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是工会工作和社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结构复杂。此文依据复杂系统理论和“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人是一个奇妙的悖论,“职工”包括显性职工、隐性职工,以及实体职工和虚拟职工,文化可看作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文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任何想对“文化”概念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文化的内涵是复杂的,文化的本质是做“事”。文化可分为物文化(硬文化)、事文化(软文化)、信息文化(巧文化)三大类,也可分为渺观文化(个体文化)、微观文化(职工文化或工会文化)、宏观文化、宇观文化、胀观文化五个层次。
关键词:信息复杂全息人;事文化;渺观文化;硬文化;个体文化;虚拟职工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26-06
广东省的发展要求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高等学校要实施“2011计划”的协同创新工程,工会工作要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将成为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是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复杂系统理论和“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人则是一个奇妙的悖论,“职工”概念有必要进行拓展,文化可看作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文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由于人的复杂性,任何想对“文化”概念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文化的内涵是复杂的,文化的本质是做“事”;而对文化的理解存在的偏见有:职工文化仅是普通群众参与的文化;企业文化包括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文化就是具体的文化活动;等。要谈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就有必要明确“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文化”有结构吗?就必须厘清“文化”的内涵、类型和分层。本文给出了文化的三个基本定理,并分析了常见的几种偏见,以期有一条新的探讨路向。
1文化定义的不确定性定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东西方的“文化”概念都是古以有之,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00多种,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学术界或理论界公认的、准确的内涵或定义。文化结构、文化分层、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演进、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等却给文化赋予了强大的功能和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就有必要明确“文化”何许物也?什么是文化或文化是什么?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可称之为“才能习惯复杂整体论”;英国学者T.S.艾略特( T.S.Eliot)在《文化定义的札记》(1948年)中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的文化(相当于本文五分法的微观文化)、社群或阶级的文化(相当于宏观文化)、整体社会的文化(相当于宇观文化),并且认为社会的文化是基本的,这可称为“多层次结构论”。威利(1929年)提出了“习惯模式系统论”;威斯勒(1929年)提出了“生活方式行为总和论”;亨廷顿(1945年)提出了“思维行为模式遗传论”;学者夏弗(1998年)提出了“文化结构树论”,等等。学者郭莲(2002年)把西方166种文化的定义归类为7个方面:(1)描述性定义;(2)历史性定义;(3)规范性定义;(4)心理性的定义;(5)结构性定义;(6)遗传性定义;(7)不完整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1982年)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东西方自古就有“文化”的概念,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诗·小雅·六月》中有“织文鸟章,白旆央央”,意即,太初有纹,纹并生于天地造化之间。“化”的古字是“匕”,是指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周礼·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中国语境的“化”蕴含着宇宙、自然的演绎或变化。因此,天文、地文、人文的“文”不仅是“人文”,也是“事文”、“物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可理解为:以“人”主体来观乎“文”,观察、研究自然和社会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与culture缘起拉丁语动词colo的培育作物、耕耘等意思是相通的。
“文化”的本质是关于人的文化,因此必须对“人”作出基本假设,人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人的复杂性就必然导致文化的复杂性。而人本身就是自然造就的最神奇的物,“天人合一”,一个人就是宇宙的一个“要素全息点”,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而且人是一个最神秘的悖论。作者曾提出:必须把“人”看作是一个由数十万亿个子系统(细胞)、小系统( 人体组织如肌肉、血管等) 、大系统( 功能器官如手、足、皮肤、大脑等) 组成的具有耗散结构性、复杂性、全息性和具有自主意识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Giant Complex Adaptive Intelligent System,GCAIS简称:格赛思)——“信息复杂全息人”(Information Complex Holographic Person,简称:ICHP)。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看似简单,实则都是人这个“格赛思”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活动。凡是有人参与的系统都是“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格赛思),因此,文化就是一个“格赛思”。
“文化”是有人参与的系统,由于人的复杂性和悖论性,有关“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出现200多种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对于“文化”这个以人为中心的复杂巨系统而言,任何试图给予“文化”一个准确清晰且大家均认可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其是由“文化”的复杂本性所决定的,这可称之为“文化定义的第一定理——文化定义不确定性定理”。 一般而言,绝对真理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可以更接近于绝对真理。为此,对于“什么是文化?”本文尝试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指人类能感知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集合。其基本内涵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即:一是文化的人本性,人类能感知的才能成为文化,即文化的要素必须是人类可感的。二是文化的实在性,除人类直接参与的活动之外,人类可感知的“物”的活动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易·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三是“有意义的”,即使无意识的人类活动,只要有一定的意义也就可成为文化的要素,这可称为文化的道德性。四是文化的实践性,“实践”,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客体“物”和实践过程,我国“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记录了4800年前的人类智慧;古代西周晚期的铸有五百个铭文的“毛公鼎”就是西周人实践的结晶,其体现了重要的“物文化”、“事文化”和“信息文化”。五是文化的运动性或动态性,“活动”,既包含活动过程、活动载体又包含活动结果,中国古代的“灵渠”、“亳州古地道”等是活动的结果,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六是文化的集成性,“集合”,集合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的,其不同于“加和”、“总和”,只有同质的要素才能“加和”,不同质的要素之间只能集合,而成为一个新的系统或体系。所以“文化”概念是一个难以给出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的“格赛思”。
3 文化的内涵复杂性定理
“信息复杂全息人”(ICHP)假设认为:结构决定功能,人类大脑的结构通过遗传基因而遗传,意识是大脑细胞的功能,从而意识也可以遗传。作者曾设想:人类大脑神经细胞的量子行为可以较合理地说明人类意识或思维的产生机理。其过程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因波动性和粒子性本身是一种信息的表达,实质上应是“波粒信息三象性”。而对于脑神经细胞而论,则其量子力学行为应体现“波动性、粒子性、信息性和意识性的四合一”,即“波粒信息意识四象性”;有限的大脑包含有无限的信息、知识以及无穷的智力,就类似于科克(Kock)曲线,在有限的面积内包含了不相交且无限长的曲线。在有限的脑细胞系统中可以产生无限的“科克曲线”或“科克突出”——这些“科克突出”即是脑神经细胞微小变形。每一“科克突出”就对应于一定的知识、信息、意识等,而一系列“科克突出”就相当于“意识流”、“意识群”或思维。意识是脑思维细胞的量子行为的外显表现,记忆力是脑思维细胞“科克突出”的“科克突出分形”。在有限的脑容量里可以容纳无限的“科克突出”,从而大脑就有无限的记忆力。一个思维过程就是一群脑细胞的“科克操作”,连续的思维过程就是一连串的思维科克操作。由此可知,意识或思维即精神不是独立于物质(人类脑细胞)之外的,而是大脑神经细胞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精神不是独立的“实体”,人类精神与大脑细胞是不能分割开来的。对文化而言,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由此可以推知,意识活动将是文化产生根源的重要本质。
对于“文化”这个“格赛思”,尽管不能给出准确清晰的定义,但却可以明确其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由复杂系统理论可知,其具有复杂巨系统的复杂特性如:系统的开放性、规模的巨型性、组分的异质性、结构的层次性、关系的非线性、行为的动态性、内外的不确定性、整体的涌现性,以及系统的自适应性、智能性、遗传性等。对于实际的文化经济社会系统中的“文化”结构而言,有学者提出:“二层次说”、“三层次说”、“四层次说”、“六层次说”。也有学者认为:不管什么系统都可以归结为“物事系统”、“信息系统”、“能量系统”,文化系统也可以在这3个系统的维度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文化”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复杂性的,这应是文化定义的第二定理——文化内涵复杂性定理。
4 文化即做“事”定理
“事”是中国语境特有的术语,根据怀特海、伯格森等的过程哲学中有关,“现素”、“现起”等概念,哲学家张岱年提出“物动为事”、“事成为物”“物统事理”和“物源心流”理论。冯友兰认为:物动即事。“如桌子是一物,桌子动是一事。”笔者曾提出:若定义“物动为物事,人动为人事”,则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事”的世界。世界的本源就非“事”莫属了。“物事”和“人事”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物事分为五个层次:元事素(含光振动之事、零点振动之事、引力子振动之事)、微粒事素、部分事素、整体事素、宇观事素(如整个地球系统的动、太阳系的动、银河系的动等);人事也可分为五个层次,即意识事素、动作事素、人际事素、人物事素和社会事素;人事的五层次之间关系是:动作事素是基础,意识事素是灵魂,人际事素是关键,人物事素是核心,社会事素为主体。
前述定义,文化是指人类能感知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集合,从而,文化的本质应是“事”,“物动为物文化(硬文化)”;“事动为事文化(软文化)”;“人动为人文化”(尽管人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但为强调人的社会性必须把人与一般的自然物或物理物(指物理学中所谈到的物,即时间、空间、光波、引力、真空等都是物质)予以区别,而独立为人事进行研究);物文化、事文化、人文化的传递载体或表象的形态则是“信息文化”。这就可称之为“文化定义的第三定理——文化即做“事”定理。”所谓的“天人合一”应是集合关系而非加和关系,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总集合。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物文化、事文化、信息文化三大类。此处的“物”是指与人类相联系的物,与人类无关的物的活动则是自然的,其一般来说,是不能成为文化的,而只能是自然科学。物文化包括“人文化”、“精神文化”,“人”是一种特殊的物——高级动物,所以由人而产生的“人文化”就成为“物文化”的“子系统文化”;同样道理,由于“精神”是“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精神文化”也是“物文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文化”。“物文化”源于“事文化”,“事文化”是根本。
早在20世纪70年代,钱学森就指出:“科学技术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探索,已经从渺观(超弦,10-34厘米)、微观(量子力学,10-15厘米)、宏观(102米)、宇观(相对论,1021米)直到胀观(1040米)五个层次的时空范围。”[9]因此,对于文化而言,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渺观文化、微观文化、宏观文化、宇观文化和胀观文化五个层次。 “渺观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元素,可称为“元文化”,“意识”的行为可能是“渺观文化”的解析,类似于“文化元素”或“文化分子”,也可类比于语言中的最小语素如字或词之类的具有单独的文化含义。若“意识”有结构或可以进一步分解的话,“文化原子”就成为构成“文化分子”的材料,则不能有独立的含义了。这类似于意识之内的“潜意识”或“前意识”等,其是不能用词语来表达准确的概念,成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形态了。“渺观文化”是其他各层次文化的基元。“渺观文化”只能存在于个体之中,并形成“个体文化”。
“微观文化”是指时空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而且涉及人数较小的“人们感受到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之集合”。其作用的空间范围一般是个体可以直接感受的,如个人家庭之间的交流或活动,班组之间或者面对面的传递沟通等。微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点或者落脚点。“职工文化”、“工会文化”或“校园文化”等应属于“微观文化”。
“宏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持续的时间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大、包含的要素较多、要素的性质较复杂,省、市范围内的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等。
“宇观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区域或民族的历史沉淀、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相当于一般分类中的广义文化,如南方文化、北方文化、社会文化等。
“胀观文化”是指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或其他星球上人类相区别的文化;也指联合国所考虑或讨论的国与国之间,各大洲之间的文化特质或区别,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仰韶文化、罗马文化、世界文化等。
微观文化是宏观文化和宇观文化的“文化分形”,也可以说是它们的“文化全息点”,微观文化的集合或者许多“文化全息点”的集合就形成了区域文化、产业文化、民族文化等宏观或宇观文化。渺观文化是文化产生之源,微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宏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宇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边界,胀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的转型升级主要以微观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是抓好宏观文化的建设或发展,并落实在工会文化、职工文化、社区文化、城镇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具体要打好“物文化”基础,把“事文化”落到实处,调动“人文化”的积极性,并发挥好“信息文化”的关键衔接沟通作用。
5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等概念
5.1职工和相关概念
职工是一个较常用的概念,但《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和198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没有列出“职工”条目。《辞海》对“职”的解释有职务、职业,职位,执掌、主管等。其对“工”的解释有:①指从事各种手工技艺的劳动者;②工作;③工程;④工作量;⑤细致、巧妙;⑥善于、擅长;等等。“职”和“工”两者结合起来成为“职工”,若简单地加和则表示“具有一定职务或职位从事手工技艺的劳动者”,这显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事业的现状是不相符的。《劳动合同法》中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职工,指职员(机关、企业、学校、团体里担任行政或业务工作的人员)和工人;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深入改革,“职工”概念也必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工状况为例分析如下:按参与高校四种职能(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的人员(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学管理实训等工作并领职报酬)可分为以下诸类,一是专职在编人员,省编办下达的编制是1180名。二是专职非编人员,全校有近百名(学历和职称符合条件的在适当条件下可转为编内人员)。三是外聘兼职人员,其中兼职教师共有886名。四是退休返聘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仍从事教学实训和管理工作,全校有十几人。以上四种可称其为“显性教职工”或“显性职工”,他们从事的工作任务明显、服务对象明确、服务效果可以考核、取得的报酬可控、绩效可以评价。五是劳务外包职工,全校约800名(学生食堂外包,环境保洁绿化外包,学生宿舍管理外包,等等),这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在学校,服务对象是教职工和学生。六是校企合作和职教集团的连锁协同单位及聘用专家,例如“广东轻工职教集团”聘用的副理事长和理事,以及13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校的系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这些专家从事部分战略发展咨询或少量的教学指导工作,并可获得精神或物质的收益。七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聘用的指导师傅(学校实习管理规定中要求必须是双导师制或双班主任制),他们对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教学计划要求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50%至80%,所以在其他实践环节中也有相应的指导人员,这些人也起到了校内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此三种人员可称其为“恢色教职工”或“恢色职工”。以上七种可称为“实体教职工”或“实体职工”,因为他们都是“信息复杂全息人”。八是与学校和学生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人员,如送快递的邮政人员、送快餐的物流人员、电讯人员、外出活动时所遇到擦肩而过的社会人员等。这可称其为“隐性教职工”或“隐性职工”,对学生有影响并有经济、信息或其他方面的交流。九是与学校和学生非直接接触而产生影响的实体(或信息源),如QQ群、BBS站、微博、微信,电视广播,教学用的录音录像资源等,它们对学生起到了教职工的影响作用。对“信息复杂全息人”而言,这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其可被称为“虚拟教职工”或“虚拟职工”。电视教学或录像教育中教师就可看作是“虚拟教师”。因此,可定义“虚拟职工”为:占具一定的工作岗位、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能提供某些知识或信息、消耗一定的资源、为企事业产生一定的效益的虚拟体、实体或信息集合体,如机器、生产线、教学资源池中的有声信息载体。“虚拟职工”可分为“虚拟个体”和“虚拟团队(班组)”。从科技快速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拟职工”所占的比例将超过“实体职工”,这是信息社会、虚拟现实、虚拟社会、虚拟世界的发展趋势。1989年美国提出“可视虚拟人”概念,并于1994年制成了世界第一具“男性虚拟人”,1998年形成了数字化“女性虚拟人”,美国已经制造了有物理性能的第二代和有生理功能的第三代“虚拟人”。我国2003年第一军医大学构建了首例“女性虚拟人”。无人机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军事战斗人员”。 5.2 工会概念
《辞海》对“工会”的解释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是在工作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以后在其它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是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工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主义民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事务。
5.3 几种偏见
5.3.1工会文化是工会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此偏见主要是逻辑上不完善,以偏概全,犹如“白马非马”。“工会文化”是个整体的系统概念,“而文化活动”仅是“工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工会文化”包括“物文化、事文化、信息文化”,如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开展的“困难教职工救助”活动,这是一项具体的“事”务活动,其本身并不是所谓的“文化”,但却能体现工会组织的救助精神,这项活动的信息展示了“工会文化”的内涵,尽管其不是全部。
5.3.2 职工文化仅是普通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此偏见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一是职工与普通群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普通群众只是职工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大部分,但两者也是不能等价的;二是“文化活动”不能等同于“职工文化”,其仅是“职工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定义:“职工文化,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12]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则“职工文化”应是“职工的血脉”,也显然不能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了。这是由文化内涵的不确定性定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定理所确定的。文化即做“事”,而做“事”的信息反映就体现了“文化”。从而,全体职工做“事”就体现了代表全体职工特性的“职工文化”。
5.3.3 企业文化包含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此种偏见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造成的。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事业而言,职工包括该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职工就包括党委书记、校长、中层干部、专职教学实训管理服务人员(按在册人员统计)。同时,对工会而言,上述这些人员也都是工会会员,《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明确了“学校工会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若事业编制的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来看,也可以相当于企业的形式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三者是等价的,都是由“物文化、事文化、信息文化”构成的,它们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而已。“企业文化”是从企业系统或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的;“工会文化”是从党和政府的桥梁及纽带——“工会组织”的角度来强调的,“职工文化”是从“人”——“信息复杂全息人”的角度来考察的。有关文件提出:各级工会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之歌。这是强调工会的工作重要性来论述的。工会的目标决定工会文化的目标,即:努力实现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目标任务,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众组织,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民团体,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大学校,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工运新秩序、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我国职工权益的积极力量。
此外,还存在“把具体的文化活动当作文化”以及“仅强调以人为本而忽略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偏见。
6结 论
综上所述,从“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的视角,在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等形势下,职工可分为显性职工、隐性职工,以及实体职工和虚拟职工;文化可分为三种类型、五个层次。职工文化与工会文化是等价的;渺观文化(个体文化)是文化的源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微观文化(职工文化或工会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宏观文化,宇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边界,胀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要给出准确清晰的定义是不可能的,文化就是做“事”,文化的交融将消解独具特色的棱角,但将涌现出更丰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黄卓越.定义“文化”:前英国文化研究时期的表述[J].文化与诗学,2002(3):91-123.
2 郭 莲.国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J].理论参考,2002(3):41.
3 张天波,徐海娟,胡思扬,等. 基于行动体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构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08):437-441.
4 张天波.整合校内实训资源的机理分析与实践——以构建文科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31(07):445-448.
5张天波,罗越媚.基于人性假设嬗变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224-227.
6 张天波.高职教育层次论视域下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探析[M].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年会,Education Research Press,2012,(3001):28-33.
7 张天波.终身教育维度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结构和层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31-35.
8 张李良,张天波.非线性思维方式对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393):131-133.
9上海交通大学编,钱学森.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0 辞海(1989年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574.
11职工.百度百科[EB/OL].(2013-01-11)[2013-01-18].http://baike.baidu.com/view/460948.htm.
12徐远火.论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关系及其建设[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7-21.
关键词:信息复杂全息人;事文化;渺观文化;硬文化;个体文化;虚拟职工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26-06
广东省的发展要求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高等学校要实施“2011计划”的协同创新工程,工会工作要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将成为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是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复杂系统理论和“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人则是一个奇妙的悖论,“职工”概念有必要进行拓展,文化可看作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文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由于人的复杂性,任何想对“文化”概念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文化的内涵是复杂的,文化的本质是做“事”;而对文化的理解存在的偏见有:职工文化仅是普通群众参与的文化;企业文化包括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文化就是具体的文化活动;等。要谈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就有必要明确“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文化”有结构吗?就必须厘清“文化”的内涵、类型和分层。本文给出了文化的三个基本定理,并分析了常见的几种偏见,以期有一条新的探讨路向。
1文化定义的不确定性定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东西方的“文化”概念都是古以有之,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00多种,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学术界或理论界公认的、准确的内涵或定义。文化结构、文化分层、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演进、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等却给文化赋予了强大的功能和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就有必要明确“文化”何许物也?什么是文化或文化是什么?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可称之为“才能习惯复杂整体论”;英国学者T.S.艾略特( T.S.Eliot)在《文化定义的札记》(1948年)中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的文化(相当于本文五分法的微观文化)、社群或阶级的文化(相当于宏观文化)、整体社会的文化(相当于宇观文化),并且认为社会的文化是基本的,这可称为“多层次结构论”。威利(1929年)提出了“习惯模式系统论”;威斯勒(1929年)提出了“生活方式行为总和论”;亨廷顿(1945年)提出了“思维行为模式遗传论”;学者夏弗(1998年)提出了“文化结构树论”,等等。学者郭莲(2002年)把西方166种文化的定义归类为7个方面:(1)描述性定义;(2)历史性定义;(3)规范性定义;(4)心理性的定义;(5)结构性定义;(6)遗传性定义;(7)不完整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1982年)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东西方自古就有“文化”的概念,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诗·小雅·六月》中有“织文鸟章,白旆央央”,意即,太初有纹,纹并生于天地造化之间。“化”的古字是“匕”,是指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周礼·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中国语境的“化”蕴含着宇宙、自然的演绎或变化。因此,天文、地文、人文的“文”不仅是“人文”,也是“事文”、“物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可理解为:以“人”主体来观乎“文”,观察、研究自然和社会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与culture缘起拉丁语动词colo的培育作物、耕耘等意思是相通的。
“文化”的本质是关于人的文化,因此必须对“人”作出基本假设,人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人的复杂性就必然导致文化的复杂性。而人本身就是自然造就的最神奇的物,“天人合一”,一个人就是宇宙的一个“要素全息点”,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而且人是一个最神秘的悖论。作者曾提出:必须把“人”看作是一个由数十万亿个子系统(细胞)、小系统( 人体组织如肌肉、血管等) 、大系统( 功能器官如手、足、皮肤、大脑等) 组成的具有耗散结构性、复杂性、全息性和具有自主意识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Giant Complex Adaptive Intelligent System,GCAIS简称:格赛思)——“信息复杂全息人”(Information Complex Holographic Person,简称:ICHP)。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看似简单,实则都是人这个“格赛思”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活动。凡是有人参与的系统都是“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格赛思),因此,文化就是一个“格赛思”。
“文化”是有人参与的系统,由于人的复杂性和悖论性,有关“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出现200多种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对于“文化”这个以人为中心的复杂巨系统而言,任何试图给予“文化”一个准确清晰且大家均认可的定义都是不可能的,其是由“文化”的复杂本性所决定的,这可称之为“文化定义的第一定理——文化定义不确定性定理”。 一般而言,绝对真理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可以更接近于绝对真理。为此,对于“什么是文化?”本文尝试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指人类能感知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集合。其基本内涵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即:一是文化的人本性,人类能感知的才能成为文化,即文化的要素必须是人类可感的。二是文化的实在性,除人类直接参与的活动之外,人类可感知的“物”的活动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易·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三是“有意义的”,即使无意识的人类活动,只要有一定的意义也就可成为文化的要素,这可称为文化的道德性。四是文化的实践性,“实践”,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客体“物”和实践过程,我国“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记录了4800年前的人类智慧;古代西周晚期的铸有五百个铭文的“毛公鼎”就是西周人实践的结晶,其体现了重要的“物文化”、“事文化”和“信息文化”。五是文化的运动性或动态性,“活动”,既包含活动过程、活动载体又包含活动结果,中国古代的“灵渠”、“亳州古地道”等是活动的结果,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六是文化的集成性,“集合”,集合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的,其不同于“加和”、“总和”,只有同质的要素才能“加和”,不同质的要素之间只能集合,而成为一个新的系统或体系。所以“文化”概念是一个难以给出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的“格赛思”。
3 文化的内涵复杂性定理
“信息复杂全息人”(ICHP)假设认为:结构决定功能,人类大脑的结构通过遗传基因而遗传,意识是大脑细胞的功能,从而意识也可以遗传。作者曾设想:人类大脑神经细胞的量子行为可以较合理地说明人类意识或思维的产生机理。其过程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因波动性和粒子性本身是一种信息的表达,实质上应是“波粒信息三象性”。而对于脑神经细胞而论,则其量子力学行为应体现“波动性、粒子性、信息性和意识性的四合一”,即“波粒信息意识四象性”;有限的大脑包含有无限的信息、知识以及无穷的智力,就类似于科克(Kock)曲线,在有限的面积内包含了不相交且无限长的曲线。在有限的脑细胞系统中可以产生无限的“科克曲线”或“科克突出”——这些“科克突出”即是脑神经细胞微小变形。每一“科克突出”就对应于一定的知识、信息、意识等,而一系列“科克突出”就相当于“意识流”、“意识群”或思维。意识是脑思维细胞的量子行为的外显表现,记忆力是脑思维细胞“科克突出”的“科克突出分形”。在有限的脑容量里可以容纳无限的“科克突出”,从而大脑就有无限的记忆力。一个思维过程就是一群脑细胞的“科克操作”,连续的思维过程就是一连串的思维科克操作。由此可知,意识或思维即精神不是独立于物质(人类脑细胞)之外的,而是大脑神经细胞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精神不是独立的“实体”,人类精神与大脑细胞是不能分割开来的。对文化而言,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由此可以推知,意识活动将是文化产生根源的重要本质。
对于“文化”这个“格赛思”,尽管不能给出准确清晰的定义,但却可以明确其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由复杂系统理论可知,其具有复杂巨系统的复杂特性如:系统的开放性、规模的巨型性、组分的异质性、结构的层次性、关系的非线性、行为的动态性、内外的不确定性、整体的涌现性,以及系统的自适应性、智能性、遗传性等。对于实际的文化经济社会系统中的“文化”结构而言,有学者提出:“二层次说”、“三层次说”、“四层次说”、“六层次说”。也有学者认为:不管什么系统都可以归结为“物事系统”、“信息系统”、“能量系统”,文化系统也可以在这3个系统的维度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文化”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复杂性的,这应是文化定义的第二定理——文化内涵复杂性定理。
4 文化即做“事”定理
“事”是中国语境特有的术语,根据怀特海、伯格森等的过程哲学中有关,“现素”、“现起”等概念,哲学家张岱年提出“物动为事”、“事成为物”“物统事理”和“物源心流”理论。冯友兰认为:物动即事。“如桌子是一物,桌子动是一事。”笔者曾提出:若定义“物动为物事,人动为人事”,则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事”的世界。世界的本源就非“事”莫属了。“物事”和“人事”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物事分为五个层次:元事素(含光振动之事、零点振动之事、引力子振动之事)、微粒事素、部分事素、整体事素、宇观事素(如整个地球系统的动、太阳系的动、银河系的动等);人事也可分为五个层次,即意识事素、动作事素、人际事素、人物事素和社会事素;人事的五层次之间关系是:动作事素是基础,意识事素是灵魂,人际事素是关键,人物事素是核心,社会事素为主体。
前述定义,文化是指人类能感知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集合,从而,文化的本质应是“事”,“物动为物文化(硬文化)”;“事动为事文化(软文化)”;“人动为人文化”(尽管人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但为强调人的社会性必须把人与一般的自然物或物理物(指物理学中所谈到的物,即时间、空间、光波、引力、真空等都是物质)予以区别,而独立为人事进行研究);物文化、事文化、人文化的传递载体或表象的形态则是“信息文化”。这就可称之为“文化定义的第三定理——文化即做“事”定理。”所谓的“天人合一”应是集合关系而非加和关系,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总集合。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物文化、事文化、信息文化三大类。此处的“物”是指与人类相联系的物,与人类无关的物的活动则是自然的,其一般来说,是不能成为文化的,而只能是自然科学。物文化包括“人文化”、“精神文化”,“人”是一种特殊的物——高级动物,所以由人而产生的“人文化”就成为“物文化”的“子系统文化”;同样道理,由于“精神”是“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精神文化”也是“物文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文化”。“物文化”源于“事文化”,“事文化”是根本。
早在20世纪70年代,钱学森就指出:“科学技术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探索,已经从渺观(超弦,10-34厘米)、微观(量子力学,10-15厘米)、宏观(102米)、宇观(相对论,1021米)直到胀观(1040米)五个层次的时空范围。”[9]因此,对于文化而言,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渺观文化、微观文化、宏观文化、宇观文化和胀观文化五个层次。 “渺观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元素,可称为“元文化”,“意识”的行为可能是“渺观文化”的解析,类似于“文化元素”或“文化分子”,也可类比于语言中的最小语素如字或词之类的具有单独的文化含义。若“意识”有结构或可以进一步分解的话,“文化原子”就成为构成“文化分子”的材料,则不能有独立的含义了。这类似于意识之内的“潜意识”或“前意识”等,其是不能用词语来表达准确的概念,成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形态了。“渺观文化”是其他各层次文化的基元。“渺观文化”只能存在于个体之中,并形成“个体文化”。
“微观文化”是指时空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而且涉及人数较小的“人们感受到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之集合”。其作用的空间范围一般是个体可以直接感受的,如个人家庭之间的交流或活动,班组之间或者面对面的传递沟通等。微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点或者落脚点。“职工文化”、“工会文化”或“校园文化”等应属于“微观文化”。
“宏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持续的时间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大、包含的要素较多、要素的性质较复杂,省、市范围内的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等。
“宇观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区域或民族的历史沉淀、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相当于一般分类中的广义文化,如南方文化、北方文化、社会文化等。
“胀观文化”是指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或其他星球上人类相区别的文化;也指联合国所考虑或讨论的国与国之间,各大洲之间的文化特质或区别,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仰韶文化、罗马文化、世界文化等。
微观文化是宏观文化和宇观文化的“文化分形”,也可以说是它们的“文化全息点”,微观文化的集合或者许多“文化全息点”的集合就形成了区域文化、产业文化、民族文化等宏观或宇观文化。渺观文化是文化产生之源,微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宏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宇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边界,胀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的转型升级主要以微观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是抓好宏观文化的建设或发展,并落实在工会文化、职工文化、社区文化、城镇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具体要打好“物文化”基础,把“事文化”落到实处,调动“人文化”的积极性,并发挥好“信息文化”的关键衔接沟通作用。
5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等概念
5.1职工和相关概念
职工是一个较常用的概念,但《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和198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没有列出“职工”条目。《辞海》对“职”的解释有职务、职业,职位,执掌、主管等。其对“工”的解释有:①指从事各种手工技艺的劳动者;②工作;③工程;④工作量;⑤细致、巧妙;⑥善于、擅长;等等。“职”和“工”两者结合起来成为“职工”,若简单地加和则表示“具有一定职务或职位从事手工技艺的劳动者”,这显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事业的现状是不相符的。《劳动合同法》中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职工,指职员(机关、企业、学校、团体里担任行政或业务工作的人员)和工人;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深入改革,“职工”概念也必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工状况为例分析如下:按参与高校四种职能(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的人员(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学管理实训等工作并领职报酬)可分为以下诸类,一是专职在编人员,省编办下达的编制是1180名。二是专职非编人员,全校有近百名(学历和职称符合条件的在适当条件下可转为编内人员)。三是外聘兼职人员,其中兼职教师共有886名。四是退休返聘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仍从事教学实训和管理工作,全校有十几人。以上四种可称其为“显性教职工”或“显性职工”,他们从事的工作任务明显、服务对象明确、服务效果可以考核、取得的报酬可控、绩效可以评价。五是劳务外包职工,全校约800名(学生食堂外包,环境保洁绿化外包,学生宿舍管理外包,等等),这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在学校,服务对象是教职工和学生。六是校企合作和职教集团的连锁协同单位及聘用专家,例如“广东轻工职教集团”聘用的副理事长和理事,以及13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校的系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这些专家从事部分战略发展咨询或少量的教学指导工作,并可获得精神或物质的收益。七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聘用的指导师傅(学校实习管理规定中要求必须是双导师制或双班主任制),他们对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教学计划要求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50%至80%,所以在其他实践环节中也有相应的指导人员,这些人也起到了校内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此三种人员可称其为“恢色教职工”或“恢色职工”。以上七种可称为“实体教职工”或“实体职工”,因为他们都是“信息复杂全息人”。八是与学校和学生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人员,如送快递的邮政人员、送快餐的物流人员、电讯人员、外出活动时所遇到擦肩而过的社会人员等。这可称其为“隐性教职工”或“隐性职工”,对学生有影响并有经济、信息或其他方面的交流。九是与学校和学生非直接接触而产生影响的实体(或信息源),如QQ群、BBS站、微博、微信,电视广播,教学用的录音录像资源等,它们对学生起到了教职工的影响作用。对“信息复杂全息人”而言,这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其可被称为“虚拟教职工”或“虚拟职工”。电视教学或录像教育中教师就可看作是“虚拟教师”。因此,可定义“虚拟职工”为:占具一定的工作岗位、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能提供某些知识或信息、消耗一定的资源、为企事业产生一定的效益的虚拟体、实体或信息集合体,如机器、生产线、教学资源池中的有声信息载体。“虚拟职工”可分为“虚拟个体”和“虚拟团队(班组)”。从科技快速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拟职工”所占的比例将超过“实体职工”,这是信息社会、虚拟现实、虚拟社会、虚拟世界的发展趋势。1989年美国提出“可视虚拟人”概念,并于1994年制成了世界第一具“男性虚拟人”,1998年形成了数字化“女性虚拟人”,美国已经制造了有物理性能的第二代和有生理功能的第三代“虚拟人”。我国2003年第一军医大学构建了首例“女性虚拟人”。无人机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军事战斗人员”。 5.2 工会概念
《辞海》对“工会”的解释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是在工作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以后在其它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是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工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主义民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事务。
5.3 几种偏见
5.3.1工会文化是工会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此偏见主要是逻辑上不完善,以偏概全,犹如“白马非马”。“工会文化”是个整体的系统概念,“而文化活动”仅是“工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工会文化”包括“物文化、事文化、信息文化”,如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开展的“困难教职工救助”活动,这是一项具体的“事”务活动,其本身并不是所谓的“文化”,但却能体现工会组织的救助精神,这项活动的信息展示了“工会文化”的内涵,尽管其不是全部。
5.3.2 职工文化仅是普通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此偏见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一是职工与普通群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普通群众只是职工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大部分,但两者也是不能等价的;二是“文化活动”不能等同于“职工文化”,其仅是“职工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定义:“职工文化,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12]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则“职工文化”应是“职工的血脉”,也显然不能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了。这是由文化内涵的不确定性定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定理所确定的。文化即做“事”,而做“事”的信息反映就体现了“文化”。从而,全体职工做“事”就体现了代表全体职工特性的“职工文化”。
5.3.3 企业文化包含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此种偏见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造成的。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事业而言,职工包括该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职工就包括党委书记、校长、中层干部、专职教学实训管理服务人员(按在册人员统计)。同时,对工会而言,上述这些人员也都是工会会员,《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明确了“学校工会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若事业编制的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来看,也可以相当于企业的形式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三者是等价的,都是由“物文化、事文化、信息文化”构成的,它们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而已。“企业文化”是从企业系统或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的;“工会文化”是从党和政府的桥梁及纽带——“工会组织”的角度来强调的,“职工文化”是从“人”——“信息复杂全息人”的角度来考察的。有关文件提出:各级工会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之歌。这是强调工会的工作重要性来论述的。工会的目标决定工会文化的目标,即:努力实现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目标任务,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众组织,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民团体,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大学校,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工运新秩序、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我国职工权益的积极力量。
此外,还存在“把具体的文化活动当作文化”以及“仅强调以人为本而忽略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偏见。
6结 论
综上所述,从“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的视角,在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等形势下,职工可分为显性职工、隐性职工,以及实体职工和虚拟职工;文化可分为三种类型、五个层次。职工文化与工会文化是等价的;渺观文化(个体文化)是文化的源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微观文化(职工文化或工会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宏观文化,宇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边界,胀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要给出准确清晰的定义是不可能的,文化就是做“事”,文化的交融将消解独具特色的棱角,但将涌现出更丰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黄卓越.定义“文化”:前英国文化研究时期的表述[J].文化与诗学,2002(3):91-123.
2 郭 莲.国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J].理论参考,2002(3):41.
3 张天波,徐海娟,胡思扬,等. 基于行动体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构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08):437-441.
4 张天波.整合校内实训资源的机理分析与实践——以构建文科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31(07):445-448.
5张天波,罗越媚.基于人性假设嬗变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224-227.
6 张天波.高职教育层次论视域下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探析[M].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年会,Education Research Press,2012,(3001):28-33.
7 张天波.终身教育维度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结构和层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31-35.
8 张李良,张天波.非线性思维方式对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393):131-133.
9上海交通大学编,钱学森.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0 辞海(1989年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574.
11职工.百度百科[EB/OL].(2013-01-11)[2013-01-18].http://baike.baidu.com/view/460948.htm.
12徐远火.论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关系及其建设[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