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锦涛同志曾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雷锋精神在新世纪不但没有过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将变得更加重要。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可忽视、不容遗忘的德育资源,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树立,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上海建桥学院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把学习雷锋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育以“雷锋精神”作为标识符号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新形式、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54-03
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力最为深远的道德楷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雷锋及其雷锋精神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德育资源。如何让雷锋精神重焕光彩,激活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道德影响力,使雷锋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可学能学、可用能用,并能夠活学活用的德育资源,并且在学和用之后内化成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要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雷锋精神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同志把雷锋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全党全国掀起“学雷锋”的浪潮。此后,雷锋及雷锋精神伴随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影响、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成为指引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雷锋精神并不是一种僵化的道德教条,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20世纪6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真善美”,7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雷锋精神始终传承,其具有的时代气息也愈发鲜明。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些内涵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 雷锋精神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学者檀传宝在《德育原理》中指出,学校德育内容应包括四个层次:基本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信仰道德教育,而且把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归纳为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1]根据上述理论来分析归纳雷锋精神的内涵,即文明习惯对应道德修养方法、基本道德对应道德观念、公民道德对应道德理想、信仰道德对应道德悟性。[2]西方著名的道德教育“价值澄清”模式认为,“我们没有办法确定什么价值,或什么生活最适合任何一个人。但我们确实知道有哪些历程对于价值的获得最为有效”。[3]对于“价值澄清”模式,我国学者鲁洁认为,这类道德教育是“失去灵魂”的教育。她认为,“道德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必是一种价值教育,但这类道德充其量只可谓是一种知性教育,它触及不到学生融知情意为一体的内在的心灵和灵魂,是没有道德的道德教育”。[4]她强调“道德教育是最有魅力的教育,它着重的是人—人心—人的善心。德育课程要向生活世界回归,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大学生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促使大学生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5]同时,学者张福昌指出,在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七个坚持。即坚持把学习雷锋活动与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与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结合起来。[6]
三、上海建桥学院把雷锋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的实践探索
上海建桥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积极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努力培育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以“雷锋精神”作为标识符号的校园文化环境,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分别设计不同的学雷锋实践内容。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将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校风建设、文明创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使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入脑、入心,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把学雷锋实践活动划分为针对大一新生的雷锋精神的认知培育、针对在校生打造践行雷锋精神活动平台和创造条件鼓励毕业学生服务社会等三个不同阶段,实现学雷锋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和递进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阶段:入学新生的认知培育
对象:一年级新生
目标:雷锋精神的认知培育
措施平台:聚焦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参观雷锋馆、雷锋像,读雷锋日记,开好学雷锋主体班会课等主题教育,使新生尽快融入雷锋校园文化。邀请雷锋生前所在班的老班长、研究和弘扬雷锋精神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向新生宣传雷锋精神,同时通过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专栏,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建桥雷锋奖获得者的感人事迹。通过持续不断的感受式教育,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对我校学雷锋的传统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校风有明晰的认知。结合思想政治课,将我校设立雷锋奖11年来获金、银、铜奖表彰的学生先进事迹编写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案例,推出《平凡善者,从我做起》校本德育教材,使一年级学生感知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以历届雷锋奖获得者事迹为素材拍摄微电影,在课上播放,通过课堂讨论、设计实践项目等形式,引导一年级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如何把弘扬雷锋精神与我校人才培养的八个方面结合起来。同时,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以清扫校园为形式的“文明修身”活动。通过文明修身课程,在一年级学生中倡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每一位学生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与价值。通过广泛持续并深入的文明修身活动,大力培育奉献、友爱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文明修身活动,扩大雷锋精神在学生中的影响,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声望,感受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第二阶段:在校生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
对象:二、三年级校生
目标:在校生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
措施平台:建设好校园学雷锋平台,通过校园化、社会化、品牌化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雷锋平台,递进式地推动雷锋精神的践行。
1.校园化的学雷锋活动,打造如辅导员助理、文明修身学导、教学助理、“守护神计划”等学雷锋平台,推动学雷锋活动校园化。通过建设校园学雷锋平台,使学雷锋活动校园化,推动雷锋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引领大学生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引导优秀学生参与辅导员助理、文明修身学导、教学助理工作,用自己的特长服务广大学生。
2.社会化的学雷锋活动。如福利院敬老院志愿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弟、希望小学、烛光小学等。社会化的学雷锋活动,广泛扩大学雷锋活动的参与范围和影响范围,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強引导、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着力扩大学雷锋活动的社会认同,把学雷锋活动扩大到扶贫助学、慈善捐款、关爱农民工子弟等领域,不断拓展学雷锋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把学雷锋活动开展到公园、广场、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辐射延伸到周边社区。
3.品牌化的学雷锋活动,如上海科技馆志愿者团队。自2005年首次参加服务至今,参与科技馆志愿服务达1.3万多人次。学雷锋活动的品牌化,充分提升了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学校引导广大同学参加校内20余支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上海科技馆等校内外30余家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品牌化的学雷锋平台,广泛扩大在校生学雷锋活动的参与范围和影响范围。
学校将学雷锋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体系。根据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的规定,每位学生志愿服务必须满30个小时才能获得两个学分。学校将学雷锋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体系,以此引导全校学生投身学雷锋志愿者的活动中去,从制度上确保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同时,学校设立金、银、铜质雷锋奖章,在每年3月5日前后向学生颁授,表彰践行雷锋精神的优秀学生。并通过展示获雷锋奖章优秀学生的事迹,激励在校生。11年来,已有5078人获得雷锋奖章。
在此之外,学校大力开发、培育学生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平台,将雷锋精神中的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层次与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建设不同于传统志愿者活动的学雷锋项目平台。我校近年着重进行学生社团建设,精简文艺类社团,大力培植科技类社团,同时出台规章制度,对教师指导科技类社团、带领学生参与科技类竞赛进行制度保障。同时,每年在学生中摸排有创业意愿、创业项目的学生,开辟专区,由专人指导,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扶植培育。
学校在“雷锋奖”之外,还设立“清云奖”对弘扬雷锋精神的优秀学子进行表彰。“清云奖”包括三个方面:“感动建桥十大学子”、“建桥十大学习标兵”、“建桥十大创新创业之星”。这些奖项的设立,都是对雷锋精神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助人为乐等维度的弘扬,主旨是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雷锋不仅仅只存在于志愿者活动中,雷锋精神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常学常新,人人可学,鼓励学生持续不断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要求和目标,把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服务社会
对象:毕业生
目标:培养雷锋式毕业生,更好服务社会
措施平台:鼓励毕业生通过服务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参军等途径服务社会。通过服务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参军等服务社会,向部队输送优秀兵源,既是爱国爱校的表现,又是在以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校训。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学雷锋就是要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尽好义务,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把毕业生的培养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接专业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每个专业每学期都专门设置实训周来锻炼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开班讲座、学生直接对接企业实习等措施,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内化为促进就业成才软实力,培养具有踏实勤勉、敬业爱岗、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业精神的雷锋式毕业生。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里,加入我校雷锋奖中创新创业优秀学生代表案例,融入“雷锋精神”的敬业、创新、创业的新时代内涵。制作《建桥雷锋奖十年·十人》视频,聚焦10位已毕业的雷锋奖章获得者,讲述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扬雷锋精神、敬业奉献的事迹,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最后一课的教育。上海建桥学院把学习雷锋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说教中摆脱出来,变一阵风的运动式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到每年都有学雷锋的新举措,每年都涌现出一批学雷锋标兵,砥砺前行,不断把学雷锋活动深化。把雷锋精神与时代发展、学生特点、人才培养相结合,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和抓手,配合校内外各种学雷锋平台和项目,借助行动来强化理念,实现“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认知强化过程,推动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将德育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4.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1.
[3]R.H.Hersh等.德育模式[M].刘秋木,吕正雄,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84.
[4]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7.
[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2.
[6]张福昌.让雷锋精神永驻大学校园[N].光明日报,2006-9-20(10).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54-03
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力最为深远的道德楷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雷锋及其雷锋精神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德育资源。如何让雷锋精神重焕光彩,激活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道德影响力,使雷锋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可学能学、可用能用,并能夠活学活用的德育资源,并且在学和用之后内化成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要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雷锋精神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同志把雷锋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全党全国掀起“学雷锋”的浪潮。此后,雷锋及雷锋精神伴随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影响、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成为指引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雷锋精神并不是一种僵化的道德教条,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20世纪6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真善美”,7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雷锋精神始终传承,其具有的时代气息也愈发鲜明。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些内涵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 雷锋精神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学者檀传宝在《德育原理》中指出,学校德育内容应包括四个层次:基本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信仰道德教育,而且把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归纳为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1]根据上述理论来分析归纳雷锋精神的内涵,即文明习惯对应道德修养方法、基本道德对应道德观念、公民道德对应道德理想、信仰道德对应道德悟性。[2]西方著名的道德教育“价值澄清”模式认为,“我们没有办法确定什么价值,或什么生活最适合任何一个人。但我们确实知道有哪些历程对于价值的获得最为有效”。[3]对于“价值澄清”模式,我国学者鲁洁认为,这类道德教育是“失去灵魂”的教育。她认为,“道德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必是一种价值教育,但这类道德充其量只可谓是一种知性教育,它触及不到学生融知情意为一体的内在的心灵和灵魂,是没有道德的道德教育”。[4]她强调“道德教育是最有魅力的教育,它着重的是人—人心—人的善心。德育课程要向生活世界回归,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大学生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促使大学生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5]同时,学者张福昌指出,在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七个坚持。即坚持把学习雷锋活动与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与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结合起来。[6]
三、上海建桥学院把雷锋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的实践探索
上海建桥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积极探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努力培育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以“雷锋精神”作为标识符号的校园文化环境,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分别设计不同的学雷锋实践内容。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将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校风建设、文明创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使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入脑、入心,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把学雷锋实践活动划分为针对大一新生的雷锋精神的认知培育、针对在校生打造践行雷锋精神活动平台和创造条件鼓励毕业学生服务社会等三个不同阶段,实现学雷锋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和递进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阶段:入学新生的认知培育
对象:一年级新生
目标:雷锋精神的认知培育
措施平台:聚焦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参观雷锋馆、雷锋像,读雷锋日记,开好学雷锋主体班会课等主题教育,使新生尽快融入雷锋校园文化。邀请雷锋生前所在班的老班长、研究和弘扬雷锋精神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向新生宣传雷锋精神,同时通过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专栏,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建桥雷锋奖获得者的感人事迹。通过持续不断的感受式教育,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对我校学雷锋的传统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校风有明晰的认知。结合思想政治课,将我校设立雷锋奖11年来获金、银、铜奖表彰的学生先进事迹编写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案例,推出《平凡善者,从我做起》校本德育教材,使一年级学生感知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以历届雷锋奖获得者事迹为素材拍摄微电影,在课上播放,通过课堂讨论、设计实践项目等形式,引导一年级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如何把弘扬雷锋精神与我校人才培养的八个方面结合起来。同时,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以清扫校园为形式的“文明修身”活动。通过文明修身课程,在一年级学生中倡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每一位学生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与价值。通过广泛持续并深入的文明修身活动,大力培育奉献、友爱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文明修身活动,扩大雷锋精神在学生中的影响,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声望,感受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第二阶段:在校生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
对象:二、三年级校生
目标:在校生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
措施平台:建设好校园学雷锋平台,通过校园化、社会化、品牌化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雷锋平台,递进式地推动雷锋精神的践行。
1.校园化的学雷锋活动,打造如辅导员助理、文明修身学导、教学助理、“守护神计划”等学雷锋平台,推动学雷锋活动校园化。通过建设校园学雷锋平台,使学雷锋活动校园化,推动雷锋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引领大学生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引导优秀学生参与辅导员助理、文明修身学导、教学助理工作,用自己的特长服务广大学生。
2.社会化的学雷锋活动。如福利院敬老院志愿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弟、希望小学、烛光小学等。社会化的学雷锋活动,广泛扩大学雷锋活动的参与范围和影响范围,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強引导、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着力扩大学雷锋活动的社会认同,把学雷锋活动扩大到扶贫助学、慈善捐款、关爱农民工子弟等领域,不断拓展学雷锋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把学雷锋活动开展到公园、广场、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辐射延伸到周边社区。
3.品牌化的学雷锋活动,如上海科技馆志愿者团队。自2005年首次参加服务至今,参与科技馆志愿服务达1.3万多人次。学雷锋活动的品牌化,充分提升了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学校引导广大同学参加校内20余支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上海科技馆等校内外30余家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品牌化的学雷锋平台,广泛扩大在校生学雷锋活动的参与范围和影响范围。
学校将学雷锋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体系。根据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的规定,每位学生志愿服务必须满30个小时才能获得两个学分。学校将学雷锋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体系,以此引导全校学生投身学雷锋志愿者的活动中去,从制度上确保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同时,学校设立金、银、铜质雷锋奖章,在每年3月5日前后向学生颁授,表彰践行雷锋精神的优秀学生。并通过展示获雷锋奖章优秀学生的事迹,激励在校生。11年来,已有5078人获得雷锋奖章。
在此之外,学校大力开发、培育学生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平台,将雷锋精神中的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层次与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建设不同于传统志愿者活动的学雷锋项目平台。我校近年着重进行学生社团建设,精简文艺类社团,大力培植科技类社团,同时出台规章制度,对教师指导科技类社团、带领学生参与科技类竞赛进行制度保障。同时,每年在学生中摸排有创业意愿、创业项目的学生,开辟专区,由专人指导,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扶植培育。
学校在“雷锋奖”之外,还设立“清云奖”对弘扬雷锋精神的优秀学子进行表彰。“清云奖”包括三个方面:“感动建桥十大学子”、“建桥十大学习标兵”、“建桥十大创新创业之星”。这些奖项的设立,都是对雷锋精神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助人为乐等维度的弘扬,主旨是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雷锋不仅仅只存在于志愿者活动中,雷锋精神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常学常新,人人可学,鼓励学生持续不断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要求和目标,把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服务社会
对象:毕业生
目标:培养雷锋式毕业生,更好服务社会
措施平台:鼓励毕业生通过服务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参军等途径服务社会。通过服务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参军等服务社会,向部队输送优秀兵源,既是爱国爱校的表现,又是在以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校训。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学雷锋就是要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尽好义务,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把毕业生的培养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接专业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每个专业每学期都专门设置实训周来锻炼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开班讲座、学生直接对接企业实习等措施,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内化为促进就业成才软实力,培养具有踏实勤勉、敬业爱岗、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业精神的雷锋式毕业生。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里,加入我校雷锋奖中创新创业优秀学生代表案例,融入“雷锋精神”的敬业、创新、创业的新时代内涵。制作《建桥雷锋奖十年·十人》视频,聚焦10位已毕业的雷锋奖章获得者,讲述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扬雷锋精神、敬业奉献的事迹,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最后一课的教育。上海建桥学院把学习雷锋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说教中摆脱出来,变一阵风的运动式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到每年都有学雷锋的新举措,每年都涌现出一批学雷锋标兵,砥砺前行,不断把学雷锋活动深化。把雷锋精神与时代发展、学生特点、人才培养相结合,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和抓手,配合校内外各种学雷锋平台和项目,借助行动来强化理念,实现“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认知强化过程,推动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将德育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4.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1.
[3]R.H.Hersh等.德育模式[M].刘秋木,吕正雄,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84.
[4]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7.
[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2.
[6]张福昌.让雷锋精神永驻大学校园[N].光明日报,2006-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