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美术院校中的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多以培养艺术文化产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目标,如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品投资、拍卖行或画廊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基于专业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这类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内实践课程为例,对课内实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面临的教学挑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内实践;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914)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美术院校的理论专业分属于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和设计学学科之下的专业方向。例如,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共有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等六个本科专业方向,这六个专业方向都设置了实践课程,如艺术考察、艺术实习等。其中,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既包含了人文素养训练,又包含了对国内文化艺术市场人才输送的需求。因此,在实践课程设置中,除了艺术考察和专业实践1(博物馆考察)等校外实践课程外,还增加了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和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这三门课程。
一、课内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中,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类。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任课教师依照制定的教学计划,围绕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技法的传授与思维的引导。然而,课内实践教学常见于造型艺术专业或设计艺术专业,且以技法教授为主。理论类专业的课内实践以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和论文写作的形式居多,但已不能满足现今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虽然专业教研室与楚天 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北佳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建立了校外实践合作关系,但是,课外实践的实际操作受到实践场地、实习人数、时间安排和学生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往往较难实现课外实践的课程目标。
2016年9月,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在全系范围内新增课内实践课程——专业实践。授课对象是艺术史论、艺术设计学、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和艺术教育共5个专业的本科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2018年9月,专业实践课程细化为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和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分别在本科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教授。其教学方式调整为各专业方向教研室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和课程结业方式由授课教师自定。笔者在担任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后,取消了学生小组制分工。每学年度课程的选题力求不固定、不重复,学生以独立的选题进行创作和展示,课程结业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其课程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之上学以致用,通过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开设课内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一)专业自身的性质需要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专业课程类别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板块。其中,专业必修课分为视觉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而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课和跨专业任选课。实际上,两个专业教学大纲中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都包含图式语言(写生实践)、艺术考察1、艺术考察2、专业实践1(博物馆考察)、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论证和毕业论文,与其他理论类专业并无太大差异。然而,从课程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如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课程中,艺术管理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别强调学生个人的艺术创作实践,即作品动手能力,这与其他专业侧重文献阅读、考察调研与资料整理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源于两个专业需要直面社会现实与艺术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组织者和管理者。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湖北美术学院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一所专业性美术类院校,在2006年正式申请艺术管理专业,2008年开始正式招收该专业学生,2016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开始正式招生。作为年轻的专业,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倚重美术理论类专业的人文传统,并密切关注多变的艺术市场发展动向。2018年,两个专业教学大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目标,主要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的美术审美修养和较强视觉艺术相关的管理与策划能力,较全面地掌握中外艺术学理论、中外艺术史和艺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和艺术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艺术专门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目标,主要培养非营利的艺术文化组织(博物馆、美术馆等)专员、政府国际文化组织管理人员、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者等专门性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部门的行政管理,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由此不难发现,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实践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开设课内实践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输送优质人才。
(三)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全面认识
现阶段,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为例,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招生类型分别是美术理论类与提前批文理类。在美术院校理论类专业日常教学中,课程常以理论讲解居多,而相关调研反映,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有限,且由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难以将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甚至有些学生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轻视艺术实践。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从本科二年级就开设有實践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让学生进入本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实践基地。有些课程教学中,学生则根据任课教师设定的主题独立完成相关的调研项目,或是前往艺术区进行艺术考察。这些课程无疑锻炼了学生的社交协调能力,但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最明显的差别是,让学生由被动化主动,成为艺术创作者,因为只有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本身。 三、课内实践课程所面临的教学挑战
(一)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的理论类课程主要包含了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限选课,共计1320课时,占总课时的41.7%。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类课程共计1380课时,占总课时的42.8%。根据2018-2019学年度专业实践课程,笔者制作了“2018-2019学年度专业实践课程调查问卷”,对2016级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共19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19位学生中,有8位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上应侧重实践创作,有6位认为应侧重史论学习,有4位认为两者各占一半比例,1位认为应减少实践中的创作量。在新版教学大纲中,虽然大幅提升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但事实是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和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这三门课内实践课程共计152学时,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并不能说明两者孰轻孰重。课内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艺术人文素养背景知识,促进其创作思维,熟悉艺术创作步骤与技法,通过模拟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让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感知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展览的策划与后期文献编辑工作,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本领域的兴趣与认知。
(二)课内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需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省统(联)考,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基础。在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中,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作思维活跃,艺术表现形式多样。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仅在本科一年级基础部教学中学习过艺术创作课程,对艺术创作实践较为生疏。因此,在2018-2019学年度的专业实践课程中,特邀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数字媒体专业教师讲授艺术创作技法内容,同时邀请2017级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协助完成作品创作。这也是美术学系首次尝试将跨专业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内实践教学中,因此创建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兼擅的实践课程教师团队显得尤为必要。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为例,课内实践教学是以各专业方向教研室进行可将教研室不同教师的研究专长设置在课程环节中,同时依托学校各系部师资力量,设置跨专业工作坊教学周,开展技法教学、创作观摩等集中授课活动。还可利用校内资源,如社团活动,培养学生项目独立策划与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一方面可加大对专业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课程教师的引进。另一方面,可不定期邀请学者与专家前来讲学。近几年,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已邀请台湾联合报活动策划总监赖素铃女士、武汉合美术馆馆长鲁虹教授、湖北美术馆策劃部主任夏梓女士等人来系授课。他们的创作、策展和教学经验的讲授,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艺术市场,又可以让系部青年教师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向。
综上所述,从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自身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看,课内实践课程的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当下面临教学内容与师资力量方面的挑战,但是,在课程讲授与实操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为我国文化艺术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助力。
参考文献:
[1]徐丹丹.艺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探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2).
[2]刘晓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7(1).
作者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
关键词:课内实践;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914)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美术院校的理论专业分属于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和设计学学科之下的专业方向。例如,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共有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等六个本科专业方向,这六个专业方向都设置了实践课程,如艺术考察、艺术实习等。其中,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既包含了人文素养训练,又包含了对国内文化艺术市场人才输送的需求。因此,在实践课程设置中,除了艺术考察和专业实践1(博物馆考察)等校外实践课程外,还增加了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和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这三门课程。
一、课内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中,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类。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任课教师依照制定的教学计划,围绕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技法的传授与思维的引导。然而,课内实践教学常见于造型艺术专业或设计艺术专业,且以技法教授为主。理论类专业的课内实践以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和论文写作的形式居多,但已不能满足现今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虽然专业教研室与楚天 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北佳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建立了校外实践合作关系,但是,课外实践的实际操作受到实践场地、实习人数、时间安排和学生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往往较难实现课外实践的课程目标。
2016年9月,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在全系范围内新增课内实践课程——专业实践。授课对象是艺术史论、艺术设计学、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和艺术教育共5个专业的本科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2018年9月,专业实践课程细化为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和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分别在本科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教授。其教学方式调整为各专业方向教研室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和课程结业方式由授课教师自定。笔者在担任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后,取消了学生小组制分工。每学年度课程的选题力求不固定、不重复,学生以独立的选题进行创作和展示,课程结业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其课程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之上学以致用,通过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开设课内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一)专业自身的性质需要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专业课程类别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板块。其中,专业必修课分为视觉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而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课和跨专业任选课。实际上,两个专业教学大纲中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都包含图式语言(写生实践)、艺术考察1、艺术考察2、专业实践1(博物馆考察)、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论证和毕业论文,与其他理论类专业并无太大差异。然而,从课程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如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课程中,艺术管理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别强调学生个人的艺术创作实践,即作品动手能力,这与其他专业侧重文献阅读、考察调研与资料整理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源于两个专业需要直面社会现实与艺术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组织者和管理者。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湖北美术学院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一所专业性美术类院校,在2006年正式申请艺术管理专业,2008年开始正式招收该专业学生,2016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开始正式招生。作为年轻的专业,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倚重美术理论类专业的人文传统,并密切关注多变的艺术市场发展动向。2018年,两个专业教学大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目标,主要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的美术审美修养和较强视觉艺术相关的管理与策划能力,较全面地掌握中外艺术学理论、中外艺术史和艺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和艺术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艺术专门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目标,主要培养非营利的艺术文化组织(博物馆、美术馆等)专员、政府国际文化组织管理人员、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者等专门性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部门的行政管理,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由此不难发现,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实践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开设课内实践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输送优质人才。
(三)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全面认识
现阶段,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为例,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招生类型分别是美术理论类与提前批文理类。在美术院校理论类专业日常教学中,课程常以理论讲解居多,而相关调研反映,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有限,且由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难以将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甚至有些学生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轻视艺术实践。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从本科二年级就开设有實践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让学生进入本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实践基地。有些课程教学中,学生则根据任课教师设定的主题独立完成相关的调研项目,或是前往艺术区进行艺术考察。这些课程无疑锻炼了学生的社交协调能力,但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最明显的差别是,让学生由被动化主动,成为艺术创作者,因为只有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本身。 三、课内实践课程所面临的教学挑战
(一)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的理论类课程主要包含了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限选课,共计1320课时,占总课时的41.7%。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类课程共计1380课时,占总课时的42.8%。根据2018-2019学年度专业实践课程,笔者制作了“2018-2019学年度专业实践课程调查问卷”,对2016级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共19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19位学生中,有8位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上应侧重实践创作,有6位认为应侧重史论学习,有4位认为两者各占一半比例,1位认为应减少实践中的创作量。在新版教学大纲中,虽然大幅提升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但事实是专业实践2(展览调研)、专业实践3(展览策划)和专业实践4(文献编辑)这三门课内实践课程共计152学时,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并不能说明两者孰轻孰重。课内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艺术人文素养背景知识,促进其创作思维,熟悉艺术创作步骤与技法,通过模拟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让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感知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展览的策划与后期文献编辑工作,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本领域的兴趣与认知。
(二)课内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需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省统(联)考,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基础。在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中,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作思维活跃,艺术表现形式多样。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仅在本科一年级基础部教学中学习过艺术创作课程,对艺术创作实践较为生疏。因此,在2018-2019学年度的专业实践课程中,特邀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数字媒体专业教师讲授艺术创作技法内容,同时邀请2017级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协助完成作品创作。这也是美术学系首次尝试将跨专业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内实践教学中,因此创建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兼擅的实践课程教师团队显得尤为必要。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为例,课内实践教学是以各专业方向教研室进行可将教研室不同教师的研究专长设置在课程环节中,同时依托学校各系部师资力量,设置跨专业工作坊教学周,开展技法教学、创作观摩等集中授课活动。还可利用校内资源,如社团活动,培养学生项目独立策划与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一方面可加大对专业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课程教师的引进。另一方面,可不定期邀请学者与专家前来讲学。近几年,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已邀请台湾联合报活动策划总监赖素铃女士、武汉合美术馆馆长鲁虹教授、湖北美术馆策劃部主任夏梓女士等人来系授课。他们的创作、策展和教学经验的讲授,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艺术市场,又可以让系部青年教师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向。
综上所述,从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自身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看,课内实践课程的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当下面临教学内容与师资力量方面的挑战,但是,在课程讲授与实操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为我国文化艺术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助力。
参考文献:
[1]徐丹丹.艺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探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2).
[2]刘晓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7(1).
作者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