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这是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中最具典型的命题,这是一个涉及教育本质的问题。在当今的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生活不仅是教育问题的来源也是教育问题的归宿,可以说教育是一种生活,因此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同样的,在幼儿教育中,要想让儿童健康快乐成才,就必须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就必须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了解儿童,认识儿童。然而在当今的现实教育中,很多人注重的依然是儿童对知识的获得,却不去关注儿童的内心不了解儿童的生活世界,以至于不清楚儿童的真正需要而违背了教育的真谛。那儿童的生活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一、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内涵
(一)什么是生活
从词源学的解释来看,生活指的是生物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就是生存、活着,即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活动。正如陶行知说的,生命生生不息,就是生活。
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曾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他认为,“生活世界”不仅具有直观性、经验性特点,而且还表现出生动鲜活的个性化、主观性色彩。在“生活世界”中,人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理解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由此可看到,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人作为生活的主体在生活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生活的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由人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生活的本真是直观的、经验的、个性的、主观的、发展的。
(二)儿童生活的本源是什么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因此,人生命进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生活过程。从人一生的发展来看,儿童处于人生的最初的发展阶段,这决定了儿童生活是人生生命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
首先,儿童作为儿童生活的主体,他们是生活的主宰者,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天生具有构建生活的积极主动性。
其次,儿童作为自然人,作为人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体,他们的需要反映着人的自然需要,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展现着最自然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生活。
另外,儿童不仅作为一个生物存在的自然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文化存在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也决定了儿童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周作人曾用“内外两面的生活”来描述儿童的生活。他指出,儿童的生活实际上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是儿童外显的文化生活的主观形态,而儿童外显的文化则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的客观文化表达。可以说,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的同构过程。
总而言之,要对儿童生活有真正的认识、要探寻儿童的生活的本源就应该认识和理解儿童。只有对儿童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儿童的本真天性,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真正的需要。
二、儿童的生活是区别于成人生活的另一本真世界
从生命的过程看,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是这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生活具有与成人生活不一样的特点。
(一)儿童生活是纯真的生长的原始生活
荣格认为,儿童生活是从无意识的精神生活开始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而这精神生活是古老的、动物式的、无意识的,意识生活是在这种动物式的生活中萌生出来的。“儿童的无意识的生活是今后一切意识生活的根基,儿童并不必然代表着邪恶,事实上,他的无意识生活为今后自觉的文明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刘晓东提出,儿童拥有植物性生命(或称为生理层面的生命)、动物性生命和人独有的精神生命,也就是说儿童是从植物性生活层面、动物性生活层面向意识层面的生活迈进并最终进入成熟的意识层面的生命。而杜威指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不同情况的生长方式。” 对儿童来说,生长就是从未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儿童的生活正是从植物性层面的成长向动物性层面的成长转变,进而向最高层次的精神层面成长发展的。因此,儿童生活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儿童本身的生长和发展。
从以上关于儿童的生活内涵的探讨可以看到,儿童代表了人性的自然层面和历史层面,因而他更接近健康的生活本质即属于人的原始的生活本质。儿童是纯朴的、天真的,其原始性直观感性思维的特性决定了儿童生活是纯真的、原始的。因此,可以说儿童生活是纯真的、不断生长发展着的原始本真生活。
(二)儿童生活是梦想的创造的游戏生活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最初的世界是一个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的世界。在发生学意义上,人类个体是主客体混沌不分而处于原始同一状态。主体和客体是经过构建形成的。从主客体的分化这一角度来看,儿童认识的演进经历了客体一體化、主客体的互渗、主客体的相互独立等等。“儿童的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织出来的,而这两架织布机好像是上下层安放着的。在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下面一层完成的。这种工作是儿童自己做的……这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相反,上面一层是一点一滴在社会环境中构成的,儿童的年龄越大,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越大。这就是客观性、言语、逻辑观念层,总之,现实层。”儿童的发展就是从主客体相互渗透走向主客体相互独立。在主客体相互渗透的时期里,儿童是神秘者、原逻辑主义者。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性的。因此,儿童是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的。那是一个由游戏、童话、神话、儿歌等很多美好又神奇的梦想构成的世界。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对儿童来说是理解他人、自己,以及他所处的生活世界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儿童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世界里用自己丰富想象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儿童的想象作为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儿童的想象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由最开始的回忆发展为臆想、进而发展成构想即理想。儿童天生强烈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想象力决定儿童是富于创造的。因此,可以说儿童的生活是梦想的、创造的游戏生活。
三、儿童的生活需要与成人生活发生良好互动得以丰富和更好的生长
儿童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里,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是想象世界;而对成人来说,社会生活是现实世界,游戏是想象世界。然而,人生活在社会中是要讲求互动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赖成人,而依赖成人就必须与成人产生互动。儿童的生活需要依赖与成人生活发生互动这是必然的现象。
首先从客观上看,儿童最初是无意识无经验的,儿童要与成人生活在一起,最重要的前提是儿童从成人那获得经验,不管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社会秩序或道德,这都必须依赖成人与之产生互动。其次从主观上看,每个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需要,儿童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儿童对成人而言,儿童是需要的要求者;成人是儿童需要的满足者。
可见,儿童和成人虽然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里,但他们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成人生活更多的是体现文化,儿童生活则更多的是体现自然,儿童向成人提供最直接的自然,成人向儿童提供最成熟的文化,成人和儿童之间是需要互相学习的。
总的来说,儿童对成人是有依赖性的,他们只有通过成人的照料和教育才能成长成人。只有当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发生良好的互动时,儿童的生活才得以丰富与最佳的生长;而成人生活才得以存真和完美。因此,在当今的教育中,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深入了解儿童、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生活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清楚儿童真正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朝着更加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元. 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 陕西师范大学,2000.
[2] 刘晓东. 儿童的文化与儿童的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3] 刘晓东. 儿童精神哲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6).
[4]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5] 刘晓东. 儿童精神哲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
一、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内涵
(一)什么是生活
从词源学的解释来看,生活指的是生物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就是生存、活着,即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活动。正如陶行知说的,生命生生不息,就是生活。
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曾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他认为,“生活世界”不仅具有直观性、经验性特点,而且还表现出生动鲜活的个性化、主观性色彩。在“生活世界”中,人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理解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由此可看到,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人作为生活的主体在生活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生活的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由人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生活的本真是直观的、经验的、个性的、主观的、发展的。
(二)儿童生活的本源是什么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因此,人生命进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生活过程。从人一生的发展来看,儿童处于人生的最初的发展阶段,这决定了儿童生活是人生生命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
首先,儿童作为儿童生活的主体,他们是生活的主宰者,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天生具有构建生活的积极主动性。
其次,儿童作为自然人,作为人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体,他们的需要反映着人的自然需要,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展现着最自然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生活。
另外,儿童不仅作为一个生物存在的自然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文化存在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也决定了儿童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周作人曾用“内外两面的生活”来描述儿童的生活。他指出,儿童的生活实际上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是儿童外显的文化生活的主观形态,而儿童外显的文化则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的客观文化表达。可以说,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的同构过程。
总而言之,要对儿童生活有真正的认识、要探寻儿童的生活的本源就应该认识和理解儿童。只有对儿童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儿童的本真天性,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真正的需要。
二、儿童的生活是区别于成人生活的另一本真世界
从生命的过程看,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是这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生活具有与成人生活不一样的特点。
(一)儿童生活是纯真的生长的原始生活
荣格认为,儿童生活是从无意识的精神生活开始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而这精神生活是古老的、动物式的、无意识的,意识生活是在这种动物式的生活中萌生出来的。“儿童的无意识的生活是今后一切意识生活的根基,儿童并不必然代表着邪恶,事实上,他的无意识生活为今后自觉的文明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刘晓东提出,儿童拥有植物性生命(或称为生理层面的生命)、动物性生命和人独有的精神生命,也就是说儿童是从植物性生活层面、动物性生活层面向意识层面的生活迈进并最终进入成熟的意识层面的生命。而杜威指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不同情况的生长方式。” 对儿童来说,生长就是从未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儿童的生活正是从植物性层面的成长向动物性层面的成长转变,进而向最高层次的精神层面成长发展的。因此,儿童生活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儿童本身的生长和发展。
从以上关于儿童的生活内涵的探讨可以看到,儿童代表了人性的自然层面和历史层面,因而他更接近健康的生活本质即属于人的原始的生活本质。儿童是纯朴的、天真的,其原始性直观感性思维的特性决定了儿童生活是纯真的、原始的。因此,可以说儿童生活是纯真的、不断生长发展着的原始本真生活。
(二)儿童生活是梦想的创造的游戏生活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最初的世界是一个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的世界。在发生学意义上,人类个体是主客体混沌不分而处于原始同一状态。主体和客体是经过构建形成的。从主客体的分化这一角度来看,儿童认识的演进经历了客体一體化、主客体的互渗、主客体的相互独立等等。“儿童的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织出来的,而这两架织布机好像是上下层安放着的。在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下面一层完成的。这种工作是儿童自己做的……这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相反,上面一层是一点一滴在社会环境中构成的,儿童的年龄越大,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越大。这就是客观性、言语、逻辑观念层,总之,现实层。”儿童的发展就是从主客体相互渗透走向主客体相互独立。在主客体相互渗透的时期里,儿童是神秘者、原逻辑主义者。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性的。因此,儿童是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的。那是一个由游戏、童话、神话、儿歌等很多美好又神奇的梦想构成的世界。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对儿童来说是理解他人、自己,以及他所处的生活世界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儿童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世界里用自己丰富想象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儿童的想象作为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儿童的想象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由最开始的回忆发展为臆想、进而发展成构想即理想。儿童天生强烈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想象力决定儿童是富于创造的。因此,可以说儿童的生活是梦想的、创造的游戏生活。
三、儿童的生活需要与成人生活发生良好互动得以丰富和更好的生长
儿童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里,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是想象世界;而对成人来说,社会生活是现实世界,游戏是想象世界。然而,人生活在社会中是要讲求互动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赖成人,而依赖成人就必须与成人产生互动。儿童的生活需要依赖与成人生活发生互动这是必然的现象。
首先从客观上看,儿童最初是无意识无经验的,儿童要与成人生活在一起,最重要的前提是儿童从成人那获得经验,不管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社会秩序或道德,这都必须依赖成人与之产生互动。其次从主观上看,每个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需要,儿童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儿童对成人而言,儿童是需要的要求者;成人是儿童需要的满足者。
可见,儿童和成人虽然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里,但他们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成人生活更多的是体现文化,儿童生活则更多的是体现自然,儿童向成人提供最直接的自然,成人向儿童提供最成熟的文化,成人和儿童之间是需要互相学习的。
总的来说,儿童对成人是有依赖性的,他们只有通过成人的照料和教育才能成长成人。只有当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发生良好的互动时,儿童的生活才得以丰富与最佳的生长;而成人生活才得以存真和完美。因此,在当今的教育中,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深入了解儿童、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生活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清楚儿童真正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朝着更加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元. 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 陕西师范大学,2000.
[2] 刘晓东. 儿童的文化与儿童的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3] 刘晓东. 儿童精神哲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6).
[4]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5] 刘晓东. 儿童精神哲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