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培养的“职业人”需具备服务社会和公众较高的责任意识以及相应知识结构和现代管理能力。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岗位群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三大岗位群来搭建实用性的六大模块课程平台,通过树立开放的职业教育观,应用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创新职业能力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实现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4-0038-04
  
  2005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新增了公共事务管理专科专业。笔者通过对该专业近几届学生的调研,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职业特色不明显,职业核心能力不强,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亟待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完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同一职业或行业不同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在不同岗位中转移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是岗位群中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只有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构建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一、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具有与服务社会和公众的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人”
  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宗旨是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公民的整体利益、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公民、社会作为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行为与公民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公共事务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整个社会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要从整体的角度保证个体正当利益的实现口]。为此,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须遵从“职业人发展”的要求,将“职业人”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过去传统的强调“政务型、领导型”的管理类人才向注重“技术性、专业性”的应用类人才转变。
  
  2.人才素质: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和现代管理能力
  公共事务管理的面非常宽广,公共服务的对象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和个人。为此,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获得并具备这样一些知识能力: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法律意识;②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外语、计算机、身体素质、心理素养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③掌握管理科学、法学、安全保卫等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④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和机关、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从事安全保卫与防范工作的基本能力;⑤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的能力。
  
  3.课程体系:具有发展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的价值取向
  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旨在改进和调整课程结构与功能,完善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培养高质量的高级人才。职业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通过学校的课程来逐步实现的。所以,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就是实现人才在岗位群中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载体,课程体系输送给学生的不仅是在职业活动不同岗位群中能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不同岗位中转移、且具有普遍适用的能力。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正是借助不同岗位群模块知识的渗透,以形成融合的“知识包”,来培养学生通用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借助协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来达到培养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二、构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六大模块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遵循一般教学规律和警察学院办学特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在近三届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学生中逐级实施,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1)思想政治素质类课程群。从职业人的角度来看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服务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意识,通过政治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实现而且还能进一步强化这种责任行为。而这种政治素养的形成不仅源于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的养成教育,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的知识传授。课程设置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等。
  (2)实用法律素质类课程群。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岗位群工作,而这些岗位群的工作“专业性”不仅体现在职业核心能力上,而且也需要通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规范行为来保障职业核心能力的实现。因此,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了解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并通过相应课程来强化职业领域内较强的法律意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专业化”的具体要求之一。为此,本专业开设了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课程。
  (3)现代基础素质课程群。现代基础素质是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需要具备的,更多体现在他们的应用能力上。这些能力是为实现职业中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能在不同岗位中转移的能力而预设的。这种可转移能力的培养主要由现代基础素质课程来承担并实现。它们主要由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普通逻辑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组成。
  (4)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是为系统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达到树立专业意识,引导职业能力的逐步形成。它们主要是社会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概论、公关原理与实务、非营利性组织概论、组织行为管理、现代公文写作等课程。
  (5)专业主干课程群。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群既反映了公共事务管理本身的特点,又结合了湖南警察学院的特色,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于:单位安全保卫、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大岗位群。它们主要由社区与物业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务基础、实用统计学、市场营销、办公室管理、单位安全保卫、消防管理、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现场急救等为行政管理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和安全管理岗位设置的三大类课程群。
  (6)选修课程群。选修课程群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专题讲座、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是本院反映专业特色与优势的课程,如跆拳道、汽车构造、道路交通安全、摄影构图与作品赏析等课程。专题讲座、实践教学课程指的是联系学生实习或者就业岗位群聘请一些有经验的管理者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和社会公共 事业组织的联系,通过学生求学期间亲身感受目标岗位群的活动来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
  
  三、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1.树立开放式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课程观支配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需要,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基于三大岗位群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观有新的突破。课程观的争论主要体现在学问化和职业化上面。学问化坚持保持学科课程的必要性,围绕知识的系统性组织课程,而职业化则坚持对职业性的追求是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削弱理论课程课时的比例的同时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关键在于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不能囿于某一课程观,既需要学问化课程观的支持,更需要职业化课程观的引导。
  
  2.应用师生协同教学模式
  师生协同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协同论为理论基础,积极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来构建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合作、动态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根据课程性质的异同、师资力量的分布等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社区与物业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组织行为管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以本专业2008级、2009级和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在教学中引入协同教学模式。
  我们的“师生合作型”的协同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强调集各教学个体之所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等方面协同,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确定了专业素质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顺序。此外,在课程群里不同的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素质,通过不同的侧重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体系
  为改变过去实践教学环节的“游牧”状态,我们创新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增加实训教学内容或鼓励学生到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好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对社会的直观感受来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这一模式体系主要包括:
  (1)认知实践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认知实践环节如果不认真组织和策划就会流于形式Ⅲ。我们针对“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安全管理”三大岗位群,立足学校所在市(区)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或者这些单位的安全保卫部门,由学校统一负责落实单位,组织学生下到机关或企业接触实践,并以此为契机聘请实习单位的管理者为大学生作报告,用他们的现身说法为大学生讲授现代管理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我国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各层次的权责划分以及运转情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难点和单位安全保卫的重点,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将三大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理解,了解行政管理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党政机关行政管理的运行流程,使学生端正专业思想,明确今后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2)强化专业实习模式。毕业生专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中是参加实践活动时间最长而又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在第6学期第1周至第14周进行毕业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实习模式,要求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必须对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规划和精心安排,设专人负责实践教学,并具体落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此,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单位安全保卫部门建立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用人部门建立“在岗实习”制度。
  (3)注重分流实践。人的认识规律告诉我们,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不能关起门来封闭式办学,必须走出校门,投身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向实践学习。为此,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鼓励提倡大三学年的学生经常深入到学校周边所处的乡、县或者企事业单位、当地派出所等进行调查研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桂芝,洪瑾,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与设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4):85.
  [2]胡弼成,构建“人的发展”取向的大学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
  [3]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1.
  [4]杨述厚,李百齐,刘东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59.(责任编辑黄建新)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关于亚洲大学教员变化的调查”(APA调查)的数据,探讨日本的大学教师回答教学质量有改善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原因。调查表明,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中国、台湾相比,日本回答“教学质量有改善”的大学教师比例最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教学质量改善的关键要素包括教室环境、近年来的新生质量、是否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培训、任务导向型管理模式。综合这些要素,可以得出“日本在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或者是人或者与人密切相关。教师要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探讨使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三个选择”密不可分,帮助大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历史学教
期刊
编者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教界志士仁人共同努力的方向。4月30日,在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举办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专家们热议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纷纷为高等教育质量 “把脉”、“号诊”,旨在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理论与评价体系。本刊上一期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研究发源于批判,批判是高教研究的题中之义、重要职能,是高教研究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当今中国高教研究中批判的极度缺失,严重弱化了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阻碍了高教研究的进步。重建批判之维是中国高教研究的理性选择。政策批判、理论批判、校本批判是批判的三种类型,也是重建批判之维的三个方向。当前要重新定位大学高教研究机构服务本校的职能,为校本批判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批判;校本批判;重
期刊
摘要:本研究抽样调查了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的整体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毕业院校的高校管理干部领导力方面的差异。从整体状况来分析,高校管理干部在领导行为方面更倾向于关系维持,在领导风格方面更倾向于民主型,在领导技能方面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较高,管理技能稍弱。从差异性来看,男性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技能比女性稍高,偏爱权威型的领导风格且对任务维度更为关注。文科和理
期刊
摘要:评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学科评估既要依靠先进的评估技术手段又要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的评估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但真正一流的学科绝不全是评估评出来的,而是知识与学术长期积淀的自然结果。对于一流学科的评估,应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和学科文化的差异,在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的基础上,谨慎地使用量化评价技术,并及时对学科评估本身进行认真评估,以确保评估是促进而不是妨碍一流学
期刊
摘要: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已经在多所高校开展,北京某高校加入了这一调查,但在调查结果反馈教学院系过程中,出现了对有关调查指标的严重误读。认真分析进而努力避免这些误读,不仅对该校自身有效利用调查结果,切实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其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在开展这一调查及准备开展这一调查的高校,特别是类似地方高校,也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摘要:人的“潜能”生而有之,人的超越性、非规定性决定了人不懈地追求潜能的实现。教育的本真正是充分、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使人成为人。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实现何种潜能都要取决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人的潜能是有理知潜能,它有实现相反潜能的可能。当今的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使得教育本真偏离,人潜能的遮蔽。教育要回归本真,不仅要面向“抽象的人”,发展人的“类潜能”,更要面向“具体的人”,发展人的“种潜能”,使得人的
期刊
摘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本科院校排行榜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排行榜之一。虽然其评估对象仅是美国高校,但30多年来它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从学生择校、高校发展、公共政策、雇主聘用、教育评估等方面入手,分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行榜的影响力可以发现,无论人们的评价是否正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行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对社会诸多方面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新
期刊
摘要: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存在评教行为偏差,主要表现为引致评教、恶意评教、随意评教和放弃评教。其直接原因在于高校在学生评教管理中的若干强制规定和院系对学生评教的不当引导;根本原因则是由学生评教定位偏差以及学生评教运作无关学生利益造成的。因此,高校需要科学定位学生评教,极力完善学生评教的制度设计,构建学生评教和学生利益紧密关联的基点,以便促成教师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