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课教案设计的生成性思路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体育课教案以物化逻辑为起点,体育课堂教学注重“操作性”,用所谓的技术规范和“健康第一”来取代学生的身心感受,忽视学生的身心体验,机械地化解了体育课堂的生命活力,体育课堂渐渐远离了学生的视野,消失在学生的生活世界,极大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从“物的逻辑”转向“人的逻辑”,暖化“冷硬”的教案,以学生身心体验为主体,强调生成性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增强体质只是体育课程功能的一部分,新课程的改革,改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更要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身心变化、表达身心情感、理解体育的生活意义。因此体育课要从“教”向“学”转变,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操作性”到“生成性”的转变。
  
  一、生成性设计的着眼点
  
  “生成性”教案设计应首先着眼于学生主体所具有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等状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何种程度”、“用什么方式学更有效”,改变空洞、抽象的、模糊的教学任务,使教案中的教学任务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评价性,动态地把握教学目标。
  
  二、生成性价值的隐性把握
  
  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对象的学力水平,预先假设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困难之处和兴奋之处,充分运用体验性、过程性的表述方式来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把握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尤其涉及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在兴奋之处要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发挥语言艺术,运用赏识性词语,如“加油”、“没问题”和诸如挥拳、击掌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认同,使师生在互动融洽的氛围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课程的生成性价值;同时也要在困难之处,反复揣摩,激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和力量,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训练,或者适当降低标准,让学生啃下“硬骨头”,并在充分的“消化”运动过程中挫折和痛苦之后能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并依此升华体育课的生成性价值。
  
  三、预设必要的“弹性区间”
  
  多尔认为课程的展开过程中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和失衡性”。体育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环境组成的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教案设计再全面、再具体、再细致和再巧妙也不可能预测到课程的所有变化,因此弹性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场地空间大、互动交往和沟通频繁,并存在着场地、器材及学生实际起点差异性大等不确定性问题。因此,体育课教案实质上是一种 “动态、预设性” 指导方案。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状况(性别、人数、运动基础、学习能力、兴趣)是有差异的,因此教案既要考虑基础性目标,又要考虑发展性目标,既考虑共性需要,又要考虑个性需要,也就是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差异,这样的教案将有利于在教师、学生与体育课堂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实践证明:弹性化有助于学生的即兴发挥和创造,有利于师生的良性、可持续的互动,可以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厌学”体育课现状。
  
  四、“兴奋点”的生成
  
  学生学习结果并不在于“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是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锻炼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是以“导”的角色出现,增加学生自身体验机会,丰富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能单纯的“标准化”或“教科书式”地处理,而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汗水与笑声”是体育课程的现实追求。汗水是一定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反应;笑声则体现了学生在运动中的快乐体验。学生个体存在是具体的、独特的、自我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体验、顿悟、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等非计划的形式,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些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无限发展成为可能。
  为了不让固定僵化的设计限制课堂生成的“闪光点”,生成性设计思路强调“粗线条”的预设,反对一味地层层分解、细致规整,面面俱到的“精密”教案设计和按部就班的严格执行,机器的,那种“花瓶式”设计只会遗失很多体育课堂中意想不到的精彩,课堂的生命活力也会随着黯然失色。其次教案的弹性化设计不是为了弹性而弹性,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机械地、静态地设计,只会抹煞学生的“兴奋点”,只能造成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总之,体育课堂是动态的,其目标达成、过程控制、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控制等都需要在一定的“兴奋点”下完成才更能“增值”体育课程价值。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由权,要杜绝“体育课形式主义教案的产生”,事实证明,完全忠实地拘泥于细致完整的教案之中的体育课堂,只具有“花瓶效应”而无实际意义。但是我们并非说不要有计划性的课堂,只是说,如果有计划的课堂太多或者课堂中的计划太多或太细的话,计划就会划定学生的发展的界限,计划就会束缚学生的课堂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年版.
  3.徐大从,李在森.对体育课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思考[M].体育教学,2007(6):10.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活动球篮是篮球运动在小学体育课中的教材化处理,教学中感觉这个教材教育性、健身性、趣味性较强,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一是教书匠,不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成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直接研究者。在本学期校教学研究周中,我先后两次上活动球篮课,通过反思与改进的行动研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案例描述    第一次课:是本学期校教学
【场馆名称】国家体育馆【建设地点】奥林匹克公园【建筑面积】8.09(万m^2)【固定座位数】18000个【临时座位数】2000个【可容纳观众】1.8万人【赛时功能】竞技体操、蹦床、手球
2008年11月12日至14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率办公厅主任倪会忠等一行12人来到南通,就“体教结合、科学育才”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体教结合”情况和运
2008年9月,我市选派我们几名体育教师(高中、初中、小学各一名)到大连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会,要求我们会后把观摩展示会期间的所见所闻及新的教学理念、课改精神向市里体育教师代表作汇报。  2009年3月13日,初中的何淑琳老师与高中的我在芜湖市三中上汇报课,但因那天下雨,只得改为室内说课。我的汇报课题目为《蹲踞式跳远——上肢力量练习》,由于是第一次课,让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
快上课了,我像往常一样吹响集合的哨音,可同学们并没有什么反应,而是把足球门围得严严实实,不时地传出笑声和叫喊声。我很奇怪也很生气,过去大叫:“难道没听见预备铃声?!”这时人群才不情愿地散开,原来是他们的语文老师和其他几位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足球场踢球、射门来了。  学生是被我叫回来了,队伍很快也站好了,但好多同学还沉浸在刚才的情景中,有的则嘟嘟嚷嚷地抱怨着,时不时地回过头看向足球场。望着他们,我
体育教材是根据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学生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教师及学生选用书等教学用书的总称。本文对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
一、忌动作方法错误    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少儿的身体发育、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生理特点,采用正确适宜的动作方法,区别对待地开展力量训练,方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相反,如果采用的动作方法错误,不仅收效较小,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运动损伤。如,采用立定跳远发展少儿的大腿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臀大肌的力量素质时,如果体育教师忽视了立定跳远的正确预备的起跳姿势,少儿练习时脚尖和膝关节过分外展,会增大大腿后
一.两个案例案例1“一二一”变“草脚草”听说过一个故事。农村偏远小学新调来一位体育老师甲,给二年级学生上队列队形练习“齐步走”。甲老师认真备好了课,事先自己也按照备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看到墙壁上熊熊燃烧着的壁炉,觉得很好奇,就上去摸了一下,不料被烫的龇牙咧嘴,从此他就再也不敢去摸炉火了。”试问:如果采用一定的惩罚艺术让学生体会到做错事的后果,学生是否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缩回被烫的手”,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实践研究,笔者总结了几点有效的做法,具体如下:    一、课始显规范    新学期伊始,一般体育组教研时和正常上课时都强
在我们平常的体育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低于一般水平,没有明显的体育特长,对体育课虽然有兴趣,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或徘徊于课堂边缘,或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边缘学生的存在,使得我们的体育课堂常常能听到或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画面,值得我们深思。    (画外音)游离于课堂之外——跟着感觉走    画面一:学生(二年级)六人一组围成圆圈,中间一位小朋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