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台湾地区高校读大学,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学习氛围,是不少大陆生的梦想。不过,台湾高校真正开放让他们赴台就读,却有些姗姗来迟……
台湾高校招收大陆生(台湾称之为“陆生”)的想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浮出水面,一开始酝酿于台湾学术界,随后被引入政界。虽然经历反复讨论和推动,一直举步维艰,从10多年前首度提出,到去年8月台湾正式通过“陆生三法”,再到今年首批大陆生赴台就读,已经换了5任教育部门领导。
台湾高校,拉力不足?
大陆生到台湾求学,一般来说,既有政策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按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张宝蓉的说法就是,大陆生赴台求学主要受推动力和拉力的影响。其中,推动力主要是学术界和政界因交流需要的推动;另外,大陆高校升学竞争激烈,生源充足但教育资源稀缺,学生不得不考虑到境外或港台上大学。而拉力则是台湾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其高校提供的优越的教育环境。
但是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的“三限六不”招生政策(指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响招生名额、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续留台湾就业),可能挫伤了大陆生赴台的积极性,也是拉力方面的欠缺。所以张宝蓉也认为:“台湾第一次在大陆招生,更多是推动力在起作用,拉力没显示出来。”2011年,包括北京3名文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共291人选择香港高校……这些,香港高校比台湾高校更具有“拉力”作用的结果。
因为“拉力不足”,让一些即便已经被录取的大陆生,最终也决定放弃。7月6日下午,台湾在大陆招收的首届学士班名单被录取的1015人当中,有超过1/4的学生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辅仁大学营养学系录取的福建女孩隽琪,还是决定不去台湾了。最后,她选择了更有利于她出国深造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台湾高校为大陆生“备粮”
对于“三限六不”政策,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认为,这对大陆生“偏严了”,因而会影响本来非常期望来台学习的大陆生的积极性。不过,对于个别令大陆生遗憾的地方,他也表示理解。他说,台湾高校对招收大陆生的态度是“渐进的”,今年还只是招收工作的第一年,规划上先从招收研究生开始,因此按规定公立大学暂时不招收本科生,这样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是,一些似乎是针对大陆生的限制政策,廖咸浩认为很无必要,比如奖助学金的问题,因为世界各地的高校为吸引外地学生大都设有奖助学金,这个问题肯定会吓退很多优秀的大陆生。
令大陆生欣慰的是,在启动募款设立大陆生奖助学金的问题上,虽然校方在政策层面还没有统一安排,但是已经开始计划由各招生系进行筹款。
对这个问题,台湾交通大学教务长林进灯说,台交大已针对大陆生来台一事向校友会报告,并获得校友会支持,可动员校友会力量自筹奖助学金款项支持来台大陆生。
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也表示,辅大在大陆就有超过3000名校友,并设有基金会,打算由校友基金会全面负责募捐。明年,大陆生就可直接向基金会申请奖助学金。其他校友如果有意捐款资助,校方也会代为受理。
文化大学校长吴万益透露,学校计划同大陆台商合作,请台商为大陆生奖助学金,台湾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大陆生毕业后可到台商企业实习或工作。
……
为了让大陆生来台读得安心,台湾各院校都正研议大陆生奖助学金方案。
对于大陆生不能参加台湾“健保”体系的限制,台湾高校一位负责人说:“把人找来念书,总不能丢着不管”,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邀集民间保险公司,为大陆生设计学生保险。
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对此也颇为遗憾,他说,外国学生来台4个月就能加入“健保”,唯独祖国大陆的学生被排除在外,没有“健保”,“陆生”如发生意外就要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有违公平原则。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吴清基也表示,从规定来说,大陆生并没有在台湾纳税,因而不能享有“健保”,但可以给予他们商业保险和学生团体的平安保险。若大陆生在台湾发生任何身体伤害,他们也会尽到照顾责任。
关于大陆生在台就读期间不得从事专职和兼职工作,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人士解释说,大陆生来台不能打工,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从事劳务工作,包括不能担任研究助理。对此,赖鼎铭认为,台湾高校希望招收到优秀的大陆生,自然希望他们更多地协助参与各项研究,如果教育部门规定他们不能担任研究助理,那“不只陆生学习上有损失,也是教师的损失”。
两岸高校有何不同?
台湾高校首次到大陆招生的消息一经确定,人们难免会好奇:两岸的高校有什么不同呢?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章廉曾有过在台湾辅仁大学学习的经历,他的感觉是,两岸高校,在硬实力、软实力或教学质量上,差别并不大,但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异就比较明显了。在他看来,辅仁大学的台湾生上课不认真,临考也不复习,考试成绩奇差。而大陆生虽然少数人在平时也不怎么努力,可是至少在临考前也会通宵备考。因此,在辅仁大学,大陆交换生基本上都是拿全班状元的料。
不过,曾在台湾政治大学学习的方志操,并不同意章廉曾关于大陆生比台湾学生更优秀的说法。他认为,不能拿交换到台湾的大陆生和台湾普通学生来比,因为交换到台湾的学生,往往是大陆这边一个名牌大学里面的佼佼者,那已经比一般的台湾同学高出一头了。
另外,方志操也不认同两岸高校在硬件、软件或教学质量上差异不大之说。在台湾高校的教育环境方面,方志操说,台湾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真是不胜枚举。如果比社会科学的图书和文献资料,仅台湾政治大学的图书馆系统,里面的外文图书和资料,单论种类丰富程度,就超过大陆某些省全省高校的集合……
对于台湾学生的校园生活,由于台湾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没有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加之选课自由,毕业要求学分数量也不高,学生在各类社团、野营、NGO活动、出国旅游和参加国际活动上面所花的时间比较多,因而花在课业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似乎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
方志操初到台湾时,曾对台湾学生的“懒散”颇有侧目,对台湾生学识的“匮乏”也感到难以理解。但逐渐他发觉,很多台湾学生在参与各类课余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非常宝贵的经验,锻炼出更为全面的能力。他们敢于表现自我,适应能力比较强,生活也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这些是很多大陆生比较欠缺的。
方志操身边的一些台湾同学,有单独一人漫游中东数国的,有几次去美国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有深入关注NGO与草根阶层权益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政治活动的积极分子。方志操说:“这种‘动’和‘玩’能够增广见闻、强健身心,其实也是一种‘正业’。”
台湾学生与大陆生的优势并不太一样,大陆生在与他们交际和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会感觉有不少的差距。而台湾学生对大陆生的博闻强记、思辨和口才、学习方法的系统,也早有所闻。
如何适应台湾高校生活?
台湾老师有时候也会以大陆生作为样板,激励台湾学生好好学习、面对竞争。最近由于开放陆生来台湾的关系,经常听到对两岸学生优劣的比较,还有此前“中央大学”洪兰教授批评台大学生懒惰一事,闹得满城风雨。
台湾学生受媒体的影响较大,除了一些政治专业的学生以外,普遍对时事没有深入的认识和较为独立的见解;对图书资料也不太会利用;学识积累不太够;有时候视野略显狭窄。
虽然总体上,有如章廉曾说的那样,台湾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陆生那样用功,但是,台湾学生在求学期间,也没有像大多数大陆生那样伸手向家长要钱,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打工了没?”是台湾校园中最流行的问候语,各类行之有效的“打工攻略”也是台湾大学生最喜欢探讨和谈论的问题。在他们的观念中,进入大学就已经等同于走入社会,这时还跟家人要钱是无能力的表现,也会被同学笑话。
打工之所以成为台湾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重心,是因为在台湾就业市场上,在高校期间是否有适当的工作经验,已成为能否进入单位或公司的敲门砖。曾赴台湾交换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强静雅说:“周围的台湾同学都比较辛苦,上完课大多数同学会去打工,晚上下班回到宿舍都要深夜一两点。”
台湾地区教育问题专家石咏琦觉得这很平常:“台湾学生本来就混个文凭而已。”但她同时也认为,“在大陆念书念出个书呆子来用处也不大。”10多名大陆交换生,他发现,“课堂上大陆同学通常是沉默的”。不过,当让大陆生回答问题时,对方的发言往往“让人眼睛一亮”。有一次,在他的政府与企业管理课上,一个叫唐离的复旦大学同学,娓娓道来一本厚达500页的书的精华,“他的发言让全班都震惊了,用一句俏皮话说,他读书读得如此之透彻,让60名台湾同学昏倒!”
但是,大陆生在台湾喜欢读万卷书,却似乎不爱行万里路。台湾辅仁大学教师张于真发现,来台学习的陆生似乎都没有什么安全感,其实他们一开始就是带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台湾,不过虽然他们很想去看看,但是又好像哪里都不敢去。
不过,相比香港高校每年在内地招生1000多人,首次在大陆招生的台湾高校的招生规模就超过了香港。台湾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理事长、东海大学校长程海东认为,目前只开放2000名大陆生来台,未来应该尽可能扩大开放名额。台湾教育管理部门也表示,明年在大陆招生规模将会继续扩大。有专家表示,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看,未来接纳大陆生求学的规模可望达到10万人。
读大学,为什么选择台湾?到台湾学习过的大陆生或许都有不同的理由。
方志操在其赴台就学心得体会中说,台湾的社会文化比大陆保留了更多儒家文明的因子,更强调闽南和客家文化流传下来的家族血缘和人情伦理,如此独具特色的华人社群便是他之前选择赴台交换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已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的方志操回忆说,在台湾,还有无数他在大陆高校没有碰到的“第一次”:第一次办入学手续有社区的中年妇女耐心帮忙带路和填表;第一次知道学生心目中最亲近的人是一个司机——那个每天开着校巴接送学生上山下山的司机“辉哥”;第一次看到一个学校的校长和一群各种主任站在烈日下接受学生代表及任何临时落座学生质询各种问题;第一次在上课到午夜后和老师一起去星巴克喝咖啡聊天……第一次遇到有老师把课程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做小组报告和小组论文,然后组合起来就成为本门课的“入门教材”可供日后使用……
台湾高校招收大陆生(台湾称之为“陆生”)的想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浮出水面,一开始酝酿于台湾学术界,随后被引入政界。虽然经历反复讨论和推动,一直举步维艰,从10多年前首度提出,到去年8月台湾正式通过“陆生三法”,再到今年首批大陆生赴台就读,已经换了5任教育部门领导。
台湾高校,拉力不足?
大陆生到台湾求学,一般来说,既有政策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按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张宝蓉的说法就是,大陆生赴台求学主要受推动力和拉力的影响。其中,推动力主要是学术界和政界因交流需要的推动;另外,大陆高校升学竞争激烈,生源充足但教育资源稀缺,学生不得不考虑到境外或港台上大学。而拉力则是台湾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其高校提供的优越的教育环境。
但是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的“三限六不”招生政策(指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响招生名额、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续留台湾就业),可能挫伤了大陆生赴台的积极性,也是拉力方面的欠缺。所以张宝蓉也认为:“台湾第一次在大陆招生,更多是推动力在起作用,拉力没显示出来。”2011年,包括北京3名文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共291人选择香港高校……这些,香港高校比台湾高校更具有“拉力”作用的结果。
因为“拉力不足”,让一些即便已经被录取的大陆生,最终也决定放弃。7月6日下午,台湾在大陆招收的首届学士班名单被录取的1015人当中,有超过1/4的学生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辅仁大学营养学系录取的福建女孩隽琪,还是决定不去台湾了。最后,她选择了更有利于她出国深造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台湾高校为大陆生“备粮”
对于“三限六不”政策,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认为,这对大陆生“偏严了”,因而会影响本来非常期望来台学习的大陆生的积极性。不过,对于个别令大陆生遗憾的地方,他也表示理解。他说,台湾高校对招收大陆生的态度是“渐进的”,今年还只是招收工作的第一年,规划上先从招收研究生开始,因此按规定公立大学暂时不招收本科生,这样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是,一些似乎是针对大陆生的限制政策,廖咸浩认为很无必要,比如奖助学金的问题,因为世界各地的高校为吸引外地学生大都设有奖助学金,这个问题肯定会吓退很多优秀的大陆生。
令大陆生欣慰的是,在启动募款设立大陆生奖助学金的问题上,虽然校方在政策层面还没有统一安排,但是已经开始计划由各招生系进行筹款。
对这个问题,台湾交通大学教务长林进灯说,台交大已针对大陆生来台一事向校友会报告,并获得校友会支持,可动员校友会力量自筹奖助学金款项支持来台大陆生。
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也表示,辅大在大陆就有超过3000名校友,并设有基金会,打算由校友基金会全面负责募捐。明年,大陆生就可直接向基金会申请奖助学金。其他校友如果有意捐款资助,校方也会代为受理。
文化大学校长吴万益透露,学校计划同大陆台商合作,请台商为大陆生奖助学金,台湾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大陆生毕业后可到台商企业实习或工作。
……
为了让大陆生来台读得安心,台湾各院校都正研议大陆生奖助学金方案。
对于大陆生不能参加台湾“健保”体系的限制,台湾高校一位负责人说:“把人找来念书,总不能丢着不管”,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邀集民间保险公司,为大陆生设计学生保险。
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对此也颇为遗憾,他说,外国学生来台4个月就能加入“健保”,唯独祖国大陆的学生被排除在外,没有“健保”,“陆生”如发生意外就要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有违公平原则。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吴清基也表示,从规定来说,大陆生并没有在台湾纳税,因而不能享有“健保”,但可以给予他们商业保险和学生团体的平安保险。若大陆生在台湾发生任何身体伤害,他们也会尽到照顾责任。
关于大陆生在台就读期间不得从事专职和兼职工作,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人士解释说,大陆生来台不能打工,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从事劳务工作,包括不能担任研究助理。对此,赖鼎铭认为,台湾高校希望招收到优秀的大陆生,自然希望他们更多地协助参与各项研究,如果教育部门规定他们不能担任研究助理,那“不只陆生学习上有损失,也是教师的损失”。
两岸高校有何不同?
台湾高校首次到大陆招生的消息一经确定,人们难免会好奇:两岸的高校有什么不同呢?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章廉曾有过在台湾辅仁大学学习的经历,他的感觉是,两岸高校,在硬实力、软实力或教学质量上,差别并不大,但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异就比较明显了。在他看来,辅仁大学的台湾生上课不认真,临考也不复习,考试成绩奇差。而大陆生虽然少数人在平时也不怎么努力,可是至少在临考前也会通宵备考。因此,在辅仁大学,大陆交换生基本上都是拿全班状元的料。
不过,曾在台湾政治大学学习的方志操,并不同意章廉曾关于大陆生比台湾学生更优秀的说法。他认为,不能拿交换到台湾的大陆生和台湾普通学生来比,因为交换到台湾的学生,往往是大陆这边一个名牌大学里面的佼佼者,那已经比一般的台湾同学高出一头了。
另外,方志操也不认同两岸高校在硬件、软件或教学质量上差异不大之说。在台湾高校的教育环境方面,方志操说,台湾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真是不胜枚举。如果比社会科学的图书和文献资料,仅台湾政治大学的图书馆系统,里面的外文图书和资料,单论种类丰富程度,就超过大陆某些省全省高校的集合……
对于台湾学生的校园生活,由于台湾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没有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加之选课自由,毕业要求学分数量也不高,学生在各类社团、野营、NGO活动、出国旅游和参加国际活动上面所花的时间比较多,因而花在课业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似乎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
方志操初到台湾时,曾对台湾学生的“懒散”颇有侧目,对台湾生学识的“匮乏”也感到难以理解。但逐渐他发觉,很多台湾学生在参与各类课余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非常宝贵的经验,锻炼出更为全面的能力。他们敢于表现自我,适应能力比较强,生活也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这些是很多大陆生比较欠缺的。
方志操身边的一些台湾同学,有单独一人漫游中东数国的,有几次去美国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有深入关注NGO与草根阶层权益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政治活动的积极分子。方志操说:“这种‘动’和‘玩’能够增广见闻、强健身心,其实也是一种‘正业’。”
台湾学生与大陆生的优势并不太一样,大陆生在与他们交际和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会感觉有不少的差距。而台湾学生对大陆生的博闻强记、思辨和口才、学习方法的系统,也早有所闻。
如何适应台湾高校生活?
台湾老师有时候也会以大陆生作为样板,激励台湾学生好好学习、面对竞争。最近由于开放陆生来台湾的关系,经常听到对两岸学生优劣的比较,还有此前“中央大学”洪兰教授批评台大学生懒惰一事,闹得满城风雨。
台湾学生受媒体的影响较大,除了一些政治专业的学生以外,普遍对时事没有深入的认识和较为独立的见解;对图书资料也不太会利用;学识积累不太够;有时候视野略显狭窄。
虽然总体上,有如章廉曾说的那样,台湾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陆生那样用功,但是,台湾学生在求学期间,也没有像大多数大陆生那样伸手向家长要钱,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打工了没?”是台湾校园中最流行的问候语,各类行之有效的“打工攻略”也是台湾大学生最喜欢探讨和谈论的问题。在他们的观念中,进入大学就已经等同于走入社会,这时还跟家人要钱是无能力的表现,也会被同学笑话。
打工之所以成为台湾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重心,是因为在台湾就业市场上,在高校期间是否有适当的工作经验,已成为能否进入单位或公司的敲门砖。曾赴台湾交换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强静雅说:“周围的台湾同学都比较辛苦,上完课大多数同学会去打工,晚上下班回到宿舍都要深夜一两点。”
台湾地区教育问题专家石咏琦觉得这很平常:“台湾学生本来就混个文凭而已。”但她同时也认为,“在大陆念书念出个书呆子来用处也不大。”10多名大陆交换生,他发现,“课堂上大陆同学通常是沉默的”。不过,当让大陆生回答问题时,对方的发言往往“让人眼睛一亮”。有一次,在他的政府与企业管理课上,一个叫唐离的复旦大学同学,娓娓道来一本厚达500页的书的精华,“他的发言让全班都震惊了,用一句俏皮话说,他读书读得如此之透彻,让60名台湾同学昏倒!”
但是,大陆生在台湾喜欢读万卷书,却似乎不爱行万里路。台湾辅仁大学教师张于真发现,来台学习的陆生似乎都没有什么安全感,其实他们一开始就是带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台湾,不过虽然他们很想去看看,但是又好像哪里都不敢去。
不过,相比香港高校每年在内地招生1000多人,首次在大陆招生的台湾高校的招生规模就超过了香港。台湾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理事长、东海大学校长程海东认为,目前只开放2000名大陆生来台,未来应该尽可能扩大开放名额。台湾教育管理部门也表示,明年在大陆招生规模将会继续扩大。有专家表示,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看,未来接纳大陆生求学的规模可望达到10万人。
读大学,为什么选择台湾?到台湾学习过的大陆生或许都有不同的理由。
方志操在其赴台就学心得体会中说,台湾的社会文化比大陆保留了更多儒家文明的因子,更强调闽南和客家文化流传下来的家族血缘和人情伦理,如此独具特色的华人社群便是他之前选择赴台交换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已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的方志操回忆说,在台湾,还有无数他在大陆高校没有碰到的“第一次”:第一次办入学手续有社区的中年妇女耐心帮忙带路和填表;第一次知道学生心目中最亲近的人是一个司机——那个每天开着校巴接送学生上山下山的司机“辉哥”;第一次看到一个学校的校长和一群各种主任站在烈日下接受学生代表及任何临时落座学生质询各种问题;第一次在上课到午夜后和老师一起去星巴克喝咖啡聊天……第一次遇到有老师把课程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做小组报告和小组论文,然后组合起来就成为本门课的“入门教材”可供日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