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自诞生于世便要经历生、老、病、死等不同的人生体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人们往往会对生命的产生、延续、终结持有敬畏之心,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好比竹子的竹节,每到一个节点就标志着一个人走到了某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人们对于这些重要节点的重视也慢慢演化成为一种特定的仪式,因此便构成了人生诸多礼俗中最重要的四大项: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葬礼。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依水而居,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与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俗,使其人生仪礼既展现着傣族民族艺术的美感也展现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人生仪礼;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一、满月礼
新生儿的诞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最隆重的一件事,它既象征着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续,也寄托着一个家族新的希望。新生儿诞生后,家族里的至亲会最先上门道贺并送上祝福。较为常见的贺礼便是自家缝制的婴儿衣物,这类衣物通常会由新生儿的女性长辈用柔软贴身的棉布缝制,针脚细腻、样式朴实,最适合新生儿娇嫩的皮肤。除此之外,一些带着吉祥寓意的民族工艺品也会作为礼物一并送给新生儿,例如镌刻着吉祥纹样的银锁、银对镯等。来自亲朋好友带着祝福的馈赠会在新生儿诞生后的一个月陆陆续续到来,这一个月期间产妇也不必务农,专心照顾孩子、休养身体,并接受亲朋来访与祝福。直到孩子出生满一个月,新生儿家便正式为孩子操办“满月仪式”。仪式举办前,孩子的父母会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并提前杀鸡宰羊准备招待即将来访的客人。满月仪式当天,亲朋好友也会热情地到新生儿家帮厨,并帮忙招待上门道贺的客人。傣族生性能歌善舞好客,人一多起来大家都喜欢将现场氛围搞得热闹喜庆,于是“赞哈”便成了最好的抒情方式。
赞哈,傣族民歌演唱形式之一。在傣语中“赞”意思为“擅长”“善于”“能、会”,而“哈”则是“歌唱”的意思。所以“赞哈”字面意思为“会唱歌的人”,有时也特指通晓掌握“赞哈”这一歌唱表现形式的人。对于傣族来说,歌唱的重要性好比“盐巴”,一日都不可缺,它源于傣族生活的点点滴滴,诉说着傣族辛勤的劳作、神明的传说、祖辈的故事、男女间的爱慕,也诉说着生命得以延续的神圣与对这个新生命的祝福。赞哈表现形式丰富,较为常见的形式为即兴演唱,即兴演唱内容灵活多变,演唱者大多反应敏捷、熟悉曲调,在演唱中由特定场景临时发挥,要求唱词内容与当时场合相融洽。除此之外也有较为固定且程式化的唱词,多见于描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叙事长歌及部分祝歌、祈祷歌。
二、婚恋礼
傣族少年少女在长到一定年龄(旧时一般为十五六岁)后便能在一些节庆时外出参与社交活动,并借此机会寻觅心仪的对象。西双版纳傣族至今保有着对原始神灵与自然万物的崇敬之心,他们崇尚自然、爱好和平,小乘佛教的传入更是极大影响着傣族的人生观,行善及布施积德等思想与原有自律自省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傣族人平和善良的性格,而这一性格特征也作用于傣族的婚恋观念中,进而体现在其舞蹈表现形式之上。
傣族婚礼庆典第一天,筵席一般设在女方家中。这一天女方家的竹楼会设好丰盛的酒宴,在屋子中间会放上一张圆形礼桌,桌上摆着煮熟的整鸡、水果、盐巴,除此之外还有一套女方家替新郎准备的新衣,一碟子白色棉线和一盘百元纸币。婚礼开始后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跪在礼桌前,由寨子里身份尊贵的长辈作为主婚人将白线由新郎右肩绕至新娘左肩,再系于桌上,以此完成象征着一对新人灵魂相交的“拴线”仪式。仪式结束后,一对新人的亲朋好友纷纷入席,席间客人们推杯换盏,而擅长歌舞的宾客则开始载歌载舞,为筵席增添喜庆的气氛。
西双版纳傣家人生活于风景瑰丽的亚热带地区,炎热气候使傣家人喜好穿着质地轻薄贴身的衣物,傣家姑娘曼妙的身材因此得以凸显。婚礼上,傣家姑娘身着代表着喜庆吉祥寓意的民族服饰,双腿半蹲,双手前后翻转,膝部规律弯曲伸直,步履轻盈曼妙,身体、手部、腿部自然形成“三道弯”,像极了一只灵动的孔雀在水中投射出的倒影。正当你感叹姑娘们优美舞姿时,傣家小伙挎着象脚鼓,合着姑娘们轻盈的舞步敲出了一个个优美律动的鼓点。与女性舞蹈动作一样,男性象脚鼓舞蹈动作舞时双腿半蹲,小腿灵活有力,不同于女性舞蹈动作的是,男性象脚鼓舞起落间虽然轻盈却不乏男性独有的稳健之感,舞蹈动作转变之时鼓点落下,刚好配合了舞蹈的韵律节拍。鼓声节奏平稳浑厚,“嘣、吧、比、波”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有时如涓涓细流倒影少女曼妙身姿,有时又如奔流的江水浇灌着大地万物,这样安详柔缓的舞蹈姿势配合着阵阵浑然有力的鼓声,正辉映了傣家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对生命的理解。这份情怀被化作优美的歌舞,随着参加婚礼宾客们真挚的祝福被送到一对新人的婚礼仪式上,见证着傣家人最重要的人生仪礼之一 —— 婚恋。
三、丧葬礼
在傣族人生仪礼中,老人高寿并寿终正寝是前世积德今世福报的“白喜事”,在征得布章与召旺的同意后,家人会将老人的遗体放在家中停留一天,以便亲人朋友前来拜别。这期间,逝者的亲眷会分工,由专人替逝者净身更衣,家里青壮年男性开始在院子里用竹子做棺材,剩下的人则分别向亲朋好友报丧。待蛋卜选定墓地后,家人便把逝者的尸体移入棺材内,棺材四周会贴上金、银的彩色纸,為了祈愿逝者在九泉之下能得“富足”,家人还会给逝者棺材上以亭、塔、房、车、马等为装饰。出殡当天,主人家会为当天来帮忙的亲朋好友准备饭菜,逝者亲人则会在开餐前给逝者献饭菜。正午时分,主持葬礼的大佛爷手执法器,边念颂着经文边牵着一根白线的一头走在最前,身后会跟着几个小和尚,而逝者的亲眷则牵着白线另一头跟在小和尚身后,再往后跟着的便是装着逝者遗体的棺材。傣族丧葬习俗为逝者火葬,男性俯卧、女性仰卧,火化逝者前亲人会将剪出眼、口、鼻洞的掩面布收回,火化后由逝者亲人置酒两杯,第一杯酒洒在火堆上,意味着与逝者的告别,第二杯则会分给在场所有人每人饮一小口,表示齐心送别亡灵。火化仪式结束后,参与者们会陪同逝者亲眷回到逝者家中,进门前会用树枝蘸着酸角浸泡后的汁水(被称为“吉祥水”)遍撒全身,表示驱除不吉之意。接下来的两天,大佛爷会继续为逝者举行诵经、滴水等仪式,待第三天这些进行完后,逝者亲眷会将其骨灰掩埋,既不立碑也不垒坟,今后亲眷们对逝者的祭奠将全部在寺庙中进行。
西双版纳傣族整个火葬仪式的过程可以看到逝者亲眷们为逝者准备的样式朴素端庄的手制寿衣、技艺精巧的手工编织竹质棺材,在葬礼过程中还会听到由逝者亲人们哭唱的“哭丧歌”和吊唁亡灵、感知神灵的“敬供歌”。无论是由傣家人亲手制作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还是傣家人抒发不舍、悼念之情而吟唱的歌曲,亦或是僧人告慰亡灵而念诵的经文,这一系列傣家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不舍都化成了丰富的仪式形态,由风格各异的艺术形态承载着,跨越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西双版纳傣族沉重且严肃的人生仪礼——丧葬礼。
西双版纳傣族傍水而居,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其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傣家人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感知并喜爱美好的事物。新生儿的一声啼哭唤醒了傣家人对生命得以延续的喜悦感动,于是他们将这种感动变为一首首婉转动人的歌曲,在曲调中表达欣喜,在唱词中传达祝福;一眼清泉映照出的姣好身姿让傣家人有感而发,怀着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之情,傣家人用自己的舞姿还原着孔雀、大象等奇珍异兽优雅的形态,这些美妙的舞蹈成为年轻男女相互认识、建立沟通渠道的桥梁,足尖轻点、目光流转间便谱写了一曲曲恋歌;历经了生命的悲欢离合、人生的生老病死,傣家人又回归到了对生命最初的敬畏,他们将对逝者的思念揉进心间,用心制成朴实的寿衣,编织出精巧的竹棺,每一针每一线、每一条竹枝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怀念与不舍,他们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追思融进心间、唱进曲里。西双版纳傣族人生仪礼的背后也蕴藏着最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刘玲彤(1988-),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少数民族艺术、民族文化资本化。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人生仪礼;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一、满月礼
新生儿的诞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最隆重的一件事,它既象征着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续,也寄托着一个家族新的希望。新生儿诞生后,家族里的至亲会最先上门道贺并送上祝福。较为常见的贺礼便是自家缝制的婴儿衣物,这类衣物通常会由新生儿的女性长辈用柔软贴身的棉布缝制,针脚细腻、样式朴实,最适合新生儿娇嫩的皮肤。除此之外,一些带着吉祥寓意的民族工艺品也会作为礼物一并送给新生儿,例如镌刻着吉祥纹样的银锁、银对镯等。来自亲朋好友带着祝福的馈赠会在新生儿诞生后的一个月陆陆续续到来,这一个月期间产妇也不必务农,专心照顾孩子、休养身体,并接受亲朋来访与祝福。直到孩子出生满一个月,新生儿家便正式为孩子操办“满月仪式”。仪式举办前,孩子的父母会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并提前杀鸡宰羊准备招待即将来访的客人。满月仪式当天,亲朋好友也会热情地到新生儿家帮厨,并帮忙招待上门道贺的客人。傣族生性能歌善舞好客,人一多起来大家都喜欢将现场氛围搞得热闹喜庆,于是“赞哈”便成了最好的抒情方式。
赞哈,傣族民歌演唱形式之一。在傣语中“赞”意思为“擅长”“善于”“能、会”,而“哈”则是“歌唱”的意思。所以“赞哈”字面意思为“会唱歌的人”,有时也特指通晓掌握“赞哈”这一歌唱表现形式的人。对于傣族来说,歌唱的重要性好比“盐巴”,一日都不可缺,它源于傣族生活的点点滴滴,诉说着傣族辛勤的劳作、神明的传说、祖辈的故事、男女间的爱慕,也诉说着生命得以延续的神圣与对这个新生命的祝福。赞哈表现形式丰富,较为常见的形式为即兴演唱,即兴演唱内容灵活多变,演唱者大多反应敏捷、熟悉曲调,在演唱中由特定场景临时发挥,要求唱词内容与当时场合相融洽。除此之外也有较为固定且程式化的唱词,多见于描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叙事长歌及部分祝歌、祈祷歌。
二、婚恋礼
傣族少年少女在长到一定年龄(旧时一般为十五六岁)后便能在一些节庆时外出参与社交活动,并借此机会寻觅心仪的对象。西双版纳傣族至今保有着对原始神灵与自然万物的崇敬之心,他们崇尚自然、爱好和平,小乘佛教的传入更是极大影响着傣族的人生观,行善及布施积德等思想与原有自律自省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傣族人平和善良的性格,而这一性格特征也作用于傣族的婚恋观念中,进而体现在其舞蹈表现形式之上。
傣族婚礼庆典第一天,筵席一般设在女方家中。这一天女方家的竹楼会设好丰盛的酒宴,在屋子中间会放上一张圆形礼桌,桌上摆着煮熟的整鸡、水果、盐巴,除此之外还有一套女方家替新郎准备的新衣,一碟子白色棉线和一盘百元纸币。婚礼开始后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跪在礼桌前,由寨子里身份尊贵的长辈作为主婚人将白线由新郎右肩绕至新娘左肩,再系于桌上,以此完成象征着一对新人灵魂相交的“拴线”仪式。仪式结束后,一对新人的亲朋好友纷纷入席,席间客人们推杯换盏,而擅长歌舞的宾客则开始载歌载舞,为筵席增添喜庆的气氛。
西双版纳傣家人生活于风景瑰丽的亚热带地区,炎热气候使傣家人喜好穿着质地轻薄贴身的衣物,傣家姑娘曼妙的身材因此得以凸显。婚礼上,傣家姑娘身着代表着喜庆吉祥寓意的民族服饰,双腿半蹲,双手前后翻转,膝部规律弯曲伸直,步履轻盈曼妙,身体、手部、腿部自然形成“三道弯”,像极了一只灵动的孔雀在水中投射出的倒影。正当你感叹姑娘们优美舞姿时,傣家小伙挎着象脚鼓,合着姑娘们轻盈的舞步敲出了一个个优美律动的鼓点。与女性舞蹈动作一样,男性象脚鼓舞蹈动作舞时双腿半蹲,小腿灵活有力,不同于女性舞蹈动作的是,男性象脚鼓舞起落间虽然轻盈却不乏男性独有的稳健之感,舞蹈动作转变之时鼓点落下,刚好配合了舞蹈的韵律节拍。鼓声节奏平稳浑厚,“嘣、吧、比、波”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有时如涓涓细流倒影少女曼妙身姿,有时又如奔流的江水浇灌着大地万物,这样安详柔缓的舞蹈姿势配合着阵阵浑然有力的鼓声,正辉映了傣家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对生命的理解。这份情怀被化作优美的歌舞,随着参加婚礼宾客们真挚的祝福被送到一对新人的婚礼仪式上,见证着傣家人最重要的人生仪礼之一 —— 婚恋。
三、丧葬礼
在傣族人生仪礼中,老人高寿并寿终正寝是前世积德今世福报的“白喜事”,在征得布章与召旺的同意后,家人会将老人的遗体放在家中停留一天,以便亲人朋友前来拜别。这期间,逝者的亲眷会分工,由专人替逝者净身更衣,家里青壮年男性开始在院子里用竹子做棺材,剩下的人则分别向亲朋好友报丧。待蛋卜选定墓地后,家人便把逝者的尸体移入棺材内,棺材四周会贴上金、银的彩色纸,為了祈愿逝者在九泉之下能得“富足”,家人还会给逝者棺材上以亭、塔、房、车、马等为装饰。出殡当天,主人家会为当天来帮忙的亲朋好友准备饭菜,逝者亲人则会在开餐前给逝者献饭菜。正午时分,主持葬礼的大佛爷手执法器,边念颂着经文边牵着一根白线的一头走在最前,身后会跟着几个小和尚,而逝者的亲眷则牵着白线另一头跟在小和尚身后,再往后跟着的便是装着逝者遗体的棺材。傣族丧葬习俗为逝者火葬,男性俯卧、女性仰卧,火化逝者前亲人会将剪出眼、口、鼻洞的掩面布收回,火化后由逝者亲人置酒两杯,第一杯酒洒在火堆上,意味着与逝者的告别,第二杯则会分给在场所有人每人饮一小口,表示齐心送别亡灵。火化仪式结束后,参与者们会陪同逝者亲眷回到逝者家中,进门前会用树枝蘸着酸角浸泡后的汁水(被称为“吉祥水”)遍撒全身,表示驱除不吉之意。接下来的两天,大佛爷会继续为逝者举行诵经、滴水等仪式,待第三天这些进行完后,逝者亲眷会将其骨灰掩埋,既不立碑也不垒坟,今后亲眷们对逝者的祭奠将全部在寺庙中进行。
西双版纳傣族整个火葬仪式的过程可以看到逝者亲眷们为逝者准备的样式朴素端庄的手制寿衣、技艺精巧的手工编织竹质棺材,在葬礼过程中还会听到由逝者亲人们哭唱的“哭丧歌”和吊唁亡灵、感知神灵的“敬供歌”。无论是由傣家人亲手制作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还是傣家人抒发不舍、悼念之情而吟唱的歌曲,亦或是僧人告慰亡灵而念诵的经文,这一系列傣家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不舍都化成了丰富的仪式形态,由风格各异的艺术形态承载着,跨越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西双版纳傣族沉重且严肃的人生仪礼——丧葬礼。
西双版纳傣族傍水而居,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其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傣家人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感知并喜爱美好的事物。新生儿的一声啼哭唤醒了傣家人对生命得以延续的喜悦感动,于是他们将这种感动变为一首首婉转动人的歌曲,在曲调中表达欣喜,在唱词中传达祝福;一眼清泉映照出的姣好身姿让傣家人有感而发,怀着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之情,傣家人用自己的舞姿还原着孔雀、大象等奇珍异兽优雅的形态,这些美妙的舞蹈成为年轻男女相互认识、建立沟通渠道的桥梁,足尖轻点、目光流转间便谱写了一曲曲恋歌;历经了生命的悲欢离合、人生的生老病死,傣家人又回归到了对生命最初的敬畏,他们将对逝者的思念揉进心间,用心制成朴实的寿衣,编织出精巧的竹棺,每一针每一线、每一条竹枝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怀念与不舍,他们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追思融进心间、唱进曲里。西双版纳傣族人生仪礼的背后也蕴藏着最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刘玲彤(1988-),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少数民族艺术、民族文化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