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的快乐,是因为这条相依为命的小木船,还有脚下的这块土地
郑嘉励:专职田野考古,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个人抒情遣怀,也为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和思想的连接
这个叫蟾宫埠的小山村,位于飞云江中游。村庄内只有一条大路,始于远处的山脚,继而穿越村庄、鹅卵石滩,最终通到飞云江边。路的尽头是个渡口,泊有一条小木船,船头坐一位老人,抽着烟。
渡口,没有标识。每日清晨,老人习惯性地把小木船停靠在固定地点,就成了渡口。江上没有桥,小木船就是横跨大江的桥梁。日复一日,老人守在江边,摆渡着南来北往的过客。
老人六十来岁,慈眉善目,中等个子,穿着整洁,尤其是一口整齐的好牙齿,在本地的乡下人中极其罕见。
这一切简直无法让人相信他竟是个哑巴。据说,儿时发烧,用错了药,从此双耳失聪,当时他还没来得及学会说话。每每见着客人过来,老人起身,面带微笑,挥舞双手。我不懂复杂的手语,但总能见到他的微笑。
大江对岸,有片宋元时期的龙泉窑类型窑址,因为珊溪水库建设,山村将要淹没。为了抢救发掘可怜的古窑址,我们的考古队需要每天渡河。早晨出发,中午回来,午后再出发,傍晚再回来,如此江上往来,一天要搭四趟船。于是,我总能见到老人的微笑,还有他那满口洁白的好牙。
我们跳上渡船。老人操桨,轻轻一拨,船儿迅疾朝对岸奔去。
木船有点破旧,江水从船底板下渗进来,老人笑了,这是宽慰我们不必担心;船至江心,疾风刮过,船大晃,老人笑了,告诉我们不必惊慌;我们偶尔夺过木桨,越俎代庖,船儿只在江心打转,老人笑了,伸出小指头,笑话我们无能;老人拿回桨去,船儿再次迅速朝对岸奔去,我们竖起大拇指,老人又笑了,摆摆手,表示他很谦虚。
老人总是微笑,很开心的样子。偏远的山村,一个年轻人也无,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真不晓得有什么可开心的?
摆渡这活儿,是当地对聋哑人的照顾,挣钱不多。乡里每月支付百八十块钱,村里再凑点口粮,就是他的固定收入。本地人渡河,一律不收钱,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每人次收费五毛钱。当然在这个地方,外地人是极少的。
他欢迎我们的到来,一方面是有人陪他说话,严格说来,是陪他微笑,另一方面,我们给他带去了一笔可观的“外快”,六人过河,每趟收费三元,一日往返四趟。当然也没有必要这样算钱,我们已把他视为考古队中的一员,按照参加考古发掘的民工标准,按日计酬,这只会让他赚到更多。
我可以确信,老人的微笑发自内心,绝非因为“外快”的缘故。后来,野外作业结束,我们不再每日渡江,也不必付他工钱。天气渐渐冷了,我见他独守江边,烤一堆火,抱成一团。然而,一有客人来,无论本地人外地人,他立马起身,容光焕发,满脸堆笑,转眼好像换了个人。
老人的快乐,是因为这条相依为命的小木船,还有脚下的这块土地。十八岁起开始摆渡,四十多年风雨无阻。摆渡,给了他服务乡亲的机会,赢得乡亲的认同,也给了他体面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也许就这么简单。西哲有云,幸福的本质,就是欲望的暂时满足。如果老人的欲望,就是守在家乡跟他的小木船朝夕相处,那么我确信,当年的他应该就是幸福的。
我的猜测是对的。离开山村前夕,我们到江边与他道别,老人用手指在飞云江中蘸了一点江水,在船板上写下大大的两个字——永嘉。这是告诉我们,山村淹没后,他将迁往永嘉,乡亲们散伙了,小木船也带不走了。我看到他伤心的模样只有这一次,茫然无助的眼神真的会说话。
匆匆一生经过多少容颜,有许多人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一掉头就忘了。我至今记得摆渡的老人,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他曾经幸福地生活。所以,我更加有理由做一个幸福的人。
十多年过去了,山村早已沉没水底。今天夜里,我又想起了他,不知他身在异乡,是否依然脸带微笑,也不知是否依然有人愿意陪着他微笑。
郑嘉励:专职田野考古,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个人抒情遣怀,也为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和思想的连接
这个叫蟾宫埠的小山村,位于飞云江中游。村庄内只有一条大路,始于远处的山脚,继而穿越村庄、鹅卵石滩,最终通到飞云江边。路的尽头是个渡口,泊有一条小木船,船头坐一位老人,抽着烟。
渡口,没有标识。每日清晨,老人习惯性地把小木船停靠在固定地点,就成了渡口。江上没有桥,小木船就是横跨大江的桥梁。日复一日,老人守在江边,摆渡着南来北往的过客。
老人六十来岁,慈眉善目,中等个子,穿着整洁,尤其是一口整齐的好牙齿,在本地的乡下人中极其罕见。
这一切简直无法让人相信他竟是个哑巴。据说,儿时发烧,用错了药,从此双耳失聪,当时他还没来得及学会说话。每每见着客人过来,老人起身,面带微笑,挥舞双手。我不懂复杂的手语,但总能见到他的微笑。
大江对岸,有片宋元时期的龙泉窑类型窑址,因为珊溪水库建设,山村将要淹没。为了抢救发掘可怜的古窑址,我们的考古队需要每天渡河。早晨出发,中午回来,午后再出发,傍晚再回来,如此江上往来,一天要搭四趟船。于是,我总能见到老人的微笑,还有他那满口洁白的好牙。
我们跳上渡船。老人操桨,轻轻一拨,船儿迅疾朝对岸奔去。
木船有点破旧,江水从船底板下渗进来,老人笑了,这是宽慰我们不必担心;船至江心,疾风刮过,船大晃,老人笑了,告诉我们不必惊慌;我们偶尔夺过木桨,越俎代庖,船儿只在江心打转,老人笑了,伸出小指头,笑话我们无能;老人拿回桨去,船儿再次迅速朝对岸奔去,我们竖起大拇指,老人又笑了,摆摆手,表示他很谦虚。
老人总是微笑,很开心的样子。偏远的山村,一个年轻人也无,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真不晓得有什么可开心的?
摆渡这活儿,是当地对聋哑人的照顾,挣钱不多。乡里每月支付百八十块钱,村里再凑点口粮,就是他的固定收入。本地人渡河,一律不收钱,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每人次收费五毛钱。当然在这个地方,外地人是极少的。
他欢迎我们的到来,一方面是有人陪他说话,严格说来,是陪他微笑,另一方面,我们给他带去了一笔可观的“外快”,六人过河,每趟收费三元,一日往返四趟。当然也没有必要这样算钱,我们已把他视为考古队中的一员,按照参加考古发掘的民工标准,按日计酬,这只会让他赚到更多。
我可以确信,老人的微笑发自内心,绝非因为“外快”的缘故。后来,野外作业结束,我们不再每日渡江,也不必付他工钱。天气渐渐冷了,我见他独守江边,烤一堆火,抱成一团。然而,一有客人来,无论本地人外地人,他立马起身,容光焕发,满脸堆笑,转眼好像换了个人。
老人的快乐,是因为这条相依为命的小木船,还有脚下的这块土地。十八岁起开始摆渡,四十多年风雨无阻。摆渡,给了他服务乡亲的机会,赢得乡亲的认同,也给了他体面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也许就这么简单。西哲有云,幸福的本质,就是欲望的暂时满足。如果老人的欲望,就是守在家乡跟他的小木船朝夕相处,那么我确信,当年的他应该就是幸福的。
我的猜测是对的。离开山村前夕,我们到江边与他道别,老人用手指在飞云江中蘸了一点江水,在船板上写下大大的两个字——永嘉。这是告诉我们,山村淹没后,他将迁往永嘉,乡亲们散伙了,小木船也带不走了。我看到他伤心的模样只有这一次,茫然无助的眼神真的会说话。
匆匆一生经过多少容颜,有许多人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一掉头就忘了。我至今记得摆渡的老人,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他曾经幸福地生活。所以,我更加有理由做一个幸福的人。
十多年过去了,山村早已沉没水底。今天夜里,我又想起了他,不知他身在异乡,是否依然脸带微笑,也不知是否依然有人愿意陪着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