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讲、学生写是习作教学的常态。常态之下,教师往往费尽心思指导学生,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布局谋篇;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么依葫芦画瓢,要么挤牙膏般地东拼西凑。本是精神愉悦的习作,教师和学生都绞尽脑汁,烦恼又无奈。
是学生真的没有内容可写,还是教师没有找到激活学生习作灵感的切入点?是学生们不会表达,还是教师一味重视习作技法而忽视了学生们抒写性灵的培育?情境式习作教学让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可感,读写结合促使学生边学边写……但每个班的学生都有自身特点,适合自己学生的习作教学之路又在哪里呢?
一
课间,学生们三五成群,议论着刚过去的习作课。我凑过去,想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老师,习作课能不能也‘变态’一下?”有学生凑到我面前说:“我总感觉没东西可写,也不知道要写什么。”
“对的,对的,也要‘变态’一下!”见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几个学生也赶紧表达同感,连声附和。
学生们所说的“变态”,并非生物学上所指的“变态”,而是指一年前的那节“阅读挑战课”。那时候,学生们对阅读课兴趣不大,我依据儿童喜欢挑战和竞争的特点,改变常态,设置每周一节的“阅读挑战课”:围绕作者和背景信息的了解,或是字词乃至句子的理解,或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发现,多名学生竞争担任执教者,三五分钟内或单独汇报讲述,或鉴赏评价,或组织探讨……形式多样、以生为本的“阅读挑战课”上,学生们学习热情被点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评价欣赏又延伸到平时的阅读课,一向中规中矩的阅读课大变样:课堂成了辩论场、游乐场、汇报厅,昔日的同学成了学生……而我这位语文教师,也成了幸福的看客。
“想怎么‘变态’?” 我耐心等待,或许学生们真有奇思妙想。
“能不能让我们出题老师您来写?”碧欣同学虽然声音很轻,但我听得很清楚。儿童真是想象和创造的天才,这种“变态”方法都能想出来。
吃惊之余细细想来,觉得学生的建议又不无道理。先不说实施效果,单是“学生出题老师写”就富有创意,他们一定会特别兴奋,特别用心,说不定还能够以此为契机激发习作兴趣;角色互换,教师写学生评,教师在选材立意、表达抒写等方面示范引领,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积极影响,学生也能够在欣赏评价过程中得以提升。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他们:“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变态’可以,但前提是你们要用心出好题,我当场口头作文!”
学生们一阵欢呼。
二
打破常规,让古灵精怪的学生们出题,让一向高高在上的老师当学生来口头作文,会是什么效果?我不知道,但担心之后还是充满期待。我期待学生们的创意和美好愿望不会落空,期待自己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题目面前潇洒自如地展示,更期待全班作文能够像阅读一样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于是,我一边鼓励学生们出好题目,一边督促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少不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少不了阅读优秀作品学习布局谋篇,少不了了解时事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一次“习作挑战课”如期而来,有期待,有兴奋,也有担心。虽然我还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但话语权却在学生那里。
《童年的故事》,调皮鬼小丁伟抢先抛出第一个题目,然后乐呵呵地等待着我的讲述。
我的童年经历丰富,故事还真不少。略加思考,我就依据单元训练重点讲述了《水蜜桃的记忆》。从邻居奶奶家门前胆大包天的青涩记忆到十三陵水库前沁人心脾的甜蜜,学生们感受到了“写真事、画细节”的传神。
《难忘的悔恨》,看到第一个题目没有难住我,机灵鬼志龙蹦出题目后便窃窃地笑。我知道,他一定是想看看童年的老师是否和他一样有过做错事中。
“我三四岁的时候,爸爸是村里的保管员,除了保管农具,还保管农药什么的……”提到悔恨,我自然忘不了小时候不谙世事,为了捕捉流水中诱人的红鲤鱼偷偷投放农药而酿出大事故的经历。动情的讲述,细致的刻画,真实的情境,事后的悔恨,学生们听着听着,仿佛进入了故事中。
虽说是听教师讲,但学生却也尝到了甜头,感知到习作原来就存在于真实的生活、难忘的经历和永恒的记忆当中。他们想方设法地抛出一个个难度越来越大的作文题,诸如《天边飘过一朵云》《葡萄架下》《夏夜》《牵着你的手》之类,这些富有诗意的题目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精彩。
三
学生出题,教师现场进行下水文示范,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启示着他们体验生活、关注细节、抒写情感,开启了“写真事抒真情”的习作之路。
但是后来我又有新的发现,那就是学生习作时所选定的内容大同小异,思维比较局限。怎样引导学生走出选材的困境?
回顾这段时间的习作课,都是学生提出一个题目我来口头作文一篇,是一对一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们在习作过程中也是单一思维,往往只想到一件事一个人,缺乏发散性思考。都是单一示范惹的祸!
话题习作课上,小敏抛出“以‘桥’为话题”的作文题。我先是讲述家乡小木桥的结构样式,然后分别介绍小桥一年四季带给大家快乐的情景:春天,学生们倚桥丢下油菜花,看流水潺潺、鱼儿嬉戏;夏天涨大水,大伙扑通跳下,别有情趣;秋天,浓雾漫天,我们行走在有如仙境般的桥上,体验神仙般的飘摇;冬天,大雪给木桥披上银装,我们又淘气地搓起一个又一个鸡蛋大的雪球,使劲地扔向结冰的河面,澜起一串串清脆的滑冰声。“小木桥”启示着学生不仅可以写本义的桥,还可以写它带给大家的乐趣和那段美好的童年记忆。
“上中学时,通往学校的路上有座桥,是一座拱形石桥,每到雨雪天特别滑,经常有同学摔倒,大家都提心吊胆。”介绍本义的桥之后,我又为学生讲述放鸭李大爷雨雪天送我们过桥的温馨场面。这时候,“石拱桥”又启示着学生们还可以写桥的比喻义,诸如爱心桥、友谊桥、党员桥、致富桥等。
自此,针对同一个题目,我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给学生口头作文,少则七八篇,多则二十多篇。就是这样的同题习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启发着学生:题目只是个引子,材料范围很宽泛,立意和写作角度可以别具一格……
四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我借助“同一题目多篇口头作文”的机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一个巴掌五个枝丫”形象地形容写作前的选材立意过程(“一个巴掌”指文章的主题,“五个枝丫”代表看到主题后能够想到五件事),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后依次回顾印象深刻的事、难以忘却的人、感人至深的情,并通过比较甄选,最终確定习作的题材。
围绕“家乡记忆”,梓洲同学忘不了腊月爷爷做糍粑的情景:“炉灶里,大火烧得通红,火苗呼呼外窜,映着奶奶慈祥的脸;大铁锅蒸笼上,糯米饭腾起一圈圈白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穿着大棉袄的爷爷搓着手,哈着白气,不时把鼻子凑过来察看火候。而我,则偎依在奶奶身边,不时用火钳去灶里乱翻一通……爷爷突然站起来,脱去大棉袄,卷起袖子,一手按住糯米团,一手猛地一抽——好力气,七八根被粘得紧紧的棒子瞬间全抽了出来……”
不只是《腊月,糍粑飘香》,还有《辣酱,还是公的香》《名相·仙白鹿·古城》《磨刀石》《糖画记忆》《奶奶·骆驼·微笑》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家乡的传统、奇异的风景、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蕴含其间的浓浓亲情。
“一个巴掌五个枝丫”的实践,既避免题材千篇一律,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习作迎来了百花奇放的暖春时节。
五
从学生出题到教师口头单篇作文、多篇作文再到“一个巴掌五个枝丫”的产生、实践,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再参与出题,而是自信地投入到习作中,因为他们明晰了习作材料的来源,学会了对各种材料的筛选和甄别。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在后来的作文课上,我又成了幸福的看客:看他们运用“一个巴掌五个枝丫”的方法选材立意,看他们确定材料后的会心微笑,看他们激扬文字时的真情流露……
“变态”习作课,改变了学生习作的状态。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黄田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是学生真的没有内容可写,还是教师没有找到激活学生习作灵感的切入点?是学生们不会表达,还是教师一味重视习作技法而忽视了学生们抒写性灵的培育?情境式习作教学让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可感,读写结合促使学生边学边写……但每个班的学生都有自身特点,适合自己学生的习作教学之路又在哪里呢?
一
课间,学生们三五成群,议论着刚过去的习作课。我凑过去,想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老师,习作课能不能也‘变态’一下?”有学生凑到我面前说:“我总感觉没东西可写,也不知道要写什么。”
“对的,对的,也要‘变态’一下!”见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几个学生也赶紧表达同感,连声附和。
学生们所说的“变态”,并非生物学上所指的“变态”,而是指一年前的那节“阅读挑战课”。那时候,学生们对阅读课兴趣不大,我依据儿童喜欢挑战和竞争的特点,改变常态,设置每周一节的“阅读挑战课”:围绕作者和背景信息的了解,或是字词乃至句子的理解,或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发现,多名学生竞争担任执教者,三五分钟内或单独汇报讲述,或鉴赏评价,或组织探讨……形式多样、以生为本的“阅读挑战课”上,学生们学习热情被点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评价欣赏又延伸到平时的阅读课,一向中规中矩的阅读课大变样:课堂成了辩论场、游乐场、汇报厅,昔日的同学成了学生……而我这位语文教师,也成了幸福的看客。
“想怎么‘变态’?” 我耐心等待,或许学生们真有奇思妙想。
“能不能让我们出题老师您来写?”碧欣同学虽然声音很轻,但我听得很清楚。儿童真是想象和创造的天才,这种“变态”方法都能想出来。
吃惊之余细细想来,觉得学生的建议又不无道理。先不说实施效果,单是“学生出题老师写”就富有创意,他们一定会特别兴奋,特别用心,说不定还能够以此为契机激发习作兴趣;角色互换,教师写学生评,教师在选材立意、表达抒写等方面示范引领,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积极影响,学生也能够在欣赏评价过程中得以提升。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他们:“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变态’可以,但前提是你们要用心出好题,我当场口头作文!”
学生们一阵欢呼。
二
打破常规,让古灵精怪的学生们出题,让一向高高在上的老师当学生来口头作文,会是什么效果?我不知道,但担心之后还是充满期待。我期待学生们的创意和美好愿望不会落空,期待自己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题目面前潇洒自如地展示,更期待全班作文能够像阅读一样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于是,我一边鼓励学生们出好题目,一边督促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少不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少不了阅读优秀作品学习布局谋篇,少不了了解时事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一次“习作挑战课”如期而来,有期待,有兴奋,也有担心。虽然我还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但话语权却在学生那里。
《童年的故事》,调皮鬼小丁伟抢先抛出第一个题目,然后乐呵呵地等待着我的讲述。
我的童年经历丰富,故事还真不少。略加思考,我就依据单元训练重点讲述了《水蜜桃的记忆》。从邻居奶奶家门前胆大包天的青涩记忆到十三陵水库前沁人心脾的甜蜜,学生们感受到了“写真事、画细节”的传神。
《难忘的悔恨》,看到第一个题目没有难住我,机灵鬼志龙蹦出题目后便窃窃地笑。我知道,他一定是想看看童年的老师是否和他一样有过做错事中。
“我三四岁的时候,爸爸是村里的保管员,除了保管农具,还保管农药什么的……”提到悔恨,我自然忘不了小时候不谙世事,为了捕捉流水中诱人的红鲤鱼偷偷投放农药而酿出大事故的经历。动情的讲述,细致的刻画,真实的情境,事后的悔恨,学生们听着听着,仿佛进入了故事中。
虽说是听教师讲,但学生却也尝到了甜头,感知到习作原来就存在于真实的生活、难忘的经历和永恒的记忆当中。他们想方设法地抛出一个个难度越来越大的作文题,诸如《天边飘过一朵云》《葡萄架下》《夏夜》《牵着你的手》之类,这些富有诗意的题目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精彩。
三
学生出题,教师现场进行下水文示范,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启示着他们体验生活、关注细节、抒写情感,开启了“写真事抒真情”的习作之路。
但是后来我又有新的发现,那就是学生习作时所选定的内容大同小异,思维比较局限。怎样引导学生走出选材的困境?
回顾这段时间的习作课,都是学生提出一个题目我来口头作文一篇,是一对一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们在习作过程中也是单一思维,往往只想到一件事一个人,缺乏发散性思考。都是单一示范惹的祸!
话题习作课上,小敏抛出“以‘桥’为话题”的作文题。我先是讲述家乡小木桥的结构样式,然后分别介绍小桥一年四季带给大家快乐的情景:春天,学生们倚桥丢下油菜花,看流水潺潺、鱼儿嬉戏;夏天涨大水,大伙扑通跳下,别有情趣;秋天,浓雾漫天,我们行走在有如仙境般的桥上,体验神仙般的飘摇;冬天,大雪给木桥披上银装,我们又淘气地搓起一个又一个鸡蛋大的雪球,使劲地扔向结冰的河面,澜起一串串清脆的滑冰声。“小木桥”启示着学生不仅可以写本义的桥,还可以写它带给大家的乐趣和那段美好的童年记忆。
“上中学时,通往学校的路上有座桥,是一座拱形石桥,每到雨雪天特别滑,经常有同学摔倒,大家都提心吊胆。”介绍本义的桥之后,我又为学生讲述放鸭李大爷雨雪天送我们过桥的温馨场面。这时候,“石拱桥”又启示着学生们还可以写桥的比喻义,诸如爱心桥、友谊桥、党员桥、致富桥等。
自此,针对同一个题目,我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给学生口头作文,少则七八篇,多则二十多篇。就是这样的同题习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启发着学生:题目只是个引子,材料范围很宽泛,立意和写作角度可以别具一格……
四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我借助“同一题目多篇口头作文”的机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一个巴掌五个枝丫”形象地形容写作前的选材立意过程(“一个巴掌”指文章的主题,“五个枝丫”代表看到主题后能够想到五件事),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后依次回顾印象深刻的事、难以忘却的人、感人至深的情,并通过比较甄选,最终確定习作的题材。
围绕“家乡记忆”,梓洲同学忘不了腊月爷爷做糍粑的情景:“炉灶里,大火烧得通红,火苗呼呼外窜,映着奶奶慈祥的脸;大铁锅蒸笼上,糯米饭腾起一圈圈白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穿着大棉袄的爷爷搓着手,哈着白气,不时把鼻子凑过来察看火候。而我,则偎依在奶奶身边,不时用火钳去灶里乱翻一通……爷爷突然站起来,脱去大棉袄,卷起袖子,一手按住糯米团,一手猛地一抽——好力气,七八根被粘得紧紧的棒子瞬间全抽了出来……”
不只是《腊月,糍粑飘香》,还有《辣酱,还是公的香》《名相·仙白鹿·古城》《磨刀石》《糖画记忆》《奶奶·骆驼·微笑》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家乡的传统、奇异的风景、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蕴含其间的浓浓亲情。
“一个巴掌五个枝丫”的实践,既避免题材千篇一律,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习作迎来了百花奇放的暖春时节。
五
从学生出题到教师口头单篇作文、多篇作文再到“一个巴掌五个枝丫”的产生、实践,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再参与出题,而是自信地投入到习作中,因为他们明晰了习作材料的来源,学会了对各种材料的筛选和甄别。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在后来的作文课上,我又成了幸福的看客:看他们运用“一个巴掌五个枝丫”的方法选材立意,看他们确定材料后的会心微笑,看他们激扬文字时的真情流露……
“变态”习作课,改变了学生习作的状态。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黄田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