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本就狭窄的阅读空间。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新课标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感知语言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注意阅读的长短搭配,考虑阅读的成果、时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关键词】教师;语文;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本就狭窄的阅读空间,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冲动。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俨然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 激发学生感知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知语言的兴趣是通过阅读而获取的。因为阅读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活动。所谓阅读就是从一种文字符号中抽取意义上的心理过程,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阅读首先要培养兴趣感知语言。当我们朗读课文时,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生动的形象、浓烈的作品情感和愉悦的阅读享受。
阅读把握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容易,感悟文字符号附带的信息的能力却需要培养。培养必须先从兴趣入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和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以取得录像、幻灯所无法比拟的效果。例如:教《长江三峡》一课,我们从光盘中选取了一组镜头:由西陵峡出发,遨游长江三峡,特写镜头展示西陵峡的峭壁奇险,瞿塘峡的狭险,屈原、王昭君的故乡风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迅速地捕捉到富有特色的信息:长江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画面,聆听教师的同步解说,对长江三峡奇观有了感性认识:瞿塘峡——雄奇,巫山——奇秀,西陵峡——险恶。使学生产生想在长江三峡这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的念头,从而实现了学习课文之前的导读激趣。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初探全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边思考既定问题。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应当先感知语言,只有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如:《黄山小记》一文,“小”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作者从阳光的投射,小花小草挤到路边,嫩芽和细菌的生长中看出了生命。这表明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黄山的许多景物,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提供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
夏丐尊先生曾谈到:在语言感觉繁锐的人心里。“赤”不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因此,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是随意的、自由的,但决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师要做到正确的把握方向。一般来讲,学生的阅读可分为自主型阅读和指导型阅读,自主型阅读是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指导型阅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的目的、任务,提出要求,推荐一些书目,学生则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对价值的材料及时笔记,及时获取有用的文字信息,然后把摘录的笔记进行整理,去粗取精,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我的一贯做法是:
2.1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
“开卷有益”,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过去的、现在的,都让学生读读。学生会在不自不觉中积累了知识。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是一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包含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一系列认识活动,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我常把自己看电视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报纸上的新闻传给学生。校园里每天发生的新鲜事。问学生怎么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都让学生评评。如,今天某同学有何变化,对此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可阅读。处处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2.2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
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书目,而适度的拔高阅读则因人而异,无需勉强。
2.3注意阅读的长短搭配
一般来讲,篇幅较长的作品宜在假期内阅读,而正常上课期间,应多食些篇幅短小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学类的报纸、杂志可视为首选。
2.4考虑阅读的成果、时效
阅读首先要有紧迫感,学生挤点时间读書不容易,有压力才会有效率。其次是阅读不能总是漫无目的,要有功利思想,这就像做生意,要算帐,不能亏本,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当然如何去做,教师要指导,让学生思路要清,挖掘要深,感悟要真。
3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天下大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负担繁重,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境,调整生活节侓;他们还想自身修养,培养良好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和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何跃.谈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培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7).
【关键词】教师;语文;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本就狭窄的阅读空间,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冲动。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俨然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 激发学生感知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知语言的兴趣是通过阅读而获取的。因为阅读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活动。所谓阅读就是从一种文字符号中抽取意义上的心理过程,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阅读首先要培养兴趣感知语言。当我们朗读课文时,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生动的形象、浓烈的作品情感和愉悦的阅读享受。
阅读把握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容易,感悟文字符号附带的信息的能力却需要培养。培养必须先从兴趣入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和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以取得录像、幻灯所无法比拟的效果。例如:教《长江三峡》一课,我们从光盘中选取了一组镜头:由西陵峡出发,遨游长江三峡,特写镜头展示西陵峡的峭壁奇险,瞿塘峡的狭险,屈原、王昭君的故乡风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迅速地捕捉到富有特色的信息:长江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画面,聆听教师的同步解说,对长江三峡奇观有了感性认识:瞿塘峡——雄奇,巫山——奇秀,西陵峡——险恶。使学生产生想在长江三峡这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的念头,从而实现了学习课文之前的导读激趣。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初探全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边思考既定问题。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应当先感知语言,只有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如:《黄山小记》一文,“小”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作者从阳光的投射,小花小草挤到路边,嫩芽和细菌的生长中看出了生命。这表明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黄山的许多景物,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提供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
夏丐尊先生曾谈到:在语言感觉繁锐的人心里。“赤”不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因此,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是随意的、自由的,但决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师要做到正确的把握方向。一般来讲,学生的阅读可分为自主型阅读和指导型阅读,自主型阅读是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指导型阅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的目的、任务,提出要求,推荐一些书目,学生则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对价值的材料及时笔记,及时获取有用的文字信息,然后把摘录的笔记进行整理,去粗取精,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我的一贯做法是:
2.1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
“开卷有益”,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过去的、现在的,都让学生读读。学生会在不自不觉中积累了知识。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是一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包含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一系列认识活动,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我常把自己看电视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报纸上的新闻传给学生。校园里每天发生的新鲜事。问学生怎么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都让学生评评。如,今天某同学有何变化,对此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可阅读。处处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2.2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
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书目,而适度的拔高阅读则因人而异,无需勉强。
2.3注意阅读的长短搭配
一般来讲,篇幅较长的作品宜在假期内阅读,而正常上课期间,应多食些篇幅短小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学类的报纸、杂志可视为首选。
2.4考虑阅读的成果、时效
阅读首先要有紧迫感,学生挤点时间读書不容易,有压力才会有效率。其次是阅读不能总是漫无目的,要有功利思想,这就像做生意,要算帐,不能亏本,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当然如何去做,教师要指导,让学生思路要清,挖掘要深,感悟要真。
3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天下大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负担繁重,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境,调整生活节侓;他们还想自身修养,培养良好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和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何跃.谈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培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