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濛。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小山乐府》)
【品读】
读书人至元代,可谓前途黯淡矣!科考多年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漠视,严苛的民族歧视制度,以及元朝自身内部官僚机构的倾轧争斗,使得历来与统治阶层互为唇齿的汉族知识分子不得不远离政治,屈居下流。元代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儒生地位沦落至娼妓和乞丐之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一流的文人沉沦下僚,在实行科举制度后的宋明清,已经是个例,而在元代,却是集体的行为。即使在元仁宗延祐开科之后,还是有大批空有报国志向的文人滞留民间,郁郁不得志,只能在瓦肆勾栏中消遣度日——元曲大家张可久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可久,字小山,庆元(治今浙江宁波)人,是元朝晚期的散曲家。张可久一生仕途坎坷,屈居下僚,晚年寓居杭州。张可久的散曲比较注重格律工整,语言雅致,喜融诗词句法入散曲,故风格趋于典雅蕴藉。这首《人月圆·客垂虹》,正是张可久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写得悲痛沉郁,将自己的一生乃至于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的身世之悲描写得淋漓尽致。
“垂虹”本是江苏吴江长桥上的一座亭子,号称垂虹亭,自宋代建成后,一直有文人骚客在这里聚会赋诗。到了元代后期,知识分子自北方南移,垂虹亭更是文人雅士聚居之地,这首曲子就是张可久客居苏州时在垂虹亭所作。
开篇,作者望吴江的三高祠,对张翰、范蠡、陆龟蒙这三位前世高人钦慕不已:西晋的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羹而辞职还乡,最终躲过了一场大难;范蠡曾帮助越王攻灭吴国,功成后却隐退江湖,泛舟江上,避免了“兔死狗烹”之悲剧;陆龟蒙是晚唐时的著名隐士,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精通诗书礼仪典籍,却归隐田家,躬耕南亩,品茶吟诗,在晚唐纷乱之中得以善终。这三位都是一时之才俊,生于乱世却能全身而退。故而鄉人为其设三高祠纪念。作者亦从三人的事迹入手,看似赞叹前人,实是感慨自己。张可久以元曲著名,清词丽句为天下人所传,而自己虽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只能沉沦下僚,以致老大无成,徒唤奈何。
下阕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一连三个排比式问句起端,似问人而实问己,似问己而实问天。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此处正是呼天唤地,一腔愤懑悲凉之意油然而生。这三个问句,虽排山倒海而来,却也错落有次,情感的波澜一层高过一层,首问“故人何在?”显然是说自己背井离乡,客居他乡,中国人安土重迁,講究叶落归根,作者却远离故土乡人,为生计颠沛流离;若远离故土能够建功立业,也可补偿离乡之苦,然而紧随而来的却是“前程那里?”即似我这般远离故土亲人,依然还是为稻粱谋,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杳若黄鹤,前程渺不可及,人生的落脚点无处寻觅,更让人产生苍凉无助之感,而这一腔心事,若有人诉说,或还可稍解心痛,但接连一句“心事谁同?”却将这希望一并破灭,在茫茫人海中,并无一二知音可听我倾诉心中苦闷,于是苦上加苦,闷上加闷,再回首看自己,“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满地黄花堆积,一盏孤灯伴着夜雨,唯见秋风寥落,瑟瑟深寒,自己一腔抱负尚未施展,却早已满头霜雪,亦以步入了人生之晚秋!人生的苦楚何止千万,而怀才不遇之苦,老大无成之苦,犹如刀凿斧刻,铭于心头,末世难消。
一篇作品,若只述个人的得失,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然而落笔为千千万万失意的知识分子鸣不平,则必将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张可久的《客垂虹》,便是这样的作品。这首曲子实为元代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写照,当作者写下“青灯夜雨,白发秋风”八个字时,心中是何等感慨、悲凉、无助和彷徨。苏轼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即使人生如一场大梦,我们也终不能脱离此梦,也因此不得不生出万千感慨。而饱读诗书,才华满腹,却仕途蹭蹬,老大无成,在一片愁云笼罩下的,岂止是张可久个人的悲剧,更是有元一代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悲剧,惜乎,惜乎!(杜蘅)
(《小山乐府》)
【品读】
读书人至元代,可谓前途黯淡矣!科考多年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漠视,严苛的民族歧视制度,以及元朝自身内部官僚机构的倾轧争斗,使得历来与统治阶层互为唇齿的汉族知识分子不得不远离政治,屈居下流。元代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儒生地位沦落至娼妓和乞丐之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一流的文人沉沦下僚,在实行科举制度后的宋明清,已经是个例,而在元代,却是集体的行为。即使在元仁宗延祐开科之后,还是有大批空有报国志向的文人滞留民间,郁郁不得志,只能在瓦肆勾栏中消遣度日——元曲大家张可久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可久,字小山,庆元(治今浙江宁波)人,是元朝晚期的散曲家。张可久一生仕途坎坷,屈居下僚,晚年寓居杭州。张可久的散曲比较注重格律工整,语言雅致,喜融诗词句法入散曲,故风格趋于典雅蕴藉。这首《人月圆·客垂虹》,正是张可久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写得悲痛沉郁,将自己的一生乃至于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的身世之悲描写得淋漓尽致。
“垂虹”本是江苏吴江长桥上的一座亭子,号称垂虹亭,自宋代建成后,一直有文人骚客在这里聚会赋诗。到了元代后期,知识分子自北方南移,垂虹亭更是文人雅士聚居之地,这首曲子就是张可久客居苏州时在垂虹亭所作。
开篇,作者望吴江的三高祠,对张翰、范蠡、陆龟蒙这三位前世高人钦慕不已:西晋的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羹而辞职还乡,最终躲过了一场大难;范蠡曾帮助越王攻灭吴国,功成后却隐退江湖,泛舟江上,避免了“兔死狗烹”之悲剧;陆龟蒙是晚唐时的著名隐士,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精通诗书礼仪典籍,却归隐田家,躬耕南亩,品茶吟诗,在晚唐纷乱之中得以善终。这三位都是一时之才俊,生于乱世却能全身而退。故而鄉人为其设三高祠纪念。作者亦从三人的事迹入手,看似赞叹前人,实是感慨自己。张可久以元曲著名,清词丽句为天下人所传,而自己虽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只能沉沦下僚,以致老大无成,徒唤奈何。
下阕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一连三个排比式问句起端,似问人而实问己,似问己而实问天。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此处正是呼天唤地,一腔愤懑悲凉之意油然而生。这三个问句,虽排山倒海而来,却也错落有次,情感的波澜一层高过一层,首问“故人何在?”显然是说自己背井离乡,客居他乡,中国人安土重迁,講究叶落归根,作者却远离故土乡人,为生计颠沛流离;若远离故土能够建功立业,也可补偿离乡之苦,然而紧随而来的却是“前程那里?”即似我这般远离故土亲人,依然还是为稻粱谋,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杳若黄鹤,前程渺不可及,人生的落脚点无处寻觅,更让人产生苍凉无助之感,而这一腔心事,若有人诉说,或还可稍解心痛,但接连一句“心事谁同?”却将这希望一并破灭,在茫茫人海中,并无一二知音可听我倾诉心中苦闷,于是苦上加苦,闷上加闷,再回首看自己,“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满地黄花堆积,一盏孤灯伴着夜雨,唯见秋风寥落,瑟瑟深寒,自己一腔抱负尚未施展,却早已满头霜雪,亦以步入了人生之晚秋!人生的苦楚何止千万,而怀才不遇之苦,老大无成之苦,犹如刀凿斧刻,铭于心头,末世难消。
一篇作品,若只述个人的得失,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然而落笔为千千万万失意的知识分子鸣不平,则必将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张可久的《客垂虹》,便是这样的作品。这首曲子实为元代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写照,当作者写下“青灯夜雨,白发秋风”八个字时,心中是何等感慨、悲凉、无助和彷徨。苏轼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即使人生如一场大梦,我们也终不能脱离此梦,也因此不得不生出万千感慨。而饱读诗书,才华满腹,却仕途蹭蹬,老大无成,在一片愁云笼罩下的,岂止是张可久个人的悲剧,更是有元一代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悲剧,惜乎,惜乎!(杜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