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之感,历历在目之效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120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叙述着眼于交代、介绍,使读者明白、了解某个客观事实,而描写着眼于刻画、描摹,重在表现细微之处或侧面局部,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和情感体验。比如“他抱着猫走了过来”,这是叙述,主要在交代过程,说清楚是怎么回事;“他忧伤地流着泪,把那只白色的小猫搂在怀中,佝偻着身子,一步一步慢慢地挪了过来”,这一段是描写,描摹了这件事中人物的形态、动作、表情,其作用在于“显现”。叙述是时间上的流逝,而描写是时间上的停滞;这个“停”下来是要让你“描”,而不是催你“过”。同学们写作时往往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而不长于描写,因此,作文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写作时叙写结合、突出描写,文章才会有活力,记叙才能有“传神”的效果。
  在叙写中,什么地方需要集中笔墨进行描写呢?这里有个确定描写点的问题。描写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总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所描写的人、景物等,都要紧扣文章主题,不能单纯地为描写而描写。比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加西莫多肖像的描写:“更恰如其分地说,他本人就是世上所有丑相的組合体。一个大脑袋,红棕色头发竖起;两个肩膀之间耸着一个偌大的驼背,与其相对应的是前面鸡胸隆凸;大腿与小腿,七扭八歪,不成个架势,两腿之间只有膝盖才能勉强并拢。从正面瞧去,就像两把只有刀把接合在一起的月牙形的大镰刀;宽大的脚板,巨大无比的手掌;并且,却有一种难以描述的体态存在这样一个身躯中:精力充沛,矫健敏捷,勇气非凡。力与美,都来自和谐,这是永恒的法则使然,但这是例外,例外得离奇……这纯粹是打碎后又胡乱焊接起来的一个巨人。”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展示人物身残貌丑、五官不全的特点,意在实践自己“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美丑对照原则”。
  确定好描写点,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呢?
  第一,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突出而有代表性的特征描绘摹写。老舍说:“写人物时要先定一个特点去描写人物。”比如有位中学生这样写一个性格内向的同学:
  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整天寡言少语。他虽有不少好伙伴,也常与他们一起玩乐,但很少说话,笑时也是有容无声,因此大家常说他“金口难开”。他要是在烦恼、忧愁时,就更难吐出一字。有次他数学只考了58分,却是全班第二名,他妈妈不知内情,看到他不及格就没完没了地唠叨上了。他不争辩,也不解释,只是不搭理,不作声,从头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从第三天早晨到第四天夜里,整三天,他看电视,看小说,睡觉,吃饭,就是不说话。他爸爸急了,跑学校,求老师;他妈妈慌了,打鸡蛋,送糖水,如此双管齐下,谁还不消气?但他只是以笑相对,依然无话。
  作者通过一个“三天不说话”的细节,把人物极端内向的性格特征揭示出来——这种性格虽不值得赞美,但作者运用典型细节表现典型性格的写法,无疑是可取的。
  第二,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及心理描写等)。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写道:
  那是米兰周围的平原。蔚蓝的运河反映出明晃晃的白日,脉管似的支流在绒毛似的稻田中穿过。秋天的树木,瘦削而苗条,轮廓分明、体态婀娜的躯干披戴着一簇簇赭红的绒毛,宛然是达·芬奇画上的山水。积雪的阿尔卑斯,光彩变得很柔和,气势雄伟的线条围绕着地平线,挂着橙黄、青黄、淡蓝的坠子。黄昏降临在亚平宁山脉上,羊肠小径沿着嵯峨险峻的山峰蜿蜒而下,时而重复、时而交错的节奏,好似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舞蹈。
  罗曼·罗兰不愧为描写的圣手,并不着意雕琢,只是信笔写来,已经不同凡响。“脉管”“绒毛”“达·芬奇画上的山水”“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舞蹈”这些喻体的参与,特别是作家居高临下的俯视和叙述语调的庄重、平和,使我们感受到所描绘画面的苍远、辽阔与大气。
  第三,要善于通过各种描写传达人物的或作者的情感。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环境,总是渗透着人物的情感,流露着作者的倾向。请看杨绛《干校六记》中对一次送别的描写。
  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
  这段平淡的文字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当时的钱钟书已是近六十岁的老人了,居然被派遣作先驱队队员,当小青年使用。为了叫一家人放心,免得彼此难过,钱先生叫家人先走。钱先生没有多少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尚需杨绛和女儿圆圆照顾,让他去当先驱队队员,能让人放心吗?杨绛先生没有说出来,但读者自能体会。
  总之,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写人、记事、状物、摹景中广泛运用。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一定要强化描写意识,训练再现能力,力争把客观对象摹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
其他文献
林春艳同时在做两个春秋大梦,前者是10万元后者是宝马车。相比之下当然偏重后者了。林春艳暂时把吴万全抛在一边,焦急等待潘文雅的电话。但等了两天还没等来,她沉不住气了主动和潘文雅通话,不料没人接。她一天数次连打几天,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下林春艳火了,觉得是受骗了,怎么让个黄毛小子给涮了呢?这样一想,对她打击可不小,严重挫伤了她的自信心和虚荣心。无奈她又惦记那10万元钱,迫不及待又和吴万全通话催要。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三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可是身高一米七的他体重只有45公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李说,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高三学业繁重,所以他更愿意待在教室看书。  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中“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于吾
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国人普遍为诚信的缺乏而感到苦恼。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曾经拥有诚信,如果曾经拥有,又是在什么时候缺失掉的?  翻阅严复的文章便可知道,至少在一百年前中国人并不比现在更厚道,当时严复已经在为中国人的“流于巧伪”而大感苦恼了。所谓巧伪,就是在打交道时斗心眼,玩伎俩,占便宜。凡约定的事情,只要违背了能够获利,就会有人盘算让别人去遵守,自己偷偷违背,独获其利,而别人往往也如此盘
下午,天空布满黑压压的乌云, 不一会儿,大雨便“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  放学了,我看见别的孩子被家长一个一个地接回了自己舒适、温馨的家。鸟儿也纷纷地飞进了窝。我冒着雨奔到传达室,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生疼生疼;寒风吹进衣领里,很冷很冷。  雨越下越大,天色也越来越晚。我望着扯天扯地的雨帘,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能来接孩子,而我的父母不能来呢?难道他们都不爱我吗?想到这里,我心里一阵憋闷。
唐朝著名高僧百丈禅师不仅勤于修禅,而且勤于勞作,年过八旬还坚持每天下田耕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屡屡劝师父在寺内休息,但百丈禅师怎么也不肯休息,耕作就好像他参禅打坐一样每日必不可少。  有一天晚上,弟子们悄悄把师父的农具都藏了起来,他们非常高兴,心想这回看师父再也不用去耕作了。第二天一早,大家吃过了早餐,都拿着各自的农具离开寺院,到农田里耕作去。百丈禅师也想拿起农具去田里,可他一到仓库才发现自己的农具
那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天很蓝,树很绿,就连鸟儿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是那么欢快。可我却一点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个动人的世界。我的心里是那么矛盾,似乎身边的一切都与我有些格格不入,我甚至不想再回头,怕看见那张熟悉而又讨厌的脸。  刚才放学的时候,我不小心踩脏了张艺圆的新鞋,就那么一点的泥,她却阴下了脸冲我狠狠地骂了一句:“你怎么那么讨厌,快给我擦干净!”我心里火辣辣的,面对她的无理,我也不再沉默了,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阅读议论文,考生除了能辨识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之外,还要理解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这需要考生了解四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事例论证(例证法),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证明观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就是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俗语等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喻证法),就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或故事作比喻,论证抽象深奥的道理;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卷一   1,考城隍, 2,耳中人 3,尸变  4,喷水⑴ ,5,瞳人语 6,画壁  7,山魈 8,咬鬼, 9,捉狐  10,荞中怪 ,11,宅妖 12,王六郎   13,偷桃, 14,种梨 15,劳山道士  16,长清僧, 17,蛇人 18,斫蟒   19,真定女, 20,犬奸 21,雹神  22,狐嫁女, 23,娇娜 24,僧孽  25,
竹林村是秦岭脚下华川县的一个小山村,以前村子东西两边,各有一条从秦岭小敷峪流出的小溪,缓缓地流着,要是站在高山顶上望去,就像系在村腰上的两条绿色的绸带。溪水一年四季“哗啦哗啦”的流着,奏出一首首优美的乐曲,树上的麻雀也不甘寂寞,在欢快地唱歌,似乎在与溪水声心照不宣,构成了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每当东方露出鱼肚白,山村的黎明在鸡笼里睁开了眼睛。随着阵阵的雄鸡报晓声,拥抱了一夜,亲吻了一夜的月牙,依依不舍
1. 东坡肉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  2. 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