佩声分析当时的心态,笑了起来。
2007年初,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申报了为期3年的轨道隔振减噪研究项目,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支持。而对这个项目完成的信心则来自于劳保所几十年来的研究积累。
“劳保所一直以来的研究范围就是安全和环保领域。在环保上,对于减震和降低噪声的研究一直是劳保所有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劳保所重要的研究领域。从上世纪50年代建所,就有专家在做这个。现在国家环境噪声振动控制的工程中心就在劳保所,北京市的工程中心也在劳保所,做这个研究的人数是所里最多的,占到1/3。”
葛佩声说,很多年前,劳保所的专家就意识到轨道隔振减噪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因为一直以来地铁发展得不大,所以即使申报了也没有被立项。不过,其他很多领域一样需要应用到该技术,比如公路、立交桥、生产水泥的工厂等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酒店空调和排风机的声音降噪处理,汽车的排气,各个领域都有。所以,相关研究其实是一直都在进行着的,只不过没有和地铁联系起来而已。
不过也有与设想不一样的情况发生,那就是市科委在开始立项就要求有地铁施工单位参与研究,因为2008年奥运会前会有一批地铁通车,所以,希望研究成果能在那批通车的地铁上有一个实验应用。
“原来想的就是实验室试验,能出来研发数据什么的,后来是直接要用到实际中去。研究时间还一下子缩短到了1年多。”全程参与这个项目的葛佩声回忆那段时光只能用“5+2”和“白+黑”来形容。在他看来,负责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邵斌和研究组的成员可以说是在废寝忘食地干。
“实际上,真正实验室研究的时间不到1年。”2008年,项目组争取到了北京市地铁4号线北宫门一段不到200米的轨道,作为项目的应用试验段。
“因为立项时市科委的要求,课题组长就是地铁建设公司主管科研的部门,这也是我们能争取到4号线应用的原因,因为建设方全程参与了研究,知道我们的技术成熟度。这次应用为之后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葛佩声说,虽然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可是真的安装到轨道上,心里还是会很紧张。当表示安装成功的浮制版终于浮起来几毫米之后,现场研究人员才放下了高高悬起的心;毕竟,虽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实验,但是整体的浮起还是第一次。之后,项目组还找了铁科院最好的检测机构做了检测,有了权威的测试数据。
“检测报告一出来,就知道没有问题了。”葛佩声介绍说,其实,不只是那个时候,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研究阶段都有专家跟进评估,既有设计院也有铁道部,还有地铁建设方。
2008年9月,在一个阶段性的鉴定会上,就有专家建议项目要产业化。
2009年7月的结题验收,第三方专家鉴定认为,减振设备的安全性、减震效果比较好,达到国际水平,在课题上专家明确提出建议产业化。
“这个完了之后课题也就完了,按照之前的惯例,也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国家给的经费我们也做出结果了。”葛佩声说,虽然前期有科委的建议,中间有专家的鉴定,后来也做过怎么产业化的论证,不过,都还是属于务虚的阶段,没有实质上的开展。对于是否真的要产业化,大家的心里也在打鼓。
2010年前后,研究院把这个项目列为折子工程,成立了一个轨道隔振降噪工程产业化的筹备部。
“这就要来真的了。”葛佩声说。
公司的诞生
产业化需要成立公司、资金和人员,这可难倒了以科研为主的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而按照有关规定,国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属于国家所有,即使成功转化,收益除了奖励费用,也全部要归国家所有。
一年多时间里,产业化项目没有取得一点进展。直到中央和北京市在中关村进行股权激励试点改革。根据新政策,示范区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企业,可以无偿授予激励对象一定份额的股权或一定数量的股份。
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将减振技术作价1000万元,成立九州一轨公司。其中30%的股份由邵斌等7个核心研发人员所有。之后引入战略投资和股权投资,解决了资金的困难。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对技术人员进行股权奖励的同时,获奖的个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也意味着,研发人员在获得30%的股权时,也需要为价值300万元的股权缴纳个税。
“股权奖励不同于现金奖励,对于这些研发人员来说,没有拿到现金却要先一次缴纳那么多的税款肯定存在困难。”葛佩声说。
对此,中关村“1+6”政策中的税收政策亦有所考量。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北京市联合发布的税收政策规定,技术人员获得股权激励后可以在5年时间内分期缴纳个税。此外,“1+6”政策还规定,中关村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注册完了,有公司了,但是市场还是很迷茫。一直以来只是科研,也从来没有做过市场。一开始也直接找过地铁公司,不过,一个千万的公司,连生产基地都没有,根本就没有市场说服力。
“最难的时候,大家就商量说就赔一年,研究所挣钱也不容易。”
2011年初,国奥投资集团的下属公司和九州一轨签订了合作意向,4月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意向签完后,就开始了北京地铁10号线的投标,中标了,期间哈尔滨也有一个项目中标。公司终于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这两个项目极大地鼓舞了他们,随之,他们就向市科委汇报了运营情况,经过考察,科委重大项目统筹资金又投了1000万元作为政府的支持。
“到现在为止,已经在八九个城市有了我们的项目。”
2012年底,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和武汉的一条地铁将投入使用,这也是中国自己的轨道隔振减噪技术第一次接受长线路的运营检验。
“之前劳保所的项目结完题就没有下文了,现在要评奖就要有产值。2011年因为没有产值所以没有报奖,2012年报了,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葛佩声说,这也对研究所里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研究人员更重视项目的应用价值,这对从事应用项目研究的研究所来说,无疑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应该在实际中研究,研发要和市场结合。以前只要研究就好,现在都要带团队,要和市场结合,符合市场和成本要求。比以前要求更加严格。东西再好市场用不起也不行,不认也不行。”葛佩声说,现在在劳保所里已经有几个项目在运作中了,大家都跃跃欲试,也想像九州一轨一样参加股权激励。
九州一轨这样的项目产业化实验,能让更多的研究人员享受到研究的市场化成果,在带动了一批具有市场化前景的项目转化的同时,也鼓舞了更多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
“其实,大家真干活的时候也考虑不到什么股份的事情。不过,现在的机制确实更容易留下研究人员。有了这个机制就极大地促进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因为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葛佩声对记者说。
截止到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共有481家单位实施了股权或分红权激励,其中市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75家,上千名科学家凭研究成果变成了高科技企业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