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选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往往通过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而科学探究离不开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指材料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材料的选择往往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材料的组合,不仅能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去。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效选择和巧妙组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意义重大。
  一、聚焦目标,有效取舍
  我参加本市的优质课比赛,当确定《浮与沉》为参赛课题时,我知道自己面对的将是巨大的挑战。一节所谓的老课题如何能有新意?在最初的设计稿中,“创新”一直是我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我和团队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大情境:
  熊猫博士在做一项科学研究,因为助手的粗心,把三个一样的瓶子混淆了(当然,此时的瓶身已被不透明的包装纸包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来分辨出这三个不同的瓶子?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将三个瓶子放入水中,最终呈现出漂浮、悬浮、下沉三种状态。利用不同状态的玻璃瓶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同一个大情境下串联,并且在拓展环节依然利用三个小瓶子模拟潜艇的工作原理,整个设计做到了首尾呼应。
  我带着自己满意的作品与团队老师进行了沟通,然而,团队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样的设计贴合本节课的目标吗?实验课上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只是创新,科学性也很重要。”回味之后,我明白了,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学生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原本设计的材料只有玻璃瓶,材料单一,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无法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最终我舍弃了利用玻璃瓶贯穿始终的大情境。
  再例如,在《分一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我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的材料,包括积木、铅笔、树叶、衣物、车的卡片、垃圾桶等,而从课堂效果看,由于我给的材料太多,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探究的难度,使学生无从下手。课程结束后,我认识到实验材料过多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关注无关的现象,挑选材料时要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滥”。最终我只留下了树叶、车、垃圾桶三个材料,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典型材料,让实验材料与科学问题、探究结论紧密联系。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选择直观性强、易于理解的材料,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保证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教具,突破难点
  实验材料的选取对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好的实验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燃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科学知识。
  例如,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环节中,传统的教具为皮筋、测力计,这两种材料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利用直尺测量皮筋的长度变化时,因为一部分皮筋在水中,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实验误差;利用测力计测量时,学生还未学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无形中为实验的开展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自制了教具——平衡木。实验之前,需要将平衡木调成水平,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一侧的钩码放入水中,因为浸入水中的钩码受到了浮力,平衡木会出现明显的倾斜。从课堂效果看,实验现象明显,能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例如,在《太阳和影子》一课中,认识一天中影子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是其中的教学难点。在最初的实验教学中,我選择了以手电筒为教具。手电筒的位置移动要像太阳一样呈弧形,早晨低、中午高、傍晚低;手电筒的光要始终对着铅笔;等。学生在操作时无法完成,导致最终的实验结果并不准确。为方便教学,在栾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以丛老师为主的科学团队制作了日影变化演示仪,它由灯泡、面板、铅笔、开关、纸屏等组成,打开开关后,小灯泡模拟太阳光,通过移动灯泡的位置在纸屏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地点同一物体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这个教具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形象直观,收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因此,在实验前,老师要对实验有一个整体把握,选取的实验材料要能够呈现明显的实验现象,并科学地说明问题,不可偏离实验目的,更不能出现科学性偏差。
  三、典型材料,引发思考
  科学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完成,不同的实验材料产生的效果会有一些差异。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选择典型性材料,以更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浮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学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科学,构建亲切的科学课堂氛围。我选择的其中一对实验材料是苹果、葡萄。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成了实验材料,一下子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的关系。尤其是放入水中之后,又大又重的苹果浮在水面上,而又小又轻的葡萄却沉入了水底,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影子》一节课中,学生的已有认知是:对于影子,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但是不能基于生活经验分析影子形成的条件,更不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选择的实验材料是:不透明的三角形卡片和透明的正方形卡片。设计的游戏环节如下:选择材料,小组合作,做出屏幕上出示的影子形状。
  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无法完成升级赛的图形。当光遇到透明的正方形卡片时,大部分的光会穿过它,因此在纸屏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子。最终学生自主得出这样的结论:形成清晰的影子必须有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发问题。”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应该重视材料的选择,做好充足准备,保证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验”“体悟”“体认”实践性课程。学生可以在全身心参与活动时体验和感受生活,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要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
期刊
信息技术在渐渐融入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越发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师,也积极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引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继而探讨“互联网+”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渐渐被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其作为
期刊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人。智慧课堂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智慧性。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促进教师构建多元的教学环境并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基于对智慧课堂的认识,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为教育理念核心,以“希沃”教学软件为多媒体技术基石,创建了具有丰富高效、趣味互动、
期刊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推动了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然而,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成果展示平台、未能使全体学生参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对此,老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室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智慧教室的运用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推
期刊
我們生活在一个缺乏个性的时代,这主要是缘于对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的判断。按理说,时代进步最显著的标志就应该是个性的充分展示,但实际情况刚好是共性淹没了个性。这是人类文明演化至今的最大悖论。  当人类生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时候,个性和共性都呈现在各个群体中间。一个群体和另外一个群体产生联系时,彼此都很容易展示个性。这些个性体现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举手投足都显示出新鲜的个性魅力,当然在对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到,科学课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数字化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从而培养其探究科学的思维,学会探究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探究仪器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数字化探究仪
期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中国历史越来越多,我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画面不时在我眼前浮现.
期刊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制定的教学目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角度来看,老师要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来完成课堂创新,就必须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在其引导下以更好的方式予以呈现,在带给学生新颖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为了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文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在各学科内的广泛应用,小学科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的方法,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运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就是一个创新的举措。与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模式相比较,运用微课不仅能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应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老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科学游戏也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教育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在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和兴趣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他科技、文体活动的特点,使这些已有的动机和兴趣与学习发生联系,把这些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本文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例,阐述科学游戏融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三大建议。  一、以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