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训练是以学生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为表达形式,以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在实际的作文训练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一、两道作文题目叫学生自己写,可是怎样去写好这篇作文,尽管老师做了不少分析和讲解,学生仍然东拼西凑,要么是文不对题、风马牛不相及,要么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小学生视作文为苦差事,每到作文课就绞尽脑汁、生编硬挤写出几句话交差了事。针对小学生作文现状,本人就作文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写好作文的前提。
兴趣是儿童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积极的意识倾向。作文内容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否则学生就懒于动脑、懒于动手,出现“强按牛头不饮水”的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说过:“只有在学生情趣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氛围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基本点,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在“诱趣”上下功夫。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时,写出来的作文才有价值
1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
课本上规定的作文题目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作文材料没有来源,自然就无写之“趣”。教师可以教材规定的项目为基本训练线,但又不受教材限制,大胆设计一些新奇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文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2利用游戏或活动创设情境,为作文开辟新的途径
喜欢参加游戏或者活动,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把活动与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将观察的结果写出来,学生不用搜肠刮肚,就有材料可写。由于是玩游戏或者活动,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积累——写好作文的基石。
1积累写作语言
写作语言是作文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学生的语言贫乏,那么难以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搜肠刮肚地找一些词语凑合在一起,总觉得不对劲,结果是写了涂,涂了改,还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是词不达意。因此,写作语言的训练也显得十分重要。究竟如何让学生学会积累词汇语言呢?依我所见,有如下四种方法:①、从所学过的课文中积累。将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精辟、优美的词语或语句摘录下来,记在心里。②、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将课外书籍中的有关人物形象、环境场面等相关的语段或词语积累起来,用于自己的文章中。③、从日常交谈或电视、广播中积累。在与别人或听别人谈话时,别人对一些人物肖像、场面叙述、故事情节讲解等较好的语言,把它记在心里,变成自己的语言,用于自己的写作中。④、从归纳中积累。在自己所见、所闻的人或事中去归纳总结。只有长期养成多听、多想、多看、多记的习惯,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积累生活素材
平时,老师应要求学生多积累生活素材。除了多看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注意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越丰富,写作内容就越充实,越生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一定要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典型材料,这一点要贯穿于整个作文训练的始终。老师要训练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只有学生记的材料多了,写作时才能运用自如。但是,学生积累的素材一定要典型、准确、可信,并且要牢记。
三、指导——写好作文的关键。
指导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指导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和套话,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帮他们解决词贫乏、话少、不知怎么写的难题。
1指导的重点是写具体
有了作文材料并不等于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作文,原因在于他们只能写出事物的大体轮廓,无法将人物和事件写得生动具体。所以,老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如何把人物事件写得具体。要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教师的指导也要具体。
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还要用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饱满的感情进行具体的描述,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老师的具体指导,仿佛帮助学生编织一张清晰可见的思路网,使学生感到作文内容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动脑动笔,就能写出作文;如果只有笼统的粗线条的指导,多数学生的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绝对写不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这种抽象的指导也就毫无意义了。
2因材施教,不同程度,不同要求
同一班级的学生,作文水平差异很大。如果不分差别用同一方法去指导不同的学生,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反应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去想,按自己的认识去构思,不受老师的制约,谁能想出新的结构思路,想出新的语句,就表扬谁,肯定谁。
四、评议——改好作文的动力。
评议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评议是老师一个人的苦差事,老师上作文讲评课,一贯套路是把学生的作文分成好中差三类。好的表扬,中等的鼓励,差的批评,甚至还有讽刺、挖苦。评议标准呆板、僵化,不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我们提倡的做法是:
1打分有加有减,“功”“过”分明。
常规的作文评分只有减,没有加,100分的作文没有,90分以上的也不多见。学生花费很大气力写篇作文,得个六、七十分。我们应改革评分的标准,作文可得100多分。每次作文只要偏题,就以100分为基础,好的地方如描写生动具体,结构新颖,选材独特,好词佳句都可以加分;不好的地方如跑题、描写不具体、病句、错字都要减分。这样的评分标准像一把火,把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点燃起来。学生看到作文中的加分、减分就知道自己的作文哪好、哪不好,有利于改正。
2既是学生,也是先生;既是作者,也是评论家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做到“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以前的作文是老师一个人批,又苦又累,而学生写完作文一交了事,好坏与他无关。现在变教师一个人的苦役为师生共同的乐趣,老师教给学生批改方法,学生也是小先生、小评论家,这样就改变了学生为了“交差”而写作文的被动局面,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审议、评价别人,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一、激趣——写好作文的前提。
兴趣是儿童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积极的意识倾向。作文内容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否则学生就懒于动脑、懒于动手,出现“强按牛头不饮水”的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说过:“只有在学生情趣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氛围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基本点,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在“诱趣”上下功夫。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时,写出来的作文才有价值
1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
课本上规定的作文题目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作文材料没有来源,自然就无写之“趣”。教师可以教材规定的项目为基本训练线,但又不受教材限制,大胆设计一些新奇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文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2利用游戏或活动创设情境,为作文开辟新的途径
喜欢参加游戏或者活动,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把活动与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将观察的结果写出来,学生不用搜肠刮肚,就有材料可写。由于是玩游戏或者活动,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积累——写好作文的基石。
1积累写作语言
写作语言是作文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学生的语言贫乏,那么难以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搜肠刮肚地找一些词语凑合在一起,总觉得不对劲,结果是写了涂,涂了改,还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是词不达意。因此,写作语言的训练也显得十分重要。究竟如何让学生学会积累词汇语言呢?依我所见,有如下四种方法:①、从所学过的课文中积累。将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精辟、优美的词语或语句摘录下来,记在心里。②、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将课外书籍中的有关人物形象、环境场面等相关的语段或词语积累起来,用于自己的文章中。③、从日常交谈或电视、广播中积累。在与别人或听别人谈话时,别人对一些人物肖像、场面叙述、故事情节讲解等较好的语言,把它记在心里,变成自己的语言,用于自己的写作中。④、从归纳中积累。在自己所见、所闻的人或事中去归纳总结。只有长期养成多听、多想、多看、多记的习惯,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积累生活素材
平时,老师应要求学生多积累生活素材。除了多看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注意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越丰富,写作内容就越充实,越生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一定要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典型材料,这一点要贯穿于整个作文训练的始终。老师要训练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只有学生记的材料多了,写作时才能运用自如。但是,学生积累的素材一定要典型、准确、可信,并且要牢记。
三、指导——写好作文的关键。
指导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指导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和套话,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帮他们解决词贫乏、话少、不知怎么写的难题。
1指导的重点是写具体
有了作文材料并不等于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作文,原因在于他们只能写出事物的大体轮廓,无法将人物和事件写得生动具体。所以,老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如何把人物事件写得具体。要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教师的指导也要具体。
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还要用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饱满的感情进行具体的描述,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老师的具体指导,仿佛帮助学生编织一张清晰可见的思路网,使学生感到作文内容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动脑动笔,就能写出作文;如果只有笼统的粗线条的指导,多数学生的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绝对写不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这种抽象的指导也就毫无意义了。
2因材施教,不同程度,不同要求
同一班级的学生,作文水平差异很大。如果不分差别用同一方法去指导不同的学生,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反应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去想,按自己的认识去构思,不受老师的制约,谁能想出新的结构思路,想出新的语句,就表扬谁,肯定谁。
四、评议——改好作文的动力。
评议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评议是老师一个人的苦差事,老师上作文讲评课,一贯套路是把学生的作文分成好中差三类。好的表扬,中等的鼓励,差的批评,甚至还有讽刺、挖苦。评议标准呆板、僵化,不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我们提倡的做法是:
1打分有加有减,“功”“过”分明。
常规的作文评分只有减,没有加,100分的作文没有,90分以上的也不多见。学生花费很大气力写篇作文,得个六、七十分。我们应改革评分的标准,作文可得100多分。每次作文只要偏题,就以100分为基础,好的地方如描写生动具体,结构新颖,选材独特,好词佳句都可以加分;不好的地方如跑题、描写不具体、病句、错字都要减分。这样的评分标准像一把火,把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点燃起来。学生看到作文中的加分、减分就知道自己的作文哪好、哪不好,有利于改正。
2既是学生,也是先生;既是作者,也是评论家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做到“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以前的作文是老师一个人批,又苦又累,而学生写完作文一交了事,好坏与他无关。现在变教师一个人的苦役为师生共同的乐趣,老师教给学生批改方法,学生也是小先生、小评论家,这样就改变了学生为了“交差”而写作文的被动局面,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审议、评价别人,同时也提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