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目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在这种新教学形式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多元、灵动,教学的创新性和整体性得到凸显,学生的认知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习能力逐渐提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度挖掘项目学习的内涵、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重构,使信息技术教学趣味无穷。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学习;视角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67-02
项目学习是师生之间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多元交互合作中,完成学习活动,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主获得,这是项目学习赖以生存的土壤。小学信息技术本身包含众多的知识点,能够给学生以认知启迪。因此,教师要从学科特点着手,借助项目学习这种崭新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探索,在具体操作中实现能力提升。
一、问题领学,激活学生思考力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有比较清晰的操作流程。问题领学是项目学习的一大特色,对教学活动产生的推动力是显著的。课堂教学伊始,学生思维处于混沌状态,无法精准感知知识的特点,自然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借助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认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动力。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体现问题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时效性,从不同角度切入,给学生以不同层面的刺激。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初识WPS文字》时,学生对WPS的兴趣较低,认为学习这些东西没有多大用处。为了矫正学生的认知,教师给出思考问题:“儿童节快要到了,请大家制作一份‘我的儿童节礼物’電子小报,这是你们自己给自己准备的礼物。”因为是给自己准备的礼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开始探索WPS的功用。在制作电子小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呈现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教师给出选项,让学生完成对记事本、绘图、Word、WPS的认知。学生积极思考,对每种工具的作用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分析中,学生对各种工具的优势和短板都有了很好把握。在问题的助推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浅显的。
要想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摆脱传统提问方式的局限,尽量避免问题的概念化、程式化,彰显问题的独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时融入时代因子,让问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更加具有趣味性、新鲜感。
二、微课自学,启迪学生认知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未来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认知和需求最重要的动力,在这种动机的推动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索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精细化设计,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文本自学。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也是项目学习的主要渠道。它是借助简短的视频资源,将某一知识点呈现出来的学习形式。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加全面、深刻。
例如,教学《输入文字》时,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直接给出文字输入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不同学生采用的输入方法也是不同的。学生虽然知道如何输入、如何解决问题,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这时,教师巧妙借助微课将智能ABC输入法的相关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自主观看、学习。在观看中,学生若有所思,对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把握。微课观看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性复述。学生积极参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微课自学,不仅解放了教师,还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刺激,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会降低。教师巧妙借助微课这一手段,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处理,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自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也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互学,提升学生思维力
俗话说:“听来的知识忘得快,看到的知识记得住,探索过的知识才能会。”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面对繁杂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巧妙设计教学。引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教学趋势,满足新课改要求,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组互学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尤其要在分组上下功夫。分组需要一定的技巧,传统的前后分组虽然比较便捷,但互动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不妨革新分组形式,综合考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基础和认知特点。
例如,《编辑文档》一课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偏重于实践操作,学习重点和难点分别是文字的复制与修饰、段落的修饰。要想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教师应着重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分组探讨,逐步突破。在分组时,教师先选出每个组的“领头羊”,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跟随。这样的分组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权。分组是小组互学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分组结束后,教师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段落进行修饰。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吸收。
小组互学要想获得最大化的效果,形式选择也格外重要。如小组间竞赛、小组间辩论、小组内检查都是不错的选择,都能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启示。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现实需要,灵活运用小组互学,让学生对学习活动展开探究,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四、评价促学,助推学生学习力
设计一定量的实践训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完成认知强化,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亦是如此。理论学习只是基础,实践训练才是提升能力的关键。很多教师对实践训练是重视的,但往往忽视后续工作,即训练评价。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总认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精准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实践训练矫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当学生能够对自身优缺点有正确认识后,才能明确学习方向。
例如,教学《插入表格时》,教师展示出一套文字化的值日表和一套表格化后的值日表,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完成表格知识的学习。在学生掌握了表格知识后,教师展示训练题,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习了新知识,学生都乐意表现自己,积极参与展示。训练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展示环节,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快速升级。学生学习水平不同,解题思路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不能只说长处和优点,还要指出缺点和不足。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全面,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训练评价需要遵循客观性、主体性、灵活性、全面性的原则。学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做题过程中,读题能力、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有所不同,教师要及时发现,予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学习;视角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67-02
项目学习是师生之间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多元交互合作中,完成学习活动,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主获得,这是项目学习赖以生存的土壤。小学信息技术本身包含众多的知识点,能够给学生以认知启迪。因此,教师要从学科特点着手,借助项目学习这种崭新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探索,在具体操作中实现能力提升。
一、问题领学,激活学生思考力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有比较清晰的操作流程。问题领学是项目学习的一大特色,对教学活动产生的推动力是显著的。课堂教学伊始,学生思维处于混沌状态,无法精准感知知识的特点,自然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借助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认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动力。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体现问题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时效性,从不同角度切入,给学生以不同层面的刺激。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初识WPS文字》时,学生对WPS的兴趣较低,认为学习这些东西没有多大用处。为了矫正学生的认知,教师给出思考问题:“儿童节快要到了,请大家制作一份‘我的儿童节礼物’電子小报,这是你们自己给自己准备的礼物。”因为是给自己准备的礼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开始探索WPS的功用。在制作电子小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呈现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教师给出选项,让学生完成对记事本、绘图、Word、WPS的认知。学生积极思考,对每种工具的作用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分析中,学生对各种工具的优势和短板都有了很好把握。在问题的助推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浅显的。
要想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摆脱传统提问方式的局限,尽量避免问题的概念化、程式化,彰显问题的独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时融入时代因子,让问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更加具有趣味性、新鲜感。
二、微课自学,启迪学生认知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未来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认知和需求最重要的动力,在这种动机的推动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索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精细化设计,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文本自学。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也是项目学习的主要渠道。它是借助简短的视频资源,将某一知识点呈现出来的学习形式。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加全面、深刻。
例如,教学《输入文字》时,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直接给出文字输入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不同学生采用的输入方法也是不同的。学生虽然知道如何输入、如何解决问题,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这时,教师巧妙借助微课将智能ABC输入法的相关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自主观看、学习。在观看中,学生若有所思,对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把握。微课观看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性复述。学生积极参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微课自学,不仅解放了教师,还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刺激,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会降低。教师巧妙借助微课这一手段,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处理,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自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也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互学,提升学生思维力
俗话说:“听来的知识忘得快,看到的知识记得住,探索过的知识才能会。”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面对繁杂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巧妙设计教学。引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教学趋势,满足新课改要求,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组互学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尤其要在分组上下功夫。分组需要一定的技巧,传统的前后分组虽然比较便捷,但互动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不妨革新分组形式,综合考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基础和认知特点。
例如,《编辑文档》一课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偏重于实践操作,学习重点和难点分别是文字的复制与修饰、段落的修饰。要想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教师应着重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分组探讨,逐步突破。在分组时,教师先选出每个组的“领头羊”,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跟随。这样的分组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权。分组是小组互学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分组结束后,教师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段落进行修饰。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吸收。
小组互学要想获得最大化的效果,形式选择也格外重要。如小组间竞赛、小组间辩论、小组内检查都是不错的选择,都能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启示。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现实需要,灵活运用小组互学,让学生对学习活动展开探究,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四、评价促学,助推学生学习力
设计一定量的实践训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完成认知强化,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亦是如此。理论学习只是基础,实践训练才是提升能力的关键。很多教师对实践训练是重视的,但往往忽视后续工作,即训练评价。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总认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精准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实践训练矫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当学生能够对自身优缺点有正确认识后,才能明确学习方向。
例如,教学《插入表格时》,教师展示出一套文字化的值日表和一套表格化后的值日表,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完成表格知识的学习。在学生掌握了表格知识后,教师展示训练题,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习了新知识,学生都乐意表现自己,积极参与展示。训练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展示环节,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快速升级。学生学习水平不同,解题思路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不能只说长处和优点,还要指出缺点和不足。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全面,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训练评价需要遵循客观性、主体性、灵活性、全面性的原则。学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做题过程中,读题能力、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有所不同,教师要及时发现,予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