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 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无论是专业化的音乐教育还是普通音樂教育,都面临着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当下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应基于自身发展客观实际,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积极对原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进行创新改革,探索构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以期完成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高校;民族音乐:创新人才
一、构建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教育目标,在保证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达标的基础上,强化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紧密结合的突出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现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课程是在专业音乐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中的音乐院系开设。但由于各类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不同,所以具体课程的设置绝对不能简单化地一刀切。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符合各类院校特色并兼具“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特质的音乐人才来进行课程设置。(1) 在专业音乐院校中,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学习,开设声乐、键盘、舞蹈、乐理、和声、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等专业课程,并在这些技能学习过程中贯穿创新性教育理念。(2) 在综合性大学的音乐院系中,可根据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除开设本学科基础课程外,另行设置一些与音乐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思维。(3) 在师范类院校的音乐院系中,可多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师资培养方面的基础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以着重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各地方的高等院校还可根据本地区文化传统与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增设相应的音乐专业课及地域文化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经由极富特色的独特地域文化的熏染,获取独有的音乐及文化资源,为创新获得崭新的文化积淀。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在音乐技能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性原则。目前,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截然分开的被动教学模式,很多技能课主要采取“一对一”模式。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表面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培养。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改变授课方式,尝试让学生自己轮流备课、授课,教师对学生讲授加以点评,评述优点与不足。
二、构建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综合性大学与师范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研部或大学生艺术团等组织,课程类型以音乐公共选修课(主要是音乐欣赏课)为主。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化音乐教育不同,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音乐经典作品,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正确审美观与良好艺术趣味,以完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建立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打破沿袭多年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整个教授过程以聆听为主,但对缺乏专业基本知识与音乐素养的普系大学生而言,还是显得有些枯燥乏味。
(一)在授课内容方面,一切围绕让学生学会“如何听”和“如何听懂”
首先要普及音乐常识,教师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应该加入一些基本乐理、音乐史知识的介绍,并对所学习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生平等加以讲授,使学生更容易进入作品体现的时代情境 ;其次,对所学作品的音乐形式加以介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各部分大致要表现怎样的情绪样态,并用何种方式表现,这其实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掌握“如何听”“如何听懂”的能力。不过,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把握好“度”,一方面,传授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过于“专业化”,力求把专业性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要把艺术的形象性、生动性与理性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艺术的愉悦中学习音乐。
(二)在授课方式方面,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
首先,必须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学习过程中,避免单纯被动听赏的学习方式。如为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截然分开的被动教学模式,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压缩教师讲授时间,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在欣赏课之前,培养学生获取基本的节奏感、旋律感,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当采用奥尔夫的即兴节奏教学法,让学生利用三角铁、手鼓,或者是用桌子和手,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与旋律 ;另一方面,作品欣赏结束后,可设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谈个人聆听感受等环节,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灵活转换多种新鲜授课方式,如授课地点不必固定在封闭教室,可以到某一文化景点或大自然中,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音乐,扩大联想,调动兴趣。
结论
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民族音乐:创新人才
一、构建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教育目标,在保证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达标的基础上,强化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紧密结合的突出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现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课程是在专业音乐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中的音乐院系开设。但由于各类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不同,所以具体课程的设置绝对不能简单化地一刀切。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符合各类院校特色并兼具“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特质的音乐人才来进行课程设置。(1) 在专业音乐院校中,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学习,开设声乐、键盘、舞蹈、乐理、和声、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等专业课程,并在这些技能学习过程中贯穿创新性教育理念。(2) 在综合性大学的音乐院系中,可根据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除开设本学科基础课程外,另行设置一些与音乐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思维。(3) 在师范类院校的音乐院系中,可多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师资培养方面的基础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以着重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各地方的高等院校还可根据本地区文化传统与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增设相应的音乐专业课及地域文化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经由极富特色的独特地域文化的熏染,获取独有的音乐及文化资源,为创新获得崭新的文化积淀。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在音乐技能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性原则。目前,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截然分开的被动教学模式,很多技能课主要采取“一对一”模式。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表面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培养。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改变授课方式,尝试让学生自己轮流备课、授课,教师对学生讲授加以点评,评述优点与不足。
二、构建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综合性大学与师范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研部或大学生艺术团等组织,课程类型以音乐公共选修课(主要是音乐欣赏课)为主。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化音乐教育不同,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音乐经典作品,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正确审美观与良好艺术趣味,以完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建立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打破沿袭多年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整个教授过程以聆听为主,但对缺乏专业基本知识与音乐素养的普系大学生而言,还是显得有些枯燥乏味。
(一)在授课内容方面,一切围绕让学生学会“如何听”和“如何听懂”
首先要普及音乐常识,教师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应该加入一些基本乐理、音乐史知识的介绍,并对所学习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生平等加以讲授,使学生更容易进入作品体现的时代情境 ;其次,对所学作品的音乐形式加以介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各部分大致要表现怎样的情绪样态,并用何种方式表现,这其实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掌握“如何听”“如何听懂”的能力。不过,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把握好“度”,一方面,传授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过于“专业化”,力求把专业性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要把艺术的形象性、生动性与理性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艺术的愉悦中学习音乐。
(二)在授课方式方面,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
首先,必须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学习过程中,避免单纯被动听赏的学习方式。如为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截然分开的被动教学模式,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压缩教师讲授时间,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在欣赏课之前,培养学生获取基本的节奏感、旋律感,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当采用奥尔夫的即兴节奏教学法,让学生利用三角铁、手鼓,或者是用桌子和手,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与旋律 ;另一方面,作品欣赏结束后,可设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谈个人聆听感受等环节,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灵活转换多种新鲜授课方式,如授课地点不必固定在封闭教室,可以到某一文化景点或大自然中,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音乐,扩大联想,调动兴趣。
结论
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