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不明又何妨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_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目的。一如人呼吸是为了生存,耕作是为了食物,创造是为了进步。即便是随心而动的老庄,也是为了追求无为逍遥的生活而随性着。而阅读亦带有目的性。
  林语堂曾说:“读书使我们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读书能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升华我们的人格与情操;读书能让我们挣脱现实臃肿的肉身,自由地拥抱诗与远方。未到过浩渺的宇宙,你却能用手指丈量光年的长度;未见过深邃的大海,你却能用双眼领略浪花的壮阔;未听过睿智的格言,你却能用心灵感受思想的力量。将自己的心灵释放在书香四溢的森林中,深味跃动的文字背后的美妙意境,是一种高尚的消遣。同时,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用阅读来获取信息与知识,亦需要用阅读来获取品德与教养,从而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为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真正的阅读是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做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有时我们需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书,就如当进行有关动力学的学术研究时,是不会有人去阅读一本讨论毕加索与光影的关系的书吧。可读书又像是吃饭,获得营养虽然是吃饭的明确目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需要吃一些对身体有一定好处的食物,但是绝不会有人把“有用”作为饮食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宇航员也都告别了压缩食物的时代,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追求色香味俱全。营养摄取与感官享受都是饮食的意义所在,且恰恰是感官享受这种貌似更无明确目的的动力,让饮食升华为一种文化。阅读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因此,即便没有明确的目的,读书依旧对人大有裨益。
  百元美钞的正面肖像,不是美国国父华盛顿,也不是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而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既是美国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物理学家,又是作家、印刷商、慈善家。他能够涉足如此多的领域并获得这样巨大的成就,是一个奇迹。而这与他年轻时在读书方面广泛的涉猎是分不开的。试想,倘若当年富兰克林带着明确的目的——做一个杰出的作家——去读书,那么,历史上或许会多出一位文笔与思想惊艳世人的大文豪,但恐怕避雷针的发明与电荷守恒定律的发现会延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美国的《独立宣言》与宪法也绝不会像现在一样完备。目的不明的阅读,现在看来似乎毫无功用,但都是自我的提升与积累,都是对于多变而不确定的未来的应对。所以说,目的不明又何妨。
  实际上,当人做一件事时,即便他没有明确的目的,一个所谓的终极目的也依然会潜藏在他的行为之中。这个终极目的,或明确,或不明确,但并不影响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同样的,阅读的终极目的不在于通过某场考试或获得某个职位,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地认识过去,恰当地应对当下,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因此,多数时候带着不明确的目的去读书,再辅以少数时候的拥有明确目的的阅读才是真正正确的阅读态度。对于那些迷失于为何要读书的人来说,我更建议先通过完全无明确目的的读书来激发阅读兴趣,明白阅读的价值,再进行深层次的带有目的的阅读。人人都有迷失的时候,完全不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又有何妨呢?相信吧,它必将给予迷失的人们以明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那些迷失的漫游者终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命运神奇地统一起来的自身的未来。
  评委在线
  深度说理
  文章讨论了读书否应有明确的目的这一問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读书并不一定需要明确的目的,将两种读书态度结合起来运用才是正确的。辩证而明确的观点,深刻而通俗的说理,朴实而不平淡的文字,给予存在于二维空间的文章以深度。议论紧扣主题,通过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生动而又具体地阐明了理由.揭示了阅读与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路清晰,不拖泥带水,整体上来说较为出色。
  (清风)
其他文献
揆至当下,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谈、一段妄想,而是该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激荡交织的时代里,面向世界、深省自身、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神之路。前段时间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就成功地將中国价值观融入世界格局中,既没有像西方那样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自视甚高的骄傲,而是达到了一个美好的中庸。“过犹不及”是孔丘千年前对中庸的感慨,也是我们面对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的选
期刊
“自古女人都是害人的。”这是那曾为中国人精神世界担忧而泣血的鲁迅所说的。那一类的文章也是以他的最为闻名,因为一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许多人都会“恂然弃而走”。  上面关于女人害人的话我不信服,但回过头来细品一番,或许是想表達对中国当时濒临溃决的精神世界的愤恨,那全然正确。精神有多难,不止某主义某理论,而是能将抽象灌溉成具象的;重建有多重要,蛇腹蓁蓁,孤独至死是常有的,但国家少了精神世界,就结不出丰硕
期刊
现实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里没有阳光;人的思想缺少书籍的指引,就犹如鸟儿折断了翅膀;人的生活里没有书籍相伴,就仿佛植物缺乏养料。  人类发展到今天,书的數量和种类可谓浩如烟海。但其中有历经千百年而长盛不衰的经典名作,也有混迹江湖的粗制劣作。经典之作对人们的影响自然是积极的、正面的,而粗糙之作却有意无意地危害人们的精神世界。  培根《谈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
期刊
酷日炎炎,火云如烧,慵懒的落日将一层红晕扑落在树林中。交织着夏的序曲,年轻人背着军绿色的双肩包,戴着一顶遮阳帽,手里攥着半瓶水,缓步从山上慢慢地走下。他眼神向四周张望,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明明暗暗的阳光给前路增添了几分神秘。“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年轻人不知道,也无从得知。  听闻山中有一位智者,能够为人解忧除难。年轻人正是为此而来。春风吹过,带来落日的余晖,年轻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慢慢向前走去。突
期刊
伴随着“砰”的一声,自习课上的宁静被打破了。  “最近老是有同学在看课外书,这严重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与其看一些毫无价值的书,倒不如多看些經典名著,正好对考试也有好处,一箭双雕!”说毕,班主任将手中的“闲书”猛地一摔,转身离去,留下一脸惊愕的同学们。  没有“营养”的书,从空中落下,正好落在我的脚边。封面有些破损,但仍清晰可辨,是《浮生六记》!我叹了口气,弯下腰,将它捡起,心里闪过一丝悲哀,夹杂
期刊
张丽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校长。曾有文章被选为全国高考作文背景材料,曾被聘为河北省高考作文阅卷质检组组长。  在所有学科的高考题中,有一道题,它的分值高得令人咋舌,那就是作文。怎样在这短短的150天里最大限度提升作文分数,这大概是最令全国高三学子心焦的事了。在考场中,面对作文题,你除了睁开你的一双肉眼之外,还要睁开如下四只眼睛。那就是——  ①睁开菩萨眼  作为
期刊
议论文写作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以及联想等方面的思维过程,能充分反映写作者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甫写议论文,我们要明确认知运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养成思维习惯,培养自我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不是技巧层面问题,而是“位”的思维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一种思维能力,甚而是自己对独有精神世界建构的生活姿态。  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议论文”的模样辨  (一
期刊
晴窗云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厚重的云层洒向大地时,晨雾仍笼罩着世界。高耸的建筑似空中楼阁,上层的玻璃泛着闪烁的光,而底层却被一片模糊的白雾包围,恍若空中楼阁。  品一杯清茗,拾起桌边一本诗词。在书中,感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旷远无边。抬起头来,窗外的雾气笼罩着世界,路旁的树似嫩绿的水草,若隐若现。双眼似覆上薄纱,清晰的事物也变得朦胧、虚无。书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感同身受。  窗外
期刊
池塘里小船轻轻,轻轻地摇碎满塘的波光;咿呀声荡起春风,小心翼翼勾破门角。茶杯里还残着先前的落花香,树影轻晃,显得午后的闲暇一派柔静。待到树下读书人会心一笑,天地间仿佛恰到明朗。  我捧着书,身下石凳微凉,惬意舒服。正入神读着,那风却前来叨扰,撩得书角一起一伏。轻轻一拂也算握手,退了春风,安了书页。一页又一页,一会儿便积了小半在左手。可不是,这般有趣的书,怎能不耐得住性子品读呢?  初春太阳暖烘烘地
期刊
21世纪后半叶,为了确保人类不沉迷于“愚蠢的幻想”中,让每个人都拥有精英思想,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1984读书法》。该法要求全体人类一致遵从,要求每人每年定量阅读所谓“经典书目”,并要有“学习的心得”,严格限制新书的出版和销售,销毁所有不正统的杂书,严禁阅读网络小说,只能读纸质书。违法者五年有期徒刑起,不设上限。  “老陈,今天还去读书会吗?”杨天翔兴奋地问道。  “你小声点!别人听见就完了,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