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不足及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因对自己定位不准确而忽视过程的控制、群体的参与和学科课程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组织者 指导者 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3-01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它的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生活关系密切、自主性强,因此许多老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尝试推行研究性学习。但在积极推行、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角色转变的问题。学生不能再跟过去一样“坐享其成”被动接受,而是要自主探究、自由创造,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而更多地是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但笔者在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对自己定位的偏差,致使研究性学习表现出以下不足:
  第一、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来完成。“自主”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教学法的覆辙,不敢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甚至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忽视群体的参与
  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分组研究的学习形式,3-6位同学一个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各展所长,合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不同,能力各异,所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性格开朗、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能积极搜集资料,深入钻研,与各位组员广泛交换意见,并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在此过程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角,成为小组中的顶梁柱,自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不够热心,不愿积极参与,逐渐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配角甚至是“旁观者”,自然也很少能够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更不用说从中受益、提高了。
  第三、忽视学科课程的研究价值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利用图书馆,也可以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研究课题的来源很广泛,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研究。大概是由于一下子摆脱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感到新鲜(实际上并不完全理解)的缘故,他们往往较少从课内、从学科教材中选择研究课题,大多数课题来源于课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学科知识相去甚远。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多的是和学生一起对课题进行论证,而较少关注课题与学科课程、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是否匹配。如果学生没有学科课程学习所提供的知识储备,不具备研究学科课程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教材之外的一些课题研究往往受他们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浮于表面,难于为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第一、准确定位、积极介入,适时引导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不需要老师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提炼观点,和学生讨论成果的反映形式。始终把握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做好“评判人与订正人,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有偏向给予纠正。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地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将研究推向深入。
  第二、科学组织、有效激励、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此教师必须合理设计课堂结构模式、科学组织教学。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踊跃参与的要激励,热情不高的要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统一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做出评判,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研究,课堂上时间不允许,可让学生课下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三、选题研究,重视教材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科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主要目的,更何况教材中蕴含的研究课题也很丰富,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掘教材的研究价值。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比较研究。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新观点重新解读课文,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启发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发掘她身上的美德。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刘兄逼嫁”一部分改编成剧本形式。
  后记: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师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教书匠模式”的革命,广大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和学生共同书写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9-01  但凡略熟悉教学的人都知道,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就是——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但是,目前普通高中的评价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学中仍处于一个尴尬
近年来,企业管控的失败案例频发,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挥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一种监督手段,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增值
【摘要】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提出他们自己产生的、有兴趣的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提问真正成为探究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想问”,萌发质疑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会问”,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善问”,升华质疑解惑的意识。这样,教师在“想问、会问、善问”的引导过程中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间接地培养和打造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2-01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有“问题”,才有未知,也才有教学活动的展开。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的想象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熟悉课程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设计和创造学习氛围等四个途径来探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体现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思想。  【关键词】课程要求 训练思维 教学密度 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4-02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
当今社会已经入到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养老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政策逐渐开放扶持,随着越来越多的民办养老企业注入养老市场,这个行业的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养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