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可以养心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里没有阳光;人的思想缺少书籍的指引,就犹如鸟儿折断了翅膀;人的生活里没有书籍相伴,就仿佛植物缺乏养料。
  人类发展到今天,书的數量和种类可谓浩如烟海。但其中有历经千百年而长盛不衰的经典名作,也有混迹江湖的粗制劣作。经典之作对人们的影响自然是积极的、正面的,而粗糙之作却有意无意地危害人们的精神世界。
  培根《谈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物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无独有偶,中国先哲们也有同样的论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培根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即恰情、长才和傅彩。我国古代的先贤们,也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读不好的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应当首先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经典名作。
  鲁迅先生治学严谨,他认为,有志于学术研究者,就一定要多看原著,否则很难超越前人的成就。因此,他对图书馆有特别的情感。只要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去汲取营养,勤奋写作。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抄》等,都是他在图书馆里孜孜不倦地读书、研究所取得的。他的这些著作大多是采用遍检群书的方法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假若鲁迅先生当年不分好坏优劣,囫囵吞枣地通读所有书籍,那一定会造成消化不良、身体不适。首先是信息太过芜杂而令人眼花缭乱,其次是错误信息容易误导观点,甚至还会让人误入歧途。如果这样,读书岂不是得不偿失。
  我认为:开卷有益的条件之—就是不读坏书。
  读书不是瞎读、死读,更不是不分好坏地乱读,而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豪气,灵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气,迂腐之气,也可能侵入。
  读什么样的书就养什么样的气。
  作家有什么样的“气”就会写什么样的文章。文章的“气”是一个人所流露的气质和气概,“气”不同,文章的韵味便不一样,形成的风格也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正道出了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文气渗透在文章中所形成的浩瀚、隽永、曲折、博大的不同风格。不同的学习经历,生活氛围,不同的品位,不同的视角,造就了不同的作品风格,也造就了文学长廊里的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所以,在青年时代,我们要多读经典名著来养浩然正气!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人在读书时,要有选择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也许有人要问:读书难道是非经典不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这个问题。其实,真正的阅读是不含任何功利性的。人在青年时代,读书应该是有明确目的的。比如我们高中学生,目的就是要考一所理想的大学,所以,我们读的书大多是与高考相关的书籍。但是,当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时,读书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试想:当你闲暇之余,捧上一本书,依着一方桌,泡上一杯香茗,用心去品赏优美的文字,看天上云卷云舒,想人间花开花落,这是何等惬意的事啊!
  终生与书为伴,才能筑起我们的精神皇宫,成就精彩人生。
  (指导老师:高仕贵)
  评委在线
  直抒胸臆,论证严密
  本文解决了一个大多数人都无法提及的读书问题:对坏书说“不”,对经典赞赏。
  文章题目即观点,开门见山。在作者看来,所谓“善读”,即要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构筑我们的精神世界。作者首先分析了读书与成功的关系。作者举培根的观点,举鲁迅读书与写作的案例,细致分析了阅读经典的因果关系,令人信服。之后,作者更进一步,谈了读书与养气的关系。认为,“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养什么样的气”,并以点带面,略谈四大文豪的文气之别,论证观点。最后解决了一个学生时代普遍的困惑,即如何在有目的阅读和非功利性阅读之间取舍的问题,让“善读”思想深入人心。
  作者以与众不同的立意,别具一格的思考,详略交织的例证,完成了一篇不同于一般的放胆之作。
  (肖尧)
其他文献
问题一: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闻访谈写作”。我首先向您讨教的问题是,新闻访谈是一种什么文体?平时我们几乎没有阅读过,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写作呢?  师:新闻访谈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
期刊
墙上的挂钟日夜不息地行走着,长长的钟摆摇曳着悠悠的岁月。  家里的挂钟已经有些年头了,奶奶说还是爷爷转业那年买的。它的外壳是木制的,上面没有浮华的雕龙画凤,甚至连外面那层油漆的光泽也被岁月剥蚀,裸露出淡淡的木纹。不过这种沧桑的外表跟钟这种物件倒是很般配——能让你一眼看出时间的残酷,让你意识到只要稍不留意,岁月便会让你韶华流逝凋尽朱颜,而且不可逆转。  不过,这样的恐怖对一个童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存在的
期刊
最近法院裁定,允许李家姑娘离婚,闹了半年之久的“筷子风波”终于以两个年轻人的分手而收场,令人惋惜。  其实,事情很简单。李家姑娘结婚当天,哥哥送亲,宴席上有人伸筷子,享用了蛋盘里的蛋。当地有个风俗,送亲桌上的蛋是不能动筷子的,一动筷子就意味着让送亲的滚蛋。哥哥深谙此俗,当即起身,离席而去。此后两家唇枪舌剑,大打口水仗,继而李家带回姑娘,到法院起诉,直到法院调解无效,裁定允许离婚方才了结。  在蛋盘
期刊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对家国天下多少会有点模糊的意识。在明清鼎革、山河易主之际,时代湍流所扬起的浪花,一定会打在他的身上、心上。更何况,离他家乡吴江松陵镇不远的地方,还发生过“嘉定三屠”,淋漓鲜血染就的痛史,远比墨水写就的更触动心灵。不过,他毕竟才十三岁,明亡之后,自然不会如遗民那般,感念旧朝的恩泽。  少年名叫吴兆骞,“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被大诗人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
期刊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在母亲葬礼上不哭泣的人,都有被判处道德死刑的危险。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作为本书的第一句话,就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默尔索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固然有罪,但这并非重点。“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母亲的葬礼上他一次也没有哭过,下葬之后又马上离去,也没有在墓前默哀。”所以,庭长便用“法律”判了默尔索的死刑。  在乔
期刊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从此“减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近20年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又相继出台“减负”政策,但是,政府殚精竭虑想减轻学生负担,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教育负担最重的,这个总体结论应该没有错,既然负担重,为什么还反对减负?当初深受应试教育困扰的学生,如今成为焦虑而冒进的家长,似乎又站到了应试教育的战壕,荒诞的背后是对下一代成长和发展
期刊
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凉雨、瑟瑟天气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  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但在腊月里,你
期刊
御制的祝寿钟  在你的几案上嘀嗒  除此之外再没有一丝嘈杂  有一些时间是安静的  安静了你一生的时光  红墙宫阙  承载华夏厚重的记忆  斗室几案  是你唤醒历史的舞台  时间就这样静静地过  裂纹是活着的记忆  缺口是沉重的叹息  褪色是无言的诉说  听春花闻杜鹃  看霜月冷长河  时间就这样静静地过  一眸慧眼洞穿迷蒙的烟尘  —双巧手缝合碎裂的美丽  一心虔诚呵护瑰丽的山河  几度春秋徜徉
期刊
揆至当下,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谈、一段妄想,而是该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激荡交织的时代里,面向世界、深省自身、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神之路。前段时间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就成功地將中国价值观融入世界格局中,既没有像西方那样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自视甚高的骄傲,而是达到了一个美好的中庸。“过犹不及”是孔丘千年前对中庸的感慨,也是我们面对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的选
期刊
“自古女人都是害人的。”这是那曾为中国人精神世界担忧而泣血的鲁迅所说的。那一类的文章也是以他的最为闻名,因为一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许多人都会“恂然弃而走”。  上面关于女人害人的话我不信服,但回过头来细品一番,或许是想表達对中国当时濒临溃决的精神世界的愤恨,那全然正确。精神有多难,不止某主义某理论,而是能将抽象灌溉成具象的;重建有多重要,蛇腹蓁蓁,孤独至死是常有的,但国家少了精神世界,就结不出丰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