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aphot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一直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幼儿园,几乎都有本园自成体系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场革命。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综合以上三个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笔者现将一些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产生过或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的理论与思想加以研究和阐述, 以期对当前和以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在我国学前教育史, 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 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陈鹤琴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陈鹤琴先生认为, 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 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 合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 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 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 消除惧怕情绪。”由此可见, 在二三十年代, 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 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健康活动;2. 社会活动;3. 科学活动;4. 艺术活动;5. 语文活动。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 强种先要强身, 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 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 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 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五) 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三种具体编制法。
  1951年, 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 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 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 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除此之外, 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因此, 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辨证地继承, 汲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内容;时代变了. 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价值。
  二、張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门( 1891~1973), 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他的著作有《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等。从这些著作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一)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在张雪门先生看来, 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 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随时代而变迁”。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 张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何为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 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 就是行为课程。……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 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因此可以说, 张雪门先生对幼稚园课程的理解更深入更科学了。
  (二) 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是是儿童生长需要的材料。而儿童不仅是自然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因此, 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必须具有社会意义, 同时又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那么, 儿童的直接的活动有哪些呢。张雪门认为, 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1. 儿童自发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升的活动; 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剩生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 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教材是课程的支柱,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张雪门把幼稚园课程划分为以下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就形成了幼稚园的教材。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 应该符合四个条件:1. 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2. 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3.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4.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上述四种标准不是各自分裂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选择教材, 应该进行全面的思考。
  (三) 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和编制
  幼稚园课程是为幼稚园的儿童所设计和准备的, 应能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因此, 幼稚园课程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那么这样的课程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1. 整个的; 直接的;3.重个体发育。
  幼稚园时期, 儿童正处于6~7岁以下, 其身体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迅速,而且儿童的情绪、兴趣、性情等心理的发展, 都与这个时期有密切关系。所以, 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 而不是较地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张雪门认为, 编制幼稚园课程时应特别注意三点:
  1. 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们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 都是整个儿的
  2. 幼稚生时期, 满足个体的需要,甚于社会希求; 编制课程时, 不能忽视社会的希求, 但更应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3. 幼稚园的课程, 应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因此, 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 学科式的课程不适合儿童生活的。
  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 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
  (四) 幼稚园课程的编制
  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儿童是生长的有机体,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他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 与其当时的环境相接触, 因而发生交互的反应, 促进自己的生长。在这种生长的过程中, 儿童获得的是经验。
  (五) 幼稚园课程的评价
  三、张宗麟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宗麟(1899~1976), 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幼儿教育课程思想是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幼儿园课程本质的探讨,以及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编制方面的研究, 即使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 是我们继续进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文献。
  (一)课程的本质是活动
  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 由广义的说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它包括“一切教材, 科目, 幼稚生之活动。”关于幼稚园课程的划分, 他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儿童的活动划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1) 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必须养成的习惯, 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習惯, 如放手巾、认识教师和同学,以及初步的礼节等;(2) 身体活动,既强健身体的习惯与技能, 如各种卫生习惯、跑步、跳、爬等;(3) 家庭的活动, 如反映家人之间的关系、礼仪,以及家庭事务的活动;(4) 社会活动,即养成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 包括各种节日、同伴关系的活动等;(5)技能活动,是培养儿童适当表现自己的活动。另一种是按学科划分课程。具体划分为音乐、游戏、故事、谈话、图画、手工、自然、常识、读法、识数等十个科目。其中每一个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项目。如音乐包括听琴、唱歌、节奏动作、弹奏乐器,游戏包括个人游戏和团体游戏, 故事包括听、讲和表演,图画包括自由画、写生画和临摹画,手工包括纸工、泥工、缝纫及竹木,读法包括认字、短句故事等。“总之, 无论以儿童活动分类或以科目为课程之单位, 教师决不可拘泥于某时当教何种课程, 致使贻削足适合履之讥也。”
  (二) 幼稚园课程的来源及其特点
  幼稚园课程内容来源有四:(1)儿童自发的活动;(2) 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4) 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 合乎儿童需要的部分。这四个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具有完整的目的, 形成合理的课程。
  幼稚园的课程应有什么特点?张宗麟认为, “生活便是教育, 整个的社会便是学校。”这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编制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来编制;(2)教师对幼稚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计划, 在充分观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础上,决定课程内容;(3) 每一个课程单元, 长短不拘, 但要段落分明;(4) 教师的责任是拟订大纲, 预备教材, 指导儿童进行活动, 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做,也不是代替儿童去做。
  (三) 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
  张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 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社会化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7类活动:(1) 关于生活卫生、家庭邻里、商店邮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名胜古迹等方面; (2) 日常礼仪的学习和演习;(3) 节日和纪念日活动;(4)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活动;(5) 健康和清洁活动;(6)认识党旗、国旗和总理形象的活动;(7) 各种集会和社团活动。为了能充分保证社会课程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实施社会活动时应做到:(1) 注重培养儿童互助与合作的精神; (2) 培养儿童对他人的爱怜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照顾他人的品质;(4) 使儿童明了生活的根源;(5)使儿童了解人类生活具有纵横两个方面。
  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实施就成为十分关键的一环。张宗麟提出了应遵循的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原则:(1) 将学校生活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2)既注意儿童的个别学习, 又注意儿童之间的互助与合作;(3)教师要做儿童的朋友;(4)使儿童获得成功;(5)通过继续不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6)激发儿童进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兴趣,达到教育目的;(7)要注意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交替培养。
  除了上述几点原则之外, 张宗麟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 在开展社会性活动之前, 教师要留心儿童的动作, 相机予以帮助和指导; 注意儿童临时的遭遇;在必须要儿童领会的事情, 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向儿童提供有意的刺激,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与儿童开展活动时,教师要为儿童准备丰富的原材料和适当的工具,原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有用, 不必多买现成的玩具;鼓励儿童积极自由地活动, 但教师要适当指导, 引导儿童思考; 教师要掌握好活动的过程, 适时地结束和总结活动。
  以上所述张宗麟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都是他在长期的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他关于幼稚园课程的思想也是逐步形成的。
  张宗麟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研究还设计许多方面。他不仅对课程的一般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而且对一些具体的课程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他对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关于课程的时间安排,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四、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就是,不要把看似“高大上”的选题强加给孩子,认知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相匹配,是真正的“小课题”,是孩子们能够驾驭的。现就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在培养“探究”意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劳技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告知学生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探究,教师可提供一些相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参考,提高学习效率
期刊
摘要: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事件发生不久,该教师虐待班上幼儿的视频在网上被曝光,一时间众网友声讨声不断。山西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批改孩子作业时,在十分钟内扇女童十耳光,等等。频发的虐童事件,我们过度的将其“师德”作为了口诛笔伐的矛头,然而却忽略了以后该通过什么严格科学的程序去录取选拔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道德素养,爱孩子、对孩子有爱
期刊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设疑激兴,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其次,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把学生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去研究新问题,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最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创造性地学习,大胆地提出新设想敢于创新,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已迫在眉睫。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迅捷的信息传递以及资源共享等优势已深入小学英语教学中。它不仅可以使英语教学形式多样化,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架起创新思维与学
期刊
【摘要】: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吸收信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但通过数据显示,当下人们并不重视阅读。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应试教育、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快和纯功利性的语文阅读等原因有关。因此,我们急需从改变观念、发挥教师、家长的引导作用以及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读书环境来改变现状。  【关键词】:阅读现状;应试教育;诱惑;纯功利;更新观念;指导;阅读环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
期刊
【摘要】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一项政策,在学校撤并调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学校结构、机构设置、师资及生源、组织布局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学校布局调整这一大背景下,一些合并校该如何发展,如何设置学校组织结构,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如何配置师资等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对布局调整之后的学校就那些组织结构重建、对学校整体的多项沟通进行的组织结构再造等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学校布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更加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 新课改,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不断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几种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 教学方法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
期刊
摘要  训诂学是我国的传统小学一个分支,它重在训释词义以解决时人阅读前人文献典籍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障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学习具备一定的训诂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正确运用训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使小学语文课堂更丰富充实。  关键字  训诂学 小学语文 识字 释意  训诂学萌芽大约始于东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与文字学、音韵学共同构成中国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科学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即由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评价学习结果,促使学生由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过程。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且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但以往的教学仍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度强调基础与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历来自于体验,所以笔者认为通过非完全开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