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针配合TD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九十六例门诊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治疗组四十八例以腹针配合TDP治疗,;对照组四十八例用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小于0.05)。结论: 腹针配合TD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 疗效明显好于药物治疗。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腹针; TDP;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亦称膝骨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发病率居全身骨性关节炎的首位,常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病情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的症状比较明显,活动受到限制,关节呈畸形等,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二0一三年十月至二0一四年九月,我院门诊运用腹针配合TD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四十八例,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
1.1临床资料
把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九十六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共四十八例,男二十一例,女二十七例;年龄45岁至55岁七例, 大于55岁四十一例;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患者三十例,大于一个月的患者十八例。对照组共四十八例,男二十例,女二十八例;年龄45岁至55岁九例, 大于55岁三十九例;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患者三十二例,大于一个月的患者十六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大于0.05),两组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一九九五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拟定。(1)近一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2)X线摄片显示骨赘形成;(3)关节液检查符合骨关节炎;(4)年龄≥40岁;(5)晨僵<30分钟;(6)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具备(1)(2)或(1)(3)(5)(6),或(1)(4)(5)(6)者即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腹针配合TDP治疗
处方:中脘穴、关元穴,深刺。双侧大横穴,中刺。患侧外陵穴,中刺。患侧下风湿点穴(外陵穴下5分外5分处),浅刺。留针三十分钟。并配合TDP照射腹部。每周连续治疗五次,休息两天,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
腹针与传统针灸的差异是进针时对取穴的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八寸。 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五寸。侧腹部从神阙穴、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六寸。腹针的取穴方法是排除人体因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为了强化无菌消毒观念,避免交叉感染,强调使用一次性针灸针,采用套管进针法。套管进针法不仅卫生安全,定位准确,而且操作简单易行。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要放松,双腿伸直或半屈曲,暴露腹部,常规消毒腹部皮肤,首先要求避开毛孔、血管,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治疗。腹针进针要求刺入皮肤时速度要快,取穴要准确。因为进针速度快能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确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腹针快速刺入皮肤后,由浅入深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询问病人,如果此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说明针刺深度合适。针刺时不做提插捻转,不强求有酸、麻、胀感。腹针的起针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应按照进针的先后顺序以序起针,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应该先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方法。
2.2对照组:药物治疗
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最好在进餐时服用,一次0.5g,一日三次,连续服用四周后观察疗效。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痊愈: 膝关节疼痛、肿胀消失, 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 功能活动好转;好转:膝关节肿胀减轻,功能活动有所好转;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3.2治疗结果如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8 27 13 6 2 96%
对照组 48 12 13 11 12 7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经卡方检验, P小于0.05。
4典型病例
张××,女,74岁,二0一三年十二月初诊。肥胖体型,经常失眠,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两月余,加重一周,走路时关节疼痛症状明显,靠别人扶着走路。查:膝关节畸形,肿胀及压痛明显。膝关节正、侧位平片示:髌骨、股骨髁呈唇样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起变尖,关节间隙变窄。化验抗链“0”、血沉、类风湿因子均正常。诊断: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处方:中脘穴、关元穴,深刺。双侧大横穴,中刺。双侧外陵穴,中刺。双侧下风湿点穴,浅刺。留针三十分钟,并配合TDP照射腹部。次日膝关节疼痛感明显减轻。治疗四周后膝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能轻松走路。同时体重减轻,失眠改善。一月后随访无不适感。
5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X线普查发现:15~24岁年龄组发生率为10%,大于55岁年龄组发生率高达80%,其中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在1/8左右[1]。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常常与脾气虚弱,肾气不足关系密切。既是由于年龄的增大,局部出现了老化性症状,又是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腹针疗法[2]是薄智云教授在临床上潜心研究几十年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的针灸治疗方法。治疗组处方中的中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关元穴培肾固本,两穴合用补益脾肾功能。大横是脾经的穴位,有调整脾脏、滑利关节的作用。外陵是胃经的穴位,在腹针的全息图中对应髋关节,是脏腑气血通往膝关节的必经之路。下风湿点在腹针的全息图中对应膝关节, 是治疗膝关节炎的重要穴位,具有消肿、止痛、通络的作用。同时配合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时产生一种特定的电磁波谱,有消炎、镇痛、催眠、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促进自身的调节机制、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促进了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 故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腹针配合TD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见效快, 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是一种无痛、高效、快捷、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而且经临床实践证明,还能起到减肥及改善睡眠等作用。肥胖又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治疗组的减肥作用还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战略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百成,张静.骨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晓霞(1964- ),女,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针灸主任医师,现任盐湖区九针医院副院长。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腹针; TDP;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亦称膝骨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发病率居全身骨性关节炎的首位,常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病情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的症状比较明显,活动受到限制,关节呈畸形等,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二0一三年十月至二0一四年九月,我院门诊运用腹针配合TD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四十八例,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
1.1临床资料
把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九十六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共四十八例,男二十一例,女二十七例;年龄45岁至55岁七例, 大于55岁四十一例;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患者三十例,大于一个月的患者十八例。对照组共四十八例,男二十例,女二十八例;年龄45岁至55岁九例, 大于55岁三十九例;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患者三十二例,大于一个月的患者十六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大于0.05),两组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一九九五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拟定。(1)近一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2)X线摄片显示骨赘形成;(3)关节液检查符合骨关节炎;(4)年龄≥40岁;(5)晨僵<30分钟;(6)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具备(1)(2)或(1)(3)(5)(6),或(1)(4)(5)(6)者即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腹针配合TDP治疗
处方:中脘穴、关元穴,深刺。双侧大横穴,中刺。患侧外陵穴,中刺。患侧下风湿点穴(外陵穴下5分外5分处),浅刺。留针三十分钟。并配合TDP照射腹部。每周连续治疗五次,休息两天,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
腹针与传统针灸的差异是进针时对取穴的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八寸。 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五寸。侧腹部从神阙穴、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六寸。腹针的取穴方法是排除人体因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为了强化无菌消毒观念,避免交叉感染,强调使用一次性针灸针,采用套管进针法。套管进针法不仅卫生安全,定位准确,而且操作简单易行。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要放松,双腿伸直或半屈曲,暴露腹部,常规消毒腹部皮肤,首先要求避开毛孔、血管,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治疗。腹针进针要求刺入皮肤时速度要快,取穴要准确。因为进针速度快能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确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腹针快速刺入皮肤后,由浅入深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询问病人,如果此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说明针刺深度合适。针刺时不做提插捻转,不强求有酸、麻、胀感。腹针的起针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应按照进针的先后顺序以序起针,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应该先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方法。
2.2对照组:药物治疗
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最好在进餐时服用,一次0.5g,一日三次,连续服用四周后观察疗效。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痊愈: 膝关节疼痛、肿胀消失, 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 功能活动好转;好转:膝关节肿胀减轻,功能活动有所好转;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3.2治疗结果如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8 27 13 6 2 96%
对照组 48 12 13 11 12 7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经卡方检验, P小于0.05。
4典型病例
张××,女,74岁,二0一三年十二月初诊。肥胖体型,经常失眠,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两月余,加重一周,走路时关节疼痛症状明显,靠别人扶着走路。查:膝关节畸形,肿胀及压痛明显。膝关节正、侧位平片示:髌骨、股骨髁呈唇样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起变尖,关节间隙变窄。化验抗链“0”、血沉、类风湿因子均正常。诊断: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处方:中脘穴、关元穴,深刺。双侧大横穴,中刺。双侧外陵穴,中刺。双侧下风湿点穴,浅刺。留针三十分钟,并配合TDP照射腹部。次日膝关节疼痛感明显减轻。治疗四周后膝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能轻松走路。同时体重减轻,失眠改善。一月后随访无不适感。
5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X线普查发现:15~24岁年龄组发生率为10%,大于55岁年龄组发生率高达80%,其中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在1/8左右[1]。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常常与脾气虚弱,肾气不足关系密切。既是由于年龄的增大,局部出现了老化性症状,又是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腹针疗法[2]是薄智云教授在临床上潜心研究几十年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的针灸治疗方法。治疗组处方中的中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关元穴培肾固本,两穴合用补益脾肾功能。大横是脾经的穴位,有调整脾脏、滑利关节的作用。外陵是胃经的穴位,在腹针的全息图中对应髋关节,是脏腑气血通往膝关节的必经之路。下风湿点在腹针的全息图中对应膝关节, 是治疗膝关节炎的重要穴位,具有消肿、止痛、通络的作用。同时配合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时产生一种特定的电磁波谱,有消炎、镇痛、催眠、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促进自身的调节机制、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促进了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 故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腹针配合TD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见效快, 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是一种无痛、高效、快捷、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而且经临床实践证明,还能起到减肥及改善睡眠等作用。肥胖又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治疗组的减肥作用还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战略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百成,张静.骨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晓霞(1964- ),女,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针灸主任医师,现任盐湖区九针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