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有录音、幻灯、投影、电脑、网络多媒体等,它以生动形象的特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生动传神地再现出来,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电教 素质教育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事情。
第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因人而异。
电教手段是为实现教任务,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电教手段决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而是为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以提高教学手段和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些、快些、好些。因此,上课时是否采用电教手段,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因课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该用的要积极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没有必要用的坚决不用。否则,陷入盲目性,必然事与愿违。一般地说,那些学生比较熟悉,或内容比较浅显,易于接受和把握的课文,没有必要采用电教手段;有些课文的内容,虽然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无法用电教手段来表现,或不能发挥电教手段的特长,也不要勉强去用。但是,对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或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又深奥的内容;对于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或虽能讲清而占用时间多、教学效率低,电教手段有能发挥自己特长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内容,则应当尽可能地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中的寓意,而这个寓意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又是教学上的难点。上课时,教师演示了一张有拖动背景的投影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宝剑从船上掉进水里,船开走而落入水中的宝剑却没有随船走动,船靠岸后,仍从船舷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宝剑,显然是捞不到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轻易的就领会了课文的寓意: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处理事情,而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像这样深刻的哲理,如不是借助投影片,小学生是很难学懂的。这里,电教手段也用得恰当,用得好。
第二,和教材的内容相结合,坚持因材施教。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上课时使用的电教教材越多,越能体现出电教课的特点。所以,本来用投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放录音;本来用一幅投影片能说清楚的,非得用两幅或多幅。结果,课堂上,教师常常忙于放片、解说、提问、累得汗水满面;学生只顾看投影(或看录象、听录音)、听故事,甚至丢了教材,忘了知识的学习。
对电教教材的使用,究竟是“多而杂”好,还是“少而精”好?引用两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有一位教师在上《桥》时,用了十二幅投影片,整个课堂好比看电影,好不热闹。课后,教师用南京长江大桥的全景灯片,问起“引桥”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竟不知道(引桥)在什么部位。另一位教师则吸取这位教师的教训,选其精华,把十二幅减成两幅。第一幅是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全貌;第二幅,是从桥的外部看不清楚的双轨火车道。通过两幅投影片,学生们非常形象地学到了“桥头堡”、“引桥”、“玉兰花灯柱”等十五个词语。当教师问到为什么长江上航行的轮船象一叶扁舟时,学生们看着投影立即答出,从地面到人行道有八十米高,到桥头堡有一百五十米,在这么高的地方望下看,再大的轮船也只能象一叶扁舟。由于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在投影的提示下,几乎将课文全部记了下来。这节课虽然投影片用的不多,但收到的效果却较好。
其二,一位教师上《要是你迷了路》的时候,课堂上他忙忙碌碌演示了一片又一片的投影片,还问问说说,放完了所有的片,又让学生再看片重复一次。整个课堂,“见图不见课文了”,试问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呢?语文电化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学效果与电教教材用的多少并非是正比关系,我们不能单纯以使用电教教材多少来评论一节电教课的好坏。俗话说“兵不在于臃而在于精”。若是一堂课里电教教材用的多了,又用得不甚恰当,必将导致“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不但教学重点受到冲击,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反之,如果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把电教手段用在点子上,用得恰如其分,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和教学规律相结合,坚持精心施教。
一切事情都要按规律办事,开展电化教学也是如此。因而,教师有必要学习一些电教理论,如电化教育的特点、作用、原则、方法等,以把握电化教学的规律,为科学地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奠定基础。此外,许多电教教材都是教者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又应用于个人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制作电教教材时,一定要精心设计、细致加工,确保电教教材的准确性、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运用电教教材上课时,要讲究方法,精心施教。
如,在教学课文《月光曲》时,引导学生由皮鞋匠的联想来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和贝多芬的感情变化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若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朗读体会,是很难解决的。教学时,可以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同时表情范读课文。优美悦耳的音乐、包含真情的朗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学生耳听其文其声,心感其情其境,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对曲子的旋律、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了生动形象的感知,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了,对曲调的变化、贝多芬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
各种教学手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也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现代教学手段中的投影仪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片面地强调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作用,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目前教师的讲解、指导、示范、板书等仍然是基本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只是辅助手段。所以,教师应加强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性作用,研究和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使教学手段逐步走向现代化。
总而言之,我们要走出电化教学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的目的性、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更充分地发挥作用,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电教 素质教育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事情。
第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因人而异。
电教手段是为实现教任务,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电教手段决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而是为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以提高教学手段和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些、快些、好些。因此,上课时是否采用电教手段,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因课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该用的要积极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没有必要用的坚决不用。否则,陷入盲目性,必然事与愿违。一般地说,那些学生比较熟悉,或内容比较浅显,易于接受和把握的课文,没有必要采用电教手段;有些课文的内容,虽然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无法用电教手段来表现,或不能发挥电教手段的特长,也不要勉强去用。但是,对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或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又深奥的内容;对于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或虽能讲清而占用时间多、教学效率低,电教手段有能发挥自己特长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内容,则应当尽可能地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中的寓意,而这个寓意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又是教学上的难点。上课时,教师演示了一张有拖动背景的投影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宝剑从船上掉进水里,船开走而落入水中的宝剑却没有随船走动,船靠岸后,仍从船舷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宝剑,显然是捞不到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轻易的就领会了课文的寓意: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处理事情,而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像这样深刻的哲理,如不是借助投影片,小学生是很难学懂的。这里,电教手段也用得恰当,用得好。
第二,和教材的内容相结合,坚持因材施教。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上课时使用的电教教材越多,越能体现出电教课的特点。所以,本来用投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放录音;本来用一幅投影片能说清楚的,非得用两幅或多幅。结果,课堂上,教师常常忙于放片、解说、提问、累得汗水满面;学生只顾看投影(或看录象、听录音)、听故事,甚至丢了教材,忘了知识的学习。
对电教教材的使用,究竟是“多而杂”好,还是“少而精”好?引用两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有一位教师在上《桥》时,用了十二幅投影片,整个课堂好比看电影,好不热闹。课后,教师用南京长江大桥的全景灯片,问起“引桥”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竟不知道(引桥)在什么部位。另一位教师则吸取这位教师的教训,选其精华,把十二幅减成两幅。第一幅是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全貌;第二幅,是从桥的外部看不清楚的双轨火车道。通过两幅投影片,学生们非常形象地学到了“桥头堡”、“引桥”、“玉兰花灯柱”等十五个词语。当教师问到为什么长江上航行的轮船象一叶扁舟时,学生们看着投影立即答出,从地面到人行道有八十米高,到桥头堡有一百五十米,在这么高的地方望下看,再大的轮船也只能象一叶扁舟。由于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在投影的提示下,几乎将课文全部记了下来。这节课虽然投影片用的不多,但收到的效果却较好。
其二,一位教师上《要是你迷了路》的时候,课堂上他忙忙碌碌演示了一片又一片的投影片,还问问说说,放完了所有的片,又让学生再看片重复一次。整个课堂,“见图不见课文了”,试问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呢?语文电化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学效果与电教教材用的多少并非是正比关系,我们不能单纯以使用电教教材多少来评论一节电教课的好坏。俗话说“兵不在于臃而在于精”。若是一堂课里电教教材用的多了,又用得不甚恰当,必将导致“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不但教学重点受到冲击,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反之,如果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把电教手段用在点子上,用得恰如其分,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和教学规律相结合,坚持精心施教。
一切事情都要按规律办事,开展电化教学也是如此。因而,教师有必要学习一些电教理论,如电化教育的特点、作用、原则、方法等,以把握电化教学的规律,为科学地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奠定基础。此外,许多电教教材都是教者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又应用于个人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制作电教教材时,一定要精心设计、细致加工,确保电教教材的准确性、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运用电教教材上课时,要讲究方法,精心施教。
如,在教学课文《月光曲》时,引导学生由皮鞋匠的联想来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和贝多芬的感情变化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若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朗读体会,是很难解决的。教学时,可以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同时表情范读课文。优美悦耳的音乐、包含真情的朗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学生耳听其文其声,心感其情其境,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对曲子的旋律、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了生动形象的感知,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了,对曲调的变化、贝多芬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
各种教学手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也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现代教学手段中的投影仪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片面地强调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作用,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目前教师的讲解、指导、示范、板书等仍然是基本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只是辅助手段。所以,教师应加强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性作用,研究和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使教学手段逐步走向现代化。
总而言之,我们要走出电化教学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的目的性、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更充分地发挥作用,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