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客垂虹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濛。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小山乐府》)
  【品读】
  读书人至元代,可谓前途黯淡矣!科考多年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漠视,严苛的民族歧视制度,以及元朝自身内部官僚机构的倾轧争斗,使得历来与统治阶层互为唇齿的汉族知识分子不得不远离政治,屈居下流。元代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儒生地位沦落至娼妓和乞丐之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一流的文人沉沦下僚,在实行科举制度后的宋明清,已经是个例,而在元代,却是集体的行为。即使在元仁宗延祐开科之后,还是有大批空有报国志向的文人滞留民间,郁郁不得志,只能在瓦肆勾栏中消遣度日——元曲大家张可久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可久,字小山,庆元(治今浙江宁波)人,是元朝晚期的散曲家。张可久一生仕途坎坷,屈居下僚,晚年寓居杭州。张可久的散曲比较注重格律工整,语言雅致,喜融诗词句法入散曲,故风格趋于典雅蕴藉。这首《人月圆·客垂虹》,正是张可久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写得悲痛沉郁,将自己的一生乃至于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的身世之悲描写得淋漓尽致。
  “垂虹”本是江苏吴江长桥上的一座亭子,号称垂虹亭,自宋代建成后,一直有文人骚客在这里聚会赋诗。到了元代后期,知识分子自北方南移,垂虹亭更是文人雅士聚居之地,这首曲子就是张可久客居苏州时在垂虹亭所作。
  开篇,作者望吴江的三高祠,对张翰、范蠡、陆龟蒙这三位前世高人钦慕不已:西晋的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羹而辞职还乡,最终躲过了一场大难;范蠡曾帮助越王攻灭吴国,功成后却隐退江湖,泛舟江上,避免了“兔死狗烹”之悲剧;陆龟蒙是晚唐时的著名隐士,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精通诗书礼仪典籍,却归隐田家,躬耕南亩,品茶吟诗,在晚唐纷乱之中得以善终。这三位都是一时之才俊,生于乱世却能全身而退。故而鄉人为其设三高祠纪念。作者亦从三人的事迹入手,看似赞叹前人,实是感慨自己。张可久以元曲著名,清词丽句为天下人所传,而自己虽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只能沉沦下僚,以致老大无成,徒唤奈何。
  下阕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一连三个排比式问句起端,似问人而实问己,似问己而实问天。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此处正是呼天唤地,一腔愤懑悲凉之意油然而生。这三个问句,虽排山倒海而来,却也错落有次,情感的波澜一层高过一层,首问“故人何在?”显然是说自己背井离乡,客居他乡,中国人安土重迁,講究叶落归根,作者却远离故土乡人,为生计颠沛流离;若远离故土能够建功立业,也可补偿离乡之苦,然而紧随而来的却是“前程那里?”即似我这般远离故土亲人,依然还是为稻粱谋,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杳若黄鹤,前程渺不可及,人生的落脚点无处寻觅,更让人产生苍凉无助之感,而这一腔心事,若有人诉说,或还可稍解心痛,但接连一句“心事谁同?”却将这希望一并破灭,在茫茫人海中,并无一二知音可听我倾诉心中苦闷,于是苦上加苦,闷上加闷,再回首看自己,“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满地黄花堆积,一盏孤灯伴着夜雨,唯见秋风寥落,瑟瑟深寒,自己一腔抱负尚未施展,却早已满头霜雪,亦以步入了人生之晚秋!人生的苦楚何止千万,而怀才不遇之苦,老大无成之苦,犹如刀凿斧刻,铭于心头,末世难消。
  一篇作品,若只述个人的得失,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然而落笔为千千万万失意的知识分子鸣不平,则必将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张可久的《客垂虹》,便是这样的作品。这首曲子实为元代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写照,当作者写下“青灯夜雨,白发秋风”八个字时,心中是何等感慨、悲凉、无助和彷徨。苏轼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即使人生如一场大梦,我们也终不能脱离此梦,也因此不得不生出万千感慨。而饱读诗书,才华满腹,却仕途蹭蹬,老大无成,在一片愁云笼罩下的,岂止是张可久个人的悲剧,更是有元一代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悲剧,惜乎,惜乎!(杜蘅)
其他文献
上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公文,本期介绍的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公文。曹操官至宰相,又加封魏王。他消滅了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而统一了北方,并推行一系列举措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在政治上的作为比苏东坡要大。而曹操的政治主张、施政理念以及治军谋略、用人思想同样体现在他的公文中。那么,曹操的公文有哪些特点,今人又可获得哪些借
期刊
所谓“吏治”,旧时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历朝历代,若要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强化吏治、激浊扬清,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检视清朝吏治,雍正时期吏治较好,为人所公认,但此后官风日渐衰颓,腐败盛行,到后期民间甚至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讥讽。实际上官场的腐败,比民谣所形容的有过之而  无不及。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18年出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同治元年(1862),被授苏松
期刊
闲来读书,读到一篇写清代大文人龚自珍的文章,书中说他“面常数日不盥沐”。我一下子笑了,掩卷回味,觉得这人好有意思。名人之所以为名人,就是他们屡屡不同于常人。龚老前辈在我的想象中是个高洁俊朗的形象,自珍自珍——应该名如其人嘛;谁承想,竟是个不修边幅的主儿。  另一位大文人也不爱洗脸,那就是王安石。《宋史》记载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相传王安石脸很黑,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黑,有时黑,有时稍白,有时更黑—
期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不会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
期刊
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而一个民族的人生观往往为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所支配,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人生观。  欧美人的主流信仰是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人生观。基督教徒的经典叫《圣经》,《圣经》分《新约》和《旧约》。《旧约》的开篇为《创世记》,耶和华神第一天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空气;第三天创造了植物
期刊
(五月)己丑,以坚为扬州总管a,……将行,会坚暴有足疾,不  果行。  甲午夜,天元备法驾,幸天兴宫。b乙未,不豫而还c。小御正博陵刘昉d,素以狡谄得幸于天元,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e。天元召昉、之仪入卧内,欲属以后事,天元瘖f,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遂与领内史郑译g、御饰大夫柳裘h、内史大夫杜陵韦謩、御正下士朝那皇甫绩谋引坚辅政a。坚固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
期刊
东陵侯既废a,过司马季主而卜焉b。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c。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d,枯草也;龟e,枯骨也,物也。人
期刊
时间转至6月,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正所谓“绿树阴浓夏日长”,值此时节,烈日炎炎,树阴匝地。关于“夏至”这一名称的由来,清代陈希龄所著《恪遵宪度》一书抄本中作如是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可见,夏至这个节气跟“日”关系密切。  “日”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描摹的是太阳的形象。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形,学者也不乏异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其内部或作一点、或作一短横的
期刊
人非圣賢,孰能无过。即便是优秀人才,有时也难免会犯错误;爱护人才,就要允许人才犯错误,不能一犯错误就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分析错误的产生原因、性质、大小,做出恰当的处理;对于大多数犯错误者而言,应该是“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同志”。这些都是现在人们很熟悉的对待犯错误者的正确态度。古代一些明智的用人者,同样能够“不以一眚掩大德”,体现了对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关心和爱护。  “不以一眚掩大德”语出
期刊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国子学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  ……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