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与原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let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曾有过被伤害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应对呢?直接反击回去吗?也许这样我们自己会面临着很大的道德焦虑,而且越是道德感强的人,对此会越内疚;等对方的一句道歉然后息事宁人?这也许会让我们的内心很不平衡吧。
  我很喜欢《马男波杰克》中的一句话。
  赫布对波杰克来说亦师亦友,在波杰克最艰难的時候,是赫布一直支持着他。可就在他们合作的节目获得巨大成功之时,赫布的同性恋身份曝光了,影响了节目的收视率。高层决定开除赫布,并约谈波杰克,希望他能明白事理,不要影响自己的前途。波杰克一开始也很挣扎,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此后,两人再没见过面。得知赫布身患癌症,波杰克过不了内心那一关,于是去探望赫布,并向他道歉。但赫布的回答令他意外:“好吧,我不原谅你。”“赫布,我说了对不起。”“我知道,我说我不原谅你。”
  赫布说:“你可以向我道歉,但我也可以选择不原谅。如果你的道歉只是为了你自己好过,而不是真心诚意地觉得你错了,那么我也不会原谅你。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规定过,道歉就一定会得到宽恕。”
  我想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凭什么你道歉了我就要原谅你?其实,道歉这件事说来简单,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可以脱口而出。但有时,这句“对不起”里面却满含着对对方的控制。
  我想起早些时候在咨询中的一个场景。在我刚开始和来访者晓峰做咨询不久的时候,有一次咨询我迟到了。进入咨询室的一刹那,我本能地对他说了“对不起”,他对此表示了谅解,我也没有把那当作很重要的事情去讨论,只是程序化地问了问对于迟到这件事情他的看法与感受。
  可是,在那之后和晓峰的咨询过程中,我发觉他变得更加游离,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似乎都没有办法达成一个比较好的咨询共同体。
  后来在一次咨询中,晓峰忽然爆发,开始对我责难。那时候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有很强烈的挫败感。我试图去和他探讨在他内心发生了什么,可是人有情绪的时候怎么可能立马冷静下来呢?我忍着强烈的不适感,耐心地听他的指责,试图找出一些端倪。
  终于,在那次咨询的最后,他忽然提起之前我迟到的事情,很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你知道吗?本来我有好多话要对你说,但是你一进来就道歉,这让我觉得如果我说我很生气之类的话,会显得我很小气,我根本讲不出来。”
  那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正是我以为表示内疚的道歉阻碍了我们的关系。如果当时我不急于去简单道歉,也许他就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
  知错就道歉似乎是一件被社会规范所赞扬的事情,但是,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讲,道歉也在阻碍着对方的表达。不管一个人在道歉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它总是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我道歉了,你应该原谅我;如果你不原谅我,你就是一个小气鬼。也正是这样的潜台词,在阻碍着接受道歉者表达出真实的感受。
  《论语·宪问》记载,当孔子被弟子问到如何对待曾伤害过自己的人时,他直言应该以适当的惩罚回应伤害。我很喜欢孔子的这句反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是啊,对伤害我们的人一味包容,对善待我们的人是不是一种不公呢?一个人犯了过错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实际上是在被纵容继续犯错。就连崇尚无为的老子都说,一味地以德报怨不是妥善的做法。从某个角度来说,以直报怨,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
  所以,道歉了就应该被原谅吗?如果他真心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对此做出了弥补,那么也许他值得拥有一个补救的机会;如果道歉只是流于敷衍,只想让自己感觉良好,那么兴许适当的惩罚才是他应得的。
  (史鸿飞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其他文献
据说北京的秋天最像秋天,但秋天的北京对于我却只是一大堆凌乱的印象。因为我很少出门,出门也多半是在居家周围的邮局、集市活动,或寄书,或买菜,目的明确,直奔目标而去,完成了或得手了就匆匆还家,沿途躲避着凶猛的车辆和各样的行人,几乎从来没有仰起头来,像满怀哲思的屈原或悠闲自在的陶潜一样望一望头上的天。  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里美好的天。那样的秋天是依附着
我顺路去看望一个当大夫的朋友。朋友在普通外科,我进去的时候她正给人看病,于是我坐在一旁等。  診断完两位患者后,一位中年男人急匆匆地把病历本放到桌子上。朋友接过病歷本,边看边伸出手:“挂号单呢?”  “我没挂号,我在这儿看过。”  朋友秀眉一挑,把病历本递还给中年男人:“先挂号。”  “我是在你们这儿看的病,每天检查一下,还要每天挂号?哪有这样的道理?”  朋友说:“之前不是我给你看的,现在你想要
我第二次高考的时候,还是落榜了。  在高考之前,“落榜”是一个太可怕的词,连提到它都要发抖。就像我现在觉得,要是平时最喜欢的米线馆子突然关门,那真是太可怕了,想想都觉得恐惧。  不过,当事情发生之后,并没有我事先以为的那么可怕。  当时我住在外地妹妹家。她看我模样可怜巴巴,就给我弹琴,还跑出去给我买了一件T恤,以至于后来很多年,我每看到别人伤心难过,就有想给他买件T恤的冲动。然而一切都还好。我躺着
拍摄人:大李  拍摄地点:日本熊本城  拍攝时间:2015年3月24日  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七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盛开的时间一般为十天。从三月初的九州最先樱花开放开始,直到五月中旬的北海道为止,一路由南而北。  要是在日本西南端九州岛赏樱,熊本是不错的选择。游览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遗迹,同时又能尽赏满城白色樱花。
去菜市场买菜的路上,艾薇和亨利突然神秘兮兮地对我说:“知道吗?亚特兰大也有中国城!”  据说是“特别小一个,可是特温馨”。  按捺不住好奇,我们临时转道去了那个“中国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只为本地人生活而存在的唐人街,严格说来都不是“街”:一圈小平房,当中围了一个广式小花园,很像一个中国特色的商城。  然而也不是现在的中国——小花园墙上的瓷砖贴画大红大绿,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南方村委会宣传改革
老头很抠  记得有一年去汪先生家,先生拿出湖南吉首的一瓶酒(包装由黄永玉设计)给我们喝,席间汪先生说老人有三乐:一曰喝酒,二曰穿破衣裳,三曰无事可做。当时我们才三十多岁,对这句也没有什么理解,但是回家我记在了本子上。如今回忆这句话,又多了些况味。  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曾给我说过一个笑话,此笑话是作家陆文夫在世时说的。陆文夫多次说:“汪老头很抠。”陆文夫说,他们到北京开会,常要汪请客。汪总是说,没有
中午的树是平庸的,如果你有过早晨和傍晚从我的办公室望出去的话。  有太阳的早晨,我来办公室,坐定后,都要静静地看一看窗外的树。我就坐在窗边,窗子给我的感觉,它其实是一个暗示,暗示我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窗在二楼,朝东北,窗下是一个小山洼,长着许多树。悬铃木、槐树、野樱桃、桃树、银杏。树下面是我们单位的水井。在山里,水井一般都挖在有泉眼的地方,所以,这块儿洼地土地潮湿,草木繁盛。山洼上面,也就是窗对
芦苇长得有半人高的时候,少年的我就喜欢一头钻进这片方圆有一里地大小的芦苇地里,进去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出来。这时,是初夏时节,芦苇地里的芦苇和这里的花草像是迸发出了积攒了许久的精神,无比蓬勃地成长着。芦苇地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水塘里也是如春江水满,碧波荡漾。站在水塘边,就能看到水里的鱼儿在游动。这样的时刻,芦苇地成了我心目中的天堂。   芦苇地就在我家的屋后,出了家门,在田地旁边的一条土路上走二十几
中国人一向以“和”为贵。在处理家庭关系时竭力提倡“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试图做到“一团和气”;做事情时非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财富积累中坚持认为“和气生财”。因此就尽可能地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减少对抗,维持一种和谐圆融的状态。朋友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亲密無间似乎成了友情的最佳标准和终极目标。  但事实上,两个生活环境、阅历、脾性等等都存在差异的人怎么可能做到亲密无间?所以这个亲密无间
闲着没事弄了个“吃货乐啊”,天南地北许多人群在一起,说些吃吃喝喝的话,都说生趣盎然。有个朋友说,吃货遍地,古时候的吃货来几个,仰望一下也是好的。这方面的材料,平常看书倒是记了一些。  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见,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郑灵公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