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下构建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宁波市工商局鄞州分局咸祥工商所

来源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yhgniewvlfdjtoop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成熟的市场信用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非信用行为不仅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更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潜在隐患。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信用主体角度来看,市场信用体系南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整合而成。其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而最关键、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是企业信用。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与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培育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资市场进行信用监管,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农资市场监管的信用现状
  (一)从市场主体的信用来看,农资市场主体失信行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制假售假、无照经营、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经济违法违章行为。具体而言就是经营主体资格不合法,产品标签不规范,产品夸大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农药、化肥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违法行为。如有些农民购买农资以自用为主,兼带向亲友、邻居销售,逐渐发展成无证无照经营;有的经营户平时经营日杂店,只有在旺季销售农资,碍于路远、农忙、收费高、手续繁琐等原因对办证办照置之不理。这些行为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市场规则,对消费者、其他经营者和国家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
  (二)从经营单位的信用来看,农资市场经营单位信用参差不齐
  主要表现为经营主体多,经营规模小,经营布局散,经营行为乱,经营人员文化水平低等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经营单位进货渠道乱,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制度不完善,价格乱、品种乱、竞争乱、管理乱,监管难度大。而且,市场上农资经营以个体户居多,大多缺乏专业知识,文化程度不高,且由于农资经营单位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农资产品时,对使用农资产品尤其是农药、化肥等需要注意的事项不甚了解,而经营者往往不会主动告知,容易导致农资经营者失信,从而使农民得不到正确指导无法合理使用农资产品造成农业经济损失。
  (三)从监管主体的信用来看,监管程序尚需进一步完善
  工商部门承担着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审查,对农资市场监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农资经营者获得了合法市场主体的“入门券”,就意味着这一市场主体在农资市场经营领域能独立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具有相应的信用能力,并以此能力赢得市场利润,开展市场竞争。从目前执法监管环节来看,监管主体存在着交叉现象,监管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并不健全,容易导致在监管过程中出现差异或者疏漏之处,进而导致监管主体公信力下降。此外,监管执法人员少、执法经费不足、地域广泛、监管难以深入到乡镇,监管力度不够与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从而对监管主体的信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因素
  农资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信用缺失,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影响,也有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因素,还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分析目前农资市场失信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经济利益驱动,是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直接动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作为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任何人类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中利益都在发挥作用。农资市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也离不开利益的影响。透视农资市场乱象的背后,都有着远远高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经济利益。而部分农资经营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巨大利益、惩罚机制相对软弱的情况下,甘冒风险作出丧失信用的行为。
  (二)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是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根本内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儒家传统经营理念的基础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道德教育落后、软弱,这些美德被侵蚀,致使真正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极为淡薄。加之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对于信用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关系认识不足,致使农资经营者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偏离了诚实守信的轨道,各种违法乱纪等不守信用的行为滋生。因此,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三)法律约束力软弱,是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制度因素
  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与市场经济浪潮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立法、执法明显滞后,涵盖面较窄,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正是因为法律对农资市场主体惩罚力度不大,缺乏威慑力,从客观上纵容了违法行为,使得农资市场信用缺失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对农资市场进行监管执法时,也会遇到法律适用不恰当的问题,特别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缺乏实施细则,加之部分监管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专业化程度欠缺,助长了某些人的违规失信行为。此外,政策的连续性与政府信用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农资市场信用缺失问题。
  三、构建农资市场信用监管长效机制的应对措施
  健全农资经营户信用制度,构建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农资经营主体的“经济户口”,根据农资经营者的综合情况,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督导诚信经营。
  (一)从信用审查入手,把好农资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关
  1.严格农资经营主体准入退出制度。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农资经营主体的各种资质条件,坚决杜绝不具备农资生产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农资经营活动。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转让经营资格等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整顿的力度,将不合法市场主体堵在门外。
  2.健全农资经营备案制度,实现可追溯监管。建立健全重要农资商品入市备案制度,重点对化肥、种子、农药商品生产许可证、检验合格证、产品标签证等相关手续及其经营的主要产品实行备案管理。指导农资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账、索证索票制度。督促、引导经营者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有关质量合格证明,实现农资商品可追溯监管。
  (二)从信用监管入手,搭建农资监管“过滤网”
  1.全面推行“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制度。一是建立农资购销台账制度。建立进货、销货台账,完善进货、销货发票,明晰农资商品的进销渠道,便于商品质量追根溯源。二是建立农资质量承诺制度。要求各农 资经营户自觉推行农资商品准人制度,把好农资质量关,做好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在农资销售过程中,主动向农户出具农资商品信誉卡,落实商品质量责任。
  2.根据农资经营主体资质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制订农资经营者信用管理办法,以企业登记和各类监管信息为基础,建立健全农资经营者信用档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经营者实行分类管理:对诚信者实行免检等激励措施;将失信者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严重失信者公开违法行为,对其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并加强监管。广泛组织农资经营者参与诚信创建活动,营造诚信经营的浓厚氛围。
  3.推广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模式,实现源头监管。工商部门积极引导信誉好、规模大的农资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实行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售后服务,实行层级连锁、品牌经营和代理专卖,方便农民购买农资。如宁波市鄞州区和丰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在鄞州区多家农资经营单位推行的连锁经营模式。工商部门应协助农资连锁企业选址办照,健全管理制度,培育经营品牌,促进农资流通现代化。工商部门通过对连锁企业的监管,从源头上把住了农资商品质量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强化农资商品质量抽检。加大对农资连锁龙头企业的配送中心及小农资店中非当地配送中心配送的农资商品的抽检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和上一年度出现农资质量问题的单位进行重点抽检。结合辖区农资质量状况,坚持定期抽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留样检测相结合,查处案件与教育规范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资抽检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依法及时公布抽检结果,搭建牢固的农资监管“过滤网”。
  (三)从农资监管联动机制入手,守好农资市场追诉维权关
  针对当前农资市场主体多元化、流通形式多样化和政府监管部门多头化并存的现状,工商部门应加强与农业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南政府牵头,发挥部门联动优势,明确部门联动的具体任务,强化农资市场联合监控。在联动机制中,成立农资市场监管联动工作组,定期开展联动执法人员培训。同时,重点建立、统一和规范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共享、联合执法行动、台账发放检查、联合信用评定、12315农资维权、职能咨询服务、联合打假宣传、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经营联系点等十项制度,切实避免过去多头监管、多次抽检、多方执法却仍出现监管不力的难题,通过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将农资监管提升到政府关注的高度,真正处理好农资纠纷,守好农资追诉维权关。
  此外,必须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为农资市场信件用体系的确立提供法制保障,为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提供法制基石。法律的确立能够使信用数据的收集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取得,合法传播和经营征信数据,同时保护经营者的隐私权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使授信者取得依据,使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有法可依。
  责任编辑:王琳
其他文献
《行政强制法》2012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一部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行政强制法》也将对工商部门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认真分析研判《行政强制法》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影响并积极应对,目前非常必要而紧迫。  一、涉及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行政强制法》第几条将行政
期刊
《行政强制法》于2012年1月1日施行。该法的实施将对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带来重大的影响。笔者结合学习体会,谈谈工商部门在《行政强制法》施行后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对实施查封扣押措施的案件是否应当在六十日内作出处罚决定  《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后,应当及时查清事实,在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对违法事实清楚,依法应当没收的非法财物予以没收;法
期刊
2012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行政强制法》作为一部规范行政强制设定和实施的法律,与《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具有同等性质,都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行政强制法》施行后,工商执法工作中涉及的行政强制措施都必须严格依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实施。本文仅从强制措施的期限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两个方面出发,分析该法对工商执法的影响。 
期刊
工商文化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国家赋予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能过程中逐步积淀、孕育、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尊崇的义化成果。在丁商文化的引导培育下,工商人奏响了一曲又一曲的时代凯歌。新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推进工商文化建设,就是让工商人有价值、有希望、有品位,让服务对象有温馨、有保障、有尊严,是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工商文化建设
期刊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强制法,是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施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在制度层面,作为行政强制方面的基本法律、行政行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支架性法律,行政强制法开创了行政强制综合立法的立法体例,使行政强制在法律层面得到了全面统一规范,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行政法律
期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地发挥工商职能,有效监管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工商部门在服务“三农”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闽清实际,对当前农资市场现状及监管难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农资市场长效监管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农资市场现状及监管难点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资市场逐渐放
期刊
“傍名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用语,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一般是对各种仿冒名牌行为的泛指。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打击“傍名牌”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工商监管视野下的“傍名牌”现象是指擅自将他人的知名字号或商标作为自己的字号申请登记企业名称,并以多种方式在市场上使用,制造市场误认、混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其他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傍名牌”现象大量存在
期刊
一、产业高端化的成都优势及定位  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化是成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适合成都区情的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才是有生命力的。  (一)区位条件优势  国务院已明确批准在成都设立“天府新区”。这是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更加突出了成都是西部的“两枢纽三中心”的定位。从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实际发展效果来看,成都不但是西南的交通、信息
期刊
行政强制执行作为保障行政机关具体行政决定得以有效履行的最终措施,对于工商部门而言,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然而,行政强制执行在工商实践中却有执行弱化的趋势,以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工商局行政处罚案件为例,该局近三年查办各类案件近6000宗,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不超过10宗,即使申请强制执行,效果也不理想,多以无法执行或部分执行为终结,完全执行的案件几乎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对行政强制执行有关
期刊
2011年6月30日通过,并于2012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强制法》与《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并称为行政立法三部曲,它的通过与施行,标志着我国在行政权力的限制、公民权利的保障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行政强制法》旨在“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工商机关作为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行政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