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熟悉课程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设计和创造学习氛围等四个途径来探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体现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思想。
【关键词】课程要求 训练思维 教学密度 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4-02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途径入手:
一、熟悉课程要求
1.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此为主要维度;同时要讲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层优化和个性设计,使教学活动能够做到因人施教,适应学生个性差异;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2.明确新考试大纲的重点
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密切关注新考试大纲的变动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把握政策的脉搏,灵活调整教学重点,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09年考纲中,课标中关于运动的描述的内容标准有4条,而考纲中只有3条;课标中关于机械能和能源的内容一起列入,而考纲中只有机械能,因而课标中内容标准共6条,而考纲中只有4条。
深刻理解考纲中各部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要求为“I”的,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要求为“II”的,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须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
1.训练学生的思维。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确。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才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产生兴趣。
因此,在课堂上,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例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聚合和发散思维、类比和联想思维、局部和整体思维、批判和创新思维等等。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例如:理想法与估算法,等效法与类比法,对称法与极限法,微元法与整体法等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2.训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和主动搜集资料,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学到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知识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大有好处。还应该看到,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或者从网络等其它途径习得知识。在学校时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培养起来的这种自学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也就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
3.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中的“迷你实验室”,重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自制倾角仪”和“上滚的圆锥”等。对于这些迷你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去做,再将作品带到学校,在课堂上演示。这样让他们有思考,有动手,有收获,有成就感,也就越学越有兴趣。
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上网查阅或购买其他相关的科普读物,全方位的了解物理前沿的发展,进而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
三、优化课堂设计
1.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是形成物理课堂教学良好状态的保证,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实际个人教学风格与特长,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灵活性。
物理课堂教学,要灵活地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分钟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就要注意张弛结合,动静结合。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要讲精、讲透,引导学生讨论,思路要宽,言语要广,讨论要透,使课堂气氛既扎实又热烈。
2.提高教学密度
加大教学密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45分钟内,尽量多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同时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形成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并且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这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的传播过程转化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用一个个巧妙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教学的不断深化,从而领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增加教学密度、加快节奏,在课堂进行中是有机统一的。教学密度加大必然要求课堂有一定的速度,速度加快,课堂容量自然增加,它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教学内容要在横向上扩展、纵向上环环相扣,层层启发,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他们能够适应这种节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还得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四、创造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特别是探究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随意泯灭,打击其积极性。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只有关注学生,才是真正的“完美”,否则只可称为“完整”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像课堂”,只要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第二节课再补讲。这样做师生不就彼此轻松了吗?
另外,积极开展课外探究的指导、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使我们的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教育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以严谨的态度,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毅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课程要求 训练思维 教学密度 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4-02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途径入手:
一、熟悉课程要求
1.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此为主要维度;同时要讲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层优化和个性设计,使教学活动能够做到因人施教,适应学生个性差异;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2.明确新考试大纲的重点
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密切关注新考试大纲的变动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把握政策的脉搏,灵活调整教学重点,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09年考纲中,课标中关于运动的描述的内容标准有4条,而考纲中只有3条;课标中关于机械能和能源的内容一起列入,而考纲中只有机械能,因而课标中内容标准共6条,而考纲中只有4条。
深刻理解考纲中各部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要求为“I”的,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要求为“II”的,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须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
1.训练学生的思维。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确。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才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产生兴趣。
因此,在课堂上,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例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聚合和发散思维、类比和联想思维、局部和整体思维、批判和创新思维等等。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例如:理想法与估算法,等效法与类比法,对称法与极限法,微元法与整体法等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2.训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和主动搜集资料,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学到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知识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大有好处。还应该看到,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或者从网络等其它途径习得知识。在学校时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培养起来的这种自学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也就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
3.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中的“迷你实验室”,重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自制倾角仪”和“上滚的圆锥”等。对于这些迷你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去做,再将作品带到学校,在课堂上演示。这样让他们有思考,有动手,有收获,有成就感,也就越学越有兴趣。
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上网查阅或购买其他相关的科普读物,全方位的了解物理前沿的发展,进而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
三、优化课堂设计
1.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是形成物理课堂教学良好状态的保证,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实际个人教学风格与特长,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灵活性。
物理课堂教学,要灵活地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分钟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就要注意张弛结合,动静结合。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要讲精、讲透,引导学生讨论,思路要宽,言语要广,讨论要透,使课堂气氛既扎实又热烈。
2.提高教学密度
加大教学密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45分钟内,尽量多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同时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形成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并且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这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的传播过程转化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用一个个巧妙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教学的不断深化,从而领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增加教学密度、加快节奏,在课堂进行中是有机统一的。教学密度加大必然要求课堂有一定的速度,速度加快,课堂容量自然增加,它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教学内容要在横向上扩展、纵向上环环相扣,层层启发,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他们能够适应这种节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还得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四、创造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特别是探究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随意泯灭,打击其积极性。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只有关注学生,才是真正的“完美”,否则只可称为“完整”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像课堂”,只要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第二节课再补讲。这样做师生不就彼此轻松了吗?
另外,积极开展课外探究的指导、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使我们的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教育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以严谨的态度,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毅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