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药”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zde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年四十三岁的英国钢琴家詹姆斯·罗兹(James Rhodes)还没到中国大陆举行过音乐会。上海每年有几百场音乐会,假如其中有一场音乐会的名字叫“剃刀、小药丸和大钢琴:詹姆斯·罗兹钢琴独奏会”,乐迷会因为看到这个名字就买票吗?如果在公布音乐会的曲目时还顺便说,音乐会的形式是从头到尾都只开着一盏照亮键盘的灯,钢琴家会在演奏每首曲目之前和大家聊一会儿音乐,讲讲自己的故事,观众可以带着饮料进场,穿着最有个性的衣服,观众会买账吗?如果音乐会当天,票还没售罄,余票将会免费赠送,会不会有乐迷争抢着想要获赠入场聆听?可是说到底,以我们现在宣传一场音乐会的通常做法,取个特立独行的名字,用新奇的演出形式,选个非传统的演出场地,不按常规写一堆曲目介绍,甚至注明独奏家是伟大的钢琴家索科洛夫的粉丝,这一系列做法,能有效地提高一个在中国并不太出名的钢琴家的票房吗?


《重要的是音樂》詹姆斯·罗兹 著,周河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如果都没用,那么把音乐会的名字改为“被性侵的天才:詹姆斯·罗兹钢琴独奏会”如何?也许适得其反,没人敢去听了,音乐会也可能被要求中止举办,虽然儿童遭遇性侵的话题前不久还被舆论热议,电影《嘉年华》打动了许多人。古典音乐一向被认为是高雅、丰满、正确的,人们喜欢认为成功的音乐会钢琴家都是天才,哪怕在成长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郎朗在自传中讲述过父亲曾经带给他的巨大压力),人们的目光还是只会“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般地注意钢琴家们当下的荣誉和威望。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一个幼年曾经遭遇性侵、成长过程中多次因严重的心理疾病和谋求自杀而住进精神病院的人,会成为一个靠谱的演奏者。这样的人也能成功?这种钢琴家弹琴会好听吗?
  詹姆斯·罗兹的这本音乐自传《重要的是音乐》很好地回应了这些怀疑。作为一位近年来在全球享有声誉的音乐会钢琴家,以及在团队的帮助下很有创新意识地走出与众不同路线的畅销演奏家,罗兹的这本书以个人成长经历为例子,深刻、全面且惊心动魄地诠释了音乐如何介入、扎根、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在他千疮百孔的人生命途中,古典音乐尤其是钢琴作品,成了他的药,救了他,为他续命,使他越来越健康。以不可复制的经历跻身音乐界并且走红之后,罗兹凭借对音乐功用之本质的理解,用行动和文章直指当今古典音乐产业多年积累下来的弊病。他以自己那些略显剑走偏锋的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演释路线,主动去接近那些对音乐怀着激情的观众,哪怕时不时地违背利益集团的诉求和常规的行业秩序,也不担心得罪谁。因为他有不凡的过去,那些事情告诉他,既然没有什么好失去的,那就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



  《重要的是音乐》有一个亮眼的副标题: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乍一看会觉得这本书一定很酷,然而封底的内文选摘却让人看了心酸。“詹姆斯·罗兹六岁时被学校体育老师强奸了。不止一次。三十余年过去了,他依然被这一事件纠缠。在这本书中,他毫不掩饰地讲述了自己人生里每一个灼热的细节:性侵、借毒品和酒精逃避、自杀、精神病院里的强制治疗;初恋、婚姻、孩子的降临、离异、再次恋爱……”那个早早就毁了他一生的体育老师彼得·李在书中第两百十九页得到了应有的结局,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当十岁以下男孩的拳击教练,警察以十项强暴猥亵儿童的罪名逮捕了他,不久后他就中风死去。“这是我给你的信,彼得·李,当你在你污秽的坟墓里腐烂的时候,我要让你知道你还没有赢。”罗兹把这本书视为给曾经对自己施暴的仇人的一封信,而给负面经历相关者写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手段。在书中,罗兹还写到了自己的两任妻子、儿子、多位重要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关键时刻曾经帮助支持过自己的恩人等等,这些人见证了他过去四十年生活的坎坷。
  如副标题所指,伴随罗兹成长过程的除了时不时癫狂的身心状态、对付这些毛病的药物和其他靠谱或不靠谱的手段以外,与“重要的是音乐”这一书名相合的就是钢琴音乐。罗兹为这本书构建了独特的章节结构,以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开头的咏叹调和结尾的反复各为第一章和最终章的标题。他还指定了古尔德演奏的版本,使之成为了有声的音乐标题。中间的十八个章节也如法炮制,罗兹为每一章节选择了一首他青睐的古典音乐作品并指定演释版本。这些曲目与罗兹要讲述的内容是合拍的,他在每一章开头对这首曲目进行解读,寥寥数语,蜻蜓点水一般有趣甚至辛辣,时而讽刺,表现出钢琴家不羁的性格。第十七章的标题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59)的第二乐章,罗兹指定了德国钢琴家亚历山大·隆奎奇(Alexander Longquich)的录音,1994年由EMI唱片发行。罗兹在一节钢琴课后坐在咖啡馆里第一次听到这个录音就为之感动落泪,一位唱片录音师也评价这张专辑录得炉火纯青。然而在EMI全盛时期,古典音乐CD销售最为火爆的年代,这张碟却只卖出了七十多张。



  太疯狂了,怎么推荐如此小众的录音?而且是来自大厂牌、不为市场承认的专辑。在这一章里,罗兹记录了一段特殊的过程。2012年7月,他接受了一家数字电视频道的策划工作,开始录制一个电视节目。当时他已经暂时摆脱心理疾病的阴影,成为一个颇受欢迎的音乐会钢琴家和频频登上古典音乐类电视专题片的讲者。他来到一家精神病院,那里是封闭的,有安保防止病人逃走,他将在一台施坦威钢琴上演奏,与一些最脆弱的病人交谈。这是一次实验,看看音乐是否像罗兹经常讲述亲身经历时所说的那样,具有非凡的力量,能给陷入僵局的人的生活注入一丝阳光。然而他在此前不久的一些不妥的做法使他当时的女友哈蒂感到伤心,在罗兹去精神病院弹钢琴、录制节目的时候,哈蒂正在收拾家当搬离两人共同的居所。录制持续了几周,最终剪辑出来一部时长四十七分钟的片子,病人们被音乐所震撼,表现得非常积极。   然而音乐的力量还是最显著地体现在我们主人公的身上。当罗兹对女友的负疚之情与在精神病院接收到的负面气氛叠加,他近乎再次跌入充满无力感的崩溃状态,甚至立下新的遗嘱准备自尽。他想为儿子留下一段视频,但在重看时放弃了寻死的念头。几场音乐会的邀约来了,为了准备在芝加哥、香港和伦敦的几场音乐会,罗兹恢复了练琴,借助弹钢琴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身体与精力状态。巡演途中,他受到各地观众不遗余力的鼓励和欢呼,即便他对自己的演奏状态并不满意,观众也无差别地表示支持。在维也纳音乐厅的后台,他与一群乐手畅谈,后来才发现这群人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这令他这个业余出身的音乐家感到十分开心,他在那天的独奏会上状态奇佳,有如神助。音乐在关键时刻又一次挽留住了罗兹的生命。在他翻看前女友脸书导致情绪崩溃时,经纪人丹尼给了他两本关于身体与心灵创伤治疗的书。一个无数次连酗酒、自残、寻死、嗑药都无效的家伙,这次居然简简单单地看了两本书就自我治愈了,“需要用像这样的书来活命是叫人感到很屈辱的”。
  罗兹发现,自己意识到了被体育老师性侵之前的那个自己,他奇妙地感知到自己“并不是坏的或有毒的”,这与他在本书的前一百页不厌其烦且颇为无情地剖析、描述的那个自己完全不同。“我开始允许自己愈合并原谅自己,第一次接受一些事情。”“实际上我原谅了自己,为那些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是我的过失的事情,但我自从六岁起就认为那是自己的错。”伴随着练琴、演奏,罗兹找回了理想的自己。他曾远离钢琴整整十年,从浑浑噩噩地大学毕业到在伦敦金融城贪婪地工作、过物欲横流的生活。他从七岁开始就做着当钢琴家的梦,在家中偶然翻出一盒磁带,听到了布索尼改编巴赫的《恰空》(第四章),十岁在新的学校一边被学生欺侮一边自学钢琴——他甚至用三页详细描述了学会弹钢琴需要做哪些事情,十三岁时迷上了索科洛夫。快三十岁的时候他放弃金融工作,改投索科洛夫的前经纪人弗兰科门下打算做经纪业务,却阴差阳错被发现是个天才,跟随了一位良师,很快成为了具有音乐会水准的钢琴家,还自己着手办过独奏会。很多年后,他得到了另一位索科洛夫粉丝、香港富豪邓永锵的资助,摆脱了人生的困境。



  即便是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罗兹暂时丧失了弹琴的能力或根本就没有机会摸到钢琴,音乐都还在对他伸出双手。比如身陷精神病院生不如死的时候,一个因为交流索科洛夫的“风衣录音”而与他结识的乐友把一部最新款的苹果音乐播放器藏在洗发水瓶子里,利用探访的机会给他送了进去。每当黑夜降临,罗兹就偷偷听音乐,乐友仁慈豪放,为他存了几十亿字节的数字音乐,巴赫改编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的柔板(古尔德演奏版本)使他心境澄明,要“争取良好表现,早日出院”的目标更坚定了。
  《恰空》是罗兹从废人变成强人,从一无所有起步展开事业的最大机缘。在第十三章中,如同章节名称“肖邦《C大调练习曲》,Op.10 No.1”那般轻快、灿烂,不可思议地完美的是他和经纪人丹尼的巧遇。罗兹为了锻炼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会经常在购物排队时主动与邻人聊天。在一家咖啡馆门口,他碰到了比他年长十五岁的加拿大人丹尼,后者卖了经营多年的餐厅,到伦敦游荡。丹尼听说罗兹是钢琴家,主动提到了他知道的唯一一首钢琴作品就是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大喜过望的羅兹几乎口不择言,给丹尼讲了一大通巴赫的生平和创作故事,还真的在一家施坦威钢琴的展示店为丹尼弹了一遍,把后者弹哭了。丹尼的生意头脑由此开始助力罗兹一步步找到真实的自我,触摸音乐理想。丹尼组织了一套班子,为罗兹录制了第一张专辑,有巴赫、肖邦、贝多芬、莫什科夫斯基的作品以及两人的缘分之作《恰空》,专辑名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剃刀、小药丸和大钢琴》(Razor Blades, Little Pills and Big Pianos),“这七个单词可以用来定义我大部分的人生”。这张专辑还奠定了罗兹作为钢琴家的路线,封面照片是彻底的摇滚风,“少数几个古典音乐评论家以为唱片放错桌子了”。



  罗兹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观念使他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不古典”的风格。他不仅弹任何他认为重要的、精彩的作品,还在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圆顶剧场等各类格调完全不同的场地演奏。他参加电视片拍摄,故意选择出格的照片来做专辑的宣传。丹尼向罗兹建议,他应该像两人初遇时那样去诠释《恰空》,用自己的话向观众谈论作曲家和曲目,打破独奏会的常规,在曲目之间主动对观众说话,“让音乐会变成更身临其境、非正式的体验”。这一招使罗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他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这一创举也真是很妙,如罗兹所言,“我多么希望听到自打我小时候开始听音乐会起,见到的钢琴家中有谁对听众真正说起话来。如果能听到基辛、齐默尔曼或里赫特讲为什么选择弹这首贝多芬奏鸣曲,这曲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就会立马觉得非常赞。”



  罗兹对演奏者社交无能、与观众脱离、高高在上的姿态大加批判,但他认为装模作样地把古典音乐做得特别高雅,实际上在策划和营销上故步自封而挤出了好多潜在新观众的诸多艺术管理者更值得斥责,唱片公司耍着种种把戏只是为了苟活,评论家们要么十分幼稚要么老态龙钟。罗兹认为当今古典音乐界的幕后人员忽视了作曲家们当年本来就是“摇滚巨星”这一事实,“想把这美妙的音乐占为己有,只选择少数符合他们标准的人作为有价值的观众”,这一犀利的观点对行业的陈腐之风是一记重拳。他甚至拒绝为大唱片公司宣传要重视版权,因为“找到该为音乐埋单的理由时,乐迷自然就会付钱的”。他选择用行动来实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反正他生来孤独,已经过了会害怕、要曲意逢迎的年岁。
  体会音乐的力量、指明音乐和人生的方向,可谓《重要的是音乐》一书的根本目的。古典音乐产业走到今天,有种种的不完美,然而爱它的人们仍在不懈努力;这跟一些因种种原因而遭遇生命瑕疵的人们面临的困境颇有些相似,对他们而言,音乐应发挥其药用。该书的编辑曾按照罗兹在每个章节名中选取的曲目,制作了一个在线曲单,传播起来非常便捷。罗兹也在书中多次提到,现在获取音乐已经如此便捷,每个人都有机会在遭遇困境时向音乐伸出援手。对每个热爱古典音乐的人来说,也许音乐早已是生命中的印痕,生命也总有一天将会化为旋律永存。
其他文献
尼克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五人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1856年至1862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就读于圣彼得堡的数学与航海科学学院,其间沉迷于格林卡充满民族风格的歌剧创作,并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在后者的影响下树立了个人的音乐创作观念,继而放弃海军公职,全力投身于作曲。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以绚丽多彩的配器著称,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标题性和“
期刊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一位不可多得作曲家,同时也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纵观这位大师的一生,他历经沧桑,丧母之痛、婚姻不幸、朋友断交无一不影响着他本就敏感的心灵。与其说他笔下优美的旋律与他坎坷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倒不如说是他的这些人生阅历成就了他在音乐上极高的造诣。他的一生不可复制,他的旋律也无可比拟。  作为举世闻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职业
期刊
中国西部交响乐周是由文化部和西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部地区交响乐团参演的国家级重要交响乐艺术活动。它集中展示了西部交响乐的优秀成果,提升了西部交响乐的艺术水平,加强了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西部交响乐周创始于2010年,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在重庆、宁夏、新疆举办了三届。  第四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于2017年9月12日至22日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等地举行,主要内容包括西部
期刊
摇滚史上关于“地下丝绒”有一个著名的笑话:当年几乎没有多少人买他们的第一张唱片,但这些买了唱片的人后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其真正的妙语是“每一位朋克、后朋克和先锋流行艺术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都欠地下丝绒乐队一笔灵感的债,哪怕只是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列举出一大堆受其影响的著名人物:大卫·鲍伊(David Bowie)、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帕蒂·史密斯(Patti Sm
期刊
十一月的北京有些凉了下来,也许更显得天空的湛蓝,阳光的爽朗,秋叶的灿烂。就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季节,11月4日傍晚,北京音乐厅迎来了令人翘首期盼的舒伯特之夜——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  自从殷承宗先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莫斯科赢得了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殊荣后,他早已成为了几代钢琴学子心目中的榜样,他的辉煌琴声也不断回响在好几代爱乐者的耳畔。纵观殷承宗先生的保留曲目,从他的传奇代表作之一《黄河》协
期刊
莫斯科大剧院素来以歌剧及芭蕾演出享誉全球,其歌剧团和芭蕾舞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团体之一,拥有众多顶尖的歌唱家和舞者。如今,莫斯科大剧院已经走过了两百四十二个演出季,无数享誉全球的歌唱家、舞蹈家从这里走出,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就是在这里首演的。  2001年,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以芭蕾舞剧《天鹅湖》亮相当时开幕不久的上海大剧院,轰动一时。时隔十七年,莫斯科大剧院终于迎来了其歌剧团
期刊
这是我听的第二场慕尼黑爱乐音乐会。三年前他们在上海上演了全套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还记得那天超强台风袭击日本,结果“姐夫”(杰吉耶夫)没能随乐团飞来,由拉脱维亚指挥家安德里斯·波嘉代替。  2017年11月18日,江苏大剧院邀请到了慕尼黑爱乐(MPO)与杰吉耶夫。此次上演的四首曲目无疑是向MPO最辉煌时代的指挥切利比达克致敬: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冯·韦伯的《奥伯龙序曲》、瓦格纳的《唐豪
期刊
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男中音歌唱家德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 于2017年11月22日在伦敦的一所医院里去世,终年仅五十五岁。噩耗传来,全球歌剧迷为之哀伤。其实,自从霍洛斯托夫斯基两年多前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公布了自己患有脑部肿瘤的消息以来,他在全世界的粉丝们就一直关注着他的病情和他的演出日程。大家都希望他能早日康复,重返歌剧舞台。  霍洛斯托夫斯基是一位富有情
期刊
“在美国,大约每个有五千常住居民的社区范围内,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编制的社区乐团,或合唱团、管乐队、管弦乐团,这些社区乐团同时会下设各类青少年乐团。”当我第一次从一位大学语言学讲师口中得知这个数据的时候,着实有些震惊,而这位年轻讲师曾经也是她所叙述的这类社区青少年交响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和整个全民音乐教育体系的受益者之一。  根据“美国管弦乐团联盟”于2017年8月出版的一份《源自社区,服务社区: 管弦
期刊
十七世纪的荷兰被称为“黄金时代”,因为这一段时间它经历了通商、科技以及艺术的高度繁荣的时期。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史上第一个跨国公司就是1602年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它当时颁发的公司股票被认为是现代股票市场的最早体现。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荷兰为欧洲艺术的发展奉献出了包括伦勃朗、弗米尔这样一批杰出画家的不朽之作。这一世纪的荷兰画家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