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因对自己定位不准确而忽视过程的控制、群体的参与和学科课程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组织者 指导者 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3-01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它的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生活关系密切、自主性强,因此许多老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尝试推行研究性学习。但在积极推行、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角色转变的问题。学生不能再跟过去一样“坐享其成”被动接受,而是要自主探究、自由创造,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而更多地是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但笔者在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对自己定位的偏差,致使研究性学习表现出以下不足:
第一、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来完成。“自主”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教学法的覆辙,不敢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甚至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忽视群体的参与
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分组研究的学习形式,3-6位同学一个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各展所长,合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不同,能力各异,所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性格开朗、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能积极搜集资料,深入钻研,与各位组员广泛交换意见,并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在此过程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角,成为小组中的顶梁柱,自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不够热心,不愿积极参与,逐渐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配角甚至是“旁观者”,自然也很少能够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更不用说从中受益、提高了。
第三、忽视学科课程的研究价值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利用图书馆,也可以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研究课题的来源很广泛,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研究。大概是由于一下子摆脱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感到新鲜(实际上并不完全理解)的缘故,他们往往较少从课内、从学科教材中选择研究课题,大多数课题来源于课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学科知识相去甚远。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多的是和学生一起对课题进行论证,而较少关注课题与学科课程、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是否匹配。如果学生没有学科课程学习所提供的知识储备,不具备研究学科课程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教材之外的一些课题研究往往受他们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浮于表面,难于为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第一、准确定位、积极介入,适时引导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不需要老师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提炼观点,和学生讨论成果的反映形式。始终把握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做好“评判人与订正人,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有偏向给予纠正。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地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将研究推向深入。
第二、科学组织、有效激励、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此教师必须合理设计课堂结构模式、科学组织教学。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踊跃参与的要激励,热情不高的要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统一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做出评判,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研究,课堂上时间不允许,可让学生课下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三、选题研究,重视教材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科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主要目的,更何况教材中蕴含的研究课题也很丰富,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掘教材的研究价值。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比较研究。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新观点重新解读课文,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启发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发掘她身上的美德。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刘兄逼嫁”一部分改编成剧本形式。
后记: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师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教书匠模式”的革命,广大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和学生共同书写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组织者 指导者 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3-01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它的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生活关系密切、自主性强,因此许多老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尝试推行研究性学习。但在积极推行、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角色转变的问题。学生不能再跟过去一样“坐享其成”被动接受,而是要自主探究、自由创造,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而更多地是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但笔者在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对自己定位的偏差,致使研究性学习表现出以下不足:
第一、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来完成。“自主”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教学法的覆辙,不敢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甚至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忽视群体的参与
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分组研究的学习形式,3-6位同学一个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各展所长,合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不同,能力各异,所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性格开朗、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能积极搜集资料,深入钻研,与各位组员广泛交换意见,并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在此过程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角,成为小组中的顶梁柱,自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不够热心,不愿积极参与,逐渐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配角甚至是“旁观者”,自然也很少能够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更不用说从中受益、提高了。
第三、忽视学科课程的研究价值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利用图书馆,也可以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研究课题的来源很广泛,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研究。大概是由于一下子摆脱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感到新鲜(实际上并不完全理解)的缘故,他们往往较少从课内、从学科教材中选择研究课题,大多数课题来源于课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学科知识相去甚远。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多的是和学生一起对课题进行论证,而较少关注课题与学科课程、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是否匹配。如果学生没有学科课程学习所提供的知识储备,不具备研究学科课程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教材之外的一些课题研究往往受他们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浮于表面,难于为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第一、准确定位、积极介入,适时引导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不需要老师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提炼观点,和学生讨论成果的反映形式。始终把握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做好“评判人与订正人,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有偏向给予纠正。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地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将研究推向深入。
第二、科学组织、有效激励、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此教师必须合理设计课堂结构模式、科学组织教学。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踊跃参与的要激励,热情不高的要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统一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做出评判,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研究,课堂上时间不允许,可让学生课下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三、选题研究,重视教材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科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主要目的,更何况教材中蕴含的研究课题也很丰富,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掘教材的研究价值。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比较研究。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新观点重新解读课文,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启发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思考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发掘她身上的美德。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刘兄逼嫁”一部分改编成剧本形式。
后记: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师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教书匠模式”的革命,广大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和学生共同书写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