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全脱离制造业的转型方案肯定行不通,以服务精神改造传统制造才是未来路径。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似乎越走越窄:千军万马般众多企业,刀锋般薄的行业利润,而前行路上似乎只有一座独木桥——进一步砍成本。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产能居高不下,工资不断上升,出口需求则直线下降,很多制造型企业叫苦不迭。当制造业的典范海尔集团都在抱怨利润微薄时,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可想而知。
一些外资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样糟糕,东芝、索尼、三洋等纷纷出售自己的业务,于是有人哀叹“日本制造业正在没落”。曾经辉煌无比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在今年也纷纷裁员,进行业务收缩。
产业升级和转型一直是各级政府给制造业开出的药方,有的甚至提出“腾笼换鸟”的口号。这被很多制造企业认为是过河拆桥,因此他们相当迷茫,不知如何才能够实现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标。
不少人于是把目光投向IBM的成功转型:出售自己的PC制造业务,脱胎为一家纯粹的IT软件与咨询企业,这似乎昭示着向服务业转型是制造企业的一条出路。但是,虽然服务业的成长空间很大,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它们缺乏完全转向服务业的基础和基因,就好像举重运动员要去参加体操比赛,茫然不知所措是必然的。
就在人们深深质疑“制造业的未来在哪里”时,美国却在号召和鼓励制造业的回归。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意识到过分依靠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而制造业毕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无本之木终难持久。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和能源体系共同推动下的变革过程。这一思路为制造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启示,即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混合发展的模式,将在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美国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型国家,深信自身的科技力量能够迎合信息时代背景下市场需求变化对于制造业的新要求,因此不遗余力地鼓励以“再工业化”为标志的制造业回归。
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碎片化带来客户价值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企业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大众市场,同时还有充满个性的小众市场。企业的生产方式可以更多服从于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而不是传统经济时代的大规模制造模式。
于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行业界限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谷歌公司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进入制造业领域,因为谷歌相信自己的互联网技术与手机终端制造业务之间存在极强的协同效应。苹果公司的成功则在于其把一个高科技手持终端变成了联系无数个服务供应商的平台。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坚守着制造业的定位和角色,并没有意识到行业需求的变化逼迫着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进行业务延伸。
在中国,畅销的智能手机,未必出自传统手机厂商,反而来自小米这样的具有互联网服务背景的企业。在最传统的家具行业,也不乏中国企业开始把定制化、家装服务以及售后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途径。日本的制造企业,其实也在探索这一路径。比如,日本家电企业一直从低利润的整机组装向提供高利润的核心技术与部件转移,这意味着他们正从卖产品向卖方案、提供服务转型。
需求在变,科技在变,强调大规模产品制造的公司不得不开始思考战略转型的方向。当平台型企业的代表苹果公司和服务型企业代表IBM公司超越了曾经的IT巨人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时候,人们不再对产品制造型企业向服务靠拢的必要性存有疑问。
当然,完全脱离制造业的转型方案肯定行不通,但应该以制造业为基础,逐渐形成“制造+服务制造”的创新商业模式,这是产品制造商转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大势所趋,也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变革的一条主线。
[编辑 陈建光]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似乎越走越窄:千军万马般众多企业,刀锋般薄的行业利润,而前行路上似乎只有一座独木桥——进一步砍成本。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产能居高不下,工资不断上升,出口需求则直线下降,很多制造型企业叫苦不迭。当制造业的典范海尔集团都在抱怨利润微薄时,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可想而知。
一些外资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样糟糕,东芝、索尼、三洋等纷纷出售自己的业务,于是有人哀叹“日本制造业正在没落”。曾经辉煌无比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在今年也纷纷裁员,进行业务收缩。
产业升级和转型一直是各级政府给制造业开出的药方,有的甚至提出“腾笼换鸟”的口号。这被很多制造企业认为是过河拆桥,因此他们相当迷茫,不知如何才能够实现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标。
不少人于是把目光投向IBM的成功转型:出售自己的PC制造业务,脱胎为一家纯粹的IT软件与咨询企业,这似乎昭示着向服务业转型是制造企业的一条出路。但是,虽然服务业的成长空间很大,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它们缺乏完全转向服务业的基础和基因,就好像举重运动员要去参加体操比赛,茫然不知所措是必然的。
就在人们深深质疑“制造业的未来在哪里”时,美国却在号召和鼓励制造业的回归。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意识到过分依靠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而制造业毕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无本之木终难持久。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和能源体系共同推动下的变革过程。这一思路为制造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启示,即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混合发展的模式,将在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美国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型国家,深信自身的科技力量能够迎合信息时代背景下市场需求变化对于制造业的新要求,因此不遗余力地鼓励以“再工业化”为标志的制造业回归。
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碎片化带来客户价值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企业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大众市场,同时还有充满个性的小众市场。企业的生产方式可以更多服从于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而不是传统经济时代的大规模制造模式。
于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行业界限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谷歌公司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进入制造业领域,因为谷歌相信自己的互联网技术与手机终端制造业务之间存在极强的协同效应。苹果公司的成功则在于其把一个高科技手持终端变成了联系无数个服务供应商的平台。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坚守着制造业的定位和角色,并没有意识到行业需求的变化逼迫着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进行业务延伸。
在中国,畅销的智能手机,未必出自传统手机厂商,反而来自小米这样的具有互联网服务背景的企业。在最传统的家具行业,也不乏中国企业开始把定制化、家装服务以及售后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途径。日本的制造企业,其实也在探索这一路径。比如,日本家电企业一直从低利润的整机组装向提供高利润的核心技术与部件转移,这意味着他们正从卖产品向卖方案、提供服务转型。
需求在变,科技在变,强调大规模产品制造的公司不得不开始思考战略转型的方向。当平台型企业的代表苹果公司和服务型企业代表IBM公司超越了曾经的IT巨人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时候,人们不再对产品制造型企业向服务靠拢的必要性存有疑问。
当然,完全脱离制造业的转型方案肯定行不通,但应该以制造业为基础,逐渐形成“制造+服务制造”的创新商业模式,这是产品制造商转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大势所趋,也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变革的一条主线。
[编辑 陈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