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钢集团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我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揭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二号高炉使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改革开放以来,首钢获得了巨大发展,1994年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同时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辖股份公司、新钢公司、矿业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建工集团、军工集团、实业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79年到2003年,首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费358亿元。2003年,首钢资产总额626亿元;2004年集团销售收入619亿元,同比增长39.9%,实现利润12.47亿元,同比增长21.6%,钢铁业实现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30.7%,均创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集团在职职工12万人。
首钢作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95年以前基本上是单一法人、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从1996年开始首钢实行集团化改革,逐步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非钢产业和钢铁辅助单位分立为子公司和独立厂,形成了多法人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促进各子公司积极开拓外部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得了积极成效。非钢产业子公司2004年实现整体盈利,实现利润3.27亿元,同比增利4.26亿元;销售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34.4%;开拓外部市场取得新成绩。
1999年9月,首钢钢铁主流程中的部分工厂组建为上市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产总额100亿元,股本金23.1亿股,其中首钢总公司持有国有法人股19.6亿股,占84.85%,社会流通股3.5亿股,占15.15%。2000年8月,国家对首钢钢铁主流程中非上市的工厂和特钢部的资产实施债转股,同华融、东方、信达3家资产公司共同组建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资产总额140亿元,净资产76亿元,其中首钢总公司占53%,3家资产公司占47%。钢铁主流程全部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2003年底首钢股份公司又成功发行了可转股债券20亿元,为进一步增资扩股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做强一批、放活一批、调整一批的总体思路,基本完成了全集团清产核资工作,为全面开展产权界定创造了条件。到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12个单位的辅业改制工作,涉及在册职工1447人,离退休职工995人。各子公司也对下属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外合资合作,成立了众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实体。近年来又开展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经营者团队和职工持股,国有股不再占主体或完全退出,建立新体制、新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总公司和各子公司健全完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份公司还建立股东会),处理好与党委会、工会、职代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工作规则和监事会、职代会工作条例,努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范运行。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推进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体系,加大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干部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工作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推进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全员劳动合同管理,开展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集团职工人数从1995年的24.64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2万人。在集团内部实施资产重组,首钢冶金建设公司托管了修理厂、铸造厂,第二耐火材料厂托管第一耐火材料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有进有退,对长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已完成了北京重型机器厂和镇江船舶公司的破产,地处辽宁的风光机械厂、地处长春的吉林柴油机厂已进入破产程序,地处黑龙江的庆华工具厂明年进入破产程序;推进部分外埠企业划归地方管理工作,目前已划转了4
家企业,还将北京的7家企业划归区县管理等。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已完成了钢铁主流程ERP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正在按照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首钢坚持以发展主导产品、主导项目、主导业务为龙头,以改革为突破口,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首钢地处首都北京,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举办2008年奥运会,首钢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首钢坚持“质量、品种、效益、环境”的发展道路,按照服从和服务于发展首都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出“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的一切”、“把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变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苦干三年,为首钢新的大发展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奋斗目标,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调整和完善首钢发展战略,在逐步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钢铁生产能力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适用技术改造钢铁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同时发展有优势的非钢产业,把首钢的发展溶入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更好地兼顾国家、北京市和企业及广大职工的利益。目前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为首钢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再创首钢辉煌的信心和积极性。
首钢集团发展战略总体构想是:做强做大核心产业钢铁业;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每个产业中要培育自己的核心业务、核心能力,有若干个具有优势产品的骨干企业,形成海内外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发展格局。集团销售收入和在岗职工收入2005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力争再翻一番。把首钢建设成为在钢铁业和综合实力方面处于全国一流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钢主要采取以下发展措施:
一是在分步压缩和转移北京地区钢铁冶炼部分生产能力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相继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已占钢材产量的50%以上。最近又建成了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的彩涂板、镀锌板生产线,即将建设冷轧板生产线,生产国内紧缺的高级建设用板、家用电器板、汽车用板等,同时开发工业用钢新产品,大力发展钢结构制造产业,为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服务。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钢铁生产能力,也不是简单地“搬迁”和复制,而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适用技术,促进首钢和整个国家钢铁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首钢高新技术产业和非钢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首钢与日本大企业合作,发展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汽车空调器等高技术产品。又与国内高科技企业合作,投资触摸电脑、中关村软件园、钕铁硼永磁材料等。去年首钢又在香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光掩膜项目。现在首钢非钢产业总体上还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下一步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首钢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电子机电制造业要提高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整合电子整机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制造薄板坯连铸设备、冷轧配套设备、工程机械、变电设备和电站设备的配套产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建筑业要发挥首钢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场馆、市政改造、城铁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各建设公司逐步成为工程技术和工程承包的技术管理型公司,房地产业要努力打造优秀开发团队,通过广泛合作,开发新的大项目,带动首钢相关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要发挥首都区位优势,形成社区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旅游服务、保育幼教等多种经营实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物业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
矿产资源业要通过以矿办矿、合资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做好矿产资源接替,提高盈利水平。同时,与国内外优势资源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海外事业要以香港地区资源为主体,对香港上市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和拓展资本运作的能力。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1995年以来,首钢累计投入19.21亿元,先后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42项,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2004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无组织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5年降低78.41%、86.49%、74.45%和84.38%。在搞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首钢正在进行的利用焦炉系统处理城市废塑料;利用高新技术对钢铁固废资源进行深加工;利用日本绿色援建项目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熄焦工程;用新技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与北京环保企业合作开发汽车环保产品、“噪声与震动控制”产品和服务业务;正在探讨引进世界领先的地源热泵技术这一可再生的能源为室内供暖和制冷等。还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溶融还原技术、氢冶金技术,有利于实现钢铁清洁化生产的根本变革,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在北京大力发展首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北京地区形成无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业,各优势非钢产业和研究开发体系组成的首钢总部经济,在北京形成一定规模的新的经济载体,引领首钢集团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发展首都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打造企业文化 增强核心竞争力
文/樊旭东牟欣伦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现有8个分公司,净资产6.6亿元。公司被中国企业形象认定委员会授予“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称号,被中消协授予“诚信单位”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产品被评为国家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黑龙江省著名商标”、“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等殊荣,企业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几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弘扬新时期的北大荒精神,孕育并弘扬了“诚信敬业,求是创新,奋勇争先,产业报国”的企业精神,初步形成了以“振兴大豆,产业报国”为主旋律的九三油脂企业文化体系及特色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公司立足创造九三油脂特色企业管理,“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质量上,效益出在管理上”。提出了“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产品系列化,市场国际化”的“八化”方针,通过管理把全体员工的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汇集并提升为“振兴大豆,产业报国”的整体价值观,用文化力驱动生产力。
一、实施“三能管理”、“三种机制”,营造竞争文化
公司坚持“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操作人员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和经营管理人员年度全员民主评议末位淘汰机制,把管理机制的创新统一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要求上来,激发全员的创新活力。
二、加强质量管理,铸就质量文化
公司深化质量教育,强化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分层次、多形式的质量教育活动,促进员工自觉地把先进的质量观贯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使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隐瞒缺陷、不传递缺陷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确定了“以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领先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为顾客营造高品位的生活质量”的质量理念。从1998年起,公司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2003年又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公司先后从美国、瑞典等国家引进一批油脂加工业技术领先的生产、检测设备,确保了公司产品品质的稳定和卓越。为了占领国内大豆加工的前沿,2002年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大豆精深加工技术,现在已初步完成“3316”工程的建设,即建设“绿色有机大豆种植基地、大豆粗加工基地、大豆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三个基地,形成脂肪、蛋白、保健品三个品系,生产维生素E、卵磷脂、异黄酮、大豆皂甙等16种产品。公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应用,2001—2002年,先后聘用具有高级职称、学有专长的优秀科技人才作为技术带头人,聘请国内外同行业知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探讨质量问题,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三、加强科技管理,提升科技文化
公司坚持“技改创新、科技强企”的发展战略,发挥集产品和技术开发、科技管理、质量管理职能于一体的科技队伍的积极性,依靠先进的大豆加工及深加工工艺和技术,自主研发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水平的专利技术产品。其中大豆天然维生素E、异黄酮等产品的开发不但获得了专利,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公司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逐年增加,确立了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
四、优化市场服务,建立营销文化
公司在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行“企业形象、职业道德、服务行为”三个规范,努力提高服务客户的质量。为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潜在需求,强化服务客户职能,将服务客户直接推向市场前端;公司为客户建立档案,依据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细分市场,追求服务的“标准化、个性化和人性化”;按时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积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主动服务,实现客户受益和企业发展双赢。
五、倡导现代管理文化理念,推进企业信息化
公司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远程数字监控系统、金蝶财务K/3系统和办公自动化(OA)等应用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生产管理实现了重点部位的全程监控;会统核算实现了自动生成与汇总,并可通过因特网实现对各下属单位和销售网点进行远程会统数据监控;销售管理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与北京世华、农业部、中国农业产业化等6家专业信息中心联网。这些管理手段和信息资源的成功使用,为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公司通过品牌文化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为塑造品牌新形象、增强九三品牌竞争优势提供了智力和文化支持。一是实施名牌战略,塑造产品新形象。形成了“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文化。通过品牌文化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为塑造品牌新形象、增强九三品牌竞争优势提供智力保证。二是恪守诚信原则,营造经营形象。始终坚持“守信是成功者的座右铭,失信是失败者的墓志铭”的诚信观。公司恪守商业道德,构建市场信誉。公司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黄金客户和百家信用企业、首批“黑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三是支持公益光彩事业,塑造社会形象。公司吸纳的2
000多名员工中,有半数以上是当地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公司还将温暖送给贫困学生,资助几十名特困学生,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已达2000多万元。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我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揭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二号高炉使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改革开放以来,首钢获得了巨大发展,1994年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同时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辖股份公司、新钢公司、矿业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建工集团、军工集团、实业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79年到2003年,首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费358亿元。2003年,首钢资产总额626亿元;2004年集团销售收入619亿元,同比增长39.9%,实现利润12.47亿元,同比增长21.6%,钢铁业实现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30.7%,均创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集团在职职工12万人。
首钢作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95年以前基本上是单一法人、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从1996年开始首钢实行集团化改革,逐步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非钢产业和钢铁辅助单位分立为子公司和独立厂,形成了多法人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促进各子公司积极开拓外部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得了积极成效。非钢产业子公司2004年实现整体盈利,实现利润3.27亿元,同比增利4.26亿元;销售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34.4%;开拓外部市场取得新成绩。
1999年9月,首钢钢铁主流程中的部分工厂组建为上市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产总额100亿元,股本金23.1亿股,其中首钢总公司持有国有法人股19.6亿股,占84.85%,社会流通股3.5亿股,占15.15%。2000年8月,国家对首钢钢铁主流程中非上市的工厂和特钢部的资产实施债转股,同华融、东方、信达3家资产公司共同组建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资产总额140亿元,净资产76亿元,其中首钢总公司占53%,3家资产公司占47%。钢铁主流程全部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2003年底首钢股份公司又成功发行了可转股债券20亿元,为进一步增资扩股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做强一批、放活一批、调整一批的总体思路,基本完成了全集团清产核资工作,为全面开展产权界定创造了条件。到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12个单位的辅业改制工作,涉及在册职工1447人,离退休职工995人。各子公司也对下属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外合资合作,成立了众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实体。近年来又开展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经营者团队和职工持股,国有股不再占主体或完全退出,建立新体制、新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总公司和各子公司健全完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份公司还建立股东会),处理好与党委会、工会、职代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工作规则和监事会、职代会工作条例,努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范运行。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推进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体系,加大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干部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工作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推进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全员劳动合同管理,开展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集团职工人数从1995年的24.64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2万人。在集团内部实施资产重组,首钢冶金建设公司托管了修理厂、铸造厂,第二耐火材料厂托管第一耐火材料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有进有退,对长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已完成了北京重型机器厂和镇江船舶公司的破产,地处辽宁的风光机械厂、地处长春的吉林柴油机厂已进入破产程序,地处黑龙江的庆华工具厂明年进入破产程序;推进部分外埠企业划归地方管理工作,目前已划转了4
家企业,还将北京的7家企业划归区县管理等。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已完成了钢铁主流程ERP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正在按照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首钢坚持以发展主导产品、主导项目、主导业务为龙头,以改革为突破口,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首钢地处首都北京,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举办2008年奥运会,首钢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首钢坚持“质量、品种、效益、环境”的发展道路,按照服从和服务于发展首都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出“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的一切”、“把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变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苦干三年,为首钢新的大发展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奋斗目标,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调整和完善首钢发展战略,在逐步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钢铁生产能力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适用技术改造钢铁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同时发展有优势的非钢产业,把首钢的发展溶入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更好地兼顾国家、北京市和企业及广大职工的利益。目前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为首钢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再创首钢辉煌的信心和积极性。
首钢集团发展战略总体构想是:做强做大核心产业钢铁业;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每个产业中要培育自己的核心业务、核心能力,有若干个具有优势产品的骨干企业,形成海内外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发展格局。集团销售收入和在岗职工收入2005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力争再翻一番。把首钢建设成为在钢铁业和综合实力方面处于全国一流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钢主要采取以下发展措施:
一是在分步压缩和转移北京地区钢铁冶炼部分生产能力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相继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已占钢材产量的50%以上。最近又建成了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的彩涂板、镀锌板生产线,即将建设冷轧板生产线,生产国内紧缺的高级建设用板、家用电器板、汽车用板等,同时开发工业用钢新产品,大力发展钢结构制造产业,为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服务。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钢铁生产能力,也不是简单地“搬迁”和复制,而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适用技术,促进首钢和整个国家钢铁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首钢高新技术产业和非钢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首钢与日本大企业合作,发展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汽车空调器等高技术产品。又与国内高科技企业合作,投资触摸电脑、中关村软件园、钕铁硼永磁材料等。去年首钢又在香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光掩膜项目。现在首钢非钢产业总体上还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下一步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首钢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电子机电制造业要提高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整合电子整机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制造薄板坯连铸设备、冷轧配套设备、工程机械、变电设备和电站设备的配套产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建筑业要发挥首钢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场馆、市政改造、城铁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各建设公司逐步成为工程技术和工程承包的技术管理型公司,房地产业要努力打造优秀开发团队,通过广泛合作,开发新的大项目,带动首钢相关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要发挥首都区位优势,形成社区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旅游服务、保育幼教等多种经营实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物业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
矿产资源业要通过以矿办矿、合资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做好矿产资源接替,提高盈利水平。同时,与国内外优势资源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海外事业要以香港地区资源为主体,对香港上市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和拓展资本运作的能力。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1995年以来,首钢累计投入19.21亿元,先后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42项,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2004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无组织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5年降低78.41%、86.49%、74.45%和84.38%。在搞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首钢正在进行的利用焦炉系统处理城市废塑料;利用高新技术对钢铁固废资源进行深加工;利用日本绿色援建项目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熄焦工程;用新技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与北京环保企业合作开发汽车环保产品、“噪声与震动控制”产品和服务业务;正在探讨引进世界领先的地源热泵技术这一可再生的能源为室内供暖和制冷等。还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溶融还原技术、氢冶金技术,有利于实现钢铁清洁化生产的根本变革,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在北京大力发展首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北京地区形成无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业,各优势非钢产业和研究开发体系组成的首钢总部经济,在北京形成一定规模的新的经济载体,引领首钢集团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发展首都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打造企业文化 增强核心竞争力
文/樊旭东牟欣伦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现有8个分公司,净资产6.6亿元。公司被中国企业形象认定委员会授予“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称号,被中消协授予“诚信单位”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产品被评为国家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黑龙江省著名商标”、“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等殊荣,企业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几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弘扬新时期的北大荒精神,孕育并弘扬了“诚信敬业,求是创新,奋勇争先,产业报国”的企业精神,初步形成了以“振兴大豆,产业报国”为主旋律的九三油脂企业文化体系及特色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公司立足创造九三油脂特色企业管理,“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质量上,效益出在管理上”。提出了“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产品系列化,市场国际化”的“八化”方针,通过管理把全体员工的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汇集并提升为“振兴大豆,产业报国”的整体价值观,用文化力驱动生产力。
一、实施“三能管理”、“三种机制”,营造竞争文化
公司坚持“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操作人员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和经营管理人员年度全员民主评议末位淘汰机制,把管理机制的创新统一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要求上来,激发全员的创新活力。
二、加强质量管理,铸就质量文化
公司深化质量教育,强化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分层次、多形式的质量教育活动,促进员工自觉地把先进的质量观贯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使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隐瞒缺陷、不传递缺陷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确定了“以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领先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为顾客营造高品位的生活质量”的质量理念。从1998年起,公司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2003年又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公司先后从美国、瑞典等国家引进一批油脂加工业技术领先的生产、检测设备,确保了公司产品品质的稳定和卓越。为了占领国内大豆加工的前沿,2002年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大豆精深加工技术,现在已初步完成“3316”工程的建设,即建设“绿色有机大豆种植基地、大豆粗加工基地、大豆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三个基地,形成脂肪、蛋白、保健品三个品系,生产维生素E、卵磷脂、异黄酮、大豆皂甙等16种产品。公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应用,2001—2002年,先后聘用具有高级职称、学有专长的优秀科技人才作为技术带头人,聘请国内外同行业知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探讨质量问题,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三、加强科技管理,提升科技文化
公司坚持“技改创新、科技强企”的发展战略,发挥集产品和技术开发、科技管理、质量管理职能于一体的科技队伍的积极性,依靠先进的大豆加工及深加工工艺和技术,自主研发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水平的专利技术产品。其中大豆天然维生素E、异黄酮等产品的开发不但获得了专利,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公司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逐年增加,确立了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
四、优化市场服务,建立营销文化
公司在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行“企业形象、职业道德、服务行为”三个规范,努力提高服务客户的质量。为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潜在需求,强化服务客户职能,将服务客户直接推向市场前端;公司为客户建立档案,依据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细分市场,追求服务的“标准化、个性化和人性化”;按时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积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主动服务,实现客户受益和企业发展双赢。
五、倡导现代管理文化理念,推进企业信息化
公司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远程数字监控系统、金蝶财务K/3系统和办公自动化(OA)等应用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生产管理实现了重点部位的全程监控;会统核算实现了自动生成与汇总,并可通过因特网实现对各下属单位和销售网点进行远程会统数据监控;销售管理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与北京世华、农业部、中国农业产业化等6家专业信息中心联网。这些管理手段和信息资源的成功使用,为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公司通过品牌文化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为塑造品牌新形象、增强九三品牌竞争优势提供了智力和文化支持。一是实施名牌战略,塑造产品新形象。形成了“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文化。通过品牌文化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为塑造品牌新形象、增强九三品牌竞争优势提供智力保证。二是恪守诚信原则,营造经营形象。始终坚持“守信是成功者的座右铭,失信是失败者的墓志铭”的诚信观。公司恪守商业道德,构建市场信誉。公司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黄金客户和百家信用企业、首批“黑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三是支持公益光彩事业,塑造社会形象。公司吸纳的2
000多名员工中,有半数以上是当地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公司还将温暖送给贫困学生,资助几十名特困学生,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已达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