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川市位于中国东部沙区边缘,北面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面是库布齐沙地,东面是毛乌素沙地,西与西南面是腾格里沙漠,南面是沙漠化十分严重的灵盐台地和毛乌素沙地前缘。处于荒漠与沙漠包围之中的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除了受本地风蚀扬尘的影响,还要受到外源地输入的影响。
一、银川市经济增长与环境空气质量关系
银川市地区生产总值2003年为156.6亿元,到2014年增长为1388.6亿元,12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经济的增长并未造成环境空气质量下降,而是进一步推动了银川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003年为293天,2012年为329天;2013年银川市执行国家制定的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依据新标准,2014年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为274天,居西北五省区(首府)城市第一位。银川市通过加强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大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开展循环经济、专项整治,使银川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二、银川市十二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目前,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选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GB3095—2012)标准的二级标准,本报告评价环境空气质量(2013年前用1996标准,2013年后用2012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硫2003年至2012年均值未超过空气质量标准。2005年以后有所下降,2013年超过空气质量标准。
2. 环境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氮2003年至2012年均值未超过空气质量标准。2005年以后有所下降,2009年以后呈上升趋势,2013年超过空气质量标准。
3. 环境空气质量中的可吸入颗粒物2003年至2012年年均值都超过空气质量标准,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有所上升。
三、污染原因分析
银川市属于煤烟型污染城市,年燃煤量由2005年214.5吨逐年上升到2013年的2091.9吨,燃烧含硫煤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另外,银川地区三面环沙,自然尘和城市扬尘及燃煤烟尘的排放,导致了银川市空气质量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污染加重。
银川市机动车保有量1996年为6万辆、2005年为20.5万辆、2012年为48.3万辆、2014年已达到64万辆,18年机动车增加了10.7倍。城市二氧化氮污染原因之一是机动车辆逐年增多,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增加。
银川市环境保护局于2013年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银川市颗粒物源开展解析工作,该项目于2014年11月18日通过专家论证验收。结论表明,银川市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贡献源为城市扬尘、煤烟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尘等一次排放源,其年分担率分别为42%、14%、14%和9%,二次粒子排放源的占量比较低。该结果表明,颗粒物是影响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中之重。银川四季城市扬尘分担率均较大,具有北方城市的污染特征。春季城市扬尘表现尤为突出,冬季煤烟尘的排放量明显,夏秋两季机动车尾气尘分担率最高。重污染多发生在春、冬季节,采暖季是需要重点控制的时段。
四、分析结论
1. 银川市大气环境污染因子可吸入颗粒物,2005年至2012年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达到0.119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19倍。
2. 银川市大气环境污染因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2003年至2012年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二氧化硫浓度值达到0.077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8倍;二氧化氮浓度值达到0.043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8倍。
3. 城市扬尘、煤烟尘、土壤风沙尘和汽车尾气尘是造成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的主要原因。
五、治理措施
根据《银川市环境保护行动计划(2014-2017年)》《银川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 依据《银川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结论,银川市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1. 银川市发展战略应以增强污染物治理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出发点。银川市现在的三区、两县基本上连成片,已建成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以及工业区,在冬季采暖期加上气象因素极易形成逆温和灰霾天气使空气污染加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根据气象条件在各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森林公园、湿地、绿化带作为连接方式,以增加城市环境空气的交换通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 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工业布局调整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进行。必须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将现有工业园区按照绿色工业园区标准建设成生态模式园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工业布局问题,城市周边工业的发展使烟尘扩散到城市,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灰霾天气加重市区的空气污染。对此,可通过工业布局调整和土地置换方式逐步消灭周边及市区污染企业,解决环境空气污染问题。置换后的土地功能要利于城市的生态建设,使银川市走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三统一,青山永续、绿水常清、生态平衡、资源生生不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银川市属于煤烟型污染城市,有效控制烟尘污染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依据《银川市高污染燃料控制办法》和《银川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等法规,加快燃煤管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能源锅炉的建设,加强城市周边地区的燃煤型污染源的整治,使冬季采暖期煤烟污染减少,以利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4. 加强城市环境监管,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扬尘是银川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之一,应严格执行《银川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银川市道路积土控制限值”,利用“银川市道路积土控制限值”地方标准,对道路干净程度进行评估,是控制城市扬尘的一种积极有效方法,对城市扬尘治理有重大意义。
5. 按照《银川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落实银川市《建筑施工工地环境管理规范》,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在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加强运输渣土、煤灰、煤炭、灰土、垃圾等易产扬尘的车辆管理。
6.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机构的职责和协调工作。按照《银川市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在用车检测制度,以“环保标志”为手段,实施严格的路检措施,加强机动车维修、保养和销售等的监督管理,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环境。
7. 近年来,银川市环保局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建设了“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建成了远程视频监控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了对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大气自动监测、远程烟尘视频监控和机动车尾气监控等,促使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保障了污染源治理效果。
2014年银川市委、政府在对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中将环保工作考核比重由5分增加到8分,同时将“蓝天工程”作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指标,促进环保工作的落实。另外,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2014年投入达7亿多元用于环境综合治理。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银川市连续8年取得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12天以上的好成绩,这标志着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平台区,也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因。为加快建设“两宜”城市,加快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建设开放银川、富裕银川、和谐银川、美丽银川,努力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执笔人:陈建平、徐凤新、孙胜民、刘永政、王学智)
责任编辑:谢 斌
一、银川市经济增长与环境空气质量关系
银川市地区生产总值2003年为156.6亿元,到2014年增长为1388.6亿元,12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经济的增长并未造成环境空气质量下降,而是进一步推动了银川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003年为293天,2012年为329天;2013年银川市执行国家制定的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依据新标准,2014年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为274天,居西北五省区(首府)城市第一位。银川市通过加强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大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开展循环经济、专项整治,使银川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二、银川市十二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目前,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选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GB3095—2012)标准的二级标准,本报告评价环境空气质量(2013年前用1996标准,2013年后用2012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硫2003年至2012年均值未超过空气质量标准。2005年以后有所下降,2013年超过空气质量标准。
2. 环境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氮2003年至2012年均值未超过空气质量标准。2005年以后有所下降,2009年以后呈上升趋势,2013年超过空气质量标准。
3. 环境空气质量中的可吸入颗粒物2003年至2012年年均值都超过空气质量标准,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有所上升。
三、污染原因分析
银川市属于煤烟型污染城市,年燃煤量由2005年214.5吨逐年上升到2013年的2091.9吨,燃烧含硫煤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另外,银川地区三面环沙,自然尘和城市扬尘及燃煤烟尘的排放,导致了银川市空气质量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污染加重。
银川市机动车保有量1996年为6万辆、2005年为20.5万辆、2012年为48.3万辆、2014年已达到64万辆,18年机动车增加了10.7倍。城市二氧化氮污染原因之一是机动车辆逐年增多,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增加。
银川市环境保护局于2013年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银川市颗粒物源开展解析工作,该项目于2014年11月18日通过专家论证验收。结论表明,银川市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贡献源为城市扬尘、煤烟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尘等一次排放源,其年分担率分别为42%、14%、14%和9%,二次粒子排放源的占量比较低。该结果表明,颗粒物是影响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中之重。银川四季城市扬尘分担率均较大,具有北方城市的污染特征。春季城市扬尘表现尤为突出,冬季煤烟尘的排放量明显,夏秋两季机动车尾气尘分担率最高。重污染多发生在春、冬季节,采暖季是需要重点控制的时段。
四、分析结论
1. 银川市大气环境污染因子可吸入颗粒物,2005年至2012年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达到0.119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19倍。
2. 银川市大气环境污染因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2003年至2012年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二氧化硫浓度值达到0.077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8倍;二氧化氮浓度值达到0.043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8倍。
3. 城市扬尘、煤烟尘、土壤风沙尘和汽车尾气尘是造成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的主要原因。
五、治理措施
根据《银川市环境保护行动计划(2014-2017年)》《银川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 依据《银川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结论,银川市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1. 银川市发展战略应以增强污染物治理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出发点。银川市现在的三区、两县基本上连成片,已建成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以及工业区,在冬季采暖期加上气象因素极易形成逆温和灰霾天气使空气污染加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根据气象条件在各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森林公园、湿地、绿化带作为连接方式,以增加城市环境空气的交换通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 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工业布局调整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进行。必须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将现有工业园区按照绿色工业园区标准建设成生态模式园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工业布局问题,城市周边工业的发展使烟尘扩散到城市,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灰霾天气加重市区的空气污染。对此,可通过工业布局调整和土地置换方式逐步消灭周边及市区污染企业,解决环境空气污染问题。置换后的土地功能要利于城市的生态建设,使银川市走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三统一,青山永续、绿水常清、生态平衡、资源生生不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银川市属于煤烟型污染城市,有效控制烟尘污染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依据《银川市高污染燃料控制办法》和《银川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等法规,加快燃煤管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能源锅炉的建设,加强城市周边地区的燃煤型污染源的整治,使冬季采暖期煤烟污染减少,以利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4. 加强城市环境监管,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扬尘是银川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之一,应严格执行《银川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银川市道路积土控制限值”,利用“银川市道路积土控制限值”地方标准,对道路干净程度进行评估,是控制城市扬尘的一种积极有效方法,对城市扬尘治理有重大意义。
5. 按照《银川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落实银川市《建筑施工工地环境管理规范》,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在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加强运输渣土、煤灰、煤炭、灰土、垃圾等易产扬尘的车辆管理。
6.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机构的职责和协调工作。按照《银川市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在用车检测制度,以“环保标志”为手段,实施严格的路检措施,加强机动车维修、保养和销售等的监督管理,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环境。
7. 近年来,银川市环保局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建设了“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建成了远程视频监控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了对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大气自动监测、远程烟尘视频监控和机动车尾气监控等,促使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保障了污染源治理效果。
2014年银川市委、政府在对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中将环保工作考核比重由5分增加到8分,同时将“蓝天工程”作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指标,促进环保工作的落实。另外,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2014年投入达7亿多元用于环境综合治理。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银川市连续8年取得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12天以上的好成绩,这标志着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平台区,也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因。为加快建设“两宜”城市,加快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建设开放银川、富裕银川、和谐银川、美丽银川,努力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执笔人:陈建平、徐凤新、孙胜民、刘永政、王学智)
责任编辑:谢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