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听的第二场慕尼黑爱乐音乐会。三年前他们在上海上演了全套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还记得那天超强台风袭击日本,结果“姐夫”(杰吉耶夫)没能随乐团飞来,由拉脱维亚指挥家安德里斯·波嘉代替。
2017年11月18日,江苏大剧院邀请到了慕尼黑爱乐(MPO)与杰吉耶夫。此次上演的四首曲目无疑是向MPO最辉煌时代的指挥切利比达克致敬: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冯·韦伯的《奥伯龙序曲》、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它们全都收录在切利比达克与MPO录制的EMI唱片里。
第一首贝多芬《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一声沉闷而有力的定音鼓拉开了音乐的序幕。整个乐团厚重、有力量,这个力从乐队中部偏右升起,随后单簧管开始深情地歌唱。单簧管手贝克尔(Ulrich Becker)是今晚的主角,无论是演奏贝多芬、韦伯、瓦格纳,还是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单簧管都是点睛之笔,是乐队的灵魂。贝多芬把时间交给单簧管、长笛,考验着演奏家们的耐心和实力。整首序曲演奏了十四分钟,切利版是十六分钟,越长越美妙,但对于乐手来说,时间越长越难把握。第二首韦伯的《奥伯龙序曲》带有强烈的圆舞曲风格,强烈而灿烂的定音鼓如四射的火花,推动着音乐的进行。瓦格纳《唐豪瑟序曲》与今晚的重头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呼应,因为那是献给瓦格纳的。首席小提琴劳伦兹(Lorenz Nasturica-Herschcowici)的琴音透亮。在一番迷人的弦乐过后,圆号带领他们齐奏,那是典型的瓦格纳风格。
“姐夫”用了五十六分钟演完了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切利版是六十四分钟)。如果说这部作品今晚的南京首演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只能怪作曲家自己。布鲁克纳写到第四部交响曲才被维也纳认可,之前他写过三部交响曲都不太成功。有一天,他带着手稿来找瓦格纳,瓦格纳看了之后说,“就这里!”他说的“这里”是否就是第一乐章的开始?这是肯定的。任何人,只要听到乐队开始的那几个颤音,就有一种莫名的悲从中来的感觉,然后你将会体会到,这是独一无二的布鲁克纳。
慕尼黑爱乐乐团从一开始就抓住你的心,正像他們在《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开始时表现的那样,几个颤音带来的悲凉一直持续到最后。法国号来了,虽然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中的法国号远不如在《第四交响曲》中那么强烈,它的灵魂性显露出来。布鲁克纳的音是下行的,而且下行得很厉害,下盘很重,一座大教堂冉冉升起。长笛呼出深情,在第一乐章结尾的时候,我们再一次听到开始时的颤音,再次感受到布鲁克纳身上的悲凉。小号吹奏起来,这是瓦格纳喜欢的强有力的主题。最后,还是长笛在唤醒,其实他不用唤醒,他是让我们感受悲凉。
第二乐章,只用了十四分钟,弱音收尾收得漂亮。第三乐章,带有圆舞曲风格,中提琴组很精彩,七分钟。第四乐章,在法国号的带领下,整个乐队奏出圣咏,小号、长号吹响,全乐队再次合奏,布鲁克纳最后步步稳固,盘旋上升,让人想起贝多芬。难怪乐评家汉斯利克讽刺它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瓦格纳《女武神》的杂糅,但是要到《第四“浪漫”交响曲》,布鲁克纳自己的风格才完全凸显出来:一座往上筑的大教堂,铜管乐为轴,弦乐、木管来砌造,终于抵达声音的最高点,一个与上帝同住的地方……
2017年11月18日,江苏大剧院邀请到了慕尼黑爱乐(MPO)与杰吉耶夫。此次上演的四首曲目无疑是向MPO最辉煌时代的指挥切利比达克致敬: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冯·韦伯的《奥伯龙序曲》、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它们全都收录在切利比达克与MPO录制的EMI唱片里。
第一首贝多芬《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一声沉闷而有力的定音鼓拉开了音乐的序幕。整个乐团厚重、有力量,这个力从乐队中部偏右升起,随后单簧管开始深情地歌唱。单簧管手贝克尔(Ulrich Becker)是今晚的主角,无论是演奏贝多芬、韦伯、瓦格纳,还是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单簧管都是点睛之笔,是乐队的灵魂。贝多芬把时间交给单簧管、长笛,考验着演奏家们的耐心和实力。整首序曲演奏了十四分钟,切利版是十六分钟,越长越美妙,但对于乐手来说,时间越长越难把握。第二首韦伯的《奥伯龙序曲》带有强烈的圆舞曲风格,强烈而灿烂的定音鼓如四射的火花,推动着音乐的进行。瓦格纳《唐豪瑟序曲》与今晚的重头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呼应,因为那是献给瓦格纳的。首席小提琴劳伦兹(Lorenz Nasturica-Herschcowici)的琴音透亮。在一番迷人的弦乐过后,圆号带领他们齐奏,那是典型的瓦格纳风格。
“姐夫”用了五十六分钟演完了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切利版是六十四分钟)。如果说这部作品今晚的南京首演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只能怪作曲家自己。布鲁克纳写到第四部交响曲才被维也纳认可,之前他写过三部交响曲都不太成功。有一天,他带着手稿来找瓦格纳,瓦格纳看了之后说,“就这里!”他说的“这里”是否就是第一乐章的开始?这是肯定的。任何人,只要听到乐队开始的那几个颤音,就有一种莫名的悲从中来的感觉,然后你将会体会到,这是独一无二的布鲁克纳。
慕尼黑爱乐乐团从一开始就抓住你的心,正像他們在《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开始时表现的那样,几个颤音带来的悲凉一直持续到最后。法国号来了,虽然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中的法国号远不如在《第四交响曲》中那么强烈,它的灵魂性显露出来。布鲁克纳的音是下行的,而且下行得很厉害,下盘很重,一座大教堂冉冉升起。长笛呼出深情,在第一乐章结尾的时候,我们再一次听到开始时的颤音,再次感受到布鲁克纳身上的悲凉。小号吹奏起来,这是瓦格纳喜欢的强有力的主题。最后,还是长笛在唤醒,其实他不用唤醒,他是让我们感受悲凉。
第二乐章,只用了十四分钟,弱音收尾收得漂亮。第三乐章,带有圆舞曲风格,中提琴组很精彩,七分钟。第四乐章,在法国号的带领下,整个乐队奏出圣咏,小号、长号吹响,全乐队再次合奏,布鲁克纳最后步步稳固,盘旋上升,让人想起贝多芬。难怪乐评家汉斯利克讽刺它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瓦格纳《女武神》的杂糅,但是要到《第四“浪漫”交响曲》,布鲁克纳自己的风格才完全凸显出来:一座往上筑的大教堂,铜管乐为轴,弦乐、木管来砌造,终于抵达声音的最高点,一个与上帝同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