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文理学院 艺术表演与传媒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1)
摘 要: 对于地方高校的舞蹈艺术学科转型教育与教学改革而言,要改变学科的应用技术职业教育思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变“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为“师生互动”的复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自立、自律、自主地主动学习。同时,根据舞蹈学科的职业特性,积极寻求课程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舞蹈基训 应用转型 实践
我在“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程思考”一文中,曾经指出:“过去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过于寻求舞种风格,造成了‘薄基础、大风格’的局面。”[1]我认为,过去的高等艺术舞蹈教育在“基训”课程教学中,一是过于求大求全,未能从普通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二是在注重学生艺术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忽视舞蹈艺术的技术技能特性。这两个方面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舞蹈学生职业培养的应用能力偏弱。作为地方高校艺术学科舞蹈专业“基训”课程教学的应用转型,在教学理念上既要立足于舞蹈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人文素养,又要着重于舞蹈动作技术技能的刚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职业应用能力。据此,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蓝本,结合地方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拟定一套纵向性基础训练教学大纲与教材实现应用转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较合理的选择与途径。
首先,中国古典舞是在继承和发展戏曲舞蹈艺术基础上,吸收了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芭蕾、杂技、体操等科学训练方法,并最终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出发整合创新舞蹈身法动作韵律所构建的一个优秀的当代中国舞蹈种类。其文化的成因,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立舞蹈文化自信与自立,构建“具有‘古典化’内在精神与‘民族性’外部特征的一个国字号舞蹈雅文化种类”的硕果[2]。其次,“合理性”的文化思维传统贯穿中国古典舞价值认识始终,“阴阳互补”的宇宙观在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之道里,被视为身体“内外、上下、腹背、左右等一分为二的离合始反”之理。它既是一种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又是统一在中国古典舞动态审美结构内的基本功训练技法。再次,中国古典舞“基训”强调“跳、转、翻、控”四个方面技术技能的发展,比如:“掖腿转8至10圈”、“大跳接前空翻或侧空翻”、“旋子接侧手翻接旋子360”等,这些对跳、转方面和控制方面的改进,使控制能力、弹跳能力和旋转能力达到较高水准。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舞蹈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与教学方法,具备系统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点。这些民族独特的舞蹈技术技巧早已达到和超过世界水准,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舞蹈形式相媲美。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大学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主体的“纵向性”教学大纲;围绕应用转型,重新梳理与认识“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块与教学目标;根据高校学生认识与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思想,在高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实践上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一、科学规划教学大纲,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总纲要,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规划有利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的应用转型教学。所谓科学,对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程而言,就是用尽量少的训练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全面地解决所有(尽量多)的基础训练教学问题。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以舞蹈动作的技术技能训练与人文的审美风格训练为教学内容,大量舞蹈教学内容必须有的放矢地选择。“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问题是学生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与训练,解决身体动作在“跳、转、翻、控”等方面的舞蹈基础能力的问题。
我们在大纲的总任务中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艺术功能;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技术技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舞蹈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具体要求为:第一,加强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第二,跳跃、旋转、翻身各类技巧达到比较熟练和准确的程度;第三,强调舞姿在技巧与组合中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半脚尖的能力;第四,在组合中贯穿民族身法、韵律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条件因材施教。根据大纲的总任务与要求又制定了每个学期教学任务。如:第一学期,重点解决腰、腿的软开度与爆发力,同时,着重规整学生体态、基本舞姿,以及基本连接动作规格和正确的动作方法,并在期中后进行“跳、转、翻”技术技巧开法儿。第二学期,仍以基础练习为主,进一步加强本年级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动作的方法,并加强“跳、转、翻、控”的单一练习。第三学期,进入以训练技巧为主的阶段。强化“跳、转、翻、控”单一技术技巧的训练,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要求,适当进行组合练习。第四学期,仍以技巧训练为主,打下较扎实的技巧基础。“跳、转、翻、控”技术技巧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突破,并在风格性组合中练习。第五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和提高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相对成熟,进行表演性与综合性组合训练,并适当开展技术技巧复合练习。第六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提高与编创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比较熟练,学生开展综合性运用,并突出学生个体的特点与特色。
与此同时,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在人格自立、生活自律、知识自學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舞蹈基础训练”这门专业技术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长处,积极开展“案例式”、“项目式”、“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这样我们规划大纲时将“舞蹈基础训练理论与教学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大纲前四个学期中安排32节课时,分别讲授“中国古典舞基训概论”、“舞蹈课堂形式与结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舞蹈的地面训练”、“中国古典舞的上肢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腿部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腰部动作”、“舞姿控制”、“旋转”、“跳跃”、“翻身”、“舞蹈术语”、“舞蹈基础训练大纲与教材”等理论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是改变了过去“舞蹈基础训练”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口传身授的较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理论引导,学生实训提问的“师生互动”复合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文化与理念,达到“知其所以然”后自觉自发地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学习的目的与效果。 二、注重应用教学理念,实行舞蹈技能与舞蹈表演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高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实际上,地方高校转型是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以培养产生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3]。舞蹈艺术学科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转型培养是在教学理念上将舞蹈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转向职业人才培养,将舞蹈艺术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相联系。那么,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其职业显像是表演。舞蹈艺术职业高等教育要与舞蹈艺术的职业特性“舞台表演”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建立课堂到舞台表演的通路,这一通路最合适的选择是剧目教学。以往的剧目教学是单独开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它与舞蹈基础课程和风格课程尽管有一定联系,但在逻辑上不甚清晰。现在,我们将它与“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根据每个学期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与进度,分别要求剧目表演的逻辑层序。如:在第一学期完成独舞规定曲目片段表演;第二学期独舞规定曲目表演;第三学期独舞自选曲目表演;第四学期双(三)人舞自选曲目表演;第五学期群舞规定曲目表演;第六学期群舞自选曲目表演。这样从表演片段至表演作品,从规定曲目至自选曲目,从单独的个体表演至群体的场面表演,既满足教师对规定技术技能教学要求,又侧重学生个性技术技能的表演潜质发挥,逐步过渡和发挥“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艺术职业教育功能。
三、培养应用型舞蹈艺术人才,执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走向社会的职业化发展。在学校期间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必然的选项。这项内容主要是在剧目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向应用型教学实践转变。执行课堂走向社会,需要教师付出辛勤汗水与休息时间,需要教师对深化转型发展的高度认识。近几年,我校舞蹈专业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与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艺术培养与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相继与省、市演艺集团和文化、经济投资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联盟。如“穿紫河风光带文艺表演”、“《古汉伊人》文化旅游舞剧表演”、“雅韵三湘高雅艺术巡回展演”等。同时,在舞蹈学科各门课程教学中强化艺术表演与创作的应用功能,开展“舞蹈十佳选拔”、舞蹈“三独”人才培养、“舞蹈技能课程考试”等教学的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素养与能力。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的实践,就是要抓住地方高校的教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大纲与教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变“教师为主”的单一方式为“师生互动”的复合方式,引导学生探求舞蹈基础训练的“所以然”,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自立、自律、自学的主动性学习作用。同时,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学科自身职业的特性,积极寻求课程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应用转型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層次应用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正喜.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基训课程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13).
[2]金浩.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
[3]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4.4.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摘 要: 对于地方高校的舞蹈艺术学科转型教育与教学改革而言,要改变学科的应用技术职业教育思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变“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为“师生互动”的复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自立、自律、自主地主动学习。同时,根据舞蹈学科的职业特性,积极寻求课程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舞蹈基训 应用转型 实践
我在“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程思考”一文中,曾经指出:“过去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过于寻求舞种风格,造成了‘薄基础、大风格’的局面。”[1]我认为,过去的高等艺术舞蹈教育在“基训”课程教学中,一是过于求大求全,未能从普通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二是在注重学生艺术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忽视舞蹈艺术的技术技能特性。这两个方面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舞蹈学生职业培养的应用能力偏弱。作为地方高校艺术学科舞蹈专业“基训”课程教学的应用转型,在教学理念上既要立足于舞蹈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人文素养,又要着重于舞蹈动作技术技能的刚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职业应用能力。据此,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蓝本,结合地方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拟定一套纵向性基础训练教学大纲与教材实现应用转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较合理的选择与途径。
首先,中国古典舞是在继承和发展戏曲舞蹈艺术基础上,吸收了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芭蕾、杂技、体操等科学训练方法,并最终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出发整合创新舞蹈身法动作韵律所构建的一个优秀的当代中国舞蹈种类。其文化的成因,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立舞蹈文化自信与自立,构建“具有‘古典化’内在精神与‘民族性’外部特征的一个国字号舞蹈雅文化种类”的硕果[2]。其次,“合理性”的文化思维传统贯穿中国古典舞价值认识始终,“阴阳互补”的宇宙观在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之道里,被视为身体“内外、上下、腹背、左右等一分为二的离合始反”之理。它既是一种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又是统一在中国古典舞动态审美结构内的基本功训练技法。再次,中国古典舞“基训”强调“跳、转、翻、控”四个方面技术技能的发展,比如:“掖腿转8至10圈”、“大跳接前空翻或侧空翻”、“旋子接侧手翻接旋子360”等,这些对跳、转方面和控制方面的改进,使控制能力、弹跳能力和旋转能力达到较高水准。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舞蹈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与教学方法,具备系统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点。这些民族独特的舞蹈技术技巧早已达到和超过世界水准,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舞蹈形式相媲美。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大学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主体的“纵向性”教学大纲;围绕应用转型,重新梳理与认识“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块与教学目标;根据高校学生认识与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思想,在高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实践上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一、科学规划教学大纲,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总纲要,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规划有利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的应用转型教学。所谓科学,对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程而言,就是用尽量少的训练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全面地解决所有(尽量多)的基础训练教学问题。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以舞蹈动作的技术技能训练与人文的审美风格训练为教学内容,大量舞蹈教学内容必须有的放矢地选择。“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问题是学生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与训练,解决身体动作在“跳、转、翻、控”等方面的舞蹈基础能力的问题。
我们在大纲的总任务中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艺术功能;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技术技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舞蹈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具体要求为:第一,加强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第二,跳跃、旋转、翻身各类技巧达到比较熟练和准确的程度;第三,强调舞姿在技巧与组合中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半脚尖的能力;第四,在组合中贯穿民族身法、韵律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条件因材施教。根据大纲的总任务与要求又制定了每个学期教学任务。如:第一学期,重点解决腰、腿的软开度与爆发力,同时,着重规整学生体态、基本舞姿,以及基本连接动作规格和正确的动作方法,并在期中后进行“跳、转、翻”技术技巧开法儿。第二学期,仍以基础练习为主,进一步加强本年级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动作的方法,并加强“跳、转、翻、控”的单一练习。第三学期,进入以训练技巧为主的阶段。强化“跳、转、翻、控”单一技术技巧的训练,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要求,适当进行组合练习。第四学期,仍以技巧训练为主,打下较扎实的技巧基础。“跳、转、翻、控”技术技巧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突破,并在风格性组合中练习。第五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和提高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相对成熟,进行表演性与综合性组合训练,并适当开展技术技巧复合练习。第六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提高与编创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比较熟练,学生开展综合性运用,并突出学生个体的特点与特色。
与此同时,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在人格自立、生活自律、知识自學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舞蹈基础训练”这门专业技术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长处,积极开展“案例式”、“项目式”、“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这样我们规划大纲时将“舞蹈基础训练理论与教学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大纲前四个学期中安排32节课时,分别讲授“中国古典舞基训概论”、“舞蹈课堂形式与结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舞蹈的地面训练”、“中国古典舞的上肢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腿部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腰部动作”、“舞姿控制”、“旋转”、“跳跃”、“翻身”、“舞蹈术语”、“舞蹈基础训练大纲与教材”等理论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是改变了过去“舞蹈基础训练”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口传身授的较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理论引导,学生实训提问的“师生互动”复合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文化与理念,达到“知其所以然”后自觉自发地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学习的目的与效果。 二、注重应用教学理念,实行舞蹈技能与舞蹈表演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高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实际上,地方高校转型是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以培养产生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3]。舞蹈艺术学科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转型培养是在教学理念上将舞蹈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转向职业人才培养,将舞蹈艺术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相联系。那么,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其职业显像是表演。舞蹈艺术职业高等教育要与舞蹈艺术的职业特性“舞台表演”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建立课堂到舞台表演的通路,这一通路最合适的选择是剧目教学。以往的剧目教学是单独开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它与舞蹈基础课程和风格课程尽管有一定联系,但在逻辑上不甚清晰。现在,我们将它与“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根据每个学期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与进度,分别要求剧目表演的逻辑层序。如:在第一学期完成独舞规定曲目片段表演;第二学期独舞规定曲目表演;第三学期独舞自选曲目表演;第四学期双(三)人舞自选曲目表演;第五学期群舞规定曲目表演;第六学期群舞自选曲目表演。这样从表演片段至表演作品,从规定曲目至自选曲目,从单独的个体表演至群体的场面表演,既满足教师对规定技术技能教学要求,又侧重学生个性技术技能的表演潜质发挥,逐步过渡和发挥“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艺术职业教育功能。
三、培养应用型舞蹈艺术人才,执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走向社会的职业化发展。在学校期间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必然的选项。这项内容主要是在剧目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向应用型教学实践转变。执行课堂走向社会,需要教师付出辛勤汗水与休息时间,需要教师对深化转型发展的高度认识。近几年,我校舞蹈专业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与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艺术培养与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相继与省、市演艺集团和文化、经济投资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联盟。如“穿紫河风光带文艺表演”、“《古汉伊人》文化旅游舞剧表演”、“雅韵三湘高雅艺术巡回展演”等。同时,在舞蹈学科各门课程教学中强化艺术表演与创作的应用功能,开展“舞蹈十佳选拔”、舞蹈“三独”人才培养、“舞蹈技能课程考试”等教学的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素养与能力。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的实践,就是要抓住地方高校的教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大纲与教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变“教师为主”的单一方式为“师生互动”的复合方式,引导学生探求舞蹈基础训练的“所以然”,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自立、自律、自学的主动性学习作用。同时,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学科自身职业的特性,积极寻求课程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应用转型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層次应用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正喜.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基训课程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13).
[2]金浩.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
[3]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4.4.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