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在读1000名师范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主要因素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错位,教学评价不合理,主讲教师水平有限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所属不同专业等。据此,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各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大三学生都以修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000名为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文科各专业取样500名(男生250名,女生250名);理科各专业取样500名(男生250名,女生250名),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8份,有效回收率96.8%,其中文科(488份,97.6%)问卷有效回收率略高于理科(480份,96%)。
二、研究结果
(一)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主体意识的弱化,师范生缺乏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意愿
问:你在参与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马原》、《思修》分别为同学们平时学习过程中默认的简称)过程中的选择是: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表现是衡量师范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愿意重要指标。结果显示,师范生在对待这三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愿上可分为三类:愿意、无所谓愿不愿意、不愿意。其中表示愿意的男女生(包括“都非常认真听讲并做笔记”、“都非常认真听讲”和“经常认真听讲”)分别为319人、387人、427人,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2.1%、38.8%、42.8%,平均值为37.9%;表示无所谓愿不愿意(包括“偶尔认真听讲”)的男女生分别为276人、281人、283人,占调查人数的27.1%、27.8%、28.4%,平均值为27.8%;而表示不愿意的男女生(包括“做自己喜欢的事”和“经常不来上课”)共有417人、334人、288人,占调查人数的41.7%、33.4%、28.8%,平均值为34.6%;无所谓愿不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之和高达62.1%,这样的比例只能说明师范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体意识弱化,缺乏主动的参与意愿是普遍现象,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选择“偶尔认真听讲”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师范生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做自习课程用来学习专业课程相当普遍。
2、精神享受的失落,师范生缺乏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体验
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成为促进或阻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在动因。
通过数据可以得出,真正期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均只有43人,占总人数的4.3%;而平均有483人选择“无所谓,谈不上愿不愿”,占总人数的48.3%;平均有448人选择“不愿意”,占总人数的44.8%。他们中一部分人觉得是因为害怕老师点名而不得已才来上课的,心里总有些排斥情绪,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较深的理论性和内容的说教性更让他们觉得心里不平衡甚至厌烦,更别提积极的课题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三、基本结论
(一)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偏差
师范生承担着未来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师范生最重要的角色规范之一,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在教育理念上更应该侧重育人,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德育”。调查中发现,高等师范院校评价标准单一化以及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行政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口号大于实际行动,现实中也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师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体系和全员教育平台,教育理念的弱视,导致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二)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偏差
调查中发现,在文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异质、开放、世俗的大众文化不断地冲击、渗透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文化载体与传播者,不仅需要吸收接纳传统文化,同时要引进与删选全球化带来的各式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置身于文化交锋的前沿。但同时,我们发现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与教材的变革却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突破也主要搁置停留在研究层面。
(三)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偏差
从宏观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丰富,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师范生还特别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认同教育。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形式上主要还是局限于政治理论课程,并没有把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采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资源的利用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微观上说,教师作为教育手段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过去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扭转,教师在教育理念的更新而并没有将角色定位在师生互动中。
四、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澄清价值、转变理念、深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1、提高觉悟,管理者要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贯彻到学校各方面建设中去。
认识到师范生的特殊地位与大学期间的重要性,是转变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基本前提。
2、强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效果上来。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师表”,重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可以展开竞赛型的教育评价和“我心目中的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
(二)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1、强化经典理论的教化和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蕴含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因素。凸显传统经典理论知识的教化作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仍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对于构建师范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框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主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必须建立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之上。
2、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学内容时效性、针对性和差异性。
加强对党的新理论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革,构建具有时代意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加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研究,整合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与此同时,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例如低年级着重师范生的“三观”教育,高年级则以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
(三)因材施教、真心关怀、构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模式
1、倡导和搭建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平台。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活动的主要平台,有效利用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使命感与自豪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培养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激发内在动力,以情感推动自我提升,在教育实习中达到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与自我成才的效果。
2、丰富和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道德课程在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理念,寻求知识性与思想性,政治性与教育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张世欣.师范生思想道德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9).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各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大三学生都以修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000名为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文科各专业取样500名(男生250名,女生250名);理科各专业取样500名(男生250名,女生250名),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8份,有效回收率96.8%,其中文科(488份,97.6%)问卷有效回收率略高于理科(480份,96%)。
二、研究结果
(一)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主体意识的弱化,师范生缺乏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意愿
问:你在参与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马原》、《思修》分别为同学们平时学习过程中默认的简称)过程中的选择是: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表现是衡量师范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愿意重要指标。结果显示,师范生在对待这三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愿上可分为三类:愿意、无所谓愿不愿意、不愿意。其中表示愿意的男女生(包括“都非常认真听讲并做笔记”、“都非常认真听讲”和“经常认真听讲”)分别为319人、387人、427人,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2.1%、38.8%、42.8%,平均值为37.9%;表示无所谓愿不愿意(包括“偶尔认真听讲”)的男女生分别为276人、281人、283人,占调查人数的27.1%、27.8%、28.4%,平均值为27.8%;而表示不愿意的男女生(包括“做自己喜欢的事”和“经常不来上课”)共有417人、334人、288人,占调查人数的41.7%、33.4%、28.8%,平均值为34.6%;无所谓愿不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之和高达62.1%,这样的比例只能说明师范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体意识弱化,缺乏主动的参与意愿是普遍现象,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选择“偶尔认真听讲”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师范生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做自习课程用来学习专业课程相当普遍。
2、精神享受的失落,师范生缺乏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体验
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成为促进或阻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在动因。
通过数据可以得出,真正期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均只有43人,占总人数的4.3%;而平均有483人选择“无所谓,谈不上愿不愿”,占总人数的48.3%;平均有448人选择“不愿意”,占总人数的44.8%。他们中一部分人觉得是因为害怕老师点名而不得已才来上课的,心里总有些排斥情绪,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较深的理论性和内容的说教性更让他们觉得心里不平衡甚至厌烦,更别提积极的课题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三、基本结论
(一)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偏差
师范生承担着未来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师范生最重要的角色规范之一,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在教育理念上更应该侧重育人,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德育”。调查中发现,高等师范院校评价标准单一化以及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行政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口号大于实际行动,现实中也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师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体系和全员教育平台,教育理念的弱视,导致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二)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偏差
调查中发现,在文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异质、开放、世俗的大众文化不断地冲击、渗透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文化载体与传播者,不仅需要吸收接纳传统文化,同时要引进与删选全球化带来的各式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置身于文化交锋的前沿。但同时,我们发现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与教材的变革却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突破也主要搁置停留在研究层面。
(三)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偏差
从宏观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丰富,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师范生还特别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认同教育。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形式上主要还是局限于政治理论课程,并没有把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采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资源的利用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微观上说,教师作为教育手段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过去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扭转,教师在教育理念的更新而并没有将角色定位在师生互动中。
四、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澄清价值、转变理念、深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1、提高觉悟,管理者要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贯彻到学校各方面建设中去。
认识到师范生的特殊地位与大学期间的重要性,是转变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基本前提。
2、强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效果上来。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师表”,重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可以展开竞赛型的教育评价和“我心目中的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
(二)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1、强化经典理论的教化和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蕴含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因素。凸显传统经典理论知识的教化作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仍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对于构建师范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框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主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必须建立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之上。
2、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学内容时效性、针对性和差异性。
加强对党的新理论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革,构建具有时代意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加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研究,整合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与此同时,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例如低年级着重师范生的“三观”教育,高年级则以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
(三)因材施教、真心关怀、构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模式
1、倡导和搭建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平台。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活动的主要平台,有效利用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使命感与自豪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培养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激发内在动力,以情感推动自我提升,在教育实习中达到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与自我成才的效果。
2、丰富和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道德课程在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理念,寻求知识性与思想性,政治性与教育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张世欣.师范生思想道德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