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前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新闻的报道中,出现有大学生的形象被塑造为两个极端:一是大学生的形象被媒体"妖魔化"了;另外一方面,大学生的形象被媒体"神化"了。本文作者详尽地提出了高校新闻报道中所应坚持的几点原则。
【关键词】新闻报道;社会责任;人文关怀
近年来,媒体在对高校大学生报道中,大学生的形象被塑造出现了二种倾向:一是"神化"大学生,例如"北师大吴莹莹事件";另外一种就是"妖魔化"大学生,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媒体报道中过度地炒作的现象都有背于媒体客观报道的原则。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作为媒体的编辑和记者在报道此类事件中把握好真实和客观的原则。 我觉得,媒体在报道高校大学生的新闻报道中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时刻牢记媒体的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传媒的发展空间十分诱人。仅2007年,传媒产业广告额就突破2000亿元。但是,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又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现象,那就是逐年增长的利润背后是媒体的媚俗化与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媒体的媚俗化、娱乐化成为刺激利润增长的一个兴奋点。
"社会责任"最早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 我国传媒应该立足国情,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发和引导者,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文化心理,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担负起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也是传媒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做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并重,就应在"责任优先,效益并重"的框架下运作。
二、要严格遵守真实、客观与公正的原则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学上,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新闻学上的客观性报道起源于西方。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新闻界正处于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的转变时期,为了吸引普通民众,扩大发行量,让报纸获得更多的利润,美国大多数报刊开始按经济规律独立经营报业。要大容量发行,报纸言论又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由此应运而生客观报道。
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后,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媒体报道的众多现象其实只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现象,绝对不是大学生的主流。其实,大部分大学生都很勤奋,他们要面对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媒体在报道大学生的缺点和弊端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反映大学生的主流面貌,如大学生科研的最新进展、大学生创业基层、大学生的思想新面貌,这样媒体中的大学生形象才会全面、真实。" 同样,大学生也是人,不是神。在报道大学生优点或典型的时候要把握度,切莫为了宣传效果而使新闻变得没有"人情味"了。
三、 新闻报道要遵循人文关怀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2003年,媒体对前所未有的抗击SARS病毒的新闻报道,成为媒体报道迈向人性化的标志性事件。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 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 、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但是,当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实施及体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例如:为追求所谓"卖点"极尽渲染不幸事件之能事;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歧视;缺乏报道艺术,无端伤害人的感情……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相对于媒体及其他群体来说大学生是个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容忍,而不是媒体对大学生负面新闻极尽的渲染。媒体这样做首先是让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误解。因为媒体的标题是大学生,代表中国所有大学生;其次,报道中一些详细的细节,这完全可能为一些跃跃欲试而缺乏胆量的大学生找到很恰当的理由;最后,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把很多心理不成熟的学弟学妹们带入误区,更影响那些日益准备高考复习的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典型宣传"时同样要注意因为过度的炒作而对大学生的形象造成负面效应。因为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很普通和平凡的,如果媒体刻意塑造一两个被"神化"的典型,对其他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学生对媒体的报道有很多不满,但是调查中43.0%的人认为目前媒体对大学生的关注太少了。这也给媒体一个很大的启发,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媒体应该更多低关注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比如就业压力等。
总而言之,媒体不应该总拿大学生来吸引眼球,消费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以至淡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媒体从业者需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维护真实、客观,保障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蔡月亮. 妖魔化--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形象[J]. 传播学论坛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何况.论我国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J] . 新闻传播,2007年 第2期.
[4]孙旭培.新闻学新论[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赵新宇(1977.5--)女,河北省乐亭人,1999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新闻系,现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高校广播网主编
【关键词】新闻报道;社会责任;人文关怀
近年来,媒体在对高校大学生报道中,大学生的形象被塑造出现了二种倾向:一是"神化"大学生,例如"北师大吴莹莹事件";另外一种就是"妖魔化"大学生,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媒体报道中过度地炒作的现象都有背于媒体客观报道的原则。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作为媒体的编辑和记者在报道此类事件中把握好真实和客观的原则。 我觉得,媒体在报道高校大学生的新闻报道中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时刻牢记媒体的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传媒的发展空间十分诱人。仅2007年,传媒产业广告额就突破2000亿元。但是,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又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现象,那就是逐年增长的利润背后是媒体的媚俗化与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媒体的媚俗化、娱乐化成为刺激利润增长的一个兴奋点。
"社会责任"最早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 我国传媒应该立足国情,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发和引导者,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文化心理,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担负起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也是传媒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做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并重,就应在"责任优先,效益并重"的框架下运作。
二、要严格遵守真实、客观与公正的原则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学上,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新闻学上的客观性报道起源于西方。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新闻界正处于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的转变时期,为了吸引普通民众,扩大发行量,让报纸获得更多的利润,美国大多数报刊开始按经济规律独立经营报业。要大容量发行,报纸言论又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由此应运而生客观报道。
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后,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媒体报道的众多现象其实只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现象,绝对不是大学生的主流。其实,大部分大学生都很勤奋,他们要面对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媒体在报道大学生的缺点和弊端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反映大学生的主流面貌,如大学生科研的最新进展、大学生创业基层、大学生的思想新面貌,这样媒体中的大学生形象才会全面、真实。" 同样,大学生也是人,不是神。在报道大学生优点或典型的时候要把握度,切莫为了宣传效果而使新闻变得没有"人情味"了。
三、 新闻报道要遵循人文关怀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2003年,媒体对前所未有的抗击SARS病毒的新闻报道,成为媒体报道迈向人性化的标志性事件。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 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 、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但是,当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实施及体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例如:为追求所谓"卖点"极尽渲染不幸事件之能事;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歧视;缺乏报道艺术,无端伤害人的感情……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相对于媒体及其他群体来说大学生是个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容忍,而不是媒体对大学生负面新闻极尽的渲染。媒体这样做首先是让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误解。因为媒体的标题是大学生,代表中国所有大学生;其次,报道中一些详细的细节,这完全可能为一些跃跃欲试而缺乏胆量的大学生找到很恰当的理由;最后,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把很多心理不成熟的学弟学妹们带入误区,更影响那些日益准备高考复习的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典型宣传"时同样要注意因为过度的炒作而对大学生的形象造成负面效应。因为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很普通和平凡的,如果媒体刻意塑造一两个被"神化"的典型,对其他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学生对媒体的报道有很多不满,但是调查中43.0%的人认为目前媒体对大学生的关注太少了。这也给媒体一个很大的启发,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媒体应该更多低关注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比如就业压力等。
总而言之,媒体不应该总拿大学生来吸引眼球,消费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以至淡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媒体从业者需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维护真实、客观,保障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蔡月亮. 妖魔化--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形象[J]. 传播学论坛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何况.论我国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J] . 新闻传播,2007年 第2期.
[4]孙旭培.新闻学新论[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赵新宇(1977.5--)女,河北省乐亭人,1999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新闻系,现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高校广播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