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悟的空间留给学生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ergh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悟”一词最早是从佛教中引入的。佛教禅宗讲求顿悟,慧能法师认为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据佛经记载,许多高僧正是因为顿悟而得道成佛的。可见“悟”的作用之大,一旦感悟,便会觉得豁然开朗,许多困扰多时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佛家参禅悟道需要“悟”,同样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领略人生百态也需要“悟”。这里所说的“悟”即是“感悟”。
  我们可以把“感悟”这个词一分为二来解释:“感”是指外界事物在人内心引起的感触,它是“悟”的基础;“悟“是指人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建构而获得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是“感”的升华。感悟的过程是人的思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感”与“悟”之间的关系。感悟能激发人的兴趣,带给人以乐趣。而兴趣和乐趣又是促进人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的动力。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人又会获得新的感悟。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已知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中学文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我们文学教学就是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本和课堂时间里了解生活、理解人生呢?我想教会学生感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运用感悟,学生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然而现在常常听到语文教师抱怨学生不懂感悟,不会感悟。究竟是什么原因削弱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其实翻开语文书,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极佳素材。然而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细致地分析,过分追求把握文章的思想价值,把一篇篇文字优美,蕴涵丰富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有时生怕学生不能理解,干脆自己分析并反复强调,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体验、感悟的乐趣。这些经过教师反复咀嚼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如同嚼蜡,毫无滋味可言。这样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呢?在这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原本应该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个性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教学效果因些也往往并不理想。为此,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感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感悟的空间无限广阔,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人世间的一事一物,都可以引发人有所感,进而有所悟。感悟的方式、感悟的层次,也会因为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该如何来培养感悟能力呢?我想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虽然感悟是主体生命的功能,只能自己完成,别人无法代替,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反复阅读教材。文学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我们去阅读实践。这里所说的反复阅读不是有口无心地重复朗读,而是剥茧抽丝地细细品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重点段落、细细品味关键语句,深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进而结合自己的个体经验去感悟文本的内涵。阅读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作为触发点为学生提供感悟的条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思孝。更重要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达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的良好效果。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每个人的感悟会因为其个性、经历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无须强求感悟的结果一致,应当允许多种合理的答案并存。要尊重学生的发言,那怕学生感悟的层次不高,也要及时加以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感悟的积极性。舒婷的《致橡树》是一感情细腻,蕴涵丰富的诗,诗人借木棉和橡树两个意象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如何能让学生读懂诗人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分析“木棉”和“橡树”两个意象入手,让学生渐渐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描写木棉和橡树的诗句,抓住关键字词:木棉有“红硕的花朵”,橡树有“铜枝铁干”,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从而揭示两个意象的深刻内涵。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咀嚼品味木棉对橡树的诚挚的表白,感受诗人炽热的情感。通过反复阅读体会,学生很快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诗歌的结尾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与诗歌的主旨不相符合。这个质疑立刻在全班引起了争论,有的认为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有的认为这是刻意拔高主题。争论异常激烈,大家莫衷一是。在这个时候我适当向他们补充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诗歌之所以如此结尾的原因。课后有许多学生在练笔中阐述了自己的爱情观,虽然有些思想还显得较为稚嫩,但是我感受了他们内心的感悟。
  感悟并非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佛家所讲求的“顿悟”也是僧人在多年研读佛经,终日冥思苦想基础上的豁然开朗。所以要提高感悟能力,学生必须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否则,感悟只会停留在浅层。其次要广泛地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知识面越广,感悟点就越多。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有许多事我们无法亲身体验,但借助阅读,我们可以感知那些闻所未闻的事物,体验那些从未经历的情感,从而感悟人生。此外,还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积累感悟的素材。观察时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更不能走马观花,要动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多层次,多角度地感知事物。这样我们就能从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为了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摘记本,不仅要将看到的好文章摘录下来,并要做适当的点评,谈谈读后的感悟。每个月在班中进行一次摘记交流活动。有些学生的摘记本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图文并茂,引得全班同学争相传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积累的积极性。除了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古人主张“熟讀精思”,这里的“思”就是把从文本中、生活中得到的素材与自己的个体经验相结合创造出感悟的过程。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不能被这些事物或现现象的表面所迷惑,要深入挖掘思考,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还要运用哲学思想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为此,在每堂课三分钟口练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一事一议”的内容。在口练中每位学生都对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事阐述自己的感受。有时一个话题会引来全班范围的大讨论,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思考走向深处,感悟也不断涌出。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写到:“人只有一根芦苇,是所有生物中最脆弱的生物,但这是会思想的芦苇。”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把感悟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会思想的芦苇”。
其他文献
Word文字处理软件提供了根据用户选择的样式自动生成目录的功能。但如果在同一篇文档中存在多个子目录,刷新时就会发生目录内容重复的现象。本文以合并两篇文档为例,采用插入书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职院校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
本文论述了图书馆为现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理论根据及可行性,并提出了为现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途径。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也逐渐上升。近年许多研究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和复发相关,且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儿童的身
血液高密度脂蛋白中的1-磷酸鞘氨醇参与了血管扩张、血管再生、内皮屏障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高密度脂蛋白的 多种功能.现对高密度脂蛋白结合1-磷酸鞘氨醇的血管保护功能做
在新教学理念及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下,教学要不断改进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课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易起源位置,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占所有室性期前收缩的80%以上。起源于该处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在75%~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应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如果教师长期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严重压抑了学生自主意识,造成了学生习惯地按教师的“吩咐”机械操作,形成被
<正> 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将可以从利用WTO规则和执行ATC协议中获得一定的出口利益,但入世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会较长期地面临着区域集团反歧视性关税政策,绿色贸易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