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即兴发挥,对有些历史现象以偏概全,“想当然”,与历史真实相悖。为避免“想当然”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重证据,養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求“信史”,对生活中的“历史知识”要去伪存真;巧借力,使抽象的问题情境化;强“内功”,提高专业素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专业素养;教学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8702
历史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求真、求实是治史的底线,是人的科学素养的体现。然而,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突破“底线”,“想当然”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本文列举几个“想当然”的典型案例,以唤醒历史教师应该敬畏历史,崇尚“求真”的治史态度,并就课堂上如何避免“想当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案例1:由历史专业素养不高造成的“想当然”
悖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退回到“原点”,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合作化为途径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似乎也没有必要。
确论: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改,至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改,全国近3亿农民都分得了土地。此时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遇到水旱灾荒,一家一户基本无法解决。农民土地私有制让政府不能随意征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也无法发挥作用,这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党和政府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这种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土地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农民的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在农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化大革命”后首先在安徽省凤阳县农村搞起来,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迅速推广。它否定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平均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的是土地的经营权,而土地的所有权却始终没变,它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它继承了合作化的成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案例2:因概念化、脸谱化教学导致的“想当然”
悖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以说,林肯是坚决主张废除黑奴制的。
确论:林肯对黑奴制的态度是矛盾而复杂的。他说:“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所以,林肯并不是坚决主张废除黑奴制的,一切服从于维护联邦统一这个最高目标。所以,概念化、脸谱化是教学中的大忌,应该实事求是、理性、客观。
案例3:由不求甚解引发的“想当然”
悖论: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发生在1947—1991年的“冷战”时期,所以,朝鲜战争也属于“冷战”。
确论:首先要厘清“冷战”的概念,它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它有两个特点即排除战争手段和敌对行动。朝鲜战争是直接的武装进攻,美国直接参战,苏联在战争的后期也派了飞机参战。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所以,朝鲜战争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它本身不是“冷战”,而是“冷战”中的“热战”,是一场局部战争。
以上所列,只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案例,不一而足。为了避免“想当然”局面的再次出现,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重证据,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需要向学生提出质疑,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讲到日本侵华,我们就会批判日本的右翼分子,因为他们总是不承认侵略行为。教师要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就要有证据。盟军最高统帅部设置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东京大审判就是铁证。教师只要收集史料,查找相关具体史实,做到证由史出,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东京大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从1946年5月3日第一次开庭至1948年11月12日宣判为止,持续时间长达2年多,共审理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28名甲级战犯的罪行,开庭818次,审判记录48412页,判决书长达1231页,是迄今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国际大审判。这是国际社会的永久档案,在铁证面前任何人都无法狡辩。
2.求“信史”,对生活中的“历史知识”要去伪存真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联系家乡是增强历史课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乡土历史在坊间多有流传,有的符合历史事实,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出入的,必须考证,以正视听,这是专业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如张謇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状元实业家、教育家,“父教育,母实业”是他最主要的思想。但坊间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他是个第六十名的状元,因为慈禧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开了“恩科”,而定第六十名为状元。这个说法其实大谬。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特设“恩科”会试,以示庆贺。张謇以举人的身份赴京应考。3月,礼部会试,张謇中第六十名贡士;4月,礼部复试,张謇中第十名;接着殿试,张謇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就历史研究而言,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什么条件下,对真实的追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在运用研究成果时,可以有所选择或取舍,但必须以不违背真实性为前提。
3.巧借力,使抽象的问题情境化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如何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解决“拦路虎”,需要创新思路,巧妙解决。解决得好,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康有为维新变法,关键是他感到必须改良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怎样理解这个问题?仅靠理论上的讲解恐怕难有好的效果,“借力”就成为一种“克难”的有效途径。这时,教师可以截取电影《甲午风云》的视频辅助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的所作所为令人震撼:慈禧太后面对户部因为甲午中日战争暂停颐和园工程的奏请狠狠地说:“谁让我一时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一名伤痕累累的水师士兵高举哑弹仰天长啸:“为什么不炸?”炮声隆隆中,各路驰援威海卫炮台的清军互相观望,坐视日军攻占炮台,日军再用中国人的炮轰击军港内中国人的北洋水师。在血色的黄昏中,一些被日军丢弃的小型舰艇披着战火撕裂的青龙旗,渐行渐远,在地平线上变换为斑驳的碎影。这样,清朝封建专制的罪恶和没落跃然纸上,康有为改良封建制度的构想也就顺理成章。
4.强“内功”,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想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又不至于“想当然”,就必须有丰厚的积淀,必须加强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由传统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以校本研究为主。中学历史教师的研究途径以校本研究为主。校本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它包含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缺一不可。校本研究的重点是“为了教学”“关于教学”“教学中”。“为了教学”是指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在于改进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历史教学工作的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内在价值。“关于教学”是指研究历史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在教学中”指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去做研究。
(2)在职学习与进修。它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样的进修既要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更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是在职进修的主要内容,它可以提高历史专业素养,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和学术性;可以了解史学研究的基本动态,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研读史学论文,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使教师获得许多学术背景,多角度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体会史家如何使用史料进行论证说明,从而使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3)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微信的出现,使得研究的朋友圈更大,实现了即时、零距离的切磋与研讨。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师资力量不平衡,教研组、备课组或教师个体孤军奋战者仍不是个别现象。想讨论问题却找不到同伴,因水平所限无法得到问题的答案,这种尴尬局面也时有发生。信息时代,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借助网络可以远程解决。所以建立各种研究的“群”“朋友圈”,使之成为研究的平台,就可以向名师、专家求助,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中学历史;专业素养;教学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8702
历史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求真、求实是治史的底线,是人的科学素养的体现。然而,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突破“底线”,“想当然”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本文列举几个“想当然”的典型案例,以唤醒历史教师应该敬畏历史,崇尚“求真”的治史态度,并就课堂上如何避免“想当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案例1:由历史专业素养不高造成的“想当然”
悖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退回到“原点”,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合作化为途径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似乎也没有必要。
确论: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改,至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改,全国近3亿农民都分得了土地。此时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遇到水旱灾荒,一家一户基本无法解决。农民土地私有制让政府不能随意征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也无法发挥作用,这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党和政府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这种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土地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农民的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在农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化大革命”后首先在安徽省凤阳县农村搞起来,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迅速推广。它否定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平均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的是土地的经营权,而土地的所有权却始终没变,它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它继承了合作化的成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案例2:因概念化、脸谱化教学导致的“想当然”
悖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以说,林肯是坚决主张废除黑奴制的。
确论:林肯对黑奴制的态度是矛盾而复杂的。他说:“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所以,林肯并不是坚决主张废除黑奴制的,一切服从于维护联邦统一这个最高目标。所以,概念化、脸谱化是教学中的大忌,应该实事求是、理性、客观。
案例3:由不求甚解引发的“想当然”
悖论: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发生在1947—1991年的“冷战”时期,所以,朝鲜战争也属于“冷战”。
确论:首先要厘清“冷战”的概念,它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它有两个特点即排除战争手段和敌对行动。朝鲜战争是直接的武装进攻,美国直接参战,苏联在战争的后期也派了飞机参战。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所以,朝鲜战争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它本身不是“冷战”,而是“冷战”中的“热战”,是一场局部战争。
以上所列,只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案例,不一而足。为了避免“想当然”局面的再次出现,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重证据,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需要向学生提出质疑,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讲到日本侵华,我们就会批判日本的右翼分子,因为他们总是不承认侵略行为。教师要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就要有证据。盟军最高统帅部设置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东京大审判就是铁证。教师只要收集史料,查找相关具体史实,做到证由史出,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东京大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从1946年5月3日第一次开庭至1948年11月12日宣判为止,持续时间长达2年多,共审理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28名甲级战犯的罪行,开庭818次,审判记录48412页,判决书长达1231页,是迄今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国际大审判。这是国际社会的永久档案,在铁证面前任何人都无法狡辩。
2.求“信史”,对生活中的“历史知识”要去伪存真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联系家乡是增强历史课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乡土历史在坊间多有流传,有的符合历史事实,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出入的,必须考证,以正视听,这是专业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如张謇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状元实业家、教育家,“父教育,母实业”是他最主要的思想。但坊间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他是个第六十名的状元,因为慈禧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开了“恩科”,而定第六十名为状元。这个说法其实大谬。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特设“恩科”会试,以示庆贺。张謇以举人的身份赴京应考。3月,礼部会试,张謇中第六十名贡士;4月,礼部复试,张謇中第十名;接着殿试,张謇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就历史研究而言,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什么条件下,对真实的追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在运用研究成果时,可以有所选择或取舍,但必须以不违背真实性为前提。
3.巧借力,使抽象的问题情境化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如何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解决“拦路虎”,需要创新思路,巧妙解决。解决得好,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康有为维新变法,关键是他感到必须改良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怎样理解这个问题?仅靠理论上的讲解恐怕难有好的效果,“借力”就成为一种“克难”的有效途径。这时,教师可以截取电影《甲午风云》的视频辅助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的所作所为令人震撼:慈禧太后面对户部因为甲午中日战争暂停颐和园工程的奏请狠狠地说:“谁让我一时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一名伤痕累累的水师士兵高举哑弹仰天长啸:“为什么不炸?”炮声隆隆中,各路驰援威海卫炮台的清军互相观望,坐视日军攻占炮台,日军再用中国人的炮轰击军港内中国人的北洋水师。在血色的黄昏中,一些被日军丢弃的小型舰艇披着战火撕裂的青龙旗,渐行渐远,在地平线上变换为斑驳的碎影。这样,清朝封建专制的罪恶和没落跃然纸上,康有为改良封建制度的构想也就顺理成章。
4.强“内功”,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想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又不至于“想当然”,就必须有丰厚的积淀,必须加强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由传统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以校本研究为主。中学历史教师的研究途径以校本研究为主。校本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它包含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缺一不可。校本研究的重点是“为了教学”“关于教学”“教学中”。“为了教学”是指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在于改进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历史教学工作的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内在价值。“关于教学”是指研究历史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在教学中”指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去做研究。
(2)在职学习与进修。它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样的进修既要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更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是在职进修的主要内容,它可以提高历史专业素养,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和学术性;可以了解史学研究的基本动态,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研读史学论文,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使教师获得许多学术背景,多角度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体会史家如何使用史料进行论证说明,从而使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3)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微信的出现,使得研究的朋友圈更大,实现了即时、零距离的切磋与研讨。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师资力量不平衡,教研组、备课组或教师个体孤军奋战者仍不是个别现象。想讨论问题却找不到同伴,因水平所限无法得到问题的答案,这种尴尬局面也时有发生。信息时代,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借助网络可以远程解决。所以建立各种研究的“群”“朋友圈”,使之成为研究的平台,就可以向名师、专家求助,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