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送电线路的施工工艺,希望能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送电线路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M247
电力系统中送电线路的任务是输送电能,联络各发电厂、变电站(所)使之并列运行,实现电力系统联网,同时能实现电力系统间的功率传递。输电线路是电力工业的大动脉,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靠性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送电线路施工技术工作基本上围绕提高施工时效和工程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实现施工机械化这个主轴开展的。
1.1施工工艺方面
1.1.1土石方施工
以前,送电线路杆塔坑等土石方挖掘基本上是人力开挖,不仅耗用大量人力,而且影响基础稳定。针对其问题,线路施工者们探索用原状土基础替代人力开挖的基础。目前此项技术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
(1)对于土坑,部分地区有了掏挖或半掏挖的基础型式;对于岩石坑,采用嵌同或直锚式基础。为此,许多施工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为了推广原状土基础,研制了一些机械,如钻扩机等。
(2)对于岩石坑的爆破成型,例如,延时光面爆破技术,减少了石方开挖:11OkV线路工程上采用非电起爆的成孔技术,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节省了炸药。
(3)对于淤泥、流砂地带推广混凝土灌注桩基础,该基础的技术难题是需用无损探伤技术,判断桩体有无质量缺陷。经过多年努力,一些单位先后试验成功了水电效应法、超声波检测法、超声脉冲检测法等,基本解决了桩基础质量判断的难题。
1.1.2混凝土基础施工
以往混凝土基础施工基本上以人力为主:人工搅拌,人工捣固,人工淋水养护。模板使用木模板。为了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现在混凝土基础施工实现了机械搅拌,机械捣固或用商品混凝土直接采用泵送(泵送又分天泵和地泵);模板则使用钢模板,实现操作工艺规范化。
(1)在一些线路工程上,特别是11OkV线路及以上的现浇混凝土础施工中推广用搅拌机搅拌混凝土,用插入式震捣器捣固混凝土。推广机械搅拌、机械振捣的关键问题是解决适应送电线路野外作业及复杂地形条件下施工的小型机械。
(2)混凝土的养护在目前仍以人工淋水养护为主。
(3)混凝土基础实现了由定型钢模板代替木模板,既有利于提高混凝上质量,节省了模板施上费用,便于运输,又可根据不型式的杆塔基础随意组合。
1.1.3杆塔施工
以前,杆塔工程主要采用分解组立的施工方法,劳动强度大、高空作业多、事故频繁、安装质量差。经过不断努力,杆塔吊装工艺实现了3个转变:变分解组立为整体组立(混凝土电杆),变落地拉线为内拉线(普通铁塔),变高空作业为低空作业(高塔)。
(1)目前,对于混凝土电杆及轻型铁塔推广了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并基本实现了工艺规范化。对于特殊杆塔型式、特殊地形条件的整立有了局部改进。例如,拉v塔自由整立,定长吊点绳整立,1lOkV混凝土电杆双人字抱杆整立等,丰富了整立杆塔的工艺。
(2)分解组塔方法有了创新,一般的铁塔多采用分解组立的方法,以前均用外抱杆带落地拉线,难于拉线较难控制,常发生安全及质量事故,特别是山区组塔更加困难。针对这一难题,内拉线悬浮抱杆分解组塔方法和内摇臂通灭抱杆分解组塔,大人改善了拉线控制方法。两种方法在110kV线路铁塔组立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3)对于铁塔特别是高塔组立,创建了半倒装和全倒装组塔的新工艺。实践证明,倒装组塔将离空作业变为低空作业、施工安全有保证,经济效益好。为了适应倒装工艺,由电力建设研究所研制了液压提升新机具,使倒装组塔新工艺再上一个新台阶。
1.1.4架线施工
以前,架线施工基本上是采用人工放线,绞磨牵引紧线的方法,跨电力线路架线基本上是全停电或半停电方式,跨通航河流架线基本上是全封航或半封航。虽然个别工程也曾使用过拖拉机或汽车及其他机械放线,但总体机械化水平很低。目前,张力架线新工艺的出现改变了架线施工的面貌。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线路施工技术架线施工除张力架线新工艺外,还有几项新的革新工艺值得重视:①在放线方法在跨越电力线路中,如何实现不停电跨越架线,探索了比较多的方案如:索道架线工艺,钢结构跨越架及各送变电公司研制的铝合金跨越架架线工艺等。⑦跨越较大的通航河道时,如何实现不封航架线,部分供电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有效推广。
1.2施工机具方面
随着电压等级的提升,技术的进步,施工机具也随之进行了革新。目前,送电线路施工中的主要牵引和吊装机械,在施工机具轻型化方面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新项目。
1.3施工技术理论方面
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发展大多是从工艺革新开始的,而每一项工艺的革新都必须以技术理论作指导,才能使这项新工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目标。多年实践证明,线路施工技术理论来源于线路施工的现场实践,反过来,它又推动了施工工艺的完善和变革。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线路施工技术理论的研讨方向必须坚持面向现场,面向未来。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线路施工技术理论体系,归纳起来由两个部分组成:①杆塔组立的技术理论;②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
1.3.1杆塔组立的技术理论
杆塔組立的理论包括两大部分:①整立施工设计;②分解组立施工设计。在解析方法与验算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整立杆塔的施工计算提出了通用图表法,为现场施工人员提供了一种更简捷的方法。有些同志还研究了单吊点、双吊点、三吊点等的数学棋型并编制了电算程序。分解组立铁塔一直是施工人员沿用的方法,为了适应不同地形条件及不同杆塔型式的需要,各地在落地拉线外抱杆组实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在工艺改革的同时,分解组立的施工计算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
1.3.2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
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可归纳为非张力架线计算和张力架线计算两部分。在此重点阐述如下几个问题:
(1)地面划印架线是架线工艺中的一项革新,该项工艺的技术关键是不同挂点的架线线长计算。如浙江送变电公司在某跨江的220kV线路架线施工中成功地使用了地面划印架线法,为大跨越架线积累了新的经验。实践证明,地面划印架线对减少高空作业有很大意义。
(2)装配式架线是一项架线新工艺,它的技术关键是精确丈量和计算架空线线长。装配式架线新工艺,对架空线线长计算提出了更精确的要求,经反复研究、计算、比较,对各种线长公式的精确度有了明确认识,为新工艺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3)跳线长度的计算。为了在不登杆丈量的情况下,精确计算耐张杆塔的跳线长度,线路施工者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使跳线长度的计算理论逐步进展。
(4)张力架线的施工计算等方面为送电线路的架线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3结论
(1)线路施工者对线路施工技术,我们仍应鼓励线路施工者联系实际、面向现场、面向未来,去钻研技术、钻研理论。
(2)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线路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施工单位一家,而必须走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结合的道路。
(3)线路施工工艺的变革,需要电力系统各单位协作攻关,特别是设计单位的大力配合。
(4)技术和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为了使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远大前景,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做好没一个细节工作,把握好技术和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送电线路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M247
电力系统中送电线路的任务是输送电能,联络各发电厂、变电站(所)使之并列运行,实现电力系统联网,同时能实现电力系统间的功率传递。输电线路是电力工业的大动脉,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靠性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送电线路施工技术工作基本上围绕提高施工时效和工程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实现施工机械化这个主轴开展的。
1.1施工工艺方面
1.1.1土石方施工
以前,送电线路杆塔坑等土石方挖掘基本上是人力开挖,不仅耗用大量人力,而且影响基础稳定。针对其问题,线路施工者们探索用原状土基础替代人力开挖的基础。目前此项技术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
(1)对于土坑,部分地区有了掏挖或半掏挖的基础型式;对于岩石坑,采用嵌同或直锚式基础。为此,许多施工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为了推广原状土基础,研制了一些机械,如钻扩机等。
(2)对于岩石坑的爆破成型,例如,延时光面爆破技术,减少了石方开挖:11OkV线路工程上采用非电起爆的成孔技术,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节省了炸药。
(3)对于淤泥、流砂地带推广混凝土灌注桩基础,该基础的技术难题是需用无损探伤技术,判断桩体有无质量缺陷。经过多年努力,一些单位先后试验成功了水电效应法、超声波检测法、超声脉冲检测法等,基本解决了桩基础质量判断的难题。
1.1.2混凝土基础施工
以往混凝土基础施工基本上以人力为主:人工搅拌,人工捣固,人工淋水养护。模板使用木模板。为了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现在混凝土基础施工实现了机械搅拌,机械捣固或用商品混凝土直接采用泵送(泵送又分天泵和地泵);模板则使用钢模板,实现操作工艺规范化。
(1)在一些线路工程上,特别是11OkV线路及以上的现浇混凝土础施工中推广用搅拌机搅拌混凝土,用插入式震捣器捣固混凝土。推广机械搅拌、机械振捣的关键问题是解决适应送电线路野外作业及复杂地形条件下施工的小型机械。
(2)混凝土的养护在目前仍以人工淋水养护为主。
(3)混凝土基础实现了由定型钢模板代替木模板,既有利于提高混凝上质量,节省了模板施上费用,便于运输,又可根据不型式的杆塔基础随意组合。
1.1.3杆塔施工
以前,杆塔工程主要采用分解组立的施工方法,劳动强度大、高空作业多、事故频繁、安装质量差。经过不断努力,杆塔吊装工艺实现了3个转变:变分解组立为整体组立(混凝土电杆),变落地拉线为内拉线(普通铁塔),变高空作业为低空作业(高塔)。
(1)目前,对于混凝土电杆及轻型铁塔推广了倒落式人字抱杆整体组立,并基本实现了工艺规范化。对于特殊杆塔型式、特殊地形条件的整立有了局部改进。例如,拉v塔自由整立,定长吊点绳整立,1lOkV混凝土电杆双人字抱杆整立等,丰富了整立杆塔的工艺。
(2)分解组塔方法有了创新,一般的铁塔多采用分解组立的方法,以前均用外抱杆带落地拉线,难于拉线较难控制,常发生安全及质量事故,特别是山区组塔更加困难。针对这一难题,内拉线悬浮抱杆分解组塔方法和内摇臂通灭抱杆分解组塔,大人改善了拉线控制方法。两种方法在110kV线路铁塔组立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3)对于铁塔特别是高塔组立,创建了半倒装和全倒装组塔的新工艺。实践证明,倒装组塔将离空作业变为低空作业、施工安全有保证,经济效益好。为了适应倒装工艺,由电力建设研究所研制了液压提升新机具,使倒装组塔新工艺再上一个新台阶。
1.1.4架线施工
以前,架线施工基本上是采用人工放线,绞磨牵引紧线的方法,跨电力线路架线基本上是全停电或半停电方式,跨通航河流架线基本上是全封航或半封航。虽然个别工程也曾使用过拖拉机或汽车及其他机械放线,但总体机械化水平很低。目前,张力架线新工艺的出现改变了架线施工的面貌。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线路施工技术架线施工除张力架线新工艺外,还有几项新的革新工艺值得重视:①在放线方法在跨越电力线路中,如何实现不停电跨越架线,探索了比较多的方案如:索道架线工艺,钢结构跨越架及各送变电公司研制的铝合金跨越架架线工艺等。⑦跨越较大的通航河道时,如何实现不封航架线,部分供电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有效推广。
1.2施工机具方面
随着电压等级的提升,技术的进步,施工机具也随之进行了革新。目前,送电线路施工中的主要牵引和吊装机械,在施工机具轻型化方面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新项目。
1.3施工技术理论方面
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发展大多是从工艺革新开始的,而每一项工艺的革新都必须以技术理论作指导,才能使这项新工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目标。多年实践证明,线路施工技术理论来源于线路施工的现场实践,反过来,它又推动了施工工艺的完善和变革。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线路施工技术理论的研讨方向必须坚持面向现场,面向未来。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线路施工技术理论体系,归纳起来由两个部分组成:①杆塔组立的技术理论;②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
1.3.1杆塔组立的技术理论
杆塔組立的理论包括两大部分:①整立施工设计;②分解组立施工设计。在解析方法与验算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整立杆塔的施工计算提出了通用图表法,为现场施工人员提供了一种更简捷的方法。有些同志还研究了单吊点、双吊点、三吊点等的数学棋型并编制了电算程序。分解组立铁塔一直是施工人员沿用的方法,为了适应不同地形条件及不同杆塔型式的需要,各地在落地拉线外抱杆组实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在工艺改革的同时,分解组立的施工计算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
1.3.2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
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可归纳为非张力架线计算和张力架线计算两部分。在此重点阐述如下几个问题:
(1)地面划印架线是架线工艺中的一项革新,该项工艺的技术关键是不同挂点的架线线长计算。如浙江送变电公司在某跨江的220kV线路架线施工中成功地使用了地面划印架线法,为大跨越架线积累了新的经验。实践证明,地面划印架线对减少高空作业有很大意义。
(2)装配式架线是一项架线新工艺,它的技术关键是精确丈量和计算架空线线长。装配式架线新工艺,对架空线线长计算提出了更精确的要求,经反复研究、计算、比较,对各种线长公式的精确度有了明确认识,为新工艺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3)跳线长度的计算。为了在不登杆丈量的情况下,精确计算耐张杆塔的跳线长度,线路施工者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使跳线长度的计算理论逐步进展。
(4)张力架线的施工计算等方面为送电线路的架线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3结论
(1)线路施工者对线路施工技术,我们仍应鼓励线路施工者联系实际、面向现场、面向未来,去钻研技术、钻研理论。
(2)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线路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施工单位一家,而必须走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结合的道路。
(3)线路施工工艺的变革,需要电力系统各单位协作攻关,特别是设计单位的大力配合。
(4)技术和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为了使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远大前景,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做好没一个细节工作,把握好技术和管理的质量。